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产业水平的高低是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金融发展通过作用于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机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水平的提升产生着重要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过程中,不论是优势产业的发展、劣势产业的退出,还是产业之间技术结构的优化,作为现代经济核心和供血系统的金融都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金融体系的系统性支持是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重要保证。
金融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正相关,金融服务于经济发展。然而,研究结果同时表明: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效果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金融压抑问题,市场机制对金融资源配置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金融资产单调、金融机构覆盖面小、金融管理和金融效率低下往往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中国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非均衡性,提供了转轨时期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重要素材。中部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近年来成为国内学者、政府关注和研讨的热点之一,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部署的大背景下,作者认为吕梁市的产业结构变动和金融发展是山西的一个缩影,对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借鉴的意义,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二、近十年吕梁三大产业及信贷分布演变趋势及特点
吕梁是依托煤、铁、铝等自然资源快速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型资源型经济城市,其煤炭、焦炭、钢铁、水泥等主导产业在全市工业中比重高达91.1%。通过对2000年——2010年相关指标分析,吕梁三大产业及信贷分布演变情况如下。
(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高级化趋势明显
十年来吕梁市的GDP总值在不断增加,三大产业的结构不断调整,并呈现高级化、工业化发展趋势(见表1、图1)。
表1 2000-2010年吕梁市GDP总值及三大产业占比
图1 产业结构优化率演变图
(产产业结构优化率的指标用IMR表示,IMR=【GDP(2)+GDP(3)】/GDP。)
由表1与图1可以看出,吕梁市的产业结构整体走向趋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且上升趋势较为明显,二、三产业总值占GDP的比例已经超过90%。但是,从细分的角度看,又存在一些问题,第二产业的占比过高,近十年的平均数为58.7%,
(其中i(2)、i(3)分别指第二、三产业每年在GDP中所占的比例),而第三产业占比相对偏低,所以,我们应努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吕梁市产业结构优化的质量。
(二)经济发展依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不足
从吕梁市一、二、三产所占GDP的比重变化趋可以看出:由于农业生产自然条件恶劣,第一产业占比最低,不足GDP的10%,且呈逐年下降趋。第二产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推动下快速发展,所占GDP比重已接近70%,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在GDP中所占比重已由由2003年的36%下降到2010年的25%。
图2 吕梁市2003--2010三大产业发展变化趋势图
(三)三大产业及信贷资金投入比重演变趋势基本一致。通过分析吕梁2000年到2010年吕梁贷款余额在三产业间的分布图(图3)
可以发现:银行信贷在第一产业投放贷款占比最低,呈持续下降趋势,在第二产业投放占比最高,并与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呈同向变化趋势。这一方面表明吕梁信贷投放对第二产业作用巨大。另一方面反映出吕梁市资源性经济的特点,体现了煤、铁、铝等资源性产业对金融资源的固化效应。
(四)金融支持与三大产业结构优化间的定量分析
1.变量的选择
本文选取的指标主要包含反映吕梁市产业结构变化的指标和反映吕梁市金融支持的指标。吕梁市产业结构优化的指标用“产业结构优化率”表达,用IMR来表示。而金融支持指标的选择综合考虑了吕梁市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结构的变化、效率的提高,同时考虑了吕梁市的金融现状以及数据来源的易得性,采用横向、纵向可比性的原则,选择“贷款贡献率”(DLR)来衡量吕梁市的金融发展状况。具体介绍如下:
产业结构优化率(IMR),即第二、三产业的GDP总值与三大产业的GDP总值的比重。它能够较好的反映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对于衡量产业结构优化来讲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指标。
贷款贡献率(DLR),即采用各金融机构的贷款数值的对数值作为衡量贷款对经济的贡献率。因为现在我国金融市场制度还不够健全,金融监管也待进一步发展,金融风险的大量存在导致该指标的解释力削弱了。
存贷比率(SLR),即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之和占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余额的比重,表明的是银行信贷对经济的支持力度。用该指标作为衡量金融效率的指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中国有很多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润,以致很多坏账死账的存在,大大降低了该指标的解释力,但从整体上来讲也是一个较好的指标。
2.数据的选取
