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重庆——金融中心之重庆“梦”
——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要素市场的重庆智慧
皮天雷
1 引 言
“日照重庆”,这本是一部中国新电影的名字,我借用它作为本文标题,意在颂扬重庆在构建金融中心“梦”的诸多“新政”,使重庆成为一座“光明之城”,和充满希望与美好愿景的城市。而在这构建金融中心“梦”的诸多“新政”中,立足本地实际,打造颇具特色的区域要素市场最能体现其“重庆智慧”。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沿海地区的广东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及上海浦东发展模式,促进了中国腾飞。那么,今天的重庆,改变改革开放前期以投资及出口拉动经济的粗放模式,其特点包括:城乡统筹,加快城镇化,实施农村居民低保制度等;照顾民生,继续实施低税率政策,首创购房退个人所得税政策等;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内需促经济增长,内销市场占工业产值九成;既汲取了沿海地区的经验,又回避了风险。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2011年1月17日在2011亚洲金融论坛主题演讲中指出,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正按照“五个平衡”的目标,全力推进改革、重组和创新,建设以结算为主体的内陆金融中心。
其中,“五个平衡”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平衡,投资与消费的平衡,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速度与结构调整的平衡,供求关系的平衡。重庆的现实条件不能比照北京、上海,成为总部型、要素型金融中心,而是学习借鉴新加坡模式,建设以结算为主体的内陆金融中心。在工作措施上,除了做大做强银行、证券、保险业等主流金融业务,积极发展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担保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外,着重创新发展农村土地交易所、药品交易所等七大要素市场。
2 金融中心构建与要素市场发展
人们要进行物质生产,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就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因素或条件。各个生产要素的结合,是人类生产的一般条件。传统上一般把生产要素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人、财、物。人指的是劳动力,财指的是生产资本,物指的是生产资料。市场经济要求全部生产要素都要商品化,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场上通过市场交易实现流动和配置,从而形成各种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主要有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要了解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对于金融中心形成的作用机制,首先必须了解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由各种相对独立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形成。从静态角度看,市场体系是商品、资金、技术、劳务、信息、房地产等各类市场的统一;从动态角度看,市场体系还包括各类市场及其构成的统一体运动、变化、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管理调控机制。各类生产要素市场构成的统一体,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发达的生产要素市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不能实现。只有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才能形成合理的生产要素价格,市场机制对企业的优胜劣汰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对市场运行过程的有效调控、监督和引导,也需要有良好的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在整个市场体系中,资本市场又处于枢纽地位。因为在社会化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本价值不但是各种财产的一般代表,一切经济往来都要以它为媒介,而且所有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都必须从资本形式上开始,并在同一形式上结束。这样,资本关系就成了最基本的占统治地位的关系;相应地,资本的买卖或转让,也就成了占统治地位的市场关系。
从全世界来看,无论是国际金融中心还是区域性金融中心,都以某种或某几种要素市场为依托。如法兰克福是欧洲证券市场中心,芝加哥是美国期货中心。芝加哥地处美国五大湖地区紧靠中西部产粮区,自然成为了粮食的集散市场,是一个重要的衔接粮食生产和消费的集散地,并逐渐发起组建了以农产品期货为主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随着农产品期货体系逐渐丰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玉米、大豆、小麦等品种的期货价格,不仅成为美国农业生产、加工的重要参考价格,而且也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权威价格。期货市场自身的不断创新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主导了全球期货市场的发展方向,使芝加哥期货市场从单一的农产品期货交易所逐渐向综合性期货交易所转变,从美国国内的定价中心发展成为全球商品的定价中心。芝加哥正是以期货市场为依托,促进了地方经济飞跃式的发展,使地区经济发展与全国甚至国际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芝加哥由一个小镇转变为国际性金融中心的步伐。因此,如果没有要素市场,任何地区的经济领域就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3 要素市场快速发展:重庆实践
