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饮食习俗
饮食习俗是指有关饮食行为的风俗和习惯,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的群体性饮食行为方式。饮食文化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类型和自然地理环境,阿昌族地区特定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形成阿昌族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阿昌族的饮食习俗大多与宗教和风俗密切相关,如春节吃寒羹、清明节吃黄饭、泼水节吃苏子粑粑、端午节吃草灰粽、火把节吃火烧猪、尝新节吃扁米等。
一、主食
一般来说阿昌族多聚居在依山傍水的山涧盆地(称坝子)和半山腰地区,长期与经营稻谷生产的僰人、金齿、百夷杂居相处,尤其是明朝汉族大量进入阿昌族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后,促进了阿昌族地区水稻种植技术迅速发展,以大米为主食的饮食文化相继形成。
阿昌族一般以稻米为日常主食。阿昌族食用的稻米为软米、硬米和糯米。软米以“201”软米品质最佳,硬米以红根细米最为典型。阿昌族一日三餐的米饭以软米为主。此外,软米可加工成米线、饵丝、米果(又称供果)等;硬米主要用来做米粉(或称米豆腐)、米凉虾等;糯米主要用来做粑粑(即糍粑)、甜白酒、苏子粑粑、黄饭(又称染黄饭)、黄花粑粑、糯米糕等。
阿昌族的米饭加工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用木甑子蒸。其方法是把淘洗干净的大米放入开水中煮至半熟,舀入筲箕中将米汤滤干后,放入甑子蒸熟。半熟的米饭滤干米汤后可以捏成饭团,抹上盐,用火炭将表皮烤黄。过去阿昌族上山劳作都要随身携带几个烧饭团当午餐,儿童在家里也以饭团当早餐。米汤可以用来腌制酸汤,方法是将米汤倒入放有揉制好的萝卜叶的陶罐中浸泡数日即可。第二种方式是生蒸,将大米用水浸泡数小时后,直接捞进木甑里蒸,通常蒸糯米饭采用这种方式。第三种方式是焖,将淘洗干净的米和冷水一起放入罗锅中,用旺火煮至水分干,然后将锅从火上移开,冷却几分钟后,用文火或炭将饭烘熟。过去,阿昌族家庭人口多,主要采用第一种方式煮饭,在野外做饭则采用第三种方式。现在多数家庭采用第三种方式煮饭,有些家庭则采用沼气锅或电饭煲煮饭。当吃饭的人较多时,如婚丧嫁娶、宴请宾客时仍然采用第一种方式煮饭。
阿昌族酿酒历史悠久,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记载:“峨昌蛮,即寻传蛮也,似蒲而别种。种秫为酒,歌舞而饮,以糟粕为饼,晒之以待乏。 ”阿昌族酿酒的原料有大米、糯米、稗子、包谷、麦子等。酿制方法是先将粮食蒸熟冷却后,放入“酒药”(一种自制的酵母)搅拌均匀,封存发酵,发酵后拿到特制的酒锅里蒸馏获取米酒。酿酒的副产品有米醋、酒糟,酒糟是喂猪的好饲料。
