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阿昌族与傣族的关系概述

阿昌族与傣族的关系概述

时间:2024-05-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阿昌族与傣族之间商贸活动频繁,交往密切。

阿昌族与傣族的关系概述

第二节 阿昌族傣族的关系

傣族是德宏地区人口最多的民族,文化先进,生产力发达,而且历史上傣族土司长期统治阿昌族地区,因此,傣族对阿昌族的影响不亚于汉族对阿昌族的影响。傣族与阿昌族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阿昌族对傣族先进文化的吸纳,阿昌族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服饰、节日、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受傣族影响的痕迹。居住在户撒、腊撒地区和缅甸掸邦的阿昌族,宗教信仰、稻作技术等方面都与傣族相近,因此被傣族称为“傣撒”。受国内外傣族影响,户撒、腊撒地区阿昌族普遍信仰南传佛教,教规、宗教仪式等都与傣族相同,经文用傣文书写,信徒用傣语念经。多数村寨建有奘房,田野中佛塔林立,奘房中的佛爷多是从缅甸傣族地区和我国瑞丽傣族地区请来。和周边傣族地区相同,户撒阿昌族的文化具有浓郁的南传佛教特色和韵味,传统节日多与南传佛教有关,如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等,阿昌族古老的节日阿露节也融入了浓重的佛教特色。除了佛教外,阿昌族对傣族的语言文学、服饰、稻作技术等也加以吸收。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然而阿昌语吸收了大量的傣语词汇,阿昌语中,傣族地区出产的物品如热带水果蔬菜、竹器等均用傣语称呼;阿昌族本地出产的物品通常也有阿昌语和傣语两种称谓;阿昌族的亲属称谓一般也有阿昌语和傣语两种形式,且户撒阿昌族普遍使用傣语称谓;阿昌族村寨名称基本使用傣语地名,如曼东、曼令、曼弄、曼派、腊姐、姐焕、姐麦等。阿昌族的歌词里夹杂着大量的傣语,阿昌族地区还流传着傣剧。阿昌族使用的乐器象脚鼓、铓锣、牛皮鼓、葫芦箫、罄等也与傣族的相似。阿昌族村寨选址和布局基本与傣族村寨一致,多建在依山傍水的地方,村寨后有一片严禁砍伐的神树林,村寨前面是广袤的稻田,村寨周围古木参天、修竹掩荫、鸟语花香。每个寨子都设有“色曼”“斋曼”祭坛。“色曼”,源于傣语,是寨神的意思。“斋曼”,源于傣语,是寨心的意思,即寨子的“心脏”。几个邻近的村寨还共同祭拜一个“色勐”,源于傣语,是地方神,相当于汉族的“城隍爷”。傣族的服饰与装束也传到阿昌族地区,户撒阿昌族妇女的服饰,无论是已婚的还是未婚的,都与当地傣族妇女服饰如出一辙。阿昌族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阿昌族种植水稻的习俗,如祭谷魂、吃新米等与傣族相同,另外,稻作生产工具如犁头、耙、摊耙等使用傣语称谓,对稻谷、米制食品的称谓也使用傣语,如“毫姆累”“毫闷”“毫甩”等。此外,阿昌族与傣族在经济上是互补的,傣族地区气候炎热,土地肥沃,地域宽广,粮食产量高,盛产热带水果蔬菜,而阿昌族地区气候寒凉,牲畜疾病少,适宜放牧和种植烟草;傣族善于编制竹器,阿昌族善于打制铁器。因此,阿昌族与傣族之间商贸活动频繁,交往密切。傣族文化作为德宏地区的主流文化,对阿昌族的影响基本上是单向的,因此,除了经济上与傣族互补外,阿昌族文化对傣族文化的影响是比较微弱的。(www.xing528.com)

汉文和傣文并用的族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