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阿昌族的交通习俗及发展历程

中国阿昌族的交通习俗及发展历程

时间:2024-05-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出行交通工具主要是摩托车、拖拉机和中小型汽车。拖拉机载客二、施桥舍路阿昌族有施桥舍路的习俗,如搭桥求子、搭桥认“亲爹亲妈”、为死者铺路等。新中国成立后,阿昌族地区主要的交通设施,如公路、村寨的巷道等,都是政府出资建设的。

中国阿昌族的交通习俗及发展历程

第三节 交通习俗

一、概况

阿昌族聚居区多为半山半坝的山涧盆地,交通主要是陆路交通,交通设施主要有石板路、田间小路、山间小道、公路和桥梁等。阿昌族地区凡是有沟有坎的地方都有桥,桥的形式各异,有石拱桥、石板桥、独木桥等,其中石拱桥最具特色,年代也最为久远。阿昌族的交通工具主要有骡马、手推车自行车、拖拉机、摩托车、中小型汽车等。

新中国成立前,阿昌族出行主要是步行,运输主要靠人挑马驮,过去阿昌族到缅甸经商,完全靠人力和畜力运输。现在出行交通工具主要是摩托车、拖拉机和中小型汽车。乡间交通运输的主要工具是摩托车和拖拉机,长途运输主要是客车。拖拉机既拉物也载客,被戏称为“阿昌族的公交车”。

交通工具——摩托车

村寨是阿昌族主要的聚居形式,阿昌族村寨内部的巷道一般都是石板小路。村寨之间是田间小路、山间小道,小路是人们长期行走自然形成。新中国成立后,阿昌族地区修通了公路,目前基本实现公路村村通。公路干线多为弹石路面,可以行驶客车、面包车等大型交通工具,公路支线多为土路,基本处于“晴通雨阻”的状况。近年来,阿昌族地区道路交通发展较快,政府投入巨额资金修建通往阿昌族地区的公路干线和通往村寨的乡间道路,完工之后将大大改善阿昌族地区的交通状况,促进旅游开发,推动阿昌族地区经济发展。

拖拉机载客(www.xing528.com)

二、施桥舍路

阿昌族有施桥舍路的习俗,如搭桥求子、搭桥认“亲爹亲妈”、为死者铺路等。在阿昌族社会,个人或家族的社会地位不取决于其拥有财富的多少,而由其施舍的多少决定。人们认为施舍是积德的最佳途径,民间流传这样的谚语:“舍得舍得,越舍越得。 ”施舍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舍桥、舍路、舍钱、舍物,其中以搭桥铺路最为普遍。当地人发财以后,总要回报社会,为家乡修桥铺路。户撒、腊撒地区,新中国成立前修建的较大的桥梁多数是当地做生意发财的商人捐资修建的。

在阿昌族地区若女子成婚多年未生育或虽生育却不生男孩,就要向神灵求子。求子的方式就是做好事积功德,通常在人们行走必经的溪沟搭一座桥。通过这种方式求来的孩子,名字中通常带有“桥”字,如桥德、桥运、桥保等。另外,如果小孩时常莫名地哭闹,父母也要搭桥为其认“亲爹亲妈”。一般在破旧桥梁的旁边搭一新桥,然后择日祭拜桥神。在祭拜过程中,从桥梁通过的第一个已有子嗣的人就是孩子的亲爹或亲妈。

阿昌族村寨小路非常多,寨子内部的石板路是村民共同集资建设的。而村子外面的石板路通常是百姓舍功德建设的。过去,老人去世时,子女要为父母“铺路”。为死者铺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象征性的,另一种是实质性的。第一种是出殡时,子女趴在地上,让棺材从身上经过,意为给死者搭桥铺路,通向天堂。另一种形式是子女在村寨周围修一段石板路,为死去的亲人积阴德,以尽孝道。村庄以外的石板小路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修筑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前,阿昌族地区桥梁和石板路大都由百姓舍功德建造。新中国成立后,阿昌族地区主要的交通设施,如公路、村寨的巷道等,都是政府出资建设的。但施桥舍路的习俗依然存在,2010年春节期间笔者到户撒连勐寨做调查时,恰巧碰到该寨两位老太太捐资几千元各为村寨修建了一段路,还“做摆”,请和尚念经,设宴款待乡邻和亲戚朋友。据说其中一位老太太家境并不宽裕,为了“舍路”,她节衣缩食,儿女孝敬她的钱从来舍不得用,近80高龄还天天到园子里种菜,收获的蔬菜请寨子里的媳妇拿到集市上代卖。民间这种施舍的习俗在乡间小路的建设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阿昌族先民舍建的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