二、副食
阿昌族的副食品种类丰富,有肉蛋类、蔬菜类、菌类、瓜果类、坚果类。
阿昌族的副食品主要是肉蛋类和瓜果蔬菜。肉类主要是猪肉、黄牛肉和鸡肉、鸭肉、鹅肉等,还有一些野味,如野猪肉、麂子肉、山鸡肉、鹿肉、豪猪肉、泥鳅、黄鳝、草鱼、鲢鱼、马鬃鱼(又叫黑头鱼)、螺蛳。另外,一部分阿昌族还吃蜂蛹、田鸡、蚂蚱、蝉、蛇肉、狗肉等。蛋类有鸡蛋、鸭蛋和秧鸡蛋。
蔬菜主要有青菜、卷心菜、菜花、大白菜、黄瓜、丝瓜、南瓜、萝卜、四季豆、扁豆、豇豆、饭豆、绿豆、黄豆、豌豆、大红豆、白芸豆、茄子、西红柿、苦子、韭菜、苤菜、茴香、洋姜、芋头、山药、茭白、土豆、莴笋、葱、姜、蒜、芫荽、苏子、花生等。野菜有山蕨菜、水蕨菜、竹笋、象耳朵菜、臭菜、枇杷果尖、刺苔尖、水香菜、水芹菜、鱼腥菜[8]、茶叶菜、刺五加、帕棍、帕桑、帕曼、帕哈等。野生菌子类有鸡(青鸡、走马鸡、长脚鸡、冒磅鸡等)、奶浆菌、鸡脚菌、木耳、树窝、鸡油菌、雷打菌、鸡花、茅草菌等。
水果类有梨、李子、酸木瓜、桃子、橘子、柚子、柿子、香橼、甘蔗、芭蕉、菠萝、缅桃、山林果、楂子(多依果)、橄榄、梅子、克地老、米苏果、肚脐儿果、酸杷果、碎米果、牛筋果、鸡头果、鸡屎果(覆盆子)、孟泡、红泡、毛虫果(桑葚)、基光(棠梨)、鸡蛋果、西番莲、荸荠、九年果(山李子)等。坚果有栗子、板栗、锥栗、核桃、葵花子等。
阿昌族食用油以猪油和菜子油为主,此外还食用牛油、鹅油、鸭子油等动物油和茶果油、核桃油、花生油、芝麻油等植物油。户撒的曼莱、曼统等寨至今保存着手工压榨茶果油的传统工艺。
三、食品加工
阿昌族保存食物的方式以腌、晒为主。腌制或晒制的食物中,肉类有腊肉、干巴、板鸭、板鹅、血灌肠、骨头糁、腌酸肉、干鱼等,蔬菜有水腌菜、腊腌菜、干腌菜、老腌菜、腌菜花、酸笋子、藠头、豆腐、豆豉、刺竹笋、萝卜干、干板菜等。
阿昌族烹饪有烤、煮、凉拌、舂、蒸、炖、煎、炒等方法。其中烤、凉拌和舂最具特色。
四、特色食品
阿昌族因居住于亚热带地区而喜食酸辣食品。诸多调味方法中,最注重的就是酸辣味。其中酸味主要是用自家酿制的酸汤、米醋和各种水果汁。用于调味的水果有酸木瓜、杨梅、黏枣、盐霜果、柠檬、羊奶果、楂子等。
阿昌族的风味食品主要有过手米线、火烧猪肉、包菜生、苏子粑粑、黄饭、黄花粑粑、扁米、草灰粽子、寒羹、萝卜干、药膳鸡(又叫“鸡药”)、舂菜等,其中一些食品与阿昌族的节日有密切的关系。
过手米线
(一)过手米线
过手米线是阿昌族最具特色的风味食品。吃时不用碗,先取一团米线放于手心,然后将“帽子”(肉馅)放在米线上食用,由此而得名“过手米线”。烹制过手米线的食材选择颇讲究。米线要用户撒生产的优质大米和山泉水制作,户撒米线清香柔软且韧性好。过手米线的肉馅叫“帽子”,多用猪肉、牛肉、鸡肉、鸽子肉制作。其中猪肉“帽子”最常见。“帽子”的制作过程非常繁杂,其制作方法是,将猪肉、猪皮、猪肝用明火烧熟,猪脑和粉肠用炭烤熟或煮熟,然后将猪肉、猪脑和粉肠剁成泥状,猪皮和猪肝切成细丝,备用。将煳辣椒和大蒜混合在一起舂成泥状,备用。花生焙熟后去皮舂碎,备用。将生辣椒、芫荽切碎,备用。将豌豆粉煮熟,备用。将户撒酸汤烧开后冷却,备用。