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南传佛教
佛教发源于印度,后来向外传播发展,分成两大系统:向北方流传的,经过中亚细亚地区传到中国内地及西藏地区,再传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属于北传大乘佛教;向南方流传的,传到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及中国云南等地区,属于南传佛教[1]。南传佛教即上座部佛教,巴利语Theravàda。thera,意为长老,上座;vàda,意为说、论、学说、学派、宗派、部派。上座部佛教所传诵的三藏经典及其注释使用巴利语,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早期我们习惯上称北传佛教为大乘佛教,称南传佛教为小乘佛教。在东南亚地区南传佛教的信仰者自始至终排斥小乘佛教的称呼,传统上他们自称是正统的上座部佛教。但在阿昌族地区,这一称谓没有贬义,信众普遍接受小乘佛教的称呼。另外,阿昌族地区的大乘佛教是经汉族传入,故称汉传佛教。
拜佛
一、南传佛教的传入
关于南传佛教怎样传入阿昌族地区,一些研究阿昌族的学者认为是从缅甸传入德宏傣族地区,再传入户撒、腊撒阿昌族地区的[2]。其依据主要是目前阿昌族使用的经书是用德宏老傣文书写,阿昌族念经用德宏傣语。但笔者认为户撒、腊撒地区的南传佛教是直接从缅甸掸族或缅族地区传入,其传入时间不晚于境内傣族地区,甚至更早。依据有四,据笔者调查,户撒、腊撒地区现有的和尚墓,只有清光绪后才开始用德宏傣文刻写墓碑,之前的墓碑使用的文字与德宏新老傣文均不相同,据佛爷介绍,那是缅甸勐济、勐牙地区使用的傣润文,此为其一;历史上,阿昌族地区没有培养佛爷的传统,大部分佛爷是在缅甸接受佛教教育,学成后到阿昌族村寨的奘房供职,户撒、腊撒地区的佛爷大部分来自缅甸,只有极少数来自境内的傣族地区,这个传统延续至今,此为其二;户撒、腊撒地区与缅甸毗邻,新中国成立前户撒、腊撒地区的佛寺与缅甸的佛寺有建立“亲戚奘”的传统,宗教交流频繁,此为其三;户撒阿昌族地区的佛寺建筑形式与傣族的佛寺有很大的差异,此为其四。据此,笔者认为户撒、腊撒地区的南传佛教是直接从缅甸传入,而非先传入德宏傣族地区再传入户撒、腊撒。另外,流传于户撒、腊撒地区的两则传说也可作为这一观点的旁证。
户撒、腊撒地区流传着阿昌族来自缅甸“勐撒通”的传说。经多方查证,勐撒通即缅甸仰光省的直通城(Thaton )。据说,大约在佛历1300年,勐撒通地区因两个王子争夺王位发生了战乱,其中一个王子带领一千对阿昌族男女离开家乡,向北迁徙,他们一共搬了七个地方才到了户撒坝子。来到木姐、南坎时遇到“大包头”汉人和傣族,他们也跟着阿昌族一起来户撒。刚来的时候,户撒还是一个荒坝子,是用一头白水牛耕犁开辟出来的。阿昌族的小乘佛教信仰就是从勐撒通带来的,刚来时,盖的奘房都是草房,后来户撒来了剑川师傅,才会盖“龙抱柱”的奘房。
