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夏人保:确立市场主导权

宁夏人保:确立市场主导权

时间:2024-05-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经营策略:掌控全面领先的市场主导权第一节使命:担当构建和谐的“保险天使”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社会互助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天然的一致性。有了保险业的充分发展,就可以用现有预防性储蓄的较小比重,达到应对未来风险的同样效果,从而释放居民的消费能力,提高经济体系的稳定性。

宁夏人保:确立市场主导权

第三章 经营策略:掌控全面领先的市场主导权

第一节 使命:担当构建和谐的“保险天使”

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社会互助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天然的一致性。无论是在经济领域金融领域还是社会领域,保险通过充分发挥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三大功能,起到最大、最独特的作用就是稳定作用。稳定是和谐的基础,有了保险业的做大做强,经济和谐、金融和谐、社会和谐就有了根本的保证。建立平等、互助、友爱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中国古代就有“大同社会”等社会和谐的思想,孔子说过“和为贵” ,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黎民百姓也一直存有对“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安居乐业”桃花源式生活乐境的普遍向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指出了未来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保险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面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困难和挑战。抓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又快又好地做大做强,是保险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更是保险业的历史责任所在。

一、促进经济发展的和谐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体系是以价格机制来调节供需,以利润最大化来指导生产,尽管能在最大程度上增加社会财富,但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萧条和过热的经济周期,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爆发经济危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迫使各国加强了对国家经济的宏观管理,试图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损失,促进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保险业作为经济体系的内在稳定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

1.稳定经济运行

当前,我国正步入经济发展的快速通道,需要建立一个稳定有序的经济环境。但是,洪水地震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和交通、生产等各类事故的连续不断,给企业和个人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因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导致企业破产,居民生产、生活无着落的困难局面。在国外,成熟的保险赔偿机制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保障经济的稳定运行。如美国“9 · 11”事件发生后,保险业共赔付资金220亿美元,避免了经济的巨大震荡。在我国,受企业和个人缺乏足够保险意识、保险公司保单设计不合理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企业和个人参保的比例过低,灾害事故发生后,只有少部分企业和个人能够获得保险赔偿。2008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损失11752亿元,保险赔款仅有2971.2亿元左右,占灾害损失的比例不到25.3%。较低的经济补偿水平,既不利于及时恢复生产秩序,保障经济的稳定运行,又增加了政府财政和事务负担,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大做强保险业,建立市场化的灾害、事故补偿机制,经济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就会大大增强,有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2.释放消费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达40%的投资率来拉动,投资的大幅波动造成经济系统的不稳定。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能源原材料价格飞涨,环境污染、生态脆弱的问题凸显,高投资、高投入拉动高增长的发展模式越来越不可持续。同时,外贸出口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正由迅猛增长转入平稳增长阶段。和谐的经济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居民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稳定作用,消除一切阻碍居民消费的因素,增强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中国人民银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居民储蓄中的40%多是用于养老医疗、失业、子女教育的预防性储蓄,这说明银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本应该由保险承担的风险保障功能,增加了整个社会的保障成本。有了保险业的充分发展,就可以用现有预防性储蓄的较小比重,达到应对未来风险的同样效果,从而释放居民的消费能力,提高经济体系的稳定性。

3.激发企业活力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大量的“企业办社会”现象,许多国有和集体企业要负责职工的养老、医疗、教育等保障,往往从生一直管到死,这种制度设计大量增加了企业负担,特别是一些历史比较长的企业更是不堪重负。没有企业的活力就没有经济发展的活跃和繁荣。增进企业活力,实现公平竞争,必须有效化解这些额外的沉重负担,使企业轻装上阵。做大做强保险业,能够在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商业性的养老、医疗、工伤和失业保险制度。通过多种渠道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一方面能够在企业之外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福利制度,有效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社会机制的作用,使企业之间的负担变得更为均衡,从而增进企业活力,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促进金融生态和谐

良好的金融生态是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和谐的金融生态,就难以形成一个健全、互补、适应性强的金融体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银行、证券、保险部门应该保持一个合理的结构,各自的作用才能发挥得较为充分,整个金融体系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和稳定。

1.优化金融体系结构

在金融发达的国家,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一起,形成了多层次、多支柱的现代金融体系。而我国金融体系发展极不平衡,保险业在资产规模、资金实力、人才队伍和网点数量等许多方面与银行业有着很大差距。从保险资产占金融资产的比例看,发达国家一般在30%左右,而我国仅为3.8%;从保险机构持有的股票市值占总市值的比重看,发达国家在20%左右,有的国家甚至高达40%,而我国仅为2.6%;从保费收入占居民储蓄的比重看,国际平均水平为36%,而我国仅为3.4%。保险资金的特点是长期性、规模性和稳定性,往往在稳定资本市场、实现保险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在为长期建设项目提供资金方面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提高保险业参与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完善我国金融体系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2.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现代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是对储蓄资源进行时间和空间的配置,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这一功能主要通过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和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间接融资两种金融资源配置方式实现。保险业通过吸收长期性的居民储蓄资金,并按照资产负债匹配的原理直接投资于资本市场,实行集中使用、专家管理、组合投资。这种金融资源配置的方式是保险业所特有的,与基础设施投资、住房消费信贷等长期资金需求天然匹配,金融体系分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金融部门的分工协作有利于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因为不同金融机构在配置资源方面各有优势,只有银行的归于银行,保险的归于保险,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才能得以提高。目前,我国的金融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是通过银行业的间接融资来完成的,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保险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充分发挥保险的长期资金融通功能,有利于提高长期储蓄转化为长期投资的效率,但由于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没有完全放开,保险配置金融资源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加快保险业发展,让保险业尽快承担起本应该由保险承担的功能,对于提高金融体系的配置效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化解资本市场风险

我国95%以上的金融资产集中于银行,银行的稳定关系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由于金融资源在金融体系的分布不平衡,银行承担了许多不擅长管理的风险,不利于金融风险的分散和化解。充分发挥保险业长期资金融通功能,可以增加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缓解银行资金高度集中的压力,有利于维护金融运行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另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金融稳定报告,保险公司是资本市场上重要的长期稳定的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保险公司通过购买开放式基金参与资本市场的机制看,保险公司与基金公司的区别在于,基金公司管理的开放式基金,其资金来源是高度流动性的,散户投资者买涨不买跌,牛市资金涌入,推动市场上涨,熊市则加大抛售压力,本质上是一种助涨杀跌的正向反馈。保险公司则不同,作为契约型金融机构,其资金来源具有长期性,对收益的考核具有长期性。另外,保险机构位于基金公司的上游,作为资产配置者,主要进行长周期的“择时”决策,基金公司则主要关注高收益率资产的选择,重点在“择股” 。在证券市场下跌过程中,保险机构提高基金资产的配置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散户投资者的恐慌抛售,逆向投资的结果是保险机构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客观上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三、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30年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分享到丰厚的增长红利。不过,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之后,人民对和谐红利的要求和呼声越来越强烈。保险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天然的密切联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可以大有作为。

1.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有企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以及医疗卫生体制等改革不断推进,下岗职工问题、职工看病问题以及退休养老问题给政府、企业和社会带来了显著的压力。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这些问题都是由各级政府或国有企业来统一安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一方面需要建立公平的收入分配体制,通过税收、财政、利率、价格等手段,构建相对平衡的利益分配结构,形成中等收入层为大多数的“橄榄型”社会成员构成结构;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突出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失业、医疗、养老保障,还需要通过市场化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各种保险方式调整社会成员的利益分配关系,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从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国情来看,商业保险社会保险可以相互补充,合理分担风险。保险业做大做强,有利于建立和完善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为3大支柱的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2.提高社会诚信水平

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轨的今天,诚信问题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但阻碍了市场经济活动,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形成社会成员间的隔膜和对立。在国民经济的各行业中,保险业作为经营风险信用的特殊行业,是最能体现诚信也是最依赖于诚信的行业。一方面,保险业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需要加强行业诚信建设,以诚信服务赢得客户,规范经营赢得市场。另一方面,保险业通过对“最大诚信”原则的正确运用、广泛宣传,将潜移默化地增强公众的诚信意识,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由于保险公司网点广布,从业人员众多,对客户信息了解比较充分,收集信息的优势明显。保险公司根据收集到的被保险人的诚信记录,将不同诚信水平的客户区分开来,并通过合法的经济杠杆来教育和约束被保险人的行为,既激励严格守信的被保险人,又惩罚违反诚信的被保险人,进而推动社会诚信文化的发展。随着保险业的充分发展,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将逐渐建立起庞大的客户信息数据库,不仅可以在行业内部共享,而且也能够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和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料,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社会信用管理人的角色,为全社会提供信用风险管理服务,推动中国信用体系的建设。

