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阿昌族节庆习俗与文化传承

中国阿昌族节庆习俗与文化传承

时间:2024-05-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节庆习俗岁时节日习俗是一地风俗之集大成,是一个民族文化基质的核心因素。青龙白象由于阿露节有特殊的宗教内涵,没有完全被阿露窝罗节取代,民间依然在九月庆祝阿露节,只是规模不如从前宏大。

中国阿昌族节庆习俗与文化传承

第五节 节庆习俗

岁时节日习俗是一地风俗之集大成,是一个民族文化基质的核心因素。阿昌族长期与汉族傣族等杂居,岁时节日习俗深受多元文化影响,阿昌族将汉族、傣族的一些节日移植过来,嫁接在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将异文化与本民族文化重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习俗。阿昌族的节日繁多,内容丰富多彩。

一、阿露窝罗节

“阿露窝罗节”是国家认可的阿昌族的法定节日,各地阿昌族均庆祝。1993年5月20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统一阿昌族节日名称和时间的决定》,正式将流行于户撒、腊撒的阿露节和流行于梁河、腾冲等地的窝罗节统一为阿露窝罗节,于每年公历3月20日举行,节日时间为两天,节日标志为青龙白象弓箭。阿露窝罗节是集民俗文化展演、民族手工艺竞技、民族团聚、文化交流、娱乐、商贸活动等于一体的全民性节日,在各地阿露窝罗广场举行,现已成为阿昌族的标志性节日。

阿露窝罗节

(一)阿露节

阿露节,又叫会街,每年农历九月初十至十五期间逢赶集日期举行,会期2~3天。是迎接佛祖——哥达玛菩萨归来的宗教盛会。相传,哥达玛七岁时母亲去世,他长大修成佛后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每年农历六月母亲的忌日,他都要返回天庭给母亲念经三天。天上一天是人间一月,佛祖去天庭的三个月,人间瘟疫横行、民不聊生,陷入了乱世苦境。农历九月初十的这一天,佛祖返回了人间,顿时大地金光普照,一切灾难消失。因此,阿昌族每年农历九月初十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迎接佛祖归来。

耍青龙白象是阿露节最隆重、最精彩的节目。阿昌族人民常视青龙白象为吉祥幸福的象征。传说,维先达腊王国曾灾难不断,后因王宫里的一头大象生了小白象,从此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事传到了同样灾难不断的邻国,于是该国派人向维先达腊王国的王子求讨白象,王子同意了。小白象到邻国后不久,邻国也日益富强起来。邻国的富强,使维先达腊王国的宰相和个别大臣非常害怕,他们三番五次在国王面前搬弄是非。国王听信谗言,将王子赶进了深山老林。百姓知道后,纷纷向国王求情;邻国知道后,也送回了小白象。在阿露节那天,国王接回了王子,小白象的好友青龙为大地洒下了一场“腊条雨”,雨水落地就变成金条银条。王子见到金银一点也不动心,全都献给了佛祖和百姓,赢得人们的敬重和爱戴。人们为此举行了三天的大摆,耍青龙白象,以表达对王子的感激之情。从此,每逢阿露节,都要耍青龙白象、跳象脚鼓舞。阿昌族的节日标志“青龙白象”图腾便是由此而来。

青龙白象

由于阿露节有特殊的宗教内涵,没有完全被阿露窝罗节取代,民间依然在九月庆祝阿露节,只是规模不如从前宏大。

(二)窝罗节

窝罗节主要盛行于梁河、腾冲等地的阿昌族地区。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初四举行,是纪念阿昌族创世始祖遮帕麻和遮米麻的恩德,迎春纳福,祭祀天神,祈求国泰民安的全民性节日。节日的主要内容有唱诵创世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跳窝罗舞,唱窝罗调。

节日的前夕,各村各寨都要用竹木搭建一座祭祀台,中间立两块绘有日月星辰和天公地母(即遮帕麻和遮米麻)神像的牌坊,牌坊顶端耸立一把巨大的弓箭。节日第一天上午,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在祭台周围,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祀活动由“活袍”(即经师)主持。人们将五谷、鲜果、茶水、酒水等各类供品摆放好后,“活袍”开始念经祭祀,唱诵创世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唱毕,人们跟着“活袍”围绕祭台跳起古朴的窝罗舞,舞者高歌窝罗调,唱祖先、唱世人,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语言学的角度看,“阿露”与“窝罗”发音很接近,应该指同一个节日。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的阿昌族因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导致同一节日分化成两个差异很大的节日。

