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处处观察皆学问
(1)观察的含义
观察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以感知为手段,以获取事物外部形态和特征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的过程中,它首先表现为一种感觉活动。即以人的个别感官去接触客观事物,达到对客观事物相应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观察更多的是一种视觉活动。据科学家研究,人类活动的百分之七十都和视觉有关,人脑储存的信息中,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感觉活动虽然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是我们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但观察最终最主要的是表现为一种知觉活动。即通过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作整体的反映。因为人通过感觉只能获取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了解。而我们观察事物的目的,不光要了解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事物的全面、整体和特征。只有通过知觉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作综合的反映,才能完整地认识客观事物,进而了解和掌握整个世界。总之,观察是一项以感觉,尤其是感觉中的视觉为基础,以知觉为高级形式,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的活动。
(2)观察的特点
①整体性
感觉和知觉是密不可分的,往往作为统一的感知活动而存在。感觉是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观察是一种比较有系统的、主动的、有意识的知觉活动,知觉是感官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这就规定了观察活动必然是对外界事物和现象以及所处环境联结起来的整体反映。
②选择性
写作主体的感知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认识和了解。作者观察生活,总是从一定目的出发,为写作获取材料。这样,感知什么,表现什么,就不能不对感知对象、感知内容进行严格的选择。所以,观察只能是自觉的、有选择的感知活动,而不能是自发的、盲目的活动。
③理解性
写作主体在观察活动中,对反映对象不能满足于感官的浅层感知和一般属性的认识,还须伴之以思考,动之以情感,调动生活的积累,以求得对感知事物的整体把握和理解。这样观察得来的东西,才对写作活动具有价值。伊里亚·爱伦堡便曾说过:“不是简单的观察,而是引起共鸣而又经过作家理解的那些观察,才能使作家创造出非常真实的,能够表现社会面貌的、典型的人物。”
(3)观察的作用
观察是人们发现、认识和理解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笼天地于形内”,方能“挫万物于笔端”。它在写作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鲁迅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孙犁认为:“对生活看得准,写得真,这是不容易的事。但是有补救之方,那就是多看,多听,多想,力戒随心所欲,力戒想当然。”具体来说,观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观察是引发写作欲望的动因
人们在观察进程中,往往受到观察对象的某些特点和情景的刺激、触动,萌生写作的灵感和欲望。这种欲望有时是很强烈的,常常促使观察者去进一步观察,调动生活积累,迅速进入写作的构思。例如,杨朔从国外访问归来,经过广东的从化,看到荔枝林中群群蜜蜂采花的忙碌景象,受到触动。回到北京就对家人说,我要写一篇文章。便关起门来,几天后写出了散文《荔枝蜜》。叶文玲回到故乡浙江玉环县楚门镇,一次,她来到河边,看到清清的河水,邻里的姑娘大嫂一面洗衣,一面说笑,气氛活泼而热烈。她感情激动,立即产生出必须写写这群可爱的故友乡亲的强烈欲望。她的中篇小说《小溪九道弯》就是这样产生的。
②观察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
任何文章和作品都要反映现实生活,都要“言之有物”,“物”就是材料。获取写作材料有两大途径:一是直接材料的获取,即社会中人物、事物、景物及其形态特征、色彩性状等细节直接材料,这些材料的获取无疑要依赖于细心的观察,从丰富的生活中,获取第一手资料第二个途径就是间接材料的获取,即通过阅读、接受理解前人作品中的资料,在这一过程中,观察也同样起了巨大作用。
③观察是认识和发现客观事物的基础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从观察开始的。写作中说明、描述客观事物,表现事物的形态、性状、特征都需要以观察作基础。写一篇关于山茶花的说明文,要对多个品种的山茶花进行观察,如“花色”、“花型”、“花瓣的多少和变化”等,只有在认识和了解之后才可以行文。对人、景、物的描写,也要在对客观对象进行了具体、细致的观察之后,才可能把握住特征,作准确、形象的描摹。鲁迅、茅盾、巴金等人在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都来自于生活中他们最熟悉的人物,是在反复、仔细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提炼而创造出来的形象。
(4)观察的内容(www.xing528.com)
观察什么?概括地说,就是观察生活。具体地说,就是观察社会、自然中的人与物。这种观察,不是孤立的、表面的,而是要联结情与境,捕捉观察对象的真实的性格特征。罗丹指出:“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所谓‘性格’,就是“不管是美的或是丑的某种自然景象的高度真实”。“因为‘性格’就是外部真实所表现于内在的真实,就是人的面目、姿势和动作,天空的色调和地平线所表现的灵魂、感情和思想。因此对伟大的艺术家来说,自然中的一切都具有性格——这是因为他的坚决而直率的观察,能看透事物所蕴藏的意义。”罗丹这段话,实际上为我们解说了观察的总的指导思想、内涵和努力目标。下面从观察内容的两个方面具体来谈。