然后将事先剁好的肉泥放入一个叫做浅钵的陶盆中,加盐、味精、生辣椒、芫荽子粉、蒜泥后用筷子用力搅拌。作料入味后,再加入豌豆粉和酸汤,继续搅拌,搅拌均匀后,将肉馅倒在另一个干净的浅钵中,将猪肝、猪皮、花生米、芫荽等撒在调好的肉馅上,米线的“帽子”就做好了。阿昌族喜欢吃生肉,用生肉剁成的“帽子”有一种独特的鲜甜味。制作方法基本同上,不同之处在于肉必须选鲜嫩的里脊肉,将里脊肉剁成泥状后用酸木瓜汁浸成白色,再放入其他调料搅拌均匀即成。
(二)火烧猪
火烧猪是阿昌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传统美食。每逢节庆,如火把节、“赶摆”等,少不了要吃火烧猪。火烧猪的制作方法很特别,将1只80~100斤重的嫩土猪宰杀后取出内脏,用几块烧红的大鹅卵石填满腹腔,用竹篾缝合,然后把一根烧得通红的细长铁棍穿入体内,由两人分别扶住铁棍两端,在稻草火上烧,待焦黄冒油时,边烧边用尖刀将皮刺破,撒上湿稻草灰,再用微火烤,待猪皮金黄时,取下,刮去草灰,取出腹腔中石块,用泉水将猪肉洗净,切成薄片装盘,配以鱼腥菜、蒜泥、芫荽、辣椒、酸醋等作料调成的蘸水,猪肉外脆里嫩,皮焦黄,肉半生半熟,味道非常鲜美。
(三)萝卜干
萝卜干是户撒、腊撒阿昌族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户撒、腊撒地区盛产萝卜,每年秋天,人们采收萝卜后将其洗净削片晒干储存。食用时,将干萝卜泡开后,先用热水煮一下(煮萝卜时要用布袋包一些灶灰放入锅中),然后将萝卜捞起洗净后与猪骨一起炖熟,即可食用。
(四)生
阿昌族将凉拌新鲜蔬菜叫“生”。阿昌族常吃的凉拌菜有包菜生、黄瓜生、莴笋生、萝卜生、野芹菜生等。阿昌族的宴席上一定少不了一道叫做“生”的菜,最常见的是包菜生。其制作过程是,用切草烟的架子将包菜切得细如发丝,然后装盘,放入剁碎的烤肉、豌豆粉、芫荽、大蒜、生辣椒、酸汤、盐、味精等调料,即可食用。
(五)寒羹
寒羹,即“冻食”,是阿昌族春节期间必吃的一道菜。冻有肉冻和芋头冻两种。肉冻的做法是:将猪头、猪脚等部位的皮割下烧黄洗净,加入草果、苤菜根或干腌菜等调料,炖烂、煮稠,然后冷却成冻。芋头冻是用芋头和苤菜根一起炖烂冷却而制成的。
(六)药膳鸡
药膳鸡,当地人叫“鸡药”,是一味有名的滋阴补血的药膳。妇女生孩子后几天,娘家要给产妇送一盆鸡药。端午节夜晚也有吃鸡药的习俗。该药膳的主料是嫩鸡,辅料是川芎根、野党参、寒风根、蓟刺根、一窝鸡等新鲜中药材,还有三七粉末、珍珠天麻等。制作方法是将嫩鸡宰杀洗净后剁成泥状,中药材洗净后舂成泥状,然后将鸡肉、中药和鸡血放入盆中搅拌均匀,放入少许盐或红糖,隔水炖熟即可。
(七)木瓜鸡
木瓜鸡,就是白花木瓜煮鸡肉,具有祛除风湿的功效。木瓜是指云南特产的蔷薇科木瓜,分白花木瓜和柴木瓜两种,白花木瓜酥脆酸甜,柴木瓜比较硬且酸。木瓜鸡的做法是:先将草果、姜片、辣椒等炒香,放入鸡块和少许米酒炒黄,加入水煮开后放入木瓜片再煮几分钟即可出锅。
(八)苏子粑粑