本文采用最近十年的经济数据,可信度较高,基本反映了最近几年吕梁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变化情况。
3.模型的假设
假设产业结构优化率IMR与存贷比率SLR、贷款贡献率lnDLR符合以下线性关系IMR=c1SLR+c2lnDLR+c
其中c为常数项
采用二元线性回归分析可得:
4.回归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可得:模型的拟合度R2很高,系数很显著,高达95.18%。方程中系数的P值也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可以推断出模型的建立具有可行性。具体分析如下:
(1)贷款贡献率在推进经济转型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呈正相关的关系,但是显著相关不是很明显,表明银行信贷在促进吕梁经济转型发展中的作用并不是很理想,这也映证了前面的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特殊的资源结构、产业结构限制,导致了信贷资金在三大产业投放比例失衡,贷款使用效率偏低。
(2)产业结构优化率与存贷比率指标存在着负相关,说明吕梁市的金融市场效率有待提高,没有能够很好地推动吕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需要加大信贷资金的投放量,提高信贷资金利用效能。
三、吕梁产业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概述
近十年来,吕梁金融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支持吕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形成独具特色的吕梁特色、吕梁经验。
(一)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2010年末,吕梁市煤焦行业和钢铁行业贷款余额在全市占比达到66.5%,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金融资源配置给了资源型企业改造升级。通过支持煤矿技术改造,煤炭资源整合,使全市煤矿数量由2000年的962个,整合为2010年的130个;煤炭总产能由2000年的2950万吨增长到2010年增长10680万吨,培育了1个1000万吨级、5个500万吨级大型煤炭集团。通过支持焦化产业整合,淘汰落产能,延伸产业链,使吕梁焦炭行业由以小土焦为主快速发展为以4.3米以上焦炉为主,集采煤、焦炭、化工为一体的清洁焦化产业。通过支持钢铁行淘汰小高炉,实施产能置换,建设大高炉,发展炼钢业。使吕梁炼铁高炉全部达到300立方米以上,钢材产能由2000年的不足10万吨提高到2010年的680万吨。
(二)支持实施项目牵动战略。
围绕吕梁项目牵动战略,积极支持“双百双千”、“三四三”、“5115”等工程,建成了一批带动辐射能力强的龙头骨干项目。中钢产能从80万吨提升到360万吨;培育了大土河、东辉等一批200万吨级焦化企业;煤化工方面,宏特公司建成30万吨焦油加工装置,生产工艺、产品序列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建成文水吉港2×2500吨/日、柳林华润2×50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是全省建成项目中最大的水泥厂。
(三)支持培育重点企业。
2003年以来,积极支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使吕梁产值亿元以上企业由2000年的1户发展到2010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27户,其中,产值20亿元以上企业10户,产值30亿元以上6户,产值50亿元以上1户。特别中阳钢铁有限公司跻身于全省钢铁行业四强,联盛能源集团即将成为千万吨级大型煤炭集团,宏特煤化工有限公司在全国焦油加工行业处于领先位置。
(四)注重发展银、企协作。人民银行多次组织辖内外金融机构与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签订银企协作协议,促进重点企业、重点产业转型项目与银行信贷资金对接。
四、当前吕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www.xing528.com)
吕梁市经济结构是以高度依赖煤炭资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特征,全市三分之二的县城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煤炭。现在山西产业结构中的潜在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并日渐突出,表现为结构档次低、效益不高、转换功能不强、适应市场能力弱、受控度高、出入市场的主动性差等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吕梁市经济结构向趋重演变,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经济增长赖以外迁扩张,运行质量不高,高购入、低产出,高速度、低效益的特点明显。
(一)经济方面
1.产业循环化、低碳化发展程度低。产业链条不长,产品结构仍以资源初加工为主,机械、精细化工等终端产品、精深加工产品所占份额微乎其微。
2.第三产业发展落后,煤炭依赖型的经济社会特征日益明显。煤炭、焦化、钢铁、化工、电力、建材六大高耗能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到总量的91.1%。
3.产业结构趋向同化现象严重。吕梁市的县与县之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趋同不利于各县(市)之间各种经济资源、经济成分的优势互补。上述种种问题反映了吕梁市产业结构低级粗放、效益不高的弊端,严重延缓了吕梁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换过程。
4.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布局多、小、散、乱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到2010年底,煤炭行业单井产能仍在100万吨以下;焦化行业,全市共48户企业3500万吨产能,平均产能只有70多万吨;钢铁行业,全市共有17座400立方米以上炼铁高炉,总容积9900立方米,平均单炉容积只有580立方米;水泥行业,总产能1800万吨,分布在52户企业,平均产能每户只有34万吨。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秩序乱的局面,制约了全市工业的循环化、集约化、高端化发展。
(二)金融方面:
