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2011年大同市经济金融运行分析与预测

2011年大同市经济金融运行分析与预测

时间:2024-05-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同市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分析报告2011年,大同市各金融机构深入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经济发展环境,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积极解决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市经济金融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截至12月末,大同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58.7亿元,较年初增加了61.5亿元,增幅10.3%,同比少增79.2亿元,增速较全省慢6.2个百分点。

2011年大同市经济金融运行分析与预测

大同市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分析报告

2011年,大同市各金融机构深入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经济发展环境,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积极解决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市经济金融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

一、当前经济运行基本特点

2011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完成47.2万亿元,同比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30.2万亿元,同比增长23.8%(不变价格同比增长16.1%);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8.46万亿元,同比增长22.9%;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

2011年,山西省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1100.18亿元,同比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73亿元,同比增长27.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3773.6亿元,同比增长17.6%;财政收入完成2260.6亿元,同比增长24.9%;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2%。

2011年,大同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42亿元,同比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4亿元,同比增长3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6亿元,同比增长17.6%;财政收入完成162.3亿元,同比增长17.2%;全市居民消费价格累计同比上涨4.9%。

二、当前金融运行基本特点

2011年,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80.9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了9.63万亿元,同比增长13.5%;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54.79万亿元,较年初增加了7.47万亿元,同比增长15.8%。

山西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0920.4亿元,较年初增加了2391.2亿元,增幅12.9%;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1169.4亿元,较年初增加1750.2亿元,增幅18.6%。

2011年,大同市各金融机构严格按照“调结构,防通胀”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各项存贷款持续稳步增加,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大同市转型发展与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货币信贷运行总体保持了健康平稳的发展态势。具体运行特点如下:

(一)信贷投放平稳增长,增速放缓

2011年,全市金融机构积极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重点项目和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截至12月末,大同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58.7亿元,较年初增加了61.5亿元,增幅10.3%,同比少增79.2亿元,增速较全省慢6.2个百分点。各项贷款增量全省排名第十,增速排名第十一,存量全省排名第三,而去年同期各项贷款增量全省排名第四,增速排名第三,存量全省排名第三。

1.信贷投放前半年平稳增长,后半年增速趋缓

分季度看,一季度各项贷款较年初增加12.3亿元,二季度较一季度增加37.4亿元,进入三季度各项贷款增速趋缓,较上半年增加21.6亿元,其中8月份各项贷款下降幅度较大,当月净下降17.9亿元,降幅2.7%,四季度各项贷款有所下降,较前三季度减少9.9亿元,其中10月份净下降13.3亿元,降幅为2.0%。

分月度看,大同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月同比增速前七个月稳中有增,自8月份开始增速放缓;全年各项贷款余额月环比增速呈波动起伏态势。1-7月各项贷款余额月环比呈现增长态势,自8月份开始,各项贷款余额月环比增速上下波动,小幅震荡。

2.从贷款期限结构看,呈现“两增一降”的特点,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均较年初增加,短期贷款较年初下降

中长期贷款上半年平稳增长,三季度增速放缓,四季度在三季度的基础上保持稳定。截至12月末,大同市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余额为378.2亿元,较年初增加59.7亿元,增幅为18.7%,较去年同期少增8.2亿元。分月度看,1-7月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稳中有增,8月开始同比增速大幅下降,9月增速延续下降态势,自10月份开始同比增速逐步回升;全年中长期贷款月环比增速走势平稳,除8月为负增长外,其余各月均为正增长。

短期贷款12月末余额为239.4亿元,较年初下降8.4亿元,降幅为3.4%,较去年同期少增70.4亿元。分月度看,短期贷款1-7月同比增速呈现稳步增长态势,进入8月开始大幅下降,只有9月与12月月环比增速为正;短期贷款1-12月月环比增速总体呈波动起伏态势。