二、过年

过年,即过春节。时间与汉族春节相同,活动内容带有浓重的民族特色。

阿昌族腊月下旬就进入春节的筹备阶段,开始置办年货,舂粑粑、饵丝;和田泥找平地面,刷墙和灶台,搞大扫除,清扫房顶、巷道,清洗家堂的花瓶香炉;酿甜白酒,杀年猪、腌腊肉、灌血肠等。

(一)除夕

大年三十那天,人们要砍一棵标致美观的松树插在庭院中心作为摇钱树,并采柏枝、梅花插在家堂、大门和摇钱树下,贴对联、门神、喜神(一种剪纸),给水牛角、果树等缠一道红纸。

下午五六点钟用煮熟的全鸡、猪肉、鸡蛋、斋饭祭祀天地和灶君,并给祖宗献饭,全家在家堂前磕头,祈求平安。祭祀时要点香烛纸火,燃放鞭炮。放过鞭炮后,忌讳女性串门。祭祀完毕,全家围坐在桌旁吃年饭。饭后,男女主人开始煮肉冻、芋头冻,炸干果(即酥肉)、排骨,这些是过年期间必吃的菜肴。除夕夜男主人要守夜,据说,男主人能通宵达旦守夜的人家,来年不会遭小偷盗窃。

摇钱树

(二)新年

正月初一子夜时分,村中童男结队到各家各户“开财门”送吉利,不同寨子开财门吟诵的财门词各不相同,下面是户撒曼令寨的财门词:

开财门,财门大大开,金银财宝滚进来,滚进不滚出,金子银子堆满屋,左手开门金鸡叫,右手开门送财来,送财来得早又早,今年比去年好。前门进珍珠,后门进玛瑙,玛瑙珍珠一起进,荣华富贵享到老。都[4]这头到那头,金子银子堆满楼,都这边到那边,金子银子上万千。八个老台子,九代过成神仙。说喜又说喜,虎皮垫蛟椅,老的高官做,小的来贺喜。一送千年宝,二送万年财,三送三星来高照,四送四季把门神,五送五子登科早,六送六子团圆好,七送七子早高升,八送八子大发达,九送九子神仙吕洞宾。讲的文官话,坐着椅子说。

男孩们要在大门外念两遍财门词,主人才把大门打开,然后又到堂屋门外念两遍后,主人才打开堂屋门,让送财童子进入。主人要放鞭炮迎接,并以糖果、压岁钱等答谢送财童子。开过财门后,村中女童三五成群地到各家堂屋磕头拜年,主人给女童散发糖果和比男童稍少一些的压岁钱。开过财门后,主妇要携带香火、纸钱、饵块等去供奉井神并挑“新水”;男主人则携带香火、鞭炮、纸钱、饵块等到“色曼”供奉寨神。祭完寨神后回来祭天地、灶君和祖宗,村寨周围有佛塔的村寨,村民要去佛塔烧香供斋,凡是有桥梁的地方要供奉桥神。初一,不能“打干锅”,即不能煎炒食物,只能吃煮饵丝和大年三十准备好的冷食。吃过早饭后,信仰南传佛教的信徒去奘房赕佛、念经;信仰汉传佛教和道教的人们到寺庙拜佛并在那里吃斋饭。普通信众到寺庙求签卜卦、上文书,做生意的到财神庙上香

正月初一祭祀天神

正月初二上午,经商的人家供财神,做木工的人家供鲁班祖师等。从初二开始,出嫁的女儿要携带丈夫和子女陆续回娘家给家人拜年。寨子中春节前出嫁的女子,其夫要给娘家寨全村各户拜年,拜年的礼品通常为一对糯米粑粑和一筒牛奶,新姑爷由小(www.xing528.com)

年三十祭祀寨神

舅子带领到各户去拜年,新姑爷到各家家堂前磕头,有的村寨要行“三拜九叩”礼。接下来几天,各家设宴招待来拜年的亲戚,并给他们发压岁钱,所给钱数约与礼品价格相当。

不同地区阿昌族过年的习俗略有差异,例如在梁河阿昌族地区,大年三十下午祭祀家神前,先要用煮熟的猪头、公鸡等供品祭祀寨神,祭完寨神才能在家堂献饭。正月初一拂晓,要在庭院中央摆一桌斋饭祭天。春节期间要搭秋千,举行隆重的接秋神、送秋神仪式,唱灯,表演《驶春牛》等剧目。