3.1 金融中心的重庆再定位——国际结算类金融中心
在2010年9月召开的重庆市长国际经济顾问第五届年会上,市长黄奇帆首次对外明确,重庆这个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定位是国际结算类金融中心。重庆建设金融中心,既是国家定位,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重庆是内陆唯一的直辖市、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中,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都在沿海,内陆地区就只有重庆。
城市的发展,必然要求发达的金融体系与之匹配。要成为金融中心,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金融规模足够大,二是人才足够多,三是法制足够健全。近年来,重庆金融业发展势头强劲,主要指标看好。一是金融业GDP占整个国民经济总值比重由5年前不到3%,提高到目前8%左右,在中国内地,仅次于北京、上海,争取5年后能达到12%以上。二是金融机构资本回报率长期保持在20%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三是银行不良资产率由5年前的20%多,降到目前的1%以内,进入全国前三位。四是国民经济证券化率每年提高十几个百分点,3年前,重庆证券化率只有10%,上市公司市值等于GDP的10%,但是今年已达到45%,预计5年后可以提高到100%以上。五是保险市场市值5年前不到全国的1/50,目前已提高到1/40,5年后争取提高到1/30,远远超过人口数量占全国总数量的比重。
目前,国内外金融中心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类:行政总部集聚型、要素市场集聚型、结算型和合类型。行政总部型与要素集聚型两类金融中心主要靠政策、国家意志配置资源,而结算型金融中心,虽然也需要政策支撑,但更多地由市场来主导,而且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重庆的现实条件决定不能比照北京、上海成为总部型、要素型金融中心,而是学习借鉴新加坡的金融中心发展模式,通过推动传统金融业务发展、积极发展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推进区域性要素市场发展、加快金融结算中心建设、加快人才引进、跟进配套政策等措施,将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国际结算类金融中心。
重庆将从五个层次着力推进内陆金融中心建设。一是继续推动银行、证券、保险等主流金融业务,通过大量引进市内外金融机构,实现金融机构数量、业务品种到金融资产的快速发展。二是积极发展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担保公司、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形成新型的金融机构集群,重点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三是建设区域性要素市场,包括农村土地交易所、联合产权交易所、OTC柜台交易中心、航运交易所、药品交易所、农副产品交易所、金融产品交易所等,推动金融要素合理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四是建设各类结算中心,包括加工贸易离岸金融结算中心、电子商务国际金融结算中心、电子票据交易结算中心以及各种银行间的业务结算和清算中心等,力争未来3~5年,加工贸易离岸结算额超过2 000亿美元,电子商务国际结算额超过500亿美元,形成各类跨国结算业务集聚的高地。五是营造良好的发展政策环境和人才环境,包括建设金融聚集区、完善金融发展政策体系、健全金融监管制度、优化优秀金融人才引进机制等。
3.2 农村土地交易所——地票交易促城乡统筹发展
地票为重庆市首创,是指对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等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后可用于建设的用地指标。
2008年12月1日,重庆市政府颁布实施了《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管理暂行办法》(渝府发[2008]127号)。2008年12月4日,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挂牌成立。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要求重庆“稳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设立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开展土地实物交易和指标交易试验,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率先探索完善配套政策法规”。
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主要开展地票交易和实物交易(包括耕地和林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未利用地使用权、承包经营权折资入股后的股权或收益分配权)。设立以地票为主要品种的农村土地交易所,其出发点:一是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原理,通过对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远距离、大范围的空间置换,解决农村建设用地大量闲置、城镇建设用地短缺特别是主城区经营性用地短缺的问题;二是通过地票交易,实现城市反哺农村,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业、农村投入;三是在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切实保护耕地;四是建立区域性的要素市场。
截至2010年7月,农村土地交易所共交易了21 720亩地票和968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3 000亩林地承包经营权,免费为农民及其他单位的承包经营权等流转提供信息发布等服务。其中,地票成交额为23. 79亿元,成交均价10. 95万元/亩,最高成交单价18. 00万元/亩。地票购买者中土地储备机构占45%、园区建设单位占27%、民营企业占20%、国有企业占6%、个人占2%。截至目前,已经使用2 350亩地票。