在阿昌族的传说中,户撒坝是佛祖的花园。相传很久以前,哥达玛菩萨(即佛祖)想在人间建立一个花园。起初,佛祖打算把花园建在干崖坝(即盈江坝,是傣族聚居区),但当他来到干崖坝时却发现那里江水泛滥,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就有张牙舞爪的魔鬼出来兴风作浪,佛祖四处寻找,一直没能如愿,在返回天庭的路上,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风光秀雅、气候宜人的高原小坝子——户撒坝,于是决定把花园建在这里,从此户撒就有了“佛祖的花园”的美称。
龙抱柱奘房
二、教派
阿昌族地区的南传佛教分哲迪、多列、润、曼四个派别。其中哲迪派教规最严,信徒家中只能养一头耕田牛和一只打鸣鸡,不能畜养其他牲畜和家禽,耕牛和打鸣鸡死了,要埋掉,不能吃。“文化大革命”以前,一些村寨信仰哲迪派,靠种田和打铁谋生,不畜养牲畜家禽。例如,腊撒曼旦寨过去因信仰哲迪派,一直不畜养猪、鸡、牛、马等,到现在该寨养牲畜家禽的历史还不足30年。近年来,随着打铁业的萎缩,该教派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其信徒改信多列派。因此,目前户撒、腊撒的南传佛教只有多列、润、曼三个派别。其中多列派戒律较严,严禁信徒抽烟、喝酒。佛爷一天日食两餐,每天天亮以前吃早餐,正午(太阳达到最高点)以前吃午餐,正午以后只能吃水果、喝糖水,不能吃任何含有粮食的食品。曼派戒律最宽松,信徒可以在奘房喝酒、抽烟。润派介于二者之间。
户撒、腊撒地区属于多列派的奘房有哈呆奘、曼棍奘、邦寺奘、腊姐奘、户姐奘、新寨奘、腊撒曼旦奘、莱富奘、姐莱奘、户别奘、沐城奘、户洪奘、勐麦奘、曼修奘、曼板奘等;属于润派的奘房有曼莱奘、曼回奘、曼东奘、曼景奘、拉启奘、曼困奘、老汪奘、曼海奘、邦熬奘、加孔奘、曼岗奘、轩勒奘、连勐奘、户早奘、上户昔奘、户撒曼旦奘、户撒曼东上寨奘等;属于曼派的奘房有拉混奘、宋项奘、东沐奘、线董奘、曼弄奘、曼海奘、下户昔奘、曼峨奘、江蹦奘、曼别奘、曼捧奘、莱结奘、广很奘、户勐奘、勐麦奘等。
三、僧侣和信徒
和尚墓
(一)和尚
和尚,是指在奘房里接受过佛教教育的出家人。阿昌族称大和尚为“召崩基”或佛爷,称小和尚为“尚佐”。阿昌族的和尚有些是自幼出家,终身不娶;有些是结婚生子后,才出家皈依佛教。和尚要遵守的戒律共有227条,阿昌族的和尚根据守戒情况和学识水平,共分为七个等级,曾结过婚的和尚至多只能升到二级。过去阿昌族地区的奘房多数都有和尚住持,和尚多来自缅甸或来自国内傣族地区,他们先在缅甸接受佛教教育,学成后到户撒、腊撒各寨奘房传经布道。现在户撒、腊撒只有少数奘房有佛爷,据阿昌族大佛爷召曼峨(熊腊摆)统计,2009年户撒、腊撒共有佛爷7人,其中6人来自缅甸(其中1人是归国侨民),1人来自瑞丽市。历史上阿昌族儿童没有进奘房当小和尚的传统,但有个别孩子,根据命相,要到奘房当一段时间小和尚,学习撰写佛经、绘画佛像,根据学习情况和个人志向,有的人终身出家当和尚,有的人则到一定时间还俗。阿昌族佛爷念经一般使用巴利语(阿昌族叫“佛话”),给信徒讲经使用傣语或阿昌语,用傣文或缅文书写经书。除了讲经说法外,佛爷通常还会在奘房中教村里的孩童识字,对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因此,有佛爷的村寨,村民道德素质普遍较高,社会风气较好。佛爷的供养是由奘房所辖村寨的村民共同承担。有的奘房每年按户收米和钱供养佛爷,有的奘房不收钱米,各户轮流给佛爷送饭。佛爷对村民送来的饭食不能挑剔也不能提要求,村民送什么吃什么,佛爷可以吃肉。阿昌族强调僧俗有别,佛爷任何时候都不能和信徒同桌吃饭,也不能随便到百姓家串门,只有受邀主持宗教活动时,才能进入百姓家中。闲暇时佛爷可以到其他村寨的奘房游玩。佛爷在没有其他男性信徒在场的时候,不能接见女香客。佛爷不得谈论国事和寨内的事,更不能干涉寨内事务。佛爷不得佩戴金银饰物。