2011年,票据融资呈现“大起大落”的态势。截至12月末,票据融资余额为41.1亿元,较年初增加10.3亿元,增幅33.4%,较去年同期少增0.5亿元。分月度看,票据融资同比增速前三个月逐渐放缓,4月份出现负增长,进入5月份开始逆转回升,6月份突增,7、8、9连续三个月骤增,自10月份开始增速逐步放缓;票据融资月环比增速在经历了2-4月份三个月的连续负增长之后,自5月开始快速增长,在7月达到最高点43.61%后,环比增速逐步放缓,四季度各月月环比增速均为负,其中11月票据融资月环比增速达到最低点-18.13%。票据融资总体呈现“大起大落”的态势,直接影响全市各项贷款的走势。

分行业看,贷款投向重点突出。截至12月末,采矿业贷款余额180.7亿元,较年初增加53.7亿元;电力燃气行业贷款余额113.1亿元,较年初增加17.2亿元;制造业贷款余额41.8亿元,较年初增加6.9亿元;房地产业贷款余额10.9亿元,较年初增加0.9亿元;批发和零售业余额37.4亿元,较年初增加6.3亿元;交通运输业贷款余额38.8亿元,较年初下降67.8亿元。

分部门看,单位贷款和个人贷款平稳增加。12月末,大同市个人贷款余额77.6亿元,较年初增加15.0亿元;单位贷款余额511.9亿元,较年初增加55.1亿元。

企业规模看,呈现“一增一降”的特点。截至12月末,大型企业贷款余额205.5亿元,较年初下降15.3亿元,降幅6.9%;中小型企业贷款余额为279.6亿元,较年初增加47.2亿元,较年初增长了20.3%,增速较全市各项贷款快10个百分点。

从贷款主体来看,地方性金融机构在各项新增人民币贷款中占据主导地位。截至12月末,国有商业银行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68.3亿元,占全市55.9%;国有商业银行人民币各项贷款较年初下降1.5亿元。民生银行等三家新入驻的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6.7亿元,占全市2.5%,新增贷款达16.2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的26.3%。地方性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28.5亿元,占全市34.7%,新增贷款达38.5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的62.6%。充分说明地方性金融机构在新增贷款中占主导地位。

分县域来看,截至12月末,七县贷款余额92.1亿元,较年初增加23.7亿元,占到全市新增贷款的38.5%。充分表明各金融机构加大了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新增贷款主要集中在浑源县和天镇县,分别为4.1亿元和4.4亿元。

(二)各项存款持续稳步增加,增量走势呈现波动态势

截至12月末,大同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70.2亿元,较年初增加210.9亿元,增幅为12.7%,同比多增47.3亿元,较全省慢0.2个百分点。各项存款存量全省排名第二,增量排名第四,增速全省排名第八,去年同期各项存款存量全省排名第二,增量排名第八,增速全省排名第十一。

分季度看,各项存款一季度较年初增加30.0亿元,二季度增量为117.3亿元,三季度较上半年下降11.0亿元,其中9月份降幅增大,当月净下降11.45亿元,四季度较三季度增加74.6亿元,其中10月份增幅最大,当月净增加41.4亿元,12月当月净增加33.1亿元。

分月度看,各项存款1月份增量出现负增长,当月净下降54.9亿元,从2月份开始,走势发生质的变化,由负变正,当月增加43.8亿元,4、5月份增速加快,6月增量达到本年最高,当月净增加68.6亿元,7月增量骤减至1.2亿元,8月出现小幅负增长,9月负增长态势进一步扩大,自10月开始,负增长态势逆转为正。总体走势呈现“负-正-负—正”波动态势,而同期各项存款的走势呈现“正-负-正—负”态势。

从各项存款的结构变化情况看,单位存款月环比增量波动较大。12月末,大同市金融机构单位存款余额717.6亿元,比年初增加了75.9亿元,增幅11.8%,同比多增11.9亿元。单位存款7月出现大幅下滑现象,当月负增长15.48亿元,8月止跌回升,环比增加9.84亿元,9月继续回跌,环比减少28.03亿元,10月增长势头强劲,当月净增加44.18亿元,但11月又恢复负增长态势,12月逆转回升,当月净增加19.8亿元,单位存款各月波动较大。单位存款波动的主要原因:一是2011年新增信贷总量同比收缩较多,截至12月末,大同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量较同期少增47.3亿元,直接影响了企业外部资金的增长。加之“实贷实付”规定叠加影响,单位存款来源明显减少。二是受煤电企业影响,导致存款波动较大。如9月末存款大户同煤集团购设备、支工资及节日慰问、对外投资、支付税费等仅在工行一家机构就减少存款达21亿元,另在农行减少存款达3.5亿元。