地票制度运行一年多以来,基本实现了当初创立时的意图,产生了六方面的经济社会效益:第一,以“先补后占”替代“先征后补”的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模式,有效防止了现有征地模式“占地在先是刚性的,造地在后是柔性的、时间和质量不能保证”的弊端,有利于确保耕地质量。第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的远距离、大范围置换,利用级差土地收益提升了偏远农村的土地价值,实现了城市反哺农村、主城支持两翼的目标,增加了农民收入。第三,农村土地交易所运行一年多来,相关机制和制度逐步完善,建成了城乡统一的土地要素市场,为地票交易走向全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力支持了重庆市金融中心的建设。第四,地票交易增加了重庆市的建设用地流量,有利于保障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用地需求。第五,地票制度显化了农村土地价值,提高了农民进入城镇生活和发展的能力,成为妥善解决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转户农民退出集体土地的有效途径。第六,利用市场化机制,优化了农用地、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实现了耕地连片、居民点集中,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新农村建设。
3.3 农畜产品交易所
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是重庆市政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国务院支持下,由市内多家大型国有企业共同出资组建,并在国家商务部备案的大宗商品远期交易市场。交易所成立于2009年7月27日,交易所目前以生猪等农畜产品为主要交易品种,为农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工业原材料(不含危险化学品)、大宗商品交易提供即期、中远期电子交易的平台。交易所的成立旨在为商品交易者提供充分竞价的平台,为农畜产品生产、供销环节的各方参与者创造有效配置资源的机会,充分发挥其“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作用。通过交易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指导农民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资源,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平抑农畜产品生产的大起大落,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远期市场的先卖后生产的保值功能,为农民提供避险工具,稳定农民收入;通过对农畜产品交易的集中组织,引导农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通过交易商品的标准化,引导农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健康化。
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成为标准化风险管理的功能性要素市场,争取到2012年交易额达到1 000亿,到2020年交易额达到3万亿,交易范围遍布全国主要产区。最终形成一个立足重庆、辐射西部、面向全国的农畜产品远期交易中心和价格信息中心。交易所将争取进入农业部规划的全国十大农畜产品交易市场之中,争取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同相关部门通力合作,设计编制全国性生猪价格指数。借助最新的物联网技术,开发升级交易所交易、结算和风险控制预警系统。在交易、物流、风险预警方面提升交易所整体实力。在条件成熟时,借助东盟自由贸易区交易东盟农产品,最后得到国家认可成为真正的特色明显的期货交易所。
表1 2009年12月27日起上市的生猪交易产品
注:各交易商品上市首日涨跌限幅为±10%,履约担保金率为20%。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而来。
3.4 股份转让中心
中国资本市场近20年主要是发展场内市场,即大家熟悉的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单一的市场层次暴露出市场功能发挥不足的缺陷,制约了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不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型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场外市场。但是场外市场如何建、怎样建尚未破题。在构建重庆股权转让中心时,根据“重庆模式”做了全面的改革创新。
首先,在路径上,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思路,维护证监会的统一监管。其次,在组织架构上,全新设立了股份转让中心这个市级平台。再次,在具体制度设计上,按市场分层、责任分担、风险分散的三分原则,发挥地方政府组织资源,直接面对辖区企业的优势,在一线监管与风险防范化解方面有效弥补场外交易市场监管不足,分担监管责任和压力,维护市场平稳运行。最后,在方法上,按国务院批复证监会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纲要路径,稳步推进,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扩大试点为起步,使全国市场与区域市场互联互通。