三、清明节清明节,通常在那些与汉族杂居或交往频繁的阿昌族村寨中盛行。清明节这天人人身上都要戴一柳枝,有一谚语说:“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各家族要派几名男子到祖坟插柳枝(叫靠柳)、修葺坟墓,且半月之内,陆续到祖坟祭奠先灵,寄托哀思。祭祖是家族式活动,同村中同一姓氏通常拥有共同的祖茔地,有时几个村同一姓氏的人家共同祭拜一个“老祖坟”。祭祖前先要祭祀后土神,然后才祭祖先。祭祀完毕,整个家族在祖坟地聚餐,给儿孙们讲述家族的历史。清明节要蒸黄饭,或做黄花粑粑。

祭后土

四、端午节

端午节这天上午阿昌族吃粽子、煮蒜和咸蛋。阿昌族的粽子花样繁多,从外形看,有狗头粽、长粽、枕头粽等。从配料看,可分为草灰粽、饭豆粽、肉粽、花生粽等。中午要吃一种名叫“九样菜”的杂菜,这里“九”并不代表具体的数字,用于表达“很多”的意思。夜晚要吃鸡药。吃杂菜和药膳鸡可能与汉族端午“采杂药”“斗百草”的习俗有一定的联系。

粽子

粽子

五、火把节

火把节是阿昌族古老的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大部分阿昌族地区都庆祝这一节日,节日气氛隆重。要杀猪宰牛,家家户户拌过手米线,吃火烧猪。出嫁的女子回娘家团聚,女孩们要染红指甲。晚上,要用火把熏房前屋后和瓜果树木,驱赶魔鬼和病虫,祈福消灾,祈求丰收。火把节的第二天叫做“火把屎”,人们不能到田间地头劳作,也不能采摘瓜果蔬菜。据说,“火把屎”这天农作物被人触碰就会枯死。

火把节当天吃过晚饭后,家庭的长者点燃火把熏屋内各个角落及马厩牛舍等,边熏边念:“妖魔鬼怪、蛆虫蚂蚁,不干不净的,通通滚出去。 ”边念边往火把上撒松香木炭粉,让火把烧旺。家里成员跟在后面,敲打脸盆、簸箕弄出声响,来惊吓妖魔鬼怪。接着去熏菜园里的瓜果树木,边熏边念:“火把节,火把节,冬瓜葫芦广广结,自从今日秋[5]过后,雀别啄,虫别咬,蛆别吃。 ”最后去熏稻田,同样要念一些驱逐虫害咒语和祈求丰收的吉利话。夜间要到河边取沙子,撒在家畜厩周围,表示牲畜安全。

火把节那天人们要到山坡上采一种小草,傍晚将这野草槟榔膏、芦子等舂成泥状敷在指甲上,然后用豆叶或苏子叶把手指甲包上,第二天早晨指甲就变红了。关于火把节为什么染指甲,传说很多,其中一则传说是:很久以前勐索旦(即户撒)的王子在火把节那天被敌人诱骗到一所用明子盖成的楼房里烧死了。第二天王妃前来寻找丈夫,却见楼房已变成灰烬,王妃悲痛欲绝,为找到丈夫的尸骨,她徒手在灰烬里刨,刨得指尖流血,为纪念这位忠贞的王妃,从此,每年火把节女子都要染指甲。

阿昌族有一些植物的名称与火把节有关,如火把藤、火把果、火把李、火把梨等。根据节日给植物命名,在阿昌族中比较常见,其中与火把节有关的最多。火把节在阿昌族心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随着时代的发展,阿昌族火把节的许多传统习俗已经淡化。