1.融资结构主要以传统的贷款为主要形式。以银行贷款方式为主导的间接金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股权投资为代表的新金融,如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产业基金等在吕梁的尚处于空白状态,同时股权的转让、评估、登记、抵押等方面没有相应的服务平台。从上市融资情况看,吕梁市只有一家上市企业山西汾酒集团有限公司(上世纪九十年代上市),2010年当年吕梁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的增量达到了145.25亿元,远高于直接融资的额度。从债券市场融资情况看,2010年全市通过发债融入资金5.25亿元,相当于金融机构贷款增量(41.1亿元)的12.8%。
2.贷款管理体制制约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信贷方式、信贷种类太过单一。信贷对抵押、保证、质押等传统担保方式过于依赖,缺少适应新兴产业、高科技行业的发展需求的信贷创新模式。以致许多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这也造成了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银行的贷款权限问题。吕梁市金融机构组织层级和信贷授权与地方经济规模还远远不能匹配。吕梁市作为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经济金融实力逐渐壮大,经济总量逐年攀升,因此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贷款权限。
3.信贷投入集中资源性产业,新兴产业、第三产业投入不足。由于煤炭等资源型行业具有高利润、高收益特点,使得金融资源过多集中于这些行业,从吕梁市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的行业分布看,全市投在煤、焦、铁等主导产业上的贷款占整个贷款的80%以上,农业、第三产业、新型产业贷款占比还比较低。
4.财政、金融、产业、环保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大量引导、鼓励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政策落实得不是很好。比如: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金融补贴政策、土地、环保政策难以落实,基层金融机构无法对新型产业、民生经济、弱势经济进行支持。
5.直接融资渠道不足。以股票、债券、票据、基金为主要形式的直接融资工具在吕梁应用较少。
五、国内外资源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模式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也是每一座资源型城市无法回避的话题。认真汲取国内外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经验,对吕梁资源型城市经济产业升级很有意义。
(一)资源型经济产业转型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的单一性。资源型城市大多依托一种或少数几种资源开发而兴起,城市的其他产业也大多围绕资源开发而展开,并和资源主导产业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属于资源产业的延伸和配套,形成资源产业的“锁定效应”。由于对资源的高度依赖,极易产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产业转型基础脆弱。因此,产业结构的单一性是资源型城市与生俱来的特征。
2.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在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思路下,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过程表现为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过程。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烟尘、粉尘、水体污染、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面塌陷等问题较为严重,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断下降。
3.人才结构的失衡性。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决定了其人才结构的失衡和不合理性。资源性产业的产业工人技能相对单一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加之,资源型城市的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人才结构很不合理,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城市转型发展的瓶颈。
4.空间分布的松散性。由于受到自然条件、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开发导向等影响,资源型城市在空间形态上大都表现出明显的松散性特征。大部分城市都是“缘矿建厂、缘厂建镇、连镇成市”,城市随着资源开发的地域扩展,往往呈现出“点多、线长、面广”的松散形态。
(二)国外资源型经济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模式
通过对德国鲁尔工业区、美国休斯敦地区、日本北九州地区以及国内一些能源征重化工基地转型发展经验对比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产业延伸模式。即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下游加工业,建立起资源深度加工和充分利用的产业链,把资源蕴藏的价值“吃干榨尽”,把资源配生产品放大求精,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体系,完成由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的转变。
2.产业替代模式。即利用资源开发所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或适应国家产业整体规划和布局,或通过招商引资的龙头产业带动,或借助其他外部力量建立起基本不依赖原有资源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培育出城市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产业替代模式无疑是最彻底的产业转型。
3.多元混合模式。有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不是以上单一的模式而是以上两种模式的复合这主要是基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阶段、发展阶段和自身特征而做出选择。通常在转型初期表现为产业延伸模式而对于资源开发成本高及处于衰退期的资源型城市多选择产业替代模式,也有城市根据自身特征同时选择产业延伸模式和产业替代模式。
