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素材采集的三个关键要求

素材采集的三个关键要求

时间:2024-05-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求多采集者要具有穷追不舍、“涸泽而渔”的精神,尽可能多地采集材料。采集活动的起始、进程和结束,都要求采集者有强烈的兴趣。采集工作需要的是积极而自觉的行动,而不是消极而被动的行为。有的调查采访者可以很快调查采访来丰富的材料,有的则收获甚微,有的甚至“碰壁”、“吃闭门羹”,一无所得。

素材采集的三个关键要求

6.采集素材须“三求”

采集对写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真正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必须了解采集的要求和学习采集的方法。

采集的基本要求如下:

(1)求实

采集者要具有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精神。猎奇夸饰、哗众取宠、浮光掠影、道听途说、偏听偏信,一知半解,都是采集工作的大忌,是和求实的要求相违背的。经过采集求实写出的文章和作品,才能具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具有令人信服的力量。写作新闻类、应用类、理论类的文章,采集尤其要一丝不苟。即使文学类的作品,也必须源于生活,做到艺术的真实,“想当然”、“闭门造车”都是不行的。

(2)求多

采集者要具有穷追不舍、“涸泽而渔”的精神,尽可能多地采集材料。茅盾讲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

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只消风闻得何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挖,弄到手方肯死心,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可称的“货”的,便囤积,不厌其多。

理论上要求如此,实践上也有许多范例。长篇通讯《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的采写,组成30余人的报道组,采访了60天,个别采访达300人次以上,开调查会50次,采集到近100个完整的小故事,100个以上的事件片断、谈话纪实,总字数约100万字。采集的材料多了,分析综合就有扎实的基础,构思动笔才有选择的余地,方能触及事情的本质,写出丰富动人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求新

采集的材料要给人新鲜感,要体现出新的趣味、新的情操、新的风尚、新的精神。求新意味着脱凡超俗,创造出特有的个性特征。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曾经深刻提出:“我们的风尚里流行着一种邪恶而虚伪的共同性,每个人的精神仿佛都是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礼节不断地在强迫着我们,风气又不断地在命令着我们;我们不断地遵循着这些习俗,而永远不能遵循自己的天性。”求新是人的自发而又自觉的追求,是人类精神境界的自我解放,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种动力,对写作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成为采集能力的高手

采集能力包含一定的技术、技巧的因素。采集能力的培养,需要采集者具有乐于培养采集能力的主观意向,并努力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下面分三点来谈。

(1)积极培养采集兴趣

采集需要调查采访和查阅。其间既包含脑力活动,又包含体力活动,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写作准备工作。采集到的材料,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成败。采集活动的起始、进程和结束,都要求采集者有强烈的兴趣。采集工作需要的是积极而自觉的行动,而不是消极而被动的行为。采集的兴趣和能力,需要在认识采集意义的前提下培养,在采集实践中不断提高。

(2)努力提高调查艺术

调查采访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有的调查采访者可以很快调查采访来丰富的材料,有的则收获甚微,有的甚至“碰壁”、“吃闭门羹”,一无所得。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有没有调查能力和调查艺术。调查这门艺术,需要从三个方面学习掌握。

①迅速接近调查采访对象

要做到迅速接近调查采访对象应努力做到两点:

人近。指的是因人而异,设法迅速接近不同的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中有各种职业、各种地位、各种脾性的人,接近他们,要见机而作,寻找机会,迅速采访调查。例如,对工作繁忙的人或脾气急躁的人,就要见缝插针、单刀直入、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因为他们时间宝贵,没工夫、没耐性和你拉家常。你的慢条斯理、东拉西扯,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会对你不理不睬。碰到胆怯、拘谨或冷漠、倨傲的对象,对调查采访者采取回避态度,就要设法“拆墙”,拉家常,寻找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聊天,创造融洽气氛,消除他们的紧张戒备心理,展开调查采访。

心近。指接近调查采访对象后,要进一步注意感情上的交流、贴近。这就要求调查采访者要以礼相见,以诚相待;让对方敢于畅所欲言,乐于倾吐肺腑。对不同身份地位的调查对象,感情、态度、礼仪都应一视同仁。对明星、名流、富豪、官员,既不卑,也不亢;对一般群众,要平等对待,不应有丝毫的轻视和怠慢。