设立重庆股份转让中心是重庆市委、市政府抓住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重大契机,将“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设”的区域战略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国家战略相结合的重大举措。重庆股份转让中心定位于四大平台:一是对接全国场外市场的平台;二是区域性股权交易平台;三是资本市场培育的平台;四是金融要素资源汇聚的平台。这四大平台的建立,对全国场外市场建设和重庆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围绕“四大平台”建设,中心自挂牌以来重点开展了股权托管登记系统、交易系统开发,挂牌企业资源培育,对接全国场外市场的制度和规则设计等工作。目前,股权托管登记系统已上线运行,托管企业11家,交易系统已完成测试。推动出台了鼓励企业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补贴办法,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托管登记管理办法,形成了股份挂牌规则、信息披露规则等十二项制度。中心还与券商一起深入企业,推动企业积极筹备挂牌工作。今年总体的目标是,完成区域市场与全国市场的对接,力争推动10家企业在场外市场挂牌,尽快使重庆纳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3.5 联合产权交易所
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国有资产存量及流动量较大。为规范国有产权转让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3号令精神,重庆市政府于2004年3月19日将原市经委下属的产权交易所和原市科委下属的技术产权交易所合并组建为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简称重交所),成为全国第四家、中西部地区唯一一家从事中央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的全国性市场及鉴定机构。
重交所的业务模式在交易品种、交易品种渠道来源、交易覆盖范围、交易方式和工作方法上都做了相应的创新:
一是交易品种创新。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应进必进、能进则进”的指示精神,重交所本着凡需群众知情度高、参与度高的权益,都尽量引入“阳光平台”交易。目前,进重交所交易的品种有物权、股权、债权、知识产权、排污权、广告经营权、收益权等。
二是交易品种渠道来源创新。6年中,相继争取了10余类产权进场,包括中央企业国有产权、地方经营性国有产权、全社会涉讼资产、部分政府公共资源、民营资产等,其中涉讼资产进场开创了全国先河。
三是国有产权交易覆盖范围创新。重交所做到了“四个全覆盖”,即政策全覆盖、种类全覆盖、区域全覆盖、网络全覆盖。
四是交易方式创新。采用多种竞价方式提高竞价率。重交所目前采用的竞价方式有招投标、拍卖、复式竞价、局网竞价、互联网竞价五种,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竞价方式。
五是工作方法创新。在交易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了拆分法、统筹法、记忆法、流水作业法等,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
成立6年以来,交易额每年以50%的速度递增,截至2010年6月,累计完成各类交易项目9 592宗,实现交易额1 501亿元,年均交易额居中西部之首;交易资产平均增值20. 11%,居全国产权市场前列;创下了中国产权市场交易品种、交易宗数、流动速度、竞价率、物权交易、涉讼交易六个“全国第一”。
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将树立“大产权、大市场”和“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服务发展、打造精品”的经营理念,坚持对国有资产、对交易各方负责的服务宗旨,致力于推进重庆金融中心建设,建成中国产权市场的中坚和典范,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着力发挥金融要素市场在重庆建设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三大战略”中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立足国有产权交易市场,逐渐发展成为面向全社会的产权交易大市场;立足重庆的产权交易市场,逐步建成辐射中西部的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要素市场;立足于服务区域的产权交易市场,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性的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要素市场;力争到2015年交易品种发展到15~20个,交易规模做到500亿。
3.6 药品交易所
重庆药品交易所是经重庆市政府批准成立的事业法人单位,于2010年3月31日正式成立,实行企业化管理,是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及相关医用产品的综合电子交易平台。
长期以来,我国的药品交易和配送链条较长,药品从制药企业到医院,要经过多层代理,大量的利润进了代理商的腰包。重庆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验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2008年7月,做出了建设“健康重庆”的战略决策,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探索解决药品价格虚高的途径,2009 年9月25日,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了筹建药品交易所的设想,并经国家卫生部、国家药监局的积极支持,重庆药品交易所在全国率先正式挂牌成立。
重庆药品交易所坚持“信息公开、流程透明、自动撮合、公平交易”的基本原则,秉承“阳光交易”理念,在广泛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政府主导、政策支撑、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体制模式和“挂牌交易、竞价撮合、限时结算、规范配送”的交易模式。