苏子粑粑实际上是一种较大的汤圆,是户撒、腊撒地区阿昌族泼水节期间必须吃的风味小吃。其制作工艺与汤圆基本相同,将糯米磨成粉,用水调匀,搓成圆球状投入开水中煮熟,捞起放入装有苏子面的小盆中滚动裹匀后即可食用。苏子面是将苏子炒香后与红糖一起舂成粉末状,加入适量熟香油调制而成。
(九)黄饭
又叫“染黄饭”或黄花饭,是阿昌族清明节必做的一种食物。此外,每年春季施主到佛塔施舍“千包饭”时也做黄饭,因此,人们也把佛塔春季的“摆”叫做“黄饭摆”。黄饭的制作过程是,用一种名叫染饭花的野生植物的干花煮出黄水后浸泡糯米,待糯米变成金黄色时,捞起,然后放入甑子中蒸熟即可。染饭花在清明节前盛开,人们常常将其采来晒干备用。(www.xing528.com)
(十)黄花粑粑
黄花粑粑也是清明时节吃的食物之一。首先到麦子地或油菜地里采一些鼠曲草(又叫黄蒿或清明草)的花朵和嫩茎,洗净捣碎,与糯米面揉合,加入红糖,捏成小饼,蒸熟或用香油煎熟食用。
(十一)草灰粽
阿昌族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阿昌族的粽子从配料看,可分为草灰粽、饭豆粽、黄饭粽等。从形状看,可分为狗头粽、长粽、枕头粽等。草灰粽是阿昌族最有特色的粽子,端午节前两天到山坡上割一些嫩茅草晒干,使用时将其放在一个干净的陶盆中烧成灰烬,然后将泡透的糯米放入盆中,加入草果面、盐等,拌均匀,用粽叶包成形态各异的粽子。阿昌族的狗头粽与我们日常所见的粽子形状大体一样,而长粽和枕头粽其他地方少见。长粽长20~40厘米,截面直径六七厘米,其包装材料是金竹壳。枕头粽长约30厘米,截面直径约10厘米,包装材料是芭蕉叶。端午节那天,出嫁的女子要给娘家送一对枕头粽,每只粽子重约2斤。
(十二)九样菜
阿昌族端午节还有吃“九样菜”的习俗。“九样菜”实际上是一种杂菜,这里“九”并不代表具体的数字,用于表达很多的意思。估计这一习俗与汉族端午“采杂药”“斗百草”的习俗有一定的关系。端午这天在菜园里摘一些南瓜尖、红汗菜、山药尖、韭菜、茄子、四季豆等新鲜蔬菜与酸笋一同煮熟即成。
(十三)扁米
阿昌族秋收前有舂扁米的习俗。每年新谷成熟,青年男女便到稻田里摘一些八成熟的糯谷穗,脱粒后用少许水煮熟、炒黄,放在碓中舂捣去壳,谷壳分离后经筛拣便做成扁米了。扁米色泽淡绿,味道清香,口感软糯。近年来,舂扁米的习俗不再盛行。
(十四)骨头糁
骨头糁是阿昌族的又一传统美食。在年末杀“年猪”时,将肉取下后,把剩下的骨头舂碎,再放上盐、草果面、辣椒面、花椒面、干姜丝、米酒等拌均匀后放入坛中腌制。十几日后即可食用,常将其与白豆腐一起蒸熟食用。
(十五)舂菜
舂菜是阿昌族日常生活常吃的下饭菜,阿昌族的舂菜有舂鱼腥菜、舂苤菜根、舂茄子、舂苦子、舂四季豆、舂干巴、舂黄鳝等。舂菜的主料茄子、苦子、四季豆、干巴、黄鳝等要用火炭烤熟。舂菜的作料主要有豆豉、大蒜、缅芫荽、韭菜、荆芥、葱、姜、辣椒、芝麻、花生、核桃等,作料越齐全,味道越好。
(十六)包烧泥鳅
包烧泥鳅是野炊时做的一道菜。过去孩子们守秧田时常做这道美食。将泥鳅洗净后用盐腌一会儿,将其与生姜、苤菜根、缅芫荽、大蒜、生辣椒等作料用荷叶或树酸茄的叶子包扎好,然后挖一小坑,把包好的泥鳅放进去,盖上土,在上面烧火,二十几分钟后将其刨出,即可食用。
(十七)谷花鱼
