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乐善好施的仁爱之心
阿昌族自古以来就有乐善好施、济贫帮困的优良传统。因此阿昌族地区贫富差距小,民风淳朴,社会安定和谐。由于信仰小乘佛教,阿昌族地区施舍文化盛行,人们乐善好施。在阿昌族社会中,个人或家族的社会地位不取决于其拥有财富的多少,而由其施舍的多少决定。人们认为施舍是积德的最佳途径,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舍得舍得,越舍越得”。施舍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舍桥、舍路、舍钱、舍物,其中以搭桥铺路最为普遍。当地人发财以后,总要回报社会,为家乡修桥铺路,给奘房、佛塔捐赠财物,甚至修建奘房、佛塔或白象。进行大型施舍活动如建佛塔、奘房或白象时,要做“摆”,即举行庆典活动,宴请乡邻,并要给所有前来参加活动的人施舍糯米饭或糯米粑粑。
在阿昌族地区,有沟就有桥,桥的形式各异,有石拱桥、石板桥、独木桥等,其中石拱桥最具特色,年代也最为久远。这些桥大都是老百姓舍功德建造的。在阿昌族的观念里,生男生女,是由神灵恩赐的,若女子成婚多年未生育或虽生育却不生男孩,就要向神灵求子,求子的方式就是做好事、积功德,通常是在人们行走必经的溪沟搭一座桥。另外,如果小孩时常莫名地哭闹,父母也要搭桥为其认干爹、干妈。一般在破旧桥梁的旁边搭一新桥,然后择日祭拜桥神,在祭拜过程中,从桥梁通过的第一个已有子嗣的人就是孩子的干爹或干妈。
在阿昌族地区,石板小路非常普遍,寨子内部的石板路是村民共同“集资”建设的。而寨子外面的石板路通常是百姓舍功德建设的。过去,老人去世时,子女要为父母“铺路”。为死者铺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象征性的,另一种是实质性的。第一种是出殡时,子女及儿媳、女婿五体投地趴在地上,形成一条长龙,让寿木(即棺材)从上经过,意为给死者搭桥铺路,通向天堂。另一种是子女在村寨周围修一段石板路,为死去的亲人积阴德,以尽孝道。村庄以外的石板小路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修筑起来的。(www.xing528.com)
舍路念经
阿昌族村寨的公共设施如桥梁、石板路、水井、佛塔、奘房等均由百姓施舍建设。人们认为用于公共设施的建材带有“功德”,不能用于私人建筑,否则会带来厄运。即使是废弃建筑的材料,也无人挪用。因而,时常可见质地优良的石柱子、石板、石雕散落荒野之中。
散落在荒野中的石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