3.提高“三农”服务水平

我国是一个有着9亿多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目前,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民的养老和医疗问题完全在社会基本保障之外。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保险业,就要打破保险主要为高收入群体服务的国际惯例,不但“锦上添花” ,更要“雪中送炭” ,既要重视市场的力量,也要借助政府的力量:一是积极推进农业保险试点,扭转农业保险连年下滑的局面。 2009年上半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9.8%,农业保险赔款同比增长63.09%。二是积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007年上半年,有2429个县(市)参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占全国县(市)总数的84.87%,涉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7.2亿人,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2.83%,医疗补偿服务大大提高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效率。三是为失地农民提供养老保险服务。目前,我国在18个省(市)的53个地(市、区)开展了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业务,有效防止了养老基金亏空,使被征地农民得到了持续性的养老和生活保障。

第二节 品牌:聚焦公众目光的金牌企业

一、整合客户资源

随着保险市场竞争的加剧,客户忠诚度对保险公司利润的影响远比市场份额重要,保险公司吸引一个新顾客的成本要比保留一个老客户高出很多,特别是销售需要多年才能分摊掉前期费用的长期保险产品时,这种影响就更为明显。同时,现存客户还可对潜在客户的投保倾向产生影响。因此,从产品创新到市场的持久实现,依赖于客户忠诚度的建立,而这种忠诚度的建立,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客户在保险消费过程中得到的价值或效用的有效提升,依赖于对公司与客户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进行有效管理的CRM体系的建立。

在客户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上,应以创新管理和整合资源为手段,重构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机制、服务流程和考核机制,实现客户资源信息公司化、客户资源维护系统化、客户服务平台标准化、客户资源分级服务差异化、客户资源价值最大化,最后将精力集中于终身价值高的客户和最具成长性的客户身上,使客户能得到有效的价值增值,变潜在目标客户为现实客户,变个人客户为公司客户,变普通目标客户为忠诚客户和黄金客户,为产品创新的市场实现创造条件。同时,建立以客户为导向、以效率为标准的客户资源管理模式。在客户资源的分类中,首先应按客户和产品进行分类,对不同的产品、客户和销售渠道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如集中管理模式、扁平化管理模式、交叉管理模式,并可采用不同的服务模式和不同层级的客户经理制模式与这种管理模式相对应。

二、确定动态目标市场

建立动态的、不断优化的、适合不同分支机构实际状况的客户价值贡献度和忠诚度的标准划分,并确定其目标市场,才能保证创新产品价值的市场实现,才能适应公司动态发展的需要。与之相配套,建立管理分类规则,如客户分类规则、客户升降级规则、渠道客户信用度规则、客户满意度规则、大客户识别规则、黑名单客户识别规则、流失客户原因规则,并定期对客户层级进行调整。

三、构建高效服务平台

构建与客户类型分级、客户获得类型、产品类型、销售渠道等综合因素相对应的不同层级的标准化服务内容,并建立有效的服务平台。在同一类型客户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的建设上,必须注意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否则就不会有执行力,不会产生公司品牌,也不可能使客户满意。不同层级客户的服务内容应不同,重要的是应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和让客户感到恰到好处的服务。没有针对性的盲目服务、不计成本的免费服务都难以使产品创新持久地走向市场实现,更难以使服务和产品创新有针对性地持续升级。在服务平台的搭建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利用社会化的中介力量,实行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

四、创建动态营销机制

动态营销机制是指为了达到最佳的客户资源挖掘和维护效果,运用宣传、客户、产品、服务、渠道、客户经理之间的多重组合,建立适应市场的动态营销机制,在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同时降低销售成本,并保持公司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服务。

针对客户、产品、服务、渠道的特点进行的动态营销机制中,如下几个层面的内容尤其重要:

一是对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和不同类型的产品采用不同的销售与服务模式。

二是利用保险整合营销渠道模型的思想,在以客户为主导的前提下,实施以渠道管理为主导的销售组织管理模式。

三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不同的产品和客户,公司与中介机构的竞争和合作的力度、方式、方向的确定上应有差异。对于涉及公司续保资源的,可由与公司有共同命运关系的关联机构销售;对于需要垄断资源销售的,可由具有这种优势的兼业代理机构销售,并将个人分散化的业务采用标准化产品的方式进行批发化的销售。

四是销售代理渠道的激励机制创新。根据产品、客户类型和销售渠道对公司产品创新目标贡献度的大小,采用有效、灵活的销售报酬政策达到创新产品的销售目标。

五是建立综合查询和综合分析系统,注重客户的分配和跟踪,实施特别客户或销售渠道的信息发布与跟踪制度、分公司向总公司“发布”寻求支援和总公司向分公司的“向下发布”要求跟进的制度。

六是注重客户资源的二次挖掘。

第三节 产品:掌握赢在未来的行业定价权

一、产品开发定位

保险产品创新是推动、活跃和繁荣保险市场和相关金融市场的最基本的动力,是发挥保险3大功能的核心基础和最根本的具体体现方式。没有产品创新,也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创新,促进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与我国保险业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相比,财产保险业增长率却一直徘徊在12%左右,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财产险产品创新严重落后于市场需求,落后于寿险产品创新。

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指出,保险业必须担负起“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使命,明确“以发展为主题”的监管思路,提出了“保险业要做大做强”的发展理念,保险监管也由原来的行为监管转向行为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越来越将金融安全和高效作为监管的重点,并加快了市场化建设的步伐,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保险产品创新来推动。

为了发挥保险的3大功能,结合宁夏非寿险产品的创新实际,应把握6大原则:产品创新与公司的发展定位和相应的目标市场动态适应;产品创新与消费者的特点相适应,防止误导,逐步发挥保险的3大功能;持续创建同构性小、替代性差、利于销售的产品结构,突出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注重产品创新的适度超前、循序渐进和螺旋式升级;投资分红型产品的创新要与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相结合;注重把握产品创新与公司的短期与长期盈利能力的关系。保险产品是保险行业竞争的核心部分,因此,保险产品创新在行业的创新过程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它直接促进了市场主体间的良性竞争,增强了市场活力,推动了行业质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客户日渐增长的需求。

随着宁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宁夏人保财险除继续巩固传统产品的需求外,应着重开发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产品。围绕宁夏经济结构特点和调整方向,围绕人口结构、居民收入差异和消费热点,围绕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变化趋势,大力开展产品创新,充分体现保险产品的个性化和针对性,满足企业和个人多样化的保险需求,逐步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保险产品创新体系,有利于增强公众的风险管理意识,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提高整个社会的灾害和意外事故防范水平,增强社会应对和处置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利于建立完善的社会危机管理体系,保证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今后我们要继续采取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立法强制等方式,贴近市场、贴近消费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产品创新,重点发展群众有需要、经营有效益的险种,具体内容:

一是积极发展投资型保险产品,满足保险消费者的投资偏好。同时针对分红险、投连险、万能险产品的风险防范,进行金融衍生保险产品的研究开发。

二是适应宁夏对外经济发展的特点,加快发展船舶险、货运险、出口信用保险,丰富产品结构,扩大保障的范围。

三是根据市场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搞好险种的分层开发,推出保障型、储蓄型和投资型的复合险种。

四是大力发展通信、数字视听、软件开发、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保险业务,积极推广高新技术成果转让保证保险和知识产权保护保险。发展文物、古玩、珠宝、艺术品等高价值财产保险,开办供应链物流综合保险;稳步发展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保证保险,支持发展出口信用保险。

五是根据宁夏地处地震带、地震频发的特点,以及干旱风沙大的气候特征,设计针对地震、风沙等风险的产品。

六是加强责任保险、健康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产品的开发,改善产品结构,改变车险比重高的状况,大力发展医疗责任险、校园(方)责任险、火灾公众责任险、建安险等一系列责任险,特别是健康险产品要在多元化方面取得突破。

二、产品开发原则

保险产品创新的价值不在于内容是否新奇、技术是否最好,而在于是否被市场认可,检验产品创新成功的根本标准就是能否实现从产品创新到市场实现的飞跃。因此,必须注重创新产品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注重与个人消费者的特点相适应

