首页 百科知识 第三只眼:探索张掖的转型之旅

第三只眼:探索张掖的转型之旅

时间:2024-05-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位于黑河中游的甘肃张掖,自古就有金张掖的美称,这里集中了黑河流域95%的耕地和91%的人口,但是同时也消耗了80%的黑河水量。我们从东居延海沿黑河逆流而上600多公里,来到张掖境内的第一个分水枢纽。黑河分水每年四次,主要在中游耕地集中灌溉开始前的四月和结束后的七八九月。走在张掖,这座黑河中游的绿洲城市让我感叹。

第三只眼:探索张掖的转型之旅

黑河巡水:中游张掖的转型

行进中国,见证变化。我们在内蒙古额济纳旗看到,由于来自黑河的分水,曾经干涸的东居延海恢复了生机。现在那里不仅景色优美,更重要的是锁住了风沙移动的脚步,使影响华北地区沙尘暴,不仅在次数上减少,在强度上也明显的减弱。东居延海重现往日的绿洲美景,得益于黑河分水。而位于黑河中游的甘肃张掖,自古就有金张掖的美称,这里集中了黑河流域95%的耕地和91%的人口,但是同时也消耗了80%的黑河水量。黑河水能否成功地分向下游,原来的用水大户张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原来到中游地区就绝大部分被用掉的水,又是如何能够分向下游的呢?我们的记者沿黑河逆流而上,继续探访。

黑河分水对我来讲很陌生,这黑河的水到底怎么分?我们从东居延海沿黑河逆流而上600多公里,来到张掖境内的第一个分水枢纽。

这里是位于黑河中游的草滩庄水利枢纽,平时黑河流到这里的时候,主河道的闸门是关闭的。河水会通过旁边的进水闸流向中游地区,用于那里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在整个中游地区像这样的进水闸口,一共有26座。在黑河分水的时候,这26座进水闸,是完全封闭的,同时主河道的闸口会打开,河水会通过主河道流向下游。

黑河分水每年四次,主要在中游耕地集中灌溉开始前的四月和结束后的七八九月。此时正值黑河的第三次分水,我们可以看到主河道中的闸门已开启,奔腾的河水顺着河道倾斜而下。历时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些水就可以到达东居延海。根据1997年制定的黑河分水方案,当上游来水达到15.8亿立方米时,必须向下泄9.5亿。那么剩余的6.3亿立方水,如何满足中游一百多万群众的生活?这个方案,又让他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改变呢?张掖地处黑河的中游,拥有人口128万,耕地390万亩。我们沿着黑河中游干渠的渠道,来到了距离草滩庄水利枢纽45公里外的临泽县新华镇宣威村。

记者:浇地呢?

正在浇地的人叫曹纪平,家里有14亩地,他告诉我,现在给地里浇水,可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记者:你原来一亩地浇多少水?

曹纪平:原来一亩地灌水一百(方)到一百一左右。

记者:(现在)这一亩地要浇多少水?

曹纪平:一亩地现在就是七十方。

记者:够吗?这样的话,对于这个玉米的长势,七十方水够吗?

曹纪平:现在节约水的话就够了。

记者:怎么保证水每家每户都是一样的。

曹纪平:我们这有协会监督。

曹纪平告诉我们,现在渠里定期来水,到时候就得把村里这一片地全浇了。因此村里有了用水协会,一是负责通知大家什么时候来水,另外一个就是监督各家各户按照平均定量浇水。而这都是水权改革之后所采取的措施。

记者:水权改革到底是改的什么,怎么改?

张掖市临泽县副县长关志强:按照总量控制,定量分配,先费后水,以水定量。

记者:那么同样的这么多耕地面积,我们比十年前节省了多少水?