储蓄存款呈现“大起大落”的增长态势与同期走势基本一致,但增速趋缓。截至12月末,大同市储蓄存款余额1077.0亿元,比年初增加131.6亿元,增幅13.9%,同比多增28.6亿元。储蓄存款本年度共出现四次负增长,分别为4月、7月、8月、10月,其余各月均为正增长。12月份储蓄率为57.59%,较年初上升0.62个百分点。储蓄存款波动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受加息影响,居民储蓄热情高涨;特别是12月末,企业集中发放福利的影响,使储源增加;另一方面受当前物价水平高位运行、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下,理财产品分流了部分储蓄。

从各项存款的期限看:活期存款增幅明显,定期存款较稳定。12月末单位活期存款余额621.4亿元,较年初增加86.4亿元,增幅16.1%;单位定期存款余额75.4亿元,较年初增加了12.4亿元,增幅19.7%。

财政存款降幅较大。截至12月末,大同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财政性存款余额为69.8亿元,比年初增加1.8亿元,同比少增8.0亿元,增幅2.6%。12月份当月净下降10.2亿元,同比少增18.9亿元,降幅12.7%,财政存款大幅下降的原因为地方财政集中完成一般预算支出任务。

分机构看,新入驻的三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新增存款增速较快。截至12月末,大同市工、农、中、建四家国有银行各项存款余额为1129.2亿元,较年初增加58.1亿元,占全市新增存款的27.5%,三家新入驻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为88.9亿元,较年初增加79.8亿元,占全市新增存款的37.8%,两家地方商业银行大同商业银行、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为436.8亿元,较年初增加49.6亿元,占全市新增存款的23.5%。其中新入驻的三家股份制银行增速较快。主要原因:一方面股份制银行不断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另一方面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状况保持良好态势,而年底较多理财产品到期回款,使得储蓄存款规模大幅增加。

县域存款增长不均衡,存款形势不容乐观。截至12月末,七县存款余额349.7亿元,较年初增加22.8亿元,占到全市新增存款的10.8%。新增存款主要集中在浑源县,增加了9.2亿元,左云县本年度存款增量负增长,较年初下降10.3亿元。

三、当前经济金融运行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长缓慢

下半年CPI逐步回落,12月份同比上涨4.1%,与一年期存款利率3.5%相比较,仍为负利率0.6个百分点。长期存款负利率状况,促使居民储蓄存款从银行转移到其他投资渠道。在当前的货币政策下,由于存款利率上限依然受到管制,商业银行对居民存款这一主要资金来源集中在利用各种理财产品来应对低利率环境,部分居民选择理财等投资渠道分流了部分储蓄。目前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不仅直接增加企业备料占用资金,通胀预期高企也使得企业增加原材料储备的意愿大大增强,企业资金向上游产业或地区分流较多。另外信贷投放减速造成派生存款相应减少。9月份开始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准备金缴存范围,导致银行体系内冻结资金增加,并促使部分银行的质押贷款客户保证金头寸减少,直接导致银行存款总规模减少。随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上调和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加大,金融机构间同业市场流动性趋于收紧,同业存款增长也不断减慢,从而使得部分银行借助同业存款调解资金头寸的空间缩小。四季度,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金融机构存款增长动力受到较大抑制,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因机构网点少,存款来源不稳定,存款增长压力尤为突出。(www.xing528.com)

(二)信贷资金外流仍未改观

我国大型金融机构均属一级法人核算,其信贷资金在系统内统一调度,使经济落后地区分支机构吸收的存款未在当地投放使用,而是通过内部资金调剂流向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并在经济原本落后地区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当地信贷资金供应紧张和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我市信贷资金流动既有流入也有流出,但总体呈现净流出状态。据我行最近一次调查显示,2008年12月到2011年11月,大同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流入额分别为265.7亿元、248.8亿元、218.6亿元、614.3亿元;信贷资金流出额分别为825.9亿元、864.3亿元、750.9亿元、1202.4亿元;净流出额分别为560.2亿元、615.5亿元、532.3亿元、588.1亿元。