六、烧包节

烧包节,又叫“接亡送亡”或“七月半”,盛行于有强烈祖宗崇拜观念的阿昌族当中。在他们的观念里人死灵魂不灭,人死后依然在阴间过着与人间类似的生活,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家家户户要将自家的亡人(即祖宗的灵魂)接回家中供养七天。第一天和最后一天要用美酒佳肴、水果、糖果等给祖宗献饭,其余几天,家里人吃什么供什么,通常要做一些亡人生前喜欢吃的菜肴。每天饭前献过祖宗后,家庭成员才能用餐。第七天晚上“送亡”,即欢送亡人归去,届时要剪几个纸人、纸马等送到村外,给亡人烧包(装有白钱和元宝的纸包),有的还要到河边放荷灯,将一瓷碗四周贴上红纸,做成荷花状,碗内点一蜡烛,让其顺水漂流。传说,一些不能投胎转世的亡魂就会来争抢荷灯,抢到荷灯即可转世。

据说,“送亡”这天晚上,一路上都是鬼,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满载而归,有的两手空空,有的笑,有的哭。传说,想要观看这种情景,在端午那天挖几条韭菜墒里的蛐蟮,晒干做成灯芯,“送亡”那天,点上这种灯就可以看见亡魂归去的情景。

七、尝新节

尝新节,又叫“吃新米”,是独具阿昌族特色的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举行。传说,远古的时候阿昌族先学会种芋头,然后学会种玉米,最后才学会种水稻,这些生产技术都是一位老姑太传授的。因此,每年芋头结实、玉米成熟、稻谷垂穗时,人们要挖一蓬子实最多的芋头,砍一棵结双穗的玉米,摘一把谷穗编成篮子,供奉给这位“老姑太”。

吃新米这天早晨,到田里割一些八成熟的糯谷,炒香后舂成扁米,做新米饭,饭熟后要先盛一碗喂狗,最后全家聚餐。关于吃新米时先喂狗还有一个传说:

很早以前,地上稻谷都是自生自长,到处都有,长得同芭蕉树一样高大茂盛。人们做饭时,搬来一颗,剥了皮,舂碎,就能蒸出香喷喷的米饭,全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剩下的喂狗。后来,人们越吃越懒,渐渐养成了好吃懒做的坏习惯,不好好管理禾苗。到了秋天,也不去采摘稻谷贮存粮食了。地上的稻谷大片大片地枯死,谷粒落在地上,任牛马践踏。人们在火塘边向火,还将金灿灿的谷粒拿来当凳子坐。一天,谷魂娘娘看见人类糟蹋粮食的情景,感到非常痛惜,一气之下,刮起一阵狂风,把地上的谷子全部卷走了。没过多久,人们身边的稻谷吃光了,野地里也找不到一粒谷子。人们饿得肚皮都快贴到脊梁骨了,第一回尝到了饿肚皮的滋味,后悔当初不该好吃懒做,糟蹋粮食。村寨里的狗,更是一条条饿得瘦筋干巴,奄奄一息,只剩下一张皮包着骨头,趴在地上望着天嗷嗷惨叫。谷魂娘娘听到地上凄惨的狗叫声,动了怜悯之心,她想,作孽的是人,何必让狗也跟着受罪呢?就将一把把谷子朝着狗撒下去。那些望天求救的人们,见天上有金色的雨点飘落在狗的周围,走近一看,是一种从未见过的细小谷粒。人们把狗撵开,将那一粒粒的谷子拣起,连皮也不舂,就想拿去蒸。这时,一位老太太走过来,急忙拦住大家说:“孩子们,这是谷种啊!我们饿死也不能吃!说完,就领着人们在河边挖了一丘田,把谷粒一粒一粒播种下去。从此以后,阿昌族人学会了育种栽种的本领,同时也越来越懂得了“吃饭要敬饭”的道理。为了不忘记过去的教训,也为了报答狗为人间讨来谷种的恩情,每年吃新米,都要先喂狗。

一些与汉族杂居的阿昌族,八月十五这天要蒸米糕,夜晚,在院子里置一供桌,摆上米糕、栗子、梨、莲灯果等献给月亮嬷嬷。

八、鱼赶摆

“鱼赶摆”,意思是鱼儿的盛会。据说,每年霜降那天鱼儿都要聚集在一起庆祝它们的盛会,捕鱼会有大收获。因此,阿昌族在霜降节气那天有捕鱼的习俗。

九、宗教节日

除了上述节日外,户撒、腊撒地区信仰南传佛教的信徒还要庆祝浴佛节、进洼、出洼、舍黄单、烧白柴、佛塔摆等隆重的宗教节日,这些节日在本书“宗教信仰”一章中介绍。信仰汉传佛教和道教的信徒正月初九要赶玉皇会、七月十七赶蟠桃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