六、金融支持吕梁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
资源型经济产业转型发展方向确立以后,资金就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以展的重要因素。立足吕梁天然资源优势,抓住山西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机遇,通过金融制度创新,财政、产业、环保、消费与金融的协调配合,发挥金融对资源性经济产业转型发展的引导、支持作用。
积极组织货币信贷政策的传导实施和反馈,通过定期召开金融联席会议、银企洽谈会等形式传导货币政策意图,反馈经济金融状况,找准货币信贷政策支持山西经济转型的切入点。充分、灵活运用支农再贷款工具,增加农业信贷投入、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农村信用社积极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多种形式的贷款模式,尽力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资金需求。发挥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支持中小金融机构拓展业务,扩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的贷款投入。四是完善贴现和再贴现管理,积极稳妥地发展商业承兑汇票业务,提高银行票据融资比例。畅通银行办理再贴现业务通道,提高市场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贷款利率差别化定价机制优势,引导商业银行灵活运用利率手段,区别贷款对象、贷款投向,实行差别利率。对符合经济转型发展的企业,适当扩大贷款利率下浮水平,减轻企业财务负担,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二)推进资源资本化进程。
吕梁发展的天然优势是资源,目前主导产业的基础也是资源。但吕梁今后要全面摒弃资源粗放开采的发展模式,通过建立“清洁能源基金”等资本运营平台的方式,积极探索以资源资本化促进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发展新模式。要在吸引太钢、中铝、大唐等大型企业在吕梁实施重大项目投资的基础上,以资源资本化为招商契机,进一步吸引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和金融集团投资吕梁,培育区域龙头企业,发挥微观主体能动性,通过推动重点企业上市融资,建立跨越式可持续的区域经济驱动模式。
(三)提高金融资本运用能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推动资源高效率优化配置的发动机。吕梁区域金融发展状况是吕梁未来能否实现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因此,在遵循国家金融发展总体原则的前提下,适应吕梁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寻找金融超常规发展的特殊道路。如通过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互助银行等形式,分流大型金融机构信贷资源,减少信贷资金外流;通过创新地方融资政策、融资渠道、融资工具和融资方法,吸引区外金融资本流入吕梁;通过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打造金融洼地。建立“金融商务服务区”,吸引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证券、信托、担保、期货、金融租赁、基金管理公司在内的现代金融机构到吕梁设点营业;丰富资金来源,拓展融资渠道,鼓励针对在高成长性的能源、交通、水利、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旅游领域成立产业投资基金,进行股权或准股权投资,吸引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向实体经济,逐步实现由过度依赖银行信贷间接融资的传统模式向以产业基金、上市融资等为代表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重的现代模式转变。
(四)加大对重点展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一是大力支持我省焦化、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兼并重组工作,加速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升级。二是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产业和特色食品工业等新型产业的信贷投入。三是扶持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五)发挥保险市场支持经济转型“助推器”和“稳定器”作用。
一是支持保险企业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发挥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开展煤炭安全生产保险试点、煤矿企业转型养老健康保险试点。二是在高新技术企业关键设备、产品研发责任、研发人员意外等方面,做好科技保险产品开发与服务试点工作。三是围绕农业示范区建设和“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拓宽种植、养殖农业保险覆盖面,探索“公司+基地+农户+保险”的模式,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四是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促进我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五是鼓励保险资金投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努力实现融资渠道多样化。
参考资料
[1]吕梁市国民经济统计年报
[2]关于金融支持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2010年
[3]吕梁市金融统计资料
中国人民银行吕梁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课题组组长:郭永宏
课题组副组长:于敬礼
成 员:张守春 陈亚星 侯胜旺 刘书庭 田晋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