阿昌族老佛爷
佛爷对儿童进行公德教育
(二)板达嘎
板达嘎是熟知佛教经典和宗教礼仪但没有出家的宗教人士,在没有佛爷的奘房,他们承担讲经说法的任务,并带领信徒朝拜。在有佛爷的奘房,板达嘎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信众施舍的东西,必须经他传递给佛爷,佛爷不能直接接收信徒的供品。多数板达嘎就是奘房的负责人,负责奘房日常事务。他们一般都懂傣文,还略懂巴利语。据说佛祖听不懂阿昌语、傣语、缅语,只听得懂佛语(即巴利语),因此,信众来朝拜时,板达嘎要用巴利语将供品名称一一念给佛祖听,否则佛祖不能领受。此外,一般说来,一些板达嘎在抄写佛经、绘画佛像、建造佛塔、制作佛伞等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
(三)帕嘎
帕嘎,是指做过大功德的信徒,在阿昌族的精神世界里,今生的苦是因为前世修行不够,今生要多积功德,来生才会幸福,“做摆”是积累大功德的一种途径。做摆,是一种规模较大的赕佛活动。很多老年人都有一生要做一次“摆”的愿望。一些老年人勤俭节约、不辞辛劳地为做摆积攒钱财。做摆之前,要到缅甸购买精美的佛像,请和尚抄写经书,并仔细装帧,还要准备纸裱的奘房、佛幡、佛伞、袈裟、铺盖、枕头等,施舍给奘房。然后再选良辰吉日做摆,请佛爷到家里念经,杀猪宴请全奘的波信、雅信和亲朋好友。佛爷要授予做摆人“某某帕嘎”的佛名,从此以后,别人便称呼其帕嘎名,以表示对这位帕嘎的崇敬。
波信
(四)波信、雅信
波信,是指皈依佛教的老年男性信徒;雅信,是指皈依佛教的老年女性信徒。他们是佛教活动的主体。老年人一般在子女成家以后,自己不必再为家庭生计劳苦奔波的时候皈依佛教。波信、雅信要守五戒,要禁欲、忌杀生(连鸡蛋也不能打)。皈依佛教时,信徒要置办一套新衣服,专门用于拜佛,这套服装只能拜佛时穿,其他场合不能穿。波信的服装必须配备一条白色的包头巾,雅信的服装必须配备一块红褐色的披肩,作为虔诚信徒的标志。老年人一般在“进洼”期间在奘房举行皈依佛教的仪式。届时,新的波信、雅信要请大家吃糖。然后由资历最深的波信、雅信为其裹上白色包头或披上红褐色披肩,从此以后,要严格守五戒,定期到奘房拜佛、学习念经。拜佛时,波信、雅信根据资历深浅排列,级别高的在前,级别低的在后,同一年皈依佛教的,在同一排。
雅信
(五)普通信众
户撒、腊撒地区的阿昌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佛教,自幼在佛教文化的熏陶中成长,但在成为波信、雅信之前,一般不用守五戒,也没有定期拜佛的义务。但普通信徒广泛参与各种佛事活动。
奘房落成仪式
四、奘房和佛塔
户撒、腊撒地区南传佛教盛行,宗教色彩浓厚,奘房、佛塔林立。奘房和佛塔是阿昌族信仰佛教的一种文化象征。