个险产品的创新必须与个人消费者的特点相适应,这是产品的消费对象对产品提出的基本要求。个人保险消费者一般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较多的消费者将保险产品作为一种奢侈品,价格敏感度较高,重视保险产品的实惠性和实用性,不少人认为如果没有出险就白交了保费,对保险的期望值也比较高,喜欢将保险与其他的金融产品相比较。二是对保险产品的条款、功能、质量和价值理解不深,跟风和从众心理突出。三是大部分个人消费者仍处于不富裕水平,保险意识薄弱,抗风险能力低。

为此,个险产品创新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产品创新应有针对性和层次性,注重不同类型产品的价格和性能比,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注重高质量的后续服务,注重降低成本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二是树立至少包含公司创新能力和诚信为本、优质服务在内的公司品牌,注重信息披露,注重偿付能力的提升。三是注重保险产品多样化,在提升保险业的风险保障功能和服务功能的同时,逐步发挥保险业的资金融通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使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形成合理的结构。四是注重营销成本的有效降低,产品创新应与高效低成本的销售渠道进行有效的对接。

2.与公司的发展定位和市场动态相适应

由于保险业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可竞争性市场,任何公司都不可能垄断市场,也无法面对长期大幅度的价格竞争。因此,都存在发展定位的选择问题,而发展定位的不同又导致了目标市场的不同,从而又确定了产品的结构及其深度,决定了产品创新的方向。为此,产品创新必须与公司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市场相适应。同时,经营目标市场的确定要与各种竞争环境、公司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发展定位相适应,与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要能保证扬长避短。其中,竞争的外部环境包括法制环境、监管环境、经济环境、经济体制、社会文化环境、社会保障发展趋势、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环境及发展趋势、科技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自然环境;竞争的内部环境包括竞争对手当前的市场表现及以后可能会采取的行动、国内外同行业和相关行业的产品开发动态及新产品经营情况、与其他金融主体可能的竞争态势、营销渠道可能发生的变化、消费者各种与保险相关的属性、潜在的或者是现实的合作主体的实力和态度及风险分摊方式、人们的行为规范,这些都在不断变化,因此,竞争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同样,公司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在某些方面的优势,随外部环境和公司自身的变化也在不断变化之中。所有这些方面任何重要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公司原来确定的目标市场的进一步细分甚至是转移。因此,保险产品创新不光是要与目标市场相适应,而且还要与变化了的或者是进一步细分的目标市场动态相适应。

在目标市场的细分中,考虑的因素越多,或者说市场细分的维数越多,目标市场的区分就越精确,涉及范围越窄,企业的竞争能力就越强,但其中的经济机会也就越小,即目标市场的确定实际上是一种自身的竞争力与市场机会两难的组合。市场细分过度,不仅不能提高竞争力还会增大产品创新成本和营销成本,提高营销难度。要想在传统保险领域及把保险产品、租赁产品、金融产品、服务产品连为一体的全方位产品创新及其服务中取得成功,应该注重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细分市场,开发别人没有开发的市场,发现社会需求,提升自己在传统市场的风险细分能力和产品改良能力,提升自己在资本市场的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储金产品和融资产品,壮大公司的现金流,在自己的目标市场上先走一步,使自己不断保持超前状态,创造出自己的品牌特色和后续创新优势。

3.突出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

保险产品创新的竞争优势,归根到底取决于公司为客户所创造的价值,即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从产品创新到市场实现的飞跃,必须重视、尊重、满足目标市场上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客户群体的多样化、多层次的保险及相关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目标市场客户的保险消费价值,使客户付出的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都降至最小,一方面突出公司的成本优势,另一方面突出差异化优势,创建同构性小、替代性差、利于销售的产品结构,从而使得客户在保险消费过程中所获价值的满意最大化。

创建同构性小、替代性差的有效产品结构,则依赖于产品与销售渠道的有效对接程度以及产品的差异性程度。从产品的整体观念去构思、设计、生产、营销,并充分考虑产品中包含的各种因素的深度和广度的挖掘,让保险产品要能分能合,在组合中满足客户的需求,发挥自己的产品优势,赢得整体利润,让消费者有更大的选择的权利和选择的机会,并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活中的各种新风险问题,提供保险保障和服务,最终形成歧异化和低成本优势。

构建了差异性的产品优势后,在产品利润的设定中,采用与客户共赢的策略。在保险市场的博弈中,优质客户是指在目前竞争环境中适合核心竞争力发挥、在风险和保费之间有良好的平衡能力、能够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与公司追求共赢、对公司忠诚的保户。因此,与客户共赢,应是客户价值满意化或最大化的必然选择。

4.注重适度超前的螺旋式升级

为了使产品创新与公司发展定位和目标市场动态相适应,必须注重创新,产品的适度超前和螺旋式升级。产品创新不是一个单一的线性创新路径,而是包括市场需求的变化,目标市场的变化,相关市场的变化,产品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等因素之间形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反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环环相扣的关系。

保险产品创新的动态升级一般应循序渐进,不能脱离保障这两个因素,直接采用最先进的国外技术或者是理论上最完美的方案可能会适得其反。如目标群细分过度、个性化太强以及风险和保费过于匹配,往往伴随着产品复杂程度的加大和对精算及信息系统极高的要求,在保险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会导致对产品理解的困难和销售的困难,也容易导致对消费者的误导,从而会加剧个性化产品市场容量不够的矛盾。保障性是保险产品最基本的要素,投资连接保险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的效果很好,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种产品是在传统产品基本饱和的时候才推出的,消费者也对保险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否则就会产生误导和投诉问题。因此,在产品创新中,初期应推出相对简单、保障性较强、利于保险销售的产品,在逐渐为市场所理解和接受后,有计划地逐步推出结构较复杂、个性化程度较高、功能挖掘充分且能进行深度组合的产品,让保险市场各个层面的主体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5.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产品容量

在产品创新中,要考虑公司在确定的目标市场中主要受到哪些限制,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容量的有效扩张以解决目前公司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是保险产品创新的重要因素,也是创建成本优势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产品创新中,必须注意对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尤其是对原来不合理的或不利于公司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的产品结构本身、产品结构与销售渠道的对接、产品技术及方法进行重构。

6.注重短期与长期盈利能力及风险的控制

所有的创新都是一把“双刃剑” ,要把握风险收益论的原则,以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进行产品创新并做好风险控制,在注重产品创新的短期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长期效益。只有摒弃短期行为,规范操作,不为自己的一时冲动所累、不为市场的反复无常所困,真正练好内功才能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要善于竞争,一方面要从短期的、局部的、战术性的竞争观念向长期的、整体的、战略性的竞争观念转变;另一方面要通过进行合理市场定位和差异化经营,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片面强调规模,不择手段拉保、诱保,甚至骗保,而一旦发生赔案少赔、晚赔、拒赔,必然导致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和对公司的信任的丧失,损坏公司的品牌形象。产品创新导致的风险可能是系统性风险,尤其是长期业务的定价风险和投资风险,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制度,注重对公司偿付能力的动态监控。完善定期预警和精算报告制度,注重事前调查、事中控制、事后服务与监控,注重关键风险控制点的过程控制,注重量化监控指标和管理工具的应用,及时纠偏,随时修正应急方案。

第四节 “三农” :培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

我国所处地理环境是世界上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自然灾害频率高18个百分点,自然保护成本高27个百分点,生态恢复成本高36个百分点。特别是在农村,由于农业本身承受灾害损失的能力脆弱,频繁的风险事件使众多农民“因灾至贫,因灾返贫” 。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作为有效的市场化风险转移和应对机制———农业保险,由于制度安排上的缺陷,没有发挥其在分散风险、补偿损失、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应有的作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中国农业保险的加快发展与制度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农业保险的社会价值

1. “三农”保险要求创新农村风险管理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其基础在于“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不断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然而,由于我国所处地理环境为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加上近年来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同步加强,每年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呈现不断扩大趋势。20世纪70年代,灾害损失平均每年约520亿元, 20世纪80年代上升至620亿元,到90年代则达到1 747亿元,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平均超过3%。相对于其他行业,农业抗灾能力最为脆弱,受灾情况也更为严重。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的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和受灾面积的比例分别超过20%和50%,农业风险损失的范围和程度呈现加速扩大之势。因此,要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必须提高农村的风险保障能力。创新农村风险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减少各种风险灾害的损失,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要求和必要举措。