(三)地方性金融机构贷款增速快于存款增速,资金头寸不容乐观

2011年,大同市商业银行和农信社两家地方性金融机构贷款较年初增加20.27%,存款增加12.81%,贷款增速较存款快7.46个百分点。特别是进入三季度以来,大同市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同比增速趋缓,9月份当月净下降11.45亿元,这是近年来首次在季度末出现负增长的现象。四季度,受信贷总量同比收缩较多的影响,全社会货币资金来源相对减少、生产成本上升导致各类经营性支出增加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存款增长压力较大,特别是地方性金融机构资金头寸不容乐观,如2011年,农村信用联社各项存款较年初增加28.0亿元,较同期少增12.0亿元;各项贷款较年初增加27.3亿元,较同期多增4.9亿元,贷款增速远高于存款增速,余额存贷比达58.8%,较全市高23.5个百分点,增量存贷比达97.5%,较全市高68.3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这一现象应引起重视。

(四)信贷紧缩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间的矛盾有待突破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山西省作为全国第一个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起步之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大额投资计划,大同市也制定了转型发展规划,受稳健货币政策影响,各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吃紧,信贷资金投放速度降低,影响了投资完成情况。这是宏观调控的必然结果。但山西省作为全国首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大同市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为转型发展谋求足够的资金支持,我们人民银行和各金融机构需要认真思考和应对。

(五)经济欠发达地区受货币政策影响更加强烈

大同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全国形势相比,经济呈现“慢热快冷”现象,与货币政策周期协调存在滞后性。2011年,大同市各项贷款较年初仅增加61亿元,较同期少增79亿元,这是近三年来少有的现象。特别是三季度末,农信社各项贷款较年初增加39亿元,超规模17亿元,按照上级行的要求,四季度收回17亿的贷款,信贷规模达到了上级行的要求。影响了全市贷款的增速,对大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六)民间资本发展不够充分的问题

大同民间资本比较充裕,再加上从资源整合中撤出的煤炭资本,大同的民间资本是一个不容忽视而且大有可为的资本形态。这部分资本如果引导好了,让它进入我们支持和鼓励的行业和产业,将对我市的转型跨越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规范不好,就可能会随着资本逐利的本能而流出大同以及流入我们不支持的产业和行业,甚至会进入游资炒作的领域,从而造成低水平的建设和重复建设,带来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干扰正常的金融秩序,因此,要高度重视引导民间资本,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使其顺畅流向我市经济结构调整所支持的领域,这是当前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重要问题。

四、政策建议

(一)认真落实稳健货币政策,保证信贷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2012年,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认真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把好流动性总闸门,控制物价上涨的货币条件,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充分发挥信贷政策指导作用,积极开展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促进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不断加强,融资状况进一步改善。引导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关键要提升信贷政策管理理念、完善信贷政策管理方法,建立和完善符合实际要求的协调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尊重金融机构依法经营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和保护金融机构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二)用好有限信贷增量,优化信贷结构

随着全国通胀形势的初步好转,12月央行两年来首次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预计未来信贷增量会有所增加。2012年,结合大同市区域经济特点,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以“调结构,防通胀”为原则,做好信贷增量投放,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产业结构调整、中小企业、“三农”、节能减排等领域的信贷支持,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金融机构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选择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经济效益好、经济总量中占比高的企业和项目作为贷款支持的重点,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实施。扩大银团贷款规模,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多用银团方式解决资金需求,并通过银行总部直贷和系统内银团贷款的方式,吸引区域外资金,弥补本市贷款规模的不足。进一步加大整合后煤炭企业技改投入,相关规定要与银行贷款审批流程相协调,以方便取得银行贷款。