奘房,即小乘佛教的佛寺,是供奉佛爷(即僧侣)生活和布道讲经、信徒从事宗教活动的地方,同时也是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学堂及群众娱乐中心。奘房多为干栏式建筑,屋顶多为歇山式三重檐结构,与民居有显著的区别。奘房内有佛祖雕塑、画像和磬、牛皮巨鼓等宗教乐器,内部宽敞,可容纳数十人朝拜。通常1~5个寨子共有一奘房。奘又是一种无形的民间政治组织,同属一个奘房的村民,是一个群体,他们拥有共同的林地,承担相应的宗教义务。邻近的几个奘又结成一个更大的联盟。同一联盟的各奘之间,每年有两次佛事交流活动。第一次是春节期间,奘房之间互送粑粑,由奘房统一按份额向村民征收粑粑,然后由村中未婚青年男女结队去给本联盟内各奘赠送粑粑。第二次互访是在进洼出洼期间,同一奘房的信徒集体到本联盟中其他奘房拜佛、施舍,通常由对方奘房主持,由对方村中老年人接待。
曼棒塔(www.xing528.com)
曼门塔
佛塔,又叫“广母”,是南传佛教信徒对佛祖进行膜拜的标志物。佛塔建筑精美、风格各异,有的洁白素雅,有的金光闪闪,大小高矮各不同。塔身塑有各种吉祥鸟兽和花草,并且每个塔都有一种吉祥兽,并以该吉祥兽命名,如金鹿塔、白象塔、玉兔塔、金鸡塔、孔雀塔等。佛塔的建筑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没有附塔的,一种是一个主塔带八个附塔。信徒们每年春季和秋季要对佛塔各进行一次隆重的朝拜。届时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商贸和娱乐活动,人们将这种集宗教、商贸、娱乐于一体的活动叫做“赶摆”。
户撒、腊撒地区共有奘房50所,大小佛塔17座,在蓝天白云下,奘房和佛塔被宁静祥和的自然景色包围着,真可谓“出门见佛塔,步步遇菩萨”,是名副其实的“佛祖的花园”。
以户撒河为界,分布在东山麓村寨的奘房有户勐奘、曼辉奘、曼板奘、曼别奘、江蹦奘、曼峨奘、东山曼旦奘、上户昔奘、下户昔奘、户早奘、录旦奘、连勐奘、轩勒奘、拉混奘、曼岗奘、加孔奘、曼燕奘、拉启奘、曼海奘、邦熬奘、坝竹奘、怕懂奘、曼棍奘、哈呆奘。分布在西山麓村寨的奘房有邦寺奘、户姐奘、新寨奘、西山曼旦奘、莱富奘、腊撒曼东奘、曼景奘(已被毁)、曼回奘、宋项奘、东沐奘、姐卖奘(即项姐奘,已被毁)、线董奘、曼弄奘、户撒曼东上寨奘、户洪奘(已被毁)、姐莱奘(已被毁)、腊姐奘、沐城奘、光很奘、莱结奘、丁允奘、曼捧奘、户撒曼回奘、曼派奘、曼麦奘、班糯奘。
佛塔有曼峨塔、曼旦塔、拉启塔、哈呆塔、曼棍塔、曼捧塔、皇阁寺塔、曼门塔、宋项塔、东沐塔、海喃塔、曼那塔、曼旦塔、莱富塔、新寨塔、户姐塔、邦寺塔。
“文化大革命”以前,户撒、腊撒地区的奘房大多是清代的建筑,现有奘房和佛塔多为1978年以后群众捐资修缮或重建的。“文化大革命”时期,阿昌族的宗教信仰受到打击和摧残,不少佛塔、佛寺被毁,佛像、佛经被毁坏。幸运的是,大部分奘房因改做合作社的“食管会”而得以保存至今,1978年以后,党和国家实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阿昌族的宗教信仰重获新生。
户撒长官司捐资铸造的铜钟
五、主要佛教节日和佛事活动