稻田养鱼是阿昌族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待稻谷开花垂穗后,将田水放干。届时在田埂的放水口置一鱼笼收鱼。因在谷子开花时节收获,故称谷花鱼。食用时先将鲜鱼煎黄,然后和上水腌菜或酸笋煮熟即可上桌。煮鱼的作料还有缅芫荽、香辣柳、苤菜、生姜、蒜、生辣椒、小酸茄等。
(十八)腌菜
腌菜是阿昌族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咸菜。腌菜有水腌菜、干腌菜、腊腌菜、老腌菜、腌菜花等。腊腌菜在冬天腌制时,将青菜晒蔫,洗净后再晾去水分,切成小段,加入晾去水分的苤菜根、胡萝卜丝、茴香籽面,反复揉搓,然后加入凉糯米粥、米酒,搅拌均匀后放入土罐中压紧封严,一个月后即可食用。腊腌菜只要保存得当,可以存一年左右。老腌菜的原料是青菜开花后菜茎上的小叶子(当地叫“菜耳朵”)。将采下的“菜耳朵”洗净,晾去水分,切碎,继续晒干,加入米酒、凉糯米粥揉搓均匀后放入双口罐中压紧封严。因老腌菜的原料晒得很干,腌菜保存时间较长,可保存数年。水腌菜制作方法简单方便,不受季节的限制。制作时,将嫩萝卜缨或青菜晒蔫,搓揉洗净,揉透后挤掉水分,切碎装罐,加入温米汤,将罐子置于火塘边,三四天即可食用。腌制水腌菜时可放一些苤菜或一种叫做“帕棍”的野菜,加了帕棍的水腌菜味道特别香。干腌菜主要用做调料,吃其味而不吃其本身,所以用料的选择比较宽泛,可以用萝卜叶、青菜叶、包菜叶或菜花叶。制作时,将菜晒蔫,搓揉洗净,挤掉水分放入瓮中,加入温米汤,盖紧后将瓮放在火塘边或有阳光照射的地方,浸泡五六天就变酸了。然后将酸汤和菜一起放在大锅里熬煮以增加酸度,取出酸菜晒干后,投入酸汤中熬煮,再取出晒干,反复几次,直到酸汤变成膏状,然后将酸菜晒干即可。干腌菜可以长期贮存。干腌菜可用来煮鸡、煮鱼、煮肉、煮菜,是阿昌族喜好的食品。干腌菜也可以直接用开水冲成汤,加上盐、味精、生姜、蒜、葱、芫荽、辣椒食用,非常开胃。拌过手米线的酸汤,就是用这种方式酿制的。熬制干腌菜最后剩下的浓汁就是腌菜膏。
(十九)粑粑
粑粑即糯米糍粑,是阿昌族又一主食。阿昌族女子出嫁后的第一个春节要给娘家寨子各户送一对粑粑。每年腊月,阿昌族家家户户都要舂粑粑。先将糯米浸泡数小时后,用甑子蒸熟,然后用脚碓舂细,取出,在芭蕉叶上压成厚约1厘米,半径约10厘米的大圆饼,然后用芭蕉叶包裹好。食用时,切成小块,用火烘烤软了吃。舂粑粑时若在糯米饭里掺入干豆豉或豆腐渣及草果面、辣椒面等香料,舂好后压成厚约3厘米的椭圆饼状,待冷却后切成薄片,晒干就成了阿昌族的特色食品“刚朗片”,食用时,用植物油煎炸。过去,阿昌族通常以粑粑做早点,因此每年要舂上百斤粑粑。舂好的粑粑,放几天后,剥掉芭蕉叶,切成扇形,放在水缸里浸泡,食用时取出洗净晾干,用火烘烤熟。
压粑粑
(二十)饵块
饵块即饵丝。制作方法与舂粑粑大体一样,只是舂饵块要用软米。舂好后,用一光滑的木棍擀成薄片,然后裹成卷,冷却后切成丝,就成了阿昌族的饵丝。阿昌族过年期间以饵丝为主食。最近几年,饵丝基本上都用机器生产。
(二十一)供果