药品交易所的成立意义重大。第一,有助于解决“看病贵”的民生问题。消除药品流通环节中的多层代理,斩断流通环节的不正当利益链,有效降低药品价格,推动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第二,药品交易所通过公开的信息平台发布交易品种价格指数,使医药市场的竞争更加公开公平,促使药品价格下降,有助于药品形成“重庆价格”。第三,政府赋予药交所一定的管理职能,对交易主体实行会员制管理,并制定相关保障政策,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两只手”同时用力,使药品交易形成“政府主导、政策支撑、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重庆模式”。第四,在药品交易所的电子交易平台上,药厂“足不出厂”可实现卖药,医院“足不出院”可实现买药,群众“足不出户”可实现药价查询,政府部门“足不出门”可实现监管,可以打破医药行业长期存在的回扣促销的潜规则,有效防止药品采购中的“灰色交易”和“暗箱操作”。第五,重庆药品交易所实行第三方统一结算和第三方物流配送,可以实现药品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吸引国内外药品生产企业以及现代物流企业集聚重庆,在重庆建立生产和物流配送基地,促进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优化重组,推动重庆医药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第六,重庆药品交易所作为全国首创,是一项将“民生工程”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的改革创新,既可以抑制药价虚高,深化重庆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又和其他交易所一道,健全重庆要素市场,构成重庆市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加强重庆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磁场效应”,极大提升重庆金融业在全国的影响力。(www.xing528.com)
3.7 航运交易所
中央将重庆定位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长江上游金融中心、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是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要支撑。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核心载体是重庆航运交易所。长江是世界运量最大的通航河流,长江在重庆境内里程679千米,约占长江干线通航总里程的1/4。重庆一级航道里程占全国内河的17%,三级以上航道里程占长江上游地区的75%。目前,5 000吨级单船和万吨级船队可从下游直达重庆。
近年来,重庆市相继建成以寸滩港为代表的一批5 000吨级码头,初步形成了大型化、专业化、机械化港口群。目前,全市港口货物通过能力1. 2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171万标箱,滚装汽车通过能力134万辆,港口通过能力占长江上游地区的70%。重庆港已经成为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集装箱集并港、大宗散货中转港、滚装汽车运输港、长江三峡旅游集散地以及邮轮母港。重庆拥有较为先进的内河运输船队。集装箱、化学危险品、滚装汽车和豪华邮轮等专业化运输船舶快速发展,全市船舶运力已达到400万载重吨。在长江上游地区,省际运输船舶运力占80%、集装箱船舶运力占98%。目前,全市90%以上的外贸物资通过水运完成;周边省市中转量占全港货物吞吐量的35%。重庆市水运货运周转量占全国内河货运周转量的27%,水运平均运距1 246千米,居全国内河第一,货运船舶平均吨位1 400吨(全国内河平均吨位364吨),居全国内河第一,船舶平均单位能耗2. 9千克(千吨•千米),居全国内河领先水平。
表2 重庆市水运增长数据
注:2003年三峡成库以后,重庆市水运货运量、货运周转量、港口和集装箱吞吐量基本以年均20%以上幅度增长。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而来。
目前,重庆正在逐步成为大型跨国航运公司总部或区域总部聚集地。丹麦马士基、美国总统轮船、中国台湾长荣、日本邮船、韩国韩进、法国达菲、中国中远等世界前20强著名航运企业中,有17家已经在重庆设立办事处或建立子公司。世界排名第三的新加坡东方海皇已经准备将其大中华区行政总部由上海迁至重庆。重庆是长江上游唯一拥有水运一类口岸,全国内陆首个保税港区的地区,保税港区是目前我国开放度最高的特殊海关监管区域。重庆航运交易所的建立,将促进水运一类口岸和保税港区的功能发挥,进一步提升航运发展环境。
重庆航运交易所的建立,必将规范航运市场行为,调节航运市场价格,沟通航运市场信息,引导和影响航运业的走向。通过航运交易所的建立,形成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聚集航运金融结算、交易、海事、保险、仲裁等航运要素,增强航运业与金融、贸易等其他机构的沟通交往,促进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形成。
4 特色鲜明的区域要素市场:重庆智慧
4.1 智慧之一:吸引要素集聚
吸引经济要素集聚的原因是良好投资环境,哪里投资环境好,经济要素就向哪里积聚,然而实现资金集聚是建立在金融市场培育和组建基础之上的,因此,首先必须大力扶持要素市场的全面发展。
表3 重庆各大交易所挂牌成立时间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而来。
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为全国首创,由于其紧密联系农畜产品现货市场交易和流通,必然成为全国农畜产品现货交易中心、价格信息中心和物流服务中心。
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唯一的农村土地交易所,使重庆迈出了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重要的一步。通过这个交易平台,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地交易,使固化的土地资源转化为可以流动的资本,全面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让现代农业发展不再受制于土地规模。
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中央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平台,从2007年5月经国务院国资委特批设立以来,在产权交易方式上形成了鲜明的“重庆模式”:业务范围涵盖宽、市场体系健全、软硬件建设一流、交易额每年呈50%以上的速度增长、运作规范诚信。