2. “三农”保险是管控农业风险最有效的手段

农户应对农业风险的途径主要包括四种:一是风险预防,主要包括采取相应的技术或工程措施、多样化种(养)植、增加非农收入和建立准备金等方法。二是依靠国家和社会的救灾、救济。三是风险自我承担,主要是通过家庭和亲友共担。四是风险转嫁,将损失或与损失有关的财务后果转嫁出去,一般又包括保险转嫁和非保险转嫁,例如,购买期货、转让、承包、租赁等,前者是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支付固定费用(保费)来转移风险;后者则是通过所有权或经营权的变更来实现风险转移。在我国长期的农村和农业风险管理中,主要采取的是前三种手段,特别是第二种和第三种事后补救型措施,而第四种方式发挥的作用则十分有限。农业保险作为一种高度市场化的风险转移和应对机制,在分散农业风险、补偿农业损失、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虽然农业保险本身并不能消除农业灾害,但是可以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良影响。通过农业保险,多方主体直接参与农业生产、防灾、销售等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可以动员各方力量提升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提高处置灾害或疫情的能力。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必经之路,但是在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的同时,风险以更快的速度扩大,农业保险也是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途径。高新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高风险往往制约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水平,通过农业保险提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可以消除高新技术在农业应用中的制度瓶颈。实践证明,农业保险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扶持农业发展通行的和最有效的做法。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是完善农业保护体系、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国际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

3. “三农”保险是稳定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

虽然经过多年的城市化建设,在农民的收入构成中,来源于农林牧渔等产业的收入却一直维持在45%以上。其中的农业收入基本上维持在三分之一以上;来源于外出打工、在乡镇企业务工等工资性收入比重,虽然每年都有一定增长,但却一直没有占据主要成分;而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基本上没有超过5%。长期以来,农民的社会保障是以土地为中心的非正规社会保障,而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主要是体现在土地产出和农业收入上。作为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尤其是农业,恰恰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行业。农业保险可以大大提高农民对风险的应对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稳定性,保障农民增收。

4. “三农”保险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缺乏对贫困阶层有效的社会保障的情况下,贫富差距加大是社会稳定的最大威胁。在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农业保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社会保障的职能作用,对于低收入人群的生产、生活保障效果更明显。从收入结构上来看,低收入农户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养殖业,种植业、养殖业收入比重呈现从低收入户向高收入户逐步降低的规律,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则呈现相反的趋势。而种植业、养殖业恰恰是受自然灾害风险影响较大的行业,也就是说,从收入结构的角度看,自然灾害对于低收入农户的影响要高于高收入户。如果考虑到低收入户日常积累较少,其生产和生活设施本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自然灾害的这种影响将被进一步放大。因此,发展农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对农民的社会保障职能,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公平十分必要。

5. “三农”保险是改革财政支农方式的需要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通过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确保农业产业政策的顺利实施。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2008年达到5955.5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的17.1%。其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支持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村救济费、农业科技3项费用等,其中第一部分比重较大,一直占整个支出的绝大部分。相对于支农资金的持续增长,农业保险这种市场化支农方式则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农业保险相对于一般支农方式,其优越性体现在:一是可以调动更多数量的社会资金。通过保费的直接补贴和对保险公司管理费的间接补贴方式,以少量的保险费用调动比自身大数倍的资金,对灾害进行救济。按照目前的保险资金的费率基本上在6%~10%的范围内,国家的补贴率如果能够在40%,就能够调动25~40倍的资金参与救灾,从而提高财政资金的保障能力。二是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保险资金的商业性运作,对灾情勘验、资金运用、风险管理等全过程的专业化运行,比支农资金纯行政性运作更具有效率。三是农业保险是符合WTO规则的绿箱政策,不容易引发贸易争端。四是可以强化资金监管。民间资金参与灾害救助,不仅增加了救灾资金的数量,更主要的是无论对于保险公司,还是农户,通过保单规定的权利义务联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市场化的契约关系,各方对灾害救助资金的监管意愿更为强烈,增强了监管的有效性。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主要采用农业保险手段对农业进行支持,通过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可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以有限的财政资金调动参保人、保险公司的资金,进行跨区域、跨地区的资金运用,提高保障的水平。

二、人保财险宁夏分公司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现状

2008年,自治区政府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中央财政种植业、养殖业保费补贴管理办法,结合宁夏的实际情况,于2008年6月10日出台了《2008年宁夏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实施方案》 ,并通过《宁夏日报》向社会全文公布。试点方案除将中央政策性奶牛和能繁母猪保险按照《中央财政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规定的纳入保费补贴外,在自治区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专项资金,结合《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 ,选择了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优势特色产业纳入自治区政策性种植业保险试点范围,进行保费补贴先行试点。

1. 《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

财政补贴的险种及规模。小麦30万亩,水稻20万亩,玉米40万亩,压砂西瓜20万亩,设施农业9万亩,脱水蔬菜2万亩,葡萄6万亩,苹果6万亩。

保险金额。小麦300元/亩,水稻400元/亩,玉米300元/亩,压砂西瓜400元/亩;设施农业中日光温棚8000元/亩,移动温棚2100元/亩;脱水蔬菜1000元/亩,葡萄800元/亩,苹果700元/亩;养殖业能繁母猪为1000元/头,成年奶牛6000元/头,后备奶牛3000元/头。

保险费率。设施农业4%,小麦、玉米5%,水稻、压砂西瓜、脱水蔬菜、葡萄、苹果均为6%,能繁母猪和奶牛均为6%。

财政补贴比例。种植业自治区补贴40%,市县补贴30%,投保人自筹30%;能繁母猪中央补贴50%,自治区补贴30%,投保人自筹20%;奶牛中央补贴30%,自治区补贴20%,市县补贴10%,投保人自筹40%。

保险责任范围。本地区频发、灾害损失集中、造成损失较大的旱灾、雹灾、沙尘暴、连续降雨、冻灾、暴风、暴雨等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重大病害所导致的农作物和动物的直接死亡。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风险管理。 《实施方案》明确规定: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实行风险责任在当年全区种植业保险保费3倍封顶的办法,承担在此以内的保险赔付责任,即:当年全区种植业保险最高赔款额度=当年全区种植业保险保费×3。全区种植业保险赔款在当年保费1倍以内(含1倍) ,由人保财险承担全部赔付责任;全区种植业保险赔款在当年保费1 倍~2倍(含2倍)的部分,由人保财险与政府按1∶1比例承担赔付责任;全区种植业保险赔款在当年保费2倍~3倍(含3倍)的部分,由人保财险与政府按1∶2的比例承担赔付责任。

政策性养殖业保险实行风险责任在当年全区养殖业保险保费5倍封顶的办法,承担在此以内的保险赔付责任,即:当年全区养殖业保险最高赔款额度=当年全区养殖业保险保费×5。全区养殖业保险赔款在当年保费2倍以内的(含2倍) ,由人保财险承担全部赔付责任;全区养殖业保险赔款在当年保费2倍~3倍(含3倍)的部分,由人保财险宁夏分公司与自治区政府按1∶1比例承担赔付责任;全区养殖业保险赔款在当年保费3倍~5倍(含5倍)的部分,由人保财险与政府按1∶2比例承担赔付责任。

经营费用及解决方式。从2008年人保财险宁夏分公司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情况看,经营费用主要体现在承保环节和理赔环节,特别是养殖业的承保环节和理赔环节上。由于业务性质特殊,能繁母猪、奶牛在承保时必须要在畜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做好每一头标的的建档、拍照、佩戴耳标等一系列工作;保险标的死亡后,保险公司的查勘定损人员也要在专业畜牧人员的配合下一起到现场进行鉴定,不仅自身的人力、物力成本支出很大,而且还要承担专业畜牧人员的劳务、检验鉴定费用。根据人保财险总公司关于政策性农业保险费用管理的有关规定,人保财险宁夏分公司的经营管理费用只能从保费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明显捉襟见肘。

2.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际效益

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自治区财政厅组织实施了全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起草制定了试点工作的各项政策、办法和具体措施,认真落实了保费资金的筹集、管理和监督;农牧、林业等部门积极协助做好承保、理赔工作,强化专业技术服务,做好防灾防病工作;气象、水利、民政部门加强了农业灾害风险区划、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和灾情评估工作;保监部门组织引导制定条款,并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积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办过程中,各相关部门积极开展调研、督导工作。自治区财政厅主管厅长及农村公共财政服务支付局的相关领导多次深入重点市、县开展调研工作,加大对问题突出市县的督导力度;自治区畜牧局针对奶牛养殖大市吴忠市存在一些问题的情况实地进行协调督导,确保了各市、县(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有序开展。