供果,又叫供果粑粑,是阿昌族竖柱、拜寨神、拜佛时使用的一种大米供品。其制作方法是将米饭舂成粑粑后,捏成梨、橘子等果子形状。竖柱子仪式使用的供果里必须夹着硬币,竖柱上梁时,木匠站在梁上往下撒夹有钱币的供果,给围观的人们争抢。
(二十二)芭蕉芋粉
芭蕉芋粉是用芭蕉芋的淀粉制作的凉粉。其制作过程是将芭蕉芋的块茎用脚碓舂碎后放到水中搅拌,捞去渣,使其淀粉沉淀,取出淀粉,用适量温水调匀,放入锅中煮熟,舀入盆冷却,不久就变成块状。吃时切片,用辣椒油、芝麻油、花椒油、蒜泥、芫荽、米醋等作料凉拌。
(二十三)米粉和凉虾
米粉即米豆腐。其制作方法是将硬米(红根细米最佳)淘洗浸泡后,用石磨磨成米浆,然后用大火熬煮,熬煮过程中要放入少许石灰水,熬到浓稠,舀入盆中冷却即成。吃时切片放入盘内,放入辣椒油、芝麻油、花椒油、蒜水、芫荽、米醋、盐、味精等调料即可。米浆熬稠后,用漏勺漏入盛有凉水的盆中就成凉虾了,因其头大尾细形似虾米,故叫凉虾。食用时,将凉虾捞入碗中,加入糖水拌匀即可。
(二十四)红糖煮山林果
山林果是一种黄色的山楂,是阿昌族地区最常见的野果之一。秋天人们将山林果采收煮熟后晒干储存,食用时用红糖熬煮。其味道酸甜可口,具有健胃消食功效。
(二十五)杨梅酱
户撒、腊撒地区盛产大树杨梅,每年夏初杨梅成熟,人们要到山里摘杨梅制作杨梅酱。制作方法简单,将杨梅煮至肉核分离,滤去核,果肉熬浓,冷却后放入瓶中储存。杨梅具有消暑解热的功效,主要用来做凉菜的酸味调料。
阿昌族的特色美食还有酸杷菜、腌酸肉、鸡拌黄瓜生、木瓜煮马鬃鱼、木瓜炒芋荷、野沙参炖鸡、定子山药、帕哈煎鸡蛋、树酸茄拌鱼腥菜、臭刺竹笋、凉拌山蕨菜、豆豉炒水蕨菜、剁鱼生、茴香丸子、茴香煮鸡蛋、酸笋炒水菜(魔芋)、酥肉、豌豆粉、卷粉、豌豆饼、竹筒饭、丝糖等。
五、饮食礼仪
阿昌族一般一日三餐,上午11~12时吃早饭,下午4时左右吃晌午饭,晚上8时左右吃晚饭。此外,上午八九点要吃粑粑、饭团等。吃早饭和晚饭比较正式,通常在堂屋就餐,全家老少围坐餐桌就餐。餐桌座次有长幼尊卑之分,靠近家堂一侧为尊位。吃饭有一些餐桌礼仪,例如吃饭时不能把饭碗放在餐桌上;小孩吃饭时不能讲话;吃饱后应该把筷子放在碗的左侧;别人给你添饭时,必须双手捧碗相接等。早饭和晚饭时间是家庭成员团聚、商量家庭事务、教育子女的最佳时机。早饭、晚饭若不在餐桌上吃,被别人看到会遭到耻笑。吃“晌午”比较随意,一般不摆桌子,通常吃早上剩下的冷饭、冷菜,或吃凉粉。农忙时日食几餐不定,节庆期间以及婚丧嫁娶宴请宾客时一日数餐,只要有客人来就立即摆桌设宴。特别是春节期间,到任何一家都要吃饭,主人摆饭,客人一定要象征性地吃一点,否则主人会觉得你看不起他家。阿昌族待客有劝酒、劝饭的习俗。遇劝饭时,忌讳客人不接受,无论饱否都应伸双手捧碗相接;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客人吃饱时,要双手平拿着筷头在餐桌上画一圈,并说“你们慢慢请”,在场者回答“您请得少”,然后把筷子摆放在碗的左边。通常劝饭是象征性的,通过劝饭讲情说意,乃至唱劝饭山歌抒情,表示欢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