重庆股份转让中心为全国第二家,其有效拓宽非上市股份公司的融资渠道,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偏低的问题的功效,将对西南乃至西部地区企业的直接融资提供极大方便,带动股权投资产业发展,同时较大的市场交易量也会增加税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重庆航运交易所将规范航运市场行为,调节航运市场价格,沟通航运市场信息,引导和影响航运业的走向。通过航运交易所的建立,形成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聚集航运金融结算、交易、海事、保险、仲裁等航运要素,增强航运业与金融、贸易等其他机构的沟通交往,促进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形成。
重庆药品交易所作为全国首创,是一项将“民生工程”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的改革创新。众多交易健全了重庆要素市场,构成了重庆市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毋庸置疑,各种金融要素市场在渝纷纷成立,不仅会产生巨大的交易量,增加大量税收,带动GDP增长,吸引金融人才,还能带动相关金融机构发展和产业增长,加速重庆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助推“五个重庆”建设,势必会让重庆继深圳、上海和天津之后,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第四极”。同时,随着其辐射力和影响力迅速扩展到长江上游地区乃至整个西部,引领西部地区经济迅速崛起,而重庆成为内陆开放高地必将指日可待。
4.2 智慧之二:打破城乡发展阻隔
城乡要素阻隔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当前农村的市场化改革,主要是培育发展要素市场。
首先,进一步明确农村承包地、林地、宅基地的产权。目前,农村承包地、林地、宅基地的产权,不甚明晰。因此,重庆市将完成全市农村承包地、林地、宅基地“三个确权到位”,使其能在银行质押、抵押贷款,实现流转。这是从源头上保障农民权益,从根本上帮助农民致富,是农村各项改革的基础,其效用不亚于当年土地承包制改革。
其次,加快城乡建设用地流转。目前,国家一方面要求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另一方面又希望加快城市化进程,让几亿农民进城。对农民退出土地,不能过多使用行政杠杆,这容易剥夺农民权益,让农民流离失所。如何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手段,让转户进城农民退出农村土地,对于农民、耕地保护都十分重要。经国务院批准,重庆成立了农村土地交易所,开辟了一条既保护耕地、减少农村建设用地浪费,又可让农民增收致富、城市反哺农村的新路子。
再次,建立商品交易所,加速农村商品流通。一是成立了农畜产品远期交易所,主要做生猪远期交易。通过生猪远期交易,养猪风险大为降低,这方面前景看好。重庆正加快在西南、西北、东北等地筹建生猪交割基地,冀望对全国的生猪供需起到平衡作用。二是成立了药品交易所。在国家卫生部和药监局支持下,重庆药品交易所即将开张,开始做非基本药物交易,之后逐步把基本药物纳入交易范围,最终建成包括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以及其他医药相关产品的综合交易平台,节省用药成本、惠及城乡老百姓。
最后,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工商、产加销一体化。没有一批百亿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没有大型专业合作组织,没有完善的要素市场体系,不可能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串接起来。相比渝西地区,渝东北、渝东南“两翼”在这方面较落后。重庆市正加紧在“两翼”组织推进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鼓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各展所长,开展农商对接、农超对接,把优质林农产品销售出去。
4.3 智慧之三:建设颇具重庆特色的金融中心
在2010年9月召开的重庆市长国际经济顾问第五届年会上,市长黄奇帆首次对外明确,重庆这个金融中心的定位是国际结算类金融中心。再加上此前国家赋予重庆的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地位,重庆正在演变成一个国内区域性和国际以结算为特征的“双料”金融中心。由于重庆地处内陆,行政总部型、要素集聚型两类金融中心主要靠政策、国家意志配置资源,因此,重庆的目标是建设以结算为主体的中国内陆金融中心。结算型金融中心,虽然也需要政策支撑,但更多地由市场来主导,而且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重庆通过推动传统金融业务发展、积极发展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推进区域性要素市场发展、加快金融结算中心建设、加快人才引进、跟进配套政策等措施,将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国际结算类金融中心。目前,已经引进了“惠普”带来的加工贸易结算中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把它的第四个票据交易平台设在了重庆,服务西南片区,这正是以结算为特征的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基础,另外,重庆希望在三五年内,加工贸易结算这一块能达到2 000亿美元的规模;和美国贝宝合作、已经开张的中国电子商务结算中心能达到500亿的规模。正是一系列的重组、体制机制的创新才使得要素市场发生了如此大的改观,从而服务于重庆金融中心的建设。制度是金融中心建设中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不到位,金融中心就不会出现,中国20年的加工贸易,规模达到了11 000亿美元,但是这几千亿的结算都分布在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东京,重庆之所以能把这1 000亿美元的加工贸易结算拿回来,靠的就是创新体制,合理安排制度。
4.4 智慧之四:市场主导与政府积极干预
重庆建设区域金融中心,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市场体制。同时,政府也要在合理的范围内积极干预,解决单靠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重庆地方政府首先应该根据“314总体部署”和“国发3号文件”做好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区域金融中心的规划,这是关系到重庆金融中心建设成败的首要问题。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保证目标的可行性和可达性。政府在规划上要以优化金融市场布局,扩大市场容量,提高重庆金融市场效率为目标。