由于农业生产区域广泛,农户分散,农业保险标的复杂多样,加之农民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广、普及工作变得异常烦琐和困难,这就要求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机构必须有遍布城乡各地的营业网点、良好的信誉、雄厚的实力和专业的人才队伍,并建立稳定的农村销售网络体系和销售渠道,完善的服务设施、服务条件和服务手段,而人保财险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技术领先、网点众多,多年在服务地方经济、安定人民生活方面颇有建树,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指定为承办保险机构,采取全区统一运作的方式开展政策性保险业务。

我区农业保险的发展实践证明,现代农业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社会互助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在服务农村改革发展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可以实现支农惠农财政投入的放大效应,提升财政投入的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增强农民的保障能力;可以使农民受灾后及时获得相对充足的再生产启动资金,实现对农村生产力的充分保护;可以增强农民的保障能力,稳定农民预期收入,促进农民的生产型消费;可以逐步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

3.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财政、农牧、保监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宁夏政策性农业保险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当前迅速发展的农村经济社会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制约了我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与普及,使得农业保险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现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窄、保障程度低。我区除政策性农业保险自2007年开始试点推广外,其他商业性农业保险基本尚未启动。即使开办的政策性农险也仅仅是中央政策性的能繁母猪和奶牛的承保面相对较高,地方政策性种植业保险覆盖面较低,农业保险总体处于低保额、低保障的水平,仅能满足最基本的保障要求,不能满足农户更高层次的保障需求。

农民群众保险意识普遍缺乏。目前,我区农业保险的作用和地位尚未被社会普遍认识,农村相当一部分人把保险费称为“苛捐杂税”或“额外负担” ,迷信心理、侥幸心理依然存在,一些人甚至认为买保险是加重自身的经济负担,能免则免,没有意识到运用保险保障手段来分散农业风险的重要作用,更体会不到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给他们带来的许多潜在的和现实的利益。加之其灾年依赖政府救济的心理,致使投保积极性不高。

政府支持力度存在逐级弱化现象。方案出台后,自治区财政厅、农牧厅、林业局、保监局等部门积极落实,紧密协调配合,但是部分市、县(区)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配合力度不够,工作积极性不高,个别县(区)甚至认为保险就是保险公司的事而不是本级政府的事,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过程中存在收费难、协调难、推行难的问题。

地方财力不足,无法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政策支持。宁夏财政实力相对薄弱,许多县市财政紧张,无法充分利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的功效来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个别地方政府明确表示财政困难,无力承担政策性农业保险县(区)财政应补贴部分,主动放弃了政策性农业保险。

保险需求与交费能力不对称。宁夏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生活水平偏低,农民普遍比较贫穷,有保险的需求,但没有承担过高保险费用的能力,而宁夏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以旱灾、冰雹等为主的自然灾害频发,客观上需要农业保险的保障。但是靠农民自己交纳保费,对大多数农民而言,又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负担,无法交全保障所需的保费,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也导致了保险公司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限制了农业保险的发展速度。

三、开展“三农”保险政策的建言

1.完善政府主导,商业运作的保险经营模式

一是加强对农业保险的宣传。采取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保险公司开展宣传咨询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农业保险对稳定农民生活、保障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不能将农业保险视为“乱收费” 、“增加农民负担” 。二是充分发挥涉农部门在引导农民投保、协调各方关系、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农业保险不是任何一个机构能够独立承担的事业,开办农业保险离不开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农业保险涉及的相关部门多,各部门只有职责明确、加强联系、沟通顺畅、全力配合才能有利于农业保险业务的发展。三是加强统保工作,以县乡为单位,由政府组织。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涉农企业的能动性,引导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农业保险,同时本着谁获利谁担责的原则,为农民承担部分保险费;对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在其开展其他保险业务上给予相应支持,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2.争取中央财政对种植业保费补贴的支持力度

对农业保险予以财政支持,是中央“三农”政策保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而宁夏地处西部贫困民族地区,农民生活水平低,经济环境脆弱,自然条件恶劣,灾害事故频发。从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考虑,积极争取将我区纳入中央政策性种植业保险的补贴地区,加大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减轻自治区财政补贴与农民交费的压力,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3.完善财政、金融支农的配套政策

各级政府、财政、农牧等有关部门,各金融机构要将对农业的财政减、免、补贴政策、基础设施的投入政策和信贷政策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环环相扣,紧密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惠农政策的杠杆作用,使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形成一个严密的体系,变灾后救助为灾前保险,通过行政干预等多种手段和措施,引导和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配合保险公司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提高承保面。同时当遭受灾害后,也可以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和农民不会因灾返贫。

4.建立“三农”保险的长效机制

随着中央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加大,将会出台更多的惠农政策。要争取进一步改变目前每年出台财政补贴政策的做法,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农业特点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长效机制。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定位、经营形式、政府部门职责等内容要明确,同时根据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办情况每年加以调整、补充和完善,确保政策的延续性,尽量避免年初地方等中央,保险公司等地方政府政策出台而无法开展工作的情况出现。

5.发展“三农”保险的标准与规模

长期以来,在对农业保险的讨论中有一种倾向,即认为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停滞的原因在于没有找到适宜的模式,故而,在实践中将不少精力投向对农业保险模式的研究和试点,试图在没有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寻找到一种适合中国的农业保险模式,以推动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然而, 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是条行不通的道路。而从2004年以来开始试点的黑龙江阳光模式、吉林安华模式、上海安信模式以及浙江共保体模式,之所以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成效,不在于各模式本身的优越性,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们都有明确的财政补贴安排。多年的实践和国际经验反复证实,政府财政支持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基本保障。

我国幅员辽阔,农业灾害风险十分复杂,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超过千亿,对于公共财政到底应该如何支持农业保险,所需财政资金的总盘子(规模)有多大,国家财政是否具备相应能力等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应该讲,通过对财政支持农业保险原则和4个重要途径的分析测算,表明当前落实我国财政支持农业保险政策,条件已经成熟,能力基本具备。(www.xing528.com)

6.财政支持农业保险应遵循的原则

农业保险的特点和国内外农业保险发展的历程决定了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将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历史过程。因此财政资金支持农业保险发展,应遵循以下4项原则。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气候差异大,农业生产条件复杂,开展农业保险时间短、险种少、规模小、经验不足,不宜短期内全面铺开。应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先试点,后推广。同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家财力有限,难以对所有农产品实行高额财政补贴,必须量力而行。

基本保障的原则。提供高保障的农业保险,对收入较低的农民来说,难以承担高额保费;对保险人来说经营风险大,不利于持续发展;对国家来说,加大财政补贴额度,财力有限。可能产生“农民保不起,保险人赔不起,国家补不起”的问题。我国现阶段开展农业保险,要确定一个对农民能基本保障,国家又有能力补贴的保障水平。

可保风险的原则。农业风险按产生的原因可分为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自然风险是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产生的风险,包括旱、涝、风、雹等气象灾害风险和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险;人为风险包括社会风险、市场风险、政治风险、技术风险等。人为风险和大面积毁灭性的自然灾害风险是不可保风险,农业保险只能承保自然风险中的一部分气象灾害风险。财政补贴的应主要是可保风险。

保障粮食安全的原则。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农业保险可解除农民惧怕种粮高风险的后顾之忧,使其敢于扩大种植规模、提高技术含量、增加资金投入,从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应全国统筹,重点投入到粮食主产区,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四、财政支持“三农”保险的基本途径

1.向农户提供保费补贴

由于农业经营和农业保险的特性,决定了对于多数农业保险险种来说,并不存在一个有效的商业农业保险市场。农户的有效需求不足以支持一个商业化的农业保险市场;农业保险的低收益,甚至负收益也无法维持商业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供给。因此,财政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首要着力点是提供保费补贴。保费补贴属直接补贴,农民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单时,只交纳保险单上列明由农民自身承担的保费部分,财政补贴部分由国家财政替农民直接交纳。当前,我国保费补贴的优先顺序应遵循“先粮食作物、后经济作物;先种植业、后养殖业;先粮食主产区、后全国推广”的基本路径。

2.补贴的农业保险标的

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保险标的是所承保的所有标的的集合,包括与种植业和养殖业财产本身及与其有关的利益和责任,如农作物、林木、各种饲养动物等。根据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家财力,确定财政补贴的农业保险标的应坚持基本保障、量力而行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原则,根据以上补贴顺序,当前可重点考虑对水稻、小麦、玉米、大豆4类作物提供保费补贴。然后再逐步扩展到棉花、奶牛、生猪和肉牛等标的。