户撒、腊撒地区南传佛教的主要佛事活动有浴佛节、进洼、出洼、舍黄单、舍千包饭、烧白柴、送粑粑、阿露节等。
(一)浴佛节
浴佛节,阿昌语叫“桑建”(源于巴利语),又叫浇花水节或泼水节。一般在清明节后的第七天举行,历时1~7天。“桑建”来临之际,人们要在奘房外面的空地上建一草亭,四周围上篱笆,并用竹筒制作浴佛的旋转喷头和龙头水槽。泼水节第一天清晨,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盛装,敲锣打鼓上山采锥栗花来扎花塔,花塔扎好后,波信们把佛像从供台上“请”下,然后由未谈过恋爱的少男少女抬到浴佛的亭子中,妇女们挑来清水,由德高望重的波信将水倒入龙头水槽浴佛。阿昌族认为佛像身上淌过的水是圣洁之水,会给人带来好运。因此,信徒们争相接浴佛水洗脸。浴佛完毕后,人们才能相互洒水祝福,首先洒给雅信、波信。村里的雅信、波信依辈分、年龄在奘房前排成一排,年轻人端来清水,用锥栗花蘸水挨个把水洒在老人们的袖子或披肩上,意思是以圣洁之水,为长辈洗去疾病灾难,祝他们健康长寿。之后青年人围着花塔跳起象脚鼓舞。泼水节一直要持续七天左右,其间全村停止生产,老年人在奘房念经,青年人组织起来到邻近的村寨去泼水。夜晚,小伙子们走村串寨吹葫芦箫、唱山歌,以博取姑娘们的芳心。
采桑建花
浴佛台
(二)进洼、出洼
进洼(又叫关门节)、出洼(又叫开门节)。“洼”源于巴利语“Vassa”,意为“夏安居或雨安居”,是指传授佛法或闭门修行的时期,时间是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至九月十五日,历时三个月。进洼是指传授佛法开始之日,出洼是指传授佛法结束之日,这两个日期都要举行隆重的拜佛活动,故称为关门节、开门节。这一时期正是农忙已过,秧苗抽穗,雨水连绵,农活相对减少的时期,信徒相对比较空闲,有工夫接受佛教教育。从进洼至出洼佛爷必须驻守奘房讲经说法,波信们轮流到奘房住宿,信徒每隔七天到奘房拜佛,村民禁止谈婚论嫁,不建盖新房,不出远门。雅信们要到与本寨奘房建立了“亲戚”关系的奘房去拜佛,进行佛事交流,增进村寨之间的友谊。
上奘
进洼期间的每月初八、十五、二十三、三十(若小月则在二十九),信徒们带上食物、蜡烛、鲜花等供祭佛祖,听佛爷诵经,讲解教规、戒律、佛经故事。波信、雅信早、晚坐禅两次,有的奘早、中、晚坐禅三次。多列派的波信、雅信,守戒日当天正午后不能再进餐。波信、雅信上奘前必须洗净头发,换上专门用于拜佛的衣服,然后烧香拜过家里供奉的“板当”、天地、灶君、祖宗后才能去奘房,否则认为佛祖不收受他们的供品,认为他们没有祭拜好自己家里的诸神。去奘房途中,首先要祭祀门神,过路过桥都要烧香祭祀路神、桥神,否则认为祭品会在半路被劫。进入奘房必须脱鞋,拜佛时必须取下包头。三个月的“洼”期满后,即农历九月十五日,便举行出洼庆祝活动,俗称“摆干朵”。信徒们带上鲜花、蜡烛、水果、食物、钱币来到奘房,举行隆重的赕佛和诵经活动,并在奘房聚餐。夜里,燃放爆竹、敲锣打鼓、跳舞庆祝修行期圆满结束,从此,人们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僧侣们可以出游,没有和尚住持的奘房又重新锁起来,直到下次佛事活动时再打开。
(三)阿露节