重庆的定位是建设长江上游的区域金融中心,这就使其和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的北京、上海在定位和功能上存在差异,重庆在竞争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总部方面无法和北京、上海竞争,因此要走另类金融中心建设的道路,在争取各类金融机构来渝设立地区总部、分行分公司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各类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私募基金公司等新兴金融机构,使其为重庆经济发展服务,重庆市政府在这方面已有规划,甚至在规划中明确列出这类金融机构的数量,对于这类金融机构的具体数量,应该由市场去决定,根据重庆经济金融市场的容量,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来确定。政府只能出台总体的规划方案、扶持政策、把好入门关、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予以规范发展。
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是由极端的计划经济转轨而来,虽然发展多年,但在许多方面仍然带有强烈的计划色彩,这导致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政府行政干预经济过多的问题,在重庆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过程中,这个问题仍然存在。通过前面的论述可知,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加上适度的政府干预,将有利于促进重庆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而过多的行政干预将对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进程产生阻碍和抑制。在优化重庆金融市场结构过程中,政府的行为应该界定在领导、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地方法规和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引导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布局,加强有效的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方面,为重庆金融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推动重庆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和深度发展,最终实现建成长江上游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牛福增.要素市场发育与政府效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张亚欣.新加坡政府推动型金融中心形成的关键因素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7(1).
[3]李扬.金融中心:聚集金融资源的有效机制[J].经济管理,2003(9):60-63.
[4]潘英丽.论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金融机构的空间聚集[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5(1).
[5]刘忆宁,徐恺.黄奇帆访谈:重庆为什么会这样?[N]. 21世纪经济报道,2010-04-19.
[6]李杰.重庆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7]陈敏.发挥金融产业集聚效应构建重庆区域金融中心[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
[8]重庆实践诠释计划市场都是经济手段[EB/ OL].华龙网,2011- 01- 05,http:/ / cq. cqnews. net/ jjxw/2011-01/05/ content_5565074. htm.
[9]海外媒体看重庆:重庆的崛起是一种象征[EB/ OL].重庆日报,2011-01-10,http:/ / www. cq. xinhuanet. com/ news/2011 -01/10/ content_21823598. htm.
[10]“重庆模式”成中国发展新路径[EB/ OL].联合早报网,2011- 01- 03,http:/ / www. afinance. cn/ new/ gncj/201101/313224. html.
[11]重庆模式:伟大的实验[EB/ OL].和讯网新闻,http:/ / news. hexun. com/ 2010/ cqms/ .
[12]OTC开市7渝企挂牌,个人入场须20万金融资产[EB/ OL].大渝财经综合,2010-10-28,http:/ / cq. qq. com/ a/20101028/000027. htm.
[13]重庆股份转让中心开张,黄奇帆:将成重庆“明珠”[EB/ OL].华龙网综合,2010-10-28,http:/ / cq. cqnews. net/ sz/ zwyw/201010/ t20101028_4678373. htm.
[14]黄奇帆阐释不同金融中心表现,称别看不起重庆金融[EB/ OL].华龙网—重庆晨报,2010-11-07,http:/ / cq. cqnews. net/ sz/ zwyw/201011/ t20101107_ 4692853. htm.
[15]黄奇帆解析重庆金融发展三个秘诀[EB/ OL].重庆晨网,2010- 05-24,http:/ / www. cqwin. com/ news/ contents/98/492505. html.
[16]黄奇帆:“3 + 2”推进重庆结算类金融中心建设[EB/ OL].中国证券报,2010-12-20,http:/ / www. 12371. gov. cn/ zqdj/ ldxl/2010/12/20/62191. 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