①观察人物的外在特征,体验人物的性格心理
人是生活的中心,也是我们观察的重点。茅盾在《风景谈》中,写了六个美丽动人的画面,画面的中心都是由人和人的活动构成的。没有人,没有“极其充实的人作为风景的主宰”,那“还有什么可以称道”,“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人创造了第二自然”。特别是文学作品,描写的中心只能是人,而不是别的。因此,我们观察与体验的重点,也应是生活中的人,应是对于人物外部形象的观察,对于人物心理、情感、思想的体验。
观察人物,重点在观察人的个性特征的差异性。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的身世、地位、职业、文化、生活环境与遭遇,都能影响、制约、造就独特的情态、语言、行为、感情和心理,使人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人们的外貌(包括面容、眼神、身姿、服饰等)、行为(包括举止、风度、做法等)、语言(包括音调、词语、习惯的语言结构等)和心理情态,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明显的差异,绝不会是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千人一态的。老舍先生住在北京时,就曾常常拿一条板凳,坐在门口、认真地观察并研究街上川流不息的行人。工人、学生、士兵、干部、家庭妇女;年轻的、中年的、老年的;步行的、乘车的;独行的、结伴的、三五成群的;他们的相貌、服饰、举止、神情,尽收眼底,并从他们的千姿百态中,揣测、分析他们的心理,以此来积累人物形象的素材。
中外许多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中,许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给读者以“好像见过面”的感觉。尤其是一些带有自传性的作品更是如此。因为作者在这样的作品中写到的人物,皆是自己最熟悉、观察最多、印象最深的人物。像鲁迅的《故乡》,高尔基的《童年三部曲》,屠格涅夫的《初恋》等等,就是这种情况。屠格涅夫深有体会地说:“《初恋》也许是我最爱的作品,……根据真事写成,不加一点修饰,每当我反复阅读时,人物的形象就在我眼前鲜明地表现出来了。”“我现在所有的相当不坏的东西,是生活赐给我的,而完全不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
②观察事物特征,把握主观反应
观察人物、观察事物(包括景物)要注意观察个性、差异性、无论什么时候,走到什么地方,观察什么事物,都应着眼于该事物的特征。抓住特征,才能辨别该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区别,把事物写得具体、鲜明、传神。
观察中,要注意抓取事物哪些特征呢?
观察事物的时令特征和地方特征。事物的特征往往是和时令、地方(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任何事物的存在总是带时间性的,总是有存在环境、存在空间的。时令特征和地方特征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普遍特征。
一年四季,寒来暑往,许多事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夏雨狂暴,秋雨连绵;春风和煦,冬风凛冽;弦月不同于满月,晨光有异于暮色;梧桐萧萧,杨柳依依;……什么季节长什么庄稼,什么时令开什么花,都要留心观察。
不同地方,事物的表现也是不同的。同样是山,天山巍峨,白雪皑皑,不同于黄山秀丽、云海茫茫;同样是石,桂林的石灰岩,有异于庐山的漂砾;同样是水,黄河水黄而汹涌,长江水白而浩瀚,漓江水绿而秀丽,而朱自清笔下的温州梅雨潭水,又别有一番奇异鲜润的特色。
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其特征往往既和时令相关,又和地方相联。因而我们在观察描写时,就要同时注意这两方面的特征。南朝梁代的丘迟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与陈伯之书》,其中几句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句中以“长”“杂”“群”“乱”,分别描写草、花、莺的态势,点染烘托出一派热烈明媚的春天景象。这样迷人的景色,只有江南其地、暮春其时才有。作者正是通过细心观察,把握了事物的时令特征和地方特征,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观察事物的静态、动态和色彩特征。静态,指事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动态,指事物处于运动中的形神和音响;色彩是事物呈现出的固有的或变化的颜色。静态、动态、色彩,包括了事物存在的全部态势和全部特征,我们总称其为物态或物态特征。
学习观察物态,要逐步深化,一般要依照三个层次来进行。
其一,观其形。形似就是对事物进行全态观察描写,达到形态相似。这是对观察者最基本的要求。就像初学绘画者先要练习描摹,学习写生。静者直写其静,动者直写其动,有色直敷其色。所谓“万籁俱寂”、“静如处女”;“流水潺潺”、“动若脱兔”;“碧海蓝天”、“绿竹红梅”等,就是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描摹反映。形似要求观察力求准确,描写力求逼真。做到形似,是观察描写物态的基本功,是第一步。
其二,观其神。神似就是写意。即观察描写物态,不必拘于全貌全形,笔笔如实,拘于形似,而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集中,抓住事物最富特点的局部,加以艺术的夸张,能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唐代张彦远在《论画六法》里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这里所说的“骨气”,即指事物的气质,本质特征,即指“精神”。
其三,寓意。观察描写的形似,大体上属于客观性的;神似,已带有一定的主观成分;寓意,则要求有目的、有选择、有意向,即张彦远所说的“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寓意”,这种依据情趣意向,有目的、有选择的观察描写,才更有价值,才属上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