阿露节,是迎接佛祖——哥达玛菩萨归来的宗教盛会。每年农历九月初十至十五期间逢赶集日举行,会期2~3天。节日期间要耍青龙白象、跳象脚鼓舞。青龙、白象形象逼真,制作工艺复杂,只有少数民间艺人掌握这一技艺。青龙和白象分别由不同的奘提供,例如腊撒赶会街的青龙由加孔奘、莱富奘、邦熬奘各扎一只,白象由曼回奘、曼旦奘、曼东奘各扎一只。户撒赶会街的青龙由曼弄奘、丁允奘等扎制,白象由宋项奘、户撒曼东奘等扎制。
送粑粑来的青年们
(四)送粑粑
送粑粑,是阿昌族地区奘房之间进行交流的一项重要活动。一般在正月初四、初五两日举行。送粑粑当日上午,各寨在寨子中央或奘房外面铺一块大垫子,各家各户送来糯米粑粑、饵丝、干鱼、肉等食品,在大晒垫上按“亲戚”奘(建立了友谊关系的奘房)的数目,分堆放好。粑粑收齐后,由全奘的小姑娘、小伙子们成群结队依次送到各“亲戚”奘。对方奘房由中老年人接待,以红糖水、糖果或饭食等招待。青年人到了对方奘房,将粑粑等供品置于奘房供台,磕头拜佛,佛爷或波信给年轻人“送吉利话”(说祝福语)。有的奘房由中老年妇女去送粑粑,届时妇女们要穿上拜佛的盛装,先到本寨奘房集合,挑上粑粑等礼品,依次给“亲戚”奘送去。信徒们到各奘拜佛完毕,都要对山歌。送粑粑活动对促进村寨交流、增进友谊、促进民族团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舍粑粑
(五)舍黄单
舍黄单又叫“换黄单”。黄单是指佛衣或袈裟。每年农历十月十四、十五日,信徒要到奘房给僧侣施舍佛衣,更换佛像披的黄单及奘房里挂的各种布单。届时,各奘房辖区内的群众要抬上香烛、鲜花、供品和黄单一起送到佛寺供祭。到寺院后,先进香拜佛,然后由佛爷为进香拜佛者念经,念经完毕,前来进香拜佛的人们把新黄单施舍给僧侣或佛像,以示其信仰的虔诚。
烧白柴
(六)烧白柴
烧白柴,农历腊月十四日夜晚举行,据说是烧篝火给佛祖取暖,让他度过寒冬,并祈求佛祖保佑该奘的人畜不受寒受冻,平安过冬。腊月初,人们要上山砍盐霜树、黏枣树等质地较白的树,刮去树皮,劈成柴块,晒干备用。腊月十四日人们用准备好的白柴,在奘房外搭“井”字形柴塔,并在柴塔顶上放上引火用的茅草。傍晚,人们点燃白柴,围着篝火欢歌跳舞。
(七)佛塔摆
佛塔摆是对佛塔进行膜拜的日子。阿昌族百姓习惯把“塔”叫做“广母”,但实际上二者是有区别的,据阿昌族佛塔建筑师许洪金先生介绍,有佛舍利的才能称为塔,没有佛舍利的称为“广母”。信徒每年都要对塔进行两次膜拜,叫赶摆。一次在农历二月或三月举行,一次在农历九月或十月举行。秋季举行的“摆”规模宏大、场面热闹,是集宗教、商贸和娱乐于一体的大型活动。户撒的17个佛塔中有9个佛塔要赶摆,分别是曼捧摆(九月十六日)、曼门摆(九月十八日)、东山曼旦摆(九月二十三日)、海喃摆(九月二十六日)、邦寺摆(九月二十四日)、西山曼旦摆(三月十九日)、拉启摆(二月十五日)、曼那摆(九月二十四日)、皇阁寺广母摆(十月十二日)。
(八)舍千包饭
舍千包饭,又叫舍黄饭,每年农历二月中下旬信徒去膜拜佛塔时,有一些施主会到佛塔施舍糯米饭给朝拜的人。当日清晨,施主家把蒸熟的黄花糯米饭和少许红糖或煎香的干鱼,用芭蕉叶或荷叶包成包,挑到佛塔,分发给前来朝拜的人们。因此,人们把二月的佛塔摆叫做黄饭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