3.确定保险金额

考虑到我国当前的农民投保能力和财政补贴能力,在短期内,农业保险的保障金额要以立足维持农民基本再生产能力为基础,保险金额以直接物化成本为依据较为适宜,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对农业保险补贴的比例和金额。为了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积极性,同时适当减轻中央财政的支出压力,中央和地方之间还可以进一步对这一补贴规模按比例分担(区别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这样可缩减中央政府年度补贴的规模。

4.向保险公司提供管理费补贴

由于农业保险的高风险,以及农业经营的分散性,风险勘查的复杂性,使得保险公司经营成本偏高,难以获取正常的经营利润。财政对经营农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提供经营管理费补贴,是国际上许多国家的做法。其数量一般根据其农险业务保费规模确定,具体补贴比例各国差别较大,高的达到25%~35%(如美国),低的为5%~7%,甚至不提供(如西班牙) 。考虑到我国的财力状况和实践经验,既要调动保险公司的积极性,又要充分发挥其自身能动性,建议采取就低的补贴方案,以农业保险保费规模的5%提供经营管理费补贴。

5.扩大税收优惠力度

在实施保费补贴的同时,对农业保险提供税收优惠也是国际通用的做法,而且许多国家对农业保险免征一切税收。我国现行税制规定,农业保险免征营业税和印花税,这对促进农业保险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仅界定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两业上,范围偏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的外延在不断扩大,种植业和养殖业两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例持续下降,所以,应该根据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大农业保险的服务范围。由于农业保险的特性决定了其税收待遇不能等同于一般商业保险,也不能简单等同于其他涉农企业。

参照国际经验和我国现行对涉农企业税收的优惠政策,可以考虑在现行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免征种植业和养殖业两业的保险所得税。对除种植业和养殖业两险外的其他农险业务,包括农村家财险、人身险和健康险等,营业税可参照对农信社优惠税率[财税(2004)第35号] ,按3%征收;一年期以上返还性人身险业务则免征[财税(2001)第118号] 。当前,将涉农保险合同等同于一般财产保险合同,印花税适用0.1%的税率,与我国总体支农补农政策不相适应。可考虑暂不征收印花税,或者先征后返还,返还的税金用于充实风险基金;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合并前,可以参照外资保险公司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6.建立巨灾风险基金

从各国的经验看,大范围、高强度的地震、洪水、海啸等巨灾保险不同于一般农业政策性保险,是任何一种一般政策性农业保险无法解决的。一旦发生农业巨灾损失,往往吞噬农业保险公司的所有准备金和资本金,严重冲击农业保险公司的财务稳定,危及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化解农业巨灾风险,并非农业保险公司自身力所能及的,也不是单纯通过再保险安排就能解决的。因此,建立政府主导下的中央级农业巨灾风险基金,由中央、地方提供财政支持,积累巨灾风险金,对遭遇巨灾损失的农业保险公司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增强其抵抗巨灾风险的能力,将是维系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五、商业保险支持“三农”的对策

1.建立推行旱灾保险机制

2008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 《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条例》明确表示,国家鼓励在易旱地区逐步建立和推行旱灾保险制度。 《条例》提出建立旱灾保险制度,表明国家越来越重视保险机制在化解和分散自然灾害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1997年至2006年,旱灾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占所有灾害影响的54%,属于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而2007年以来,我国北方部分冬麦区发生了3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重灾区50年一遇。截至2008年2月9日,全国作物受旱面积1.36亿亩,其中重旱3981万亩。

目前全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省区当中,只有少数试点省区将旱灾列为保险责任或附加责任,今年的北方旱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干旱灾害具有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发生频率高和损害消除慢等特点,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旱灾等各种灾害的共同影响。如果用“大概率”事件按商业费率来厘定保费的话,农民肯定无法承受,保费过低,商业保险公司则无法经营。必然会涉及多层次风险分散机制的问题。如何来科学设定旱灾保险赔付的依据和标准,既要保证农业受到的损失能够得到保险保障,又能使保险公司承担起保险责任,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

2008年,全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已经达到110多亿元,但还面临着承保面窄等问题。由于旱灾存在系统性风险,一旦发生,受灾面积广、损失程度深,各地政府在实施保费补贴时,往往会考虑自身的财政实力,保险公司也会考虑自身的承受能力,这就导致了目前大部分正在进行政策性农险试点的省区将旱灾列为除外责任。从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的经验来看,旱灾完全是可保风险,关键是制度设计的问题。在目前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以特约责任的方式,将旱灾责任与政策性农险挂钩。从长远来看,可以将旱灾逐渐纳入到政策性农险承保责任当中,使之逐步完善,形成类似于“一切险”的保险机制。在赔款制度设计上,可以参照国外的做法,将灾后评估和收获后评估结合起来,以产量计,用前几年的平均亩产做基数,设定起赔比例,差多少就赔多少。

随着农业保险覆盖面和保险金额的迅速扩大,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快速累积集中,如果不能有效分散,将对政策性农险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挑战。因此,建议地方政府尽快在保费补贴之外建立单独预算的农业巨灾保险基金以及财政支持的巨灾再保险保障体系,形成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支持的、保险公司参与的多层次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以拓展农业可保风险范围。不论是何种方式,关键是要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只有这样,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才能有更加完善的基础。

2.进一步扩大“三农”保险的覆盖面

在进一步扩大农险覆盖面和渗透度的同时,继续加强管理和防范风险,以确保农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根据未经审计和精算的财务数据,按照国内会计口径(下同), 2008年人保财险实现农险保费收入59.73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政策性农险业务保费收入为56.24亿元,占农险总保费收入的94.16%。在政策性农险业务中,政策性种植业保险保费收入28.64亿元,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保费收入21.63亿元,政策性奶牛保险保费收入2.85亿元。

2008年,人保财险累计承担种植、养殖两业风险责任1445亿元,保障农户6625万户次;承保农作物和林木面积3.17亿亩,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6;承保生猪6104万头次,其中,承保的能繁母猪数量占全国承保总数的85%以上。截至2008年年底,公司农险市场份额为54%,较2007年底上升了2个百分点,高于公司整体市场份额12.4个百分点。

要不断扩大政策性农险试点范围,努力提高覆盖面和渗透度,以政策性农险的稳步健康发展带动农村保险的全面发展。要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加强与各级政府的互动合作,为农村保险的深入开展营造良好的经营发展环境。同时,人保财险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各项政策性农险政策。严格执行政策性农险的相关规章制度,规范政策性农险业务操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要进一步做好承保理赔的服务,强化社会宣传和舆论引导,让农民清楚了解承保理赔的服务流程,明明白白保险。

“支农惠农、量力而行、风险可控、规范经营”是公司农险经营的指导原则,应充分发挥保险机制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支持和服务作用,在服务“三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农业保险的风险控制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管理和制度建设,实行分类差异化管理,探索引用新的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农险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同时,要正确处理好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既要抢抓当前农险的发展机遇,加快发展,又要根据风险状况和自身能力,量力而行。要正确处理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公司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紧绷风险防范这根弦,克服短期行为、本位主义和功利心理,更加着眼于农险的长期利益、整体利益和社会利益。此外,人保财险要带头依法合规经营,坚持“在规范中求发展、在规范中求效益” 。

目前,人保财险农村网点数量已超过1.4万个,其中保险营销服务部约6425个,农村保险咨询点近7627个,并普遍与农村信用社、畜牧等涉农服务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人保宁夏分公司在全区农村设立农村营销服务部24个,在未来几年将增加到50个,同时公司政策性农险的拉动效应已逐步显现,通过做好政策性农险业务,公司密切了与各级政府的合作关系,赢得了政府的信赖和支持,有力地带动了其他涉农保险业务的发展。在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固原市及部分县(区) ,各级公司积极与地方政府协商,在承保政策性农险的同时,地方政府主动将相关的机动车险、企财险、责任险等业务由人保财险承保,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建立激活农村金融服务的保险机制

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发展农村金融事业,应以保险机制激活农村金融服务,破解制约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瓶颈,对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小额信贷优惠政策,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仍很不充分,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求。根据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9月末,我国农户贷款余额为1.23万亿元,仅占各项贷款余额的4%。这些数字,与农村市场需求相差甚远。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就宁夏而言,近几年,农业、农村信用社(现为黄河商业银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试点,但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较大,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首先,由于“三农”的弱质性,客观上造成“三农”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商业金融机构不愿贷、不敢贷。其次,许多农民虽然有生产型消费意愿,但由于担心自然灾害等风险,而不敢投入过多资金。再次,农民的住房、土地等都不能成为小额贷款的有效担保物,金融机构的贷款缺乏全面的安全保障。