关志强:咱们每年节省的是一亿三(千万)方水。(www.xing528.com)

说起总量控制,关志强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一千亩地用了一个渠道,一亩地需要浇七十方水。那么在放水的时候,就往这里一共放7万方水,各家再平均把水浇到自己家的地里。这个总量是根据6.3亿来水倒推出来的,多一点也没有。因此,水务部门给每个农户颁发了水权证。每次浇水的时候,农户用水凭票购买。这样的措施,使张掖人告别了过去浇地时粗放漫灌的方式。曹纪平家的14亩地也不得不改种了比较节水的植种玉米。

记者:刚一开始提出水权改革,您当时是怎么想的?

关志强:当时我感觉到思想上有压力,过去咱们就是流到村门口的水,刮风、下雨、晚上可以不浇,现在你非浇不可,过了这村就没这个店了。

记者:就是说我们政府采取什么办法能够引导让他变过来?

关志强:每年咱们整合三千多万资金,就是从基础设施、新品种引进、农机农具措施的配套上进行扶持。这方面可能就是农民相信政府,也愿意跟着政府做。

张掖,因为有了黑河水的灌溉,历史上就有金张掖的美誉,盛产小麦水稻油菜等农作物,是全国重点建设的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从黑河分水开始,原有的十万亩水稻种植面积,压缩到现在接近为零,曾为贡品的乌江米也就此消失了。如今走在张掖,看到最多的就是路两边大片的制种玉米。

记者:为啥让你全种(玉米)的时候,你不愿意种呢?

曹纪平:就是害怕,原来这个一亩地好像还能收个五六百斤、七八百斤,你要是水都不让放,改革之后(粮食)收不上咋办,都担心这个问题?再一个考虑到口粮的问题,全部制种的话,家里没有口粮。

记者:现在十年过去了,你看玉米现在种得怎么样?

曹纪平:因为现在这个经济也发展了,玉米的价格也好了。

曹纪平说,这种“公司+农户”的形式也让他的收入有了保障。今年种子公司每亩地的收购价格是2600元,除了买口粮,每亩地还能剩下一千多块钱。不但收入比以前高了,而且水也省下来了。

来到张掖,节水这个词是我听到频率最高的。然后我们在张掖一路行进,我发现这里许多地方正在大力建设的湿地公园,似乎又与节水二字不相适应。而这,又引起了我的很大兴趣。

记者:就是在这么一个缺水的地方,我们恢复了这样一大片湿地,又用了这么多水,为什么?

张掖市湿地管理局局长助理李刚:我们进行疏浚整理之后,恰恰通过湿地的恢复保护,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的水源涵养能力。同时,这一片湿地,它通过水流经之后,继续返还到我们黑河的下游,对保证水质其实起到了一个净化、保持黑河下游水质安全的这么一个作用。

记者:它能净化水质,怎么净化?

李刚:湿地本身就起到一个过滤器、加湿器这么一个作用。所以过滤器主要是水流经的时候,通过这些植被对水源进行进一步的净化。

李刚告诉我,张掖原本是一座坐落在湿地上的城市,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由于过去人们过度开荒,造成了张掖天然湿地大面积的萎缩,越来越严重的盐碱化、沙化阻碍了黑河向下游流淌。如今,通过退耕还湿的措施,这片治理后的湿地被批准为国家级4A景区。与此同时,他们利用独有的沙漠、湿地、冰川草原这些资源整合开发,逐步向生态旅游业转型。

市委书记陈克恭:通过彰显一山一水一古城这种资源禀赋的风貌特色,展示它的多姿多彩多优势的特色风貌,去建设一个宜居宜游的金张掖。

如今,沙漠汽车赛道、丹霞地貌公园,每年都在吸引大批的游客来到这里。走在张掖,这座黑河中游的绿洲城市让我感叹。为了下游的生态环境,他们将自己三分之二的水都分向下游的同时,也在全力保持着自己的绿洲面积。这些绿洲如同一道道锁链,阻挡了西北边疆沙漠化的侵袭。同时,更让我钦佩的是,在痛苦的转型中,他们没有抱怨,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节水之路。水少了,农民的收入却高了;水少了,城市的环境更美了。结束了张掖的采访,我们沿黑河逆流而上,继续祁连山脉的黑河源头地区探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