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和景颇族先民中有相当一部分共同起源于古代氐羌族群,唐宋时期二者同属于“寻传蛮”,元代的“峨昌”族群包括近代阿昌族与景颇族中的载瓦支的先民[1]。在阿昌族的迁徙传说中仙岛、阿昌和载瓦本是三兄弟,在迁徙过程中因失散而在不同的地方定居,从而分化为三个族群。因而阿昌族与景颇族,尤其是景颇族中的载瓦支系可能存在着某种密切的“亲缘”关系。明代中叶以后,阿昌族逐渐与景颇族中的载瓦分开。自明代以来,汉族移民大量进入云南,造成洪武、正统、嘉靖、万历年间及明末清初几次大的移民浪潮,特别是正统年间三征麓川与明末清初清军进攻李定国等人率领的南明军队,都深入到麓川等地阿昌族居住区。汉族移民的迁入,加速了阿昌族接受汉文化的进程,同时也加速阿昌族内部的分化,聚居在户撒、腊撒、梁河、腾冲、龙陵、云龙等地的阿昌族较多地接受了汉族文化,发展成为今天的阿昌族;分布在山区的一些阿昌族,则发展成为景颇族中的载瓦人[2]。另一方面,傣族的影响对阿昌族的分化也起了关键的作用,一部分阿昌族在坝区定居以后,放弃了刀耕火种的生产习俗,逐渐演变成稻作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日趋与傣族接近,致使坝区和山区的阿昌族在生存环境、生计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差异,从而分化为两个不同的民族。但阿昌族与景颇族的载瓦人在语言、原始宗教信仰、饮食习俗等方面仍然有许多共通之处。
手持户撒刀的景颇族舞者(www.xing528.com)
今天,阿昌族与景颇族交往密切,阿昌族打制的刀具和制作的银饰是连接阿昌族与景颇族的纽带。阿昌族以打刀著称,而长刀是景颇族形影不离的佩饰,过去景颇族山官还把银鞘长刀当做权力的象征。景颇族的长刀多出自阿昌人之手,一位景颇族干部把阿昌族与景颇族的关系定义为“打刀人与背刀人”的关系,刀具的供求关系把阿昌族与景颇族紧密联系在一起。此外,景颇族衣服和挎包上的银泡、银耍子等饰品大都是户撒阿昌族乡的工匠打制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