调查采访者自己的风度修养也很重要。冷静、沉着、信守诺言,遵守约定,会使调查对象对你产生信任感。落落大方,谦虚礼让,亲切自然,会使调查对象对你产生亲近感。不可不拘小节,而要时时处处尊重对方。如记采访笔记,先要征得对方的同意;如果对方谈话不得要领,不可烦躁漠视,更不能形之于色;到学者、专家的书房,遇有许多珍贵的书籍,不可乱翻;写好稿,要送对方审阅,请求纠正不当、不实之处;如此等等,都会缩小与调查对象的感情距离。

②擅长问话、谈话

向调查采访对象提出问题,展开访谈,最终目的在于获得事实材料。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所需要的材料,就要讲究问谈的方法艺术。

首先要善于提问。提出的问题要具体,要富有启发性。越具体的问题,越便于回答;越是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越能打开思路,打开记忆的阀门,诱导并发挥调查对象潜藏心底的话和独到的见解。不宜提笼统的问题,不宜用“是”与“不是”来定论复杂问题。例如,调查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认识和好处,对企业领导人就不宜提出“你对扩大企业自主权的看法怎样?”这样笼统的问题,像老师考学生,一下就把“学生”蒙住了,对方也只得用笼统的话回答你,“很好!”“赞成!”如果换个提法:“扩大企业自主权后,你们企业在管理上和生产上发生了哪些变化?”“管理上和生产上”的“变化”,有他熟悉的具体事实;“哪些”,可以启发他去梳理,这样,他就会一条一条讲出具体的好处和具体的变化。这好处和变化中也就包含了他对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认识,这正是调查者所需要的材料。

其次,要善于谈话。谈话中,要注意思想感情的交流,尽量启发对方多谈,不随便打断对方的话头,要多作赞许性的反应。如果谈话离了题,要有礼貌地自然地把话题引回来。新华社特级记者李普谈他的采访经验时说:

记者的采访过程,我以为总是一个思想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人家跟你谈话,你总要有反应嘛,你对这个事情是有兴趣呢,还是没有兴趣?如果你板着面孔,光在那儿记,我想那个讲的人,哪怕他是充满热情的,他也讲不好。你要得到人家的东西,必须善于问问题,善于谈话,善于启发和引导。记者不能不讲,但也不能喧宾夺主滔滔不绝地讲一大堆。讲点自己的意见,目的是为了启发对方的思路,交流思想是为了引起对方谈话的兴趣,使谈话内容一步一步深入,一步一步丰富。

从李普的经验之谈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采访过程中,即要注意自己的角色,既不能喧宾夺主,背离主旨,也不能一言不发,消极参与。因此必须擅于问话,并注意能用简练且切中要害的语言对答,这些都必须经过实践逐步加以总结和提高。

③做好调查采访笔记

不同的调查采访对象对采访者记录笔记,往往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表现。一种是不怕记录,甚至很高兴,觉得你很重视他的谈话;另一种是见到采访者拿出笔记本就紧张,讲话不自然,甚至由于过分谨慎而吞吞吐吐起来。对这类不同心理的采访对象,就要相应采用不同的记录笔记的方法。

前者,是多数。一般来说,要尽可能多地作采访记录,宁可备而不用,不可到用时方恨少,阻碍写作进行。当然,也毋需一字不漏地有言必录。要分清主次,有详有略,有取有舍。主要观点,情节梗概,典型事例,生动细节,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精彩的对话,都是记录重点。人名、地点、数字,更要问清,记录无误。(www.xing528.com)

对后者,不妨把笔记本先收起来,缓和一下气氛,调节调节情感。然后,只记一些人名、地点、数字。其它只注意听,用心记忆。待采访告一段落,立即追记、整理。如有遗忘之处,可在告别时“随便”问问。回去抓紧补遗。

采访谈话中,不能只顾听和记,还要察言观色,勤于动脑,鉴别所谈内容的真实程度。有经验的调查采访者,往往能一访成功,采访结束,文章便已成竹在胸,不需要作补充性的调查采访。

(3)熟练掌握查阅方法

图书资料、涉及古今中外,类属很多,可渭浩如烟海。想在如此繁多的图书资料中迅速地找到自己所需的材料,有如大海捞针,殊非易事。这就要求学会和运用查阅图书资料的各种方法。“得法者事半功倍”,熟练掌握查阅方法是培养采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查阅图书资料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①检目录