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从根源上讲主要是农业生产的风险以及农民特别是农民家庭主要劳动力健康与意外的风险。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巨大,2008年,我国有3999万公顷农作物受灾,约占全国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 4左右,其中绝收面积达到403.2万公顷。如果贷款农民的农业生产遭受灾害,不仅贷款难以偿还,而且还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另一方面,申请小额贷款的农民,多半家庭经济基础较差、创业起点较低,如果放贷后贷款人遇有意外,其家庭就失去了顶梁柱,不仅创业搁浅,还不上钱,还可能要承担一笔医疗费用支出。通过保险这一机制,把重要的种植业、养殖业品种纳入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为农民提供养老、健康、意外保险保障等制度安排,既可以激发农民投入农业生产的热情,在灾害发生后,使农民及时获得足额的经济补偿,快速恢复生产生活,不断扩大农业再生产,同时又可以优化农村信贷环境,保障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农业信贷,为农业生产提供持续信贷支持。因此,应按照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的要求,重点加大对服务农村信贷的保险业务的政策支持力度。近年来,政府对农村小额信贷给予了税收优惠、贴息等政策,抓住信用环境建设这一关键环节,对与农村小额信贷相关的农业保险给予更大比例的保费补贴,将贷款人意外伤害保险纳入财政补贴范围,进一步畅通信贷渠道,重点解决农村小额贷款的“出口”问题。建立农村信贷机构、涉农保险机构、地方政府三方信息共享与联动机制,共同制定相关业务流程,合力打造涉农金融服务链,形成监督合力,共同防范业务风险。

在赔款制度设计上,可以参照国外的做法,将灾后评估和收获后评估结合起来,以产量计,用前几年平均亩产做基数,设定起赔比例,差多少就赔多少。 “不论是何种方式,关键是要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只有这样,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才能有更加完善的基础。”

随着农业保险覆盖面和保险金额的迅速扩大,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快速累积集中,如果不能有效分散,将对政策性农险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挑战。因此,要尽快在保费补贴之外建立单独预算的农业巨灾保险基金以及财政支持的巨灾再保险保障体系,形成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支持、保险公司参与的多层次农业巨灾风险转移机制,以拓展农业可保风险范围。

第五节 人才:聚纳瞰制市场的新锐人力资源

公司人力资源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着眼于“创建精品公司”的战略实施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总体要求,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发展创效为重点,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努力建设好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市场拓展三支人力资源队伍,建立完善以人才招募、绩效评价、人才激励、人才发展、人才退出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发展机制,不断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努力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公司改革发展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一、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1.构建全员参与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建立起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全员负责的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通过座谈会、面谈沟通、问卷调查等渠道参与公司业务、管理、考核、培训等方面的建议和修订,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体现管理的公平、公正、透明和持续改进的原则。

2.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才是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组织发展振兴的力量源泉。公司的一切管理活动,一切管理行为都以人为中心,坚持从简单出发,删繁就简,为员工搭建成功的阶梯和自我实现的舞台,提供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

3.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放式用人

对外,公开公正选聘高层次人才,不局限于本行业内人员,相关、相近行业的优秀人才,也可大力进行引进和培养,使其尽快成为公司迅速发展缺少的急需人才。对内,要加强内部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积极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促使员工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目标协调统一,引导员工树立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理念,使优秀人才安心工作,最大限度发挥个人价值,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高度重视人才规划工作,建立长远的人才梯队。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开展人才盘点工作,建立人才库,重视优先从内部选拔人才,帮助他们在管理上、技术上、业务上有大的提高,以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

二、推进人力资源科学化配置

1.实行人员总量控制

科学设定工作岗位,严格按照核定岗位数量进行人员总量控制(包括临时人员在内) ,确保人员总量增长速度不得超过业务发展速度,保证良好的人均绩效水平。规范人员编制增加管理机制,推行岗位工作量核算办法,根据各岗位核定的工作量,确定各个岗位的定员人数。完善招聘渠道,规范招聘流程,畅通人力资源需求信息发布渠道,实行专家推荐、校园招聘、网络招聘、公开招募等多种人才选聘渠道。与对口院校建立人才合作联盟,建立稳定的人才招聘基地。通过对应聘人才的道德品质、基本素质、专业知识、社会实践、应变能力、性格特征等方面全面考察,选拔符合要求的人才,保证引进人才符合职位要求和公司整体发展方向。

2.确保核心岗位人才供给

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需要加大中高级人才储备,培养核心岗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同时从现有员工中培养选拔核心岗位的后备人才,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通过逐步建立核心岗位人才储备机制,实现核心岗位人才数量与后备人才培养数量相配比。根据业务发展和岗位空缺情况,建立系统的人才需求统计和人才储备机制,制订年度人才引进计划,保证空缺岗位能及时补充、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及部分关键岗位的人才储备。推行竞争上岗和末位淘汰机制,在保证核心人才队伍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继续推行竞争上岗制度,建立人才考核末位淘汰机制。

3.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根据德才兼备的原则,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关键岗位胜任能力素质模型,引进有效的测评手段,科学评价人员岗位的素质要求。

三、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1.建立全员培训制度

在宁夏分公司的统一指导下,以部门组织为主,规范培训内容和流程,对部门和个人培训要逐步纳入考核体系。逐步建立公司培训、部门培训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建立培训积分制,将培训成绩与绩效考核、薪酬调整以及晋升调配挂钩,形成竞争压力,建立学习型组织。除上级单位有培训要求的员工外,一般员工每年累计培训不少于20学时。

2.加强岗前培训

对新进员工进行公司概况、发展战略、管理制度、组织机构和部门职责、岗位知识、沟通机制等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培训由人力资源部和所在部门联合实施,不能因业务急就简略行事,要使每个新进员工了解哪些应该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自觉遵守公司各项规定,为以后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3.加强中层管理人才培训

通过公司内外培训等方式切实提高中层管理人才的管理理念、管理技巧、激励方法和业务能力,以适应当前管理、业务发展的要求和员工多变的思维模式,保证工作高效、精确开展。通过网络、多媒体教学、现场分析讲授、互动式探讨、自学等方式,增强培训的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提高培训效果。

四、加强人力资源成本控制

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对人员总量合理控制,建立科学的人员增减机制,使员工数量与业务发展相匹配,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加大对全公司总体人力成本的预算力度,收入分配政策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逐步建立符合公司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薪酬制度。加强人力成本预算和核算,对工资、保险、培训、福利等人力成本费用合理控制。

五、完善薪酬与福利待遇

坚持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并重,进一步加大关心员工生活的力度,力争公司员工的年均收入逐年提高10%以上。完善员工福利制度,提升员工的凝聚力、忠诚度,增强综合竞争力,在认真落实强制性福利政策,如带薪休假、社会保险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办理补充医疗保险,造福全体员工。

第六节 信息化:打造“零距离”无缝链接高技术平台

一、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为实现公司经营管理“无缝链接”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

1.对信息技术设备的投入

信息设备是所有信息技术应用的物理载体,信息设备的应用和管理直接决定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水平,先进的设备能极大地提高信息技术在应用中的效率,设备的升级与更新更是每一项新技术应用的前提与基础。建立设备选型购置、发放使用、维护管理、报废处理等一整套相对完善的信息设备管理制度,努力提高公司的信息技术应用效率。

2.全新的保险核心应用系统

保险核心应用系统包括承保、理赔、收付费、财务等所有人保财险业务经营涉及到的数据处理平台,是人保财险信息技术建设的核心任务,直接反映人保财险信息技术建设水平:一是通过实现数据和应用程序的集中处理,改善IT的整体服务水平和效率。二是改进现有应用处理系统,满足核保核赔系统、单证管理系统、商业再保险系统、法定分保系统、95518客户服务系统、统计系统、定损系统的数据共享,全面“三个中心”管理的“无缝链接” 。三是努力提高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水平,不断更新和完善内部网站,着力提高电子化办公模式,提高公司的经营运作效率。

3.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努力提高公司的工作效率

2003年以来,我司先后配置了IP电话系统、全区视频会议系统等新技术、新设备,为提高运营效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后还要充分利用G3、 G4等新技术手段,大力发展网络视频新技术,通过视频的方式完成95518服务专线的接报案、承保、理赔、销售等一系列工作,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4.建立数据分析平台