(三)加大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大对关系民生的流通体系的支持

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在继续改善支农服务的基础上,引导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各农村金融主体,发挥各自特长,大力支持农业农村中长期建设项目,如农田水利建设、县域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强金融组织创新,围绕核心企业大力扩展链融资业务,将核心企业链融资集群化发展作为小企业信贷的发展方向,把支持小企业发展作为信贷投放的重点,实现“以点带面”、“以点促链”的快速发展态势。加大力度对我市重点企业的上下游小企业进一步筛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小企业融资方案。我国近年来造成通胀的原因,除了过量的货币投放之外,流通领域的瓶颈和收费项目繁杂也是其中重要原因,国务院最近出台了减免流通领域收费的有关政策,金融机构应积极配合加大对流通领域企业的信贷投入,缓解商品流通瓶颈,平抑物价。

(四)扩大直接融资,大力鼓励民间投资

扩大直接融资,积极推动和鼓励优质企业通过上市融资的方式,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资金。支持企业更多地使用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切实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限制,鼓励民间投资进入新兴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煤炭、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与正规金融体系互为补充,为大同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五)发挥先行先试优势,推进金融领域改革

先行先试是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最大政策优势。金融业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力争优先实施一些重要改革措施,为大同市转型发展服务。进一步加快村镇银行的机构布局、扩展小额贷款公司的外源融资渠道,以及给予它们适当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等,增强大同市金融市场的活力,提高金融业效率

(六)各金融机构要加强风险监测与管控

要通过多种方式及时满足中小企业正常的资金需求,对资金困难企业要区别对待,不随意抽资、压贷,要重点加强信贷资金流向和贷款用途监测管理,防止信贷资金用于非主营业务和虚拟经济,严禁信贷资金流入民间借贷。由于今年信贷较为紧张,部分地区信贷资金流入民间借贷市场赚取高额利润,最近房价下跌、企业出口遇到困难,在浙江、内蒙古发生的老板跑路现象牵涉到一些银行工作人员,酿成了金融风险,我市的各家金融机构也应该以此为鉴,加大风险监测与管控。

(七)金融业要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金融业首先要把思想统一到六中全会上来,充分认识到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大金融业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各金融机构要把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作为拓展业务范围、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的重点努力方向,大力创新和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产品,努力改善和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八)鼓励信贷本地投放,减少信贷资金外流

一是落实相关政策。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不折不扣地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将吸收的资金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地方经济,保证当地资金一定程度的体内循环。二是加强考核和监测。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要加强对银行业机构信贷投放的监测与监督,特别要加强对县域所在地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的监管。同时要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系统内上存资金的比例以及上存资金的利率设定限制,以防止信贷资金的外流。三是鼓励域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大同市信贷投放力度。大型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改变对落后地区的信贷歧视政策,尽快落实支持地方经济特别是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行业信贷政策。设立“中小企业部”和“三农部”内设机构,将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专门用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五、2012年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打算

一是认真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稳中有进”的总体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煤炭、电力、交通运输业,保障经济持续增长;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打造旅游名都大品牌;积极支持园区建设,打造经济强市硬实力。力争2012年全市新增贷款规模不低于2011年水平,继续保持在100亿元以上。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把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更好地服务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全市金融服务的组织与管理,进一步提高全市整体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同时,加强对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银行账户管理系统和外汇业务系统等中央银行各大业务系统的维护和升级,支撑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是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政银企合作。充分发挥人民银行联系政府、银行的优势,加强协作,了解银行和企业的需求和想法,从实现共赢的角度,深入研究增加有效信贷投入的途径和方法。加强与市直接有关经济部门联系,对全市工业经济、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信息进行详细摸底,将各项目的真实情况反馈到金融机构,让金融机构全面、准确、科学地确定重点扶持对象和扶持计划,确保优势项目及早启动,赢得发展先机,实现银企共赢。

四是努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依托人民银行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探索建立政府信用工程、企业信用工程、个人信用工程、信用监督体系、信用担保体系,开展多层次的信用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共同推进诚信大同建设。

供 稿 单 位:中国人民银行大同市中心支行

课题组组长:张启文 高 鸿

课题组成员:黄培红 李连光 王雁彬

执 笔 人:李连光 王雁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