目录是人们查阅图书资料的重要工具。这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图书资料的宝库,大大缩短查找资料的时间。

目录是按照书刊名称、编著者、出版、年代、内容、收藏等方面的情况编制而成。按形式分为卡片式目录和书本式目录两种。按检索途径分为:

分类目录。一般按图书内容的学科体系编列组成,也有按时代、地方编列的。学科体系的分类也有不同:我国古代常以经、史、子、集四个部类划分,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大型丛书,都是这样分类的;“丛书集成”则分为总类、哲学宗教、社会科学、语文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艺术、文学、史地等10个部类;当代“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则分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等五个部类。

书名目录。是按书名的首字笔画顺序或首字的汉语拼音顺序编列而成。已知书名者,可检索该目录查找所需的图书资料。

著者目录。是按著者的姓氏笔画顺序或姓氏的汉语拼音顺序编列而成。已知著者姓名者,可检索该目录查找所需的图书资料。

标题目录。是将研究对象的主题相类同的图书,归纳为同一标题,而后按标题首字的笔画顺序或首字的汉语拼音顺序编列而成。这种目录便于学习和研究人员在不知书名和著者姓名的情况下,直接查找自己所需的专题图书资料。

此外,还有提要目录,如著名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丛书百部提要》等。提要目录一般用于大型丛书,以帮助读者于短时间内,了解丛书所收图书的中心内容及成书沿革等。

书目录可着重检索《全国总书目》和《全国新书目》。二者的形式都是书本式的。古代大小丛书约千部,几乎囊括了全部的比较重要的古籍,可通过《丛书综合目录》查找。有的丛书册数很多,如《丛书集成》收书约4千册,可按查到的目录序号,对照书脊所编序号,找到所查书籍。

②查索引

索引是引导人们检索书刊资料线索的重要工具。它是将大量的、分散的、无组织的书刊资料,集中编排和积累起来,形成检索系统,以供人们迅速检索到自己所需的学习和研究资料。

索引的具体建立,是将书刊资料中的篇名、人名、书名、刊名、时间、主题及字、词等等,分别摘录,指明出处、页码,按一定方法和顺序编列而成。它可以附在书刊之后,也可单独编辑成册。

索引按收录范围分为综合索引和专门索引两类。

综合索引是综合多门学科、多种书刊的资料编制而成。重要的有上海图书馆编制的《全国主要报刊资料索引》、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编制的《国内内部期刊索引》、中国科技情报重庆所编制的专供检索国外资料的《科技文摘》等。

专门索引是就专门学科、单一报纸编制的资料索引,如《鲁迅研究资料索引》、《红楼梦研究资料目录索引》、《人民日报索引》等。

③使用工具书

从事学习和研究工作的人,必须熟悉了解相关工具书的性能,学会使用它们的方法。工具书能帮助我们掌握概念、增广知识并提供资料线索。

工具书的品种很多,名称各异。近十余年来,更有了很大的发展。有综合性的、专科性的;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的;汉语的、外文的等等。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工具书:

字典。是帮助读者识别文字的音、形、义的工具书。如《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等。

辞典。是汇集语言中的普通词语及专门词语的工具书。如,有百科性的《辞海》,有追寻词语来源与古代典章制度知识的《辞源》,有汇集成语典故的《汉语成语大词典》,有介绍古代至近代的名人事迹和地理沿革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和《中国地名大辞典》,有以辞典形式编排的实为作品鉴赏汇集的《唐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等。

百科全书。是以辞典形式编排的大型参考书。如,综合性的有《中国大百科全书》、《英国百科全书》,专科性的有美国的《科学与技术百科全书》等。

年鉴、年谱、年表。都是按年月编排的记载史实或人物生平事迹的工具书。如《中国经济年鉴》、《唐宋词人年谱》、《历代史表》等。

此外,还有形形色色的“文摘”、“手册”,也可入工具书之列。

各种工具书都附设有该书具体的检索方法。不外乎按部首、按音序、按笔画数、按笔顺、按四角号码等几种。这些纯技术性的简易检索方法,只要认真学一学,练一练,就会很快熟悉和掌握,这里不再一一介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