分析系统是公司在业务处理升级集中基础上整合客户、业务等数据资源的重要平台。根据业务分析需求,大力开发数据分析系统。通过对用户需求的一种深层剖析,设计中间库及数据提取程序,充分利用Cognos工具进行数据挖掘,对各种数据指标或折叠、或延展,将层级关系复杂、多库多表的业务数据立体地呈现在用户面前。

统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通过升级改造和整合,将业务数据分析作为一个独立的功能模块融合,对产品的概要、承保、批改、理赔等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为相关业务人员提供业务报表,满足公司管理人员统一监控各支公司运营情况,提供快捷有效的统计信息和高质量的决策支持。

理赔系统的应用推广。要广泛应用和推广使用润乾非线性报表模型、强关联语义模型等先进技术和报表软件系统,为各级公司提供灵活而强大的报表设计方式和分析功能,根据业务需要完成各种复杂的报表制作、数据分析,更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服务公司业务的支持力度。

二、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步伐,努力提高网络营销能力

网络营销带来的不仅是一场信息革命,更重要的是它将引起人类经济活动方式的深刻变革。随着上网人数与网上交易的急速增加,互联网正在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的“新型市场” 。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保险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业务领域和业务渠道的竞争日趋激烈,网络营销这种新渠道建设已经成为重要的市场竞争手段和重要的发展推动力。

近年来,在电子商务方面,国家相继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等一系列关于保险业及网络营销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要大力推广保险电子商务,不断扩大并提高网络营销的应用范围和层次,努力使之发展为对外宣传和客户服务的重要手段。宁夏人保财险从2006年6月开通电子商务至今三年的时间,连续两年电子商务保费增速指标排名全国系统第二位,业务险种覆盖了车险、货运险、意外险、家财险等领域。实践证明,网络营销大有可为,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因此,要大力宣传网络营销的强大优势,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步伐,设计和改造适合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新产品,不断扩大并提高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和层次,使之发展为对外宣传和客户服务的重要手段,形成电话和网络相结合多角度、立体化的营销服务模式,并逐渐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

第七节 管理:驾驭以人为本的制胜之道

多年来,宁夏人保财险始终致力于优化环境,完善管理体系,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严格依法合规经营,为公司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今后十年,我们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思想引导

我们始终把思想教育当作公司的首要任务,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教育体系,为公司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为重点,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党风党纪、廉洁从政和艰苦奋斗教育:一是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利用各种会议、讲座、工作简报、内部刊物、内部网站、组织参观各种展览或收看影视片等方式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活动。二是利用各种形式对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中的先进单位、模范人物、典型事迹进行示范教育;利用典型案例深入剖析,认真开展警示教育,强化员工的反腐倡廉意识,提高反腐倡廉和依法合规经营工作的自觉性。三是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聘请有关专家学者讲课等形式抓好各级领导干部政治理论、廉洁自律和权力观教育。督促领导干部坚决贯彻执行《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 ,按照中央纪委的有关要求,抓好“五项重点工作” ,严格遵守“七个不准” 。四是与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读书思廉、文艺颂廉、典型倡廉活动,建设内容丰富、个性鲜明的企业廉政文化,在广大干部员工中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氛围。

二、加强行政监察

继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我公司将继续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一是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开展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着重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强化各级主要领导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的意识,严肃责任追究,确保公司依法合规经营,进一步抓好反腐倡廉各项规定的贯彻落实。三是坚持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党风廉政建设报告制度。各市分公司党委书记每年年终要向宁夏分公司党委以书面形式报告一次年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反腐倡廉工作情况;各市分公司纪委书记每年以书面形式向宁夏分公司纪委报告一次纪检监察工作情况。四是继续加大对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量化考核力度,强化纪委对同级党委的服务监督职能,开展征求员工意见的活动。

三、加强预防惩治腐败体系建设

不断完善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和惩治商业贿赂的有关规定,探索和健全防止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严格领导干部廉洁从业行为规范,自觉执行廉洁自律规定,减少和防止商业贿赂行为的发生,在大额开支上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进行操作,坚决防止以权谋私,贪图小利而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发生。继续开展对不正当交易行为的自查自纠和监督检查,建立健全防治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各公司要通过专项治理,严格执行“六条禁令”和政策法规,严格规范系统和员工的经营行为,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树立良好信誉的高度,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做净化市场、维护秩序的表率。同时,各级公司要把治理和纠正损害保户利益的不正之风作为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任务,督促和会同相关部门重点解决当前投保人反映强烈的销售误导、惜赔拖赔、无理拒赔等问题。要继续推动系统诚信建设,开展“金牌服务工程”和“理赔无忧”服务承诺活动,创建“金牌服务示范窗口”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积极参与地方开展的社会民主评议行风活动,更加努力地为社会提供一流的保险服务,把职业道德建设与“争先创优” 、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将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四、加强领导决策监督

党员干部作为党的事业的骨干,公司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必须强化“公仆”意识,带头坚持党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而强化“公仆”意识,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监督。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自觉服从监督制度的约束。因此,各级领导要真心实意为员工服务,要保障、维护、发展好员工的利益;要真正了解每位员工的所想所盼,抓到细处、落到实处,特别是在维护员工利益上,要做到年年有重点、年年有进展。分公司每年将重点对手续费支出、行政费用开支以及领导职务消费、廉洁自律等员工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五、加强审计监督

继续深化经理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开展经理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和经理经济责任后续审计,不仅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而且要对发现的问题认真检查整改落实情况;加强内部控制评价审计,促进公司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执行力;积极开展效益审计,促进公司加强管控,防范经营风险。各级公司要认真落实审计提出的整改意见和措施,健全规章制度,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对审计意见不落实,整改工作不到位,问题屡查屡犯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六、加强行业自律建设

1.加强保险诚信教育

教育广大员工站在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高度,站在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高度,站在整个保险业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保险诚信建设的重要意义。倡导“诚信为本” ,形成“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良好氛围,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保险诚信体系建设,提高到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使诚信理念深入保险从业人员的内心,让诚信变为每个从业人员的自觉行动,把诚信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要把诚信道德观念全面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契机,引导员工树立诚信价值观。要培养员工的道德自律,提高员工诚信道德的选择与评价能力。创建道德环境,使员工在实践中体验和升华道德情感,理解并认识诚信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自觉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要把诚信内化为每一个保险从业者自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通过诚信教育树立诚信价值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公司保险诚信体系拥有坚实的基础。

2.提高诚信经营质量,加强诚信建设

一是诚信承保。向投保人全面宣讲保险条款,包括保险责任、保险费率、保险给付、除外责任、免赔额及退保扣除;规范手续,由投保人填写的事项及内容必须由投保人亲自如实填写,不得代签;及时签发保险单,依据投保单内容和有关规定及时签发保险单,并责成代理人或派专人把保险单正本及有关保险单证送到客户手中。二是诚信理赔。理赔是投保人关心的焦点,也是公司诚信建设的重点。要实行理赔岗位人员准入制度,坚持持证上岗,强化培训,不断提高理赔人员素质;要制定“理赔工作流程” ,从立案登记、事故调查到保险理算、给付等,每一个步骤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要开辟理赔绿色通道,对小额赔案即时给付,对重大赔案实行赔款预付制。要建立理赔案件公示制度。定期将公司处理的理赔案件予以公示,接受员工和社会的监督。

3.严格行业自律

协助保险行业协会在保监会的领导下发挥行业自律的功能:一是组织签订和完善行业自律公约,约束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督会员单位依法经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组织制定、完善行业标准和指导性条款,规定保险行业的技术规范、服务标准和行规行约。三是制定从业人员道德和行为准则,加强对保险从业人员的培训、资格考试、执业、流动和奖惩等,督促会员单位共同遵守。四是积极推进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构建信用评价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加强诚信检查和监督。五是加大对保险从业人员及中介机构失信行为的披露和处罚力度。六是进行自律惩戒,对于违反协会章程、自律公约和管理制度,损害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合法权益,参与不正当竞争等行为,按章程或自律公约的有关规定,实施警告、业内批评、公开通报批评、扣罚违约金、开除会员资格等惩戒措施,并建议监管机构依法对其进行行政处罚。

第八节 文化:塑造企业独立特行的风景线

企业文化是指现阶段企业员工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循的一系列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通常表现为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沿袭的传统与习惯等。企业通过自身生产经营的产品及服务,不仅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特色、组织特色和管理特色等,更反映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战略目标、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既是了解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窗口,又是社会当代文化的生长点。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没有被全体员工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不可能形成强大的团队战斗力,不可能在不进则退的市场竞争洪流中站稳脚跟。宁夏人保财险为了铸造企业之魂,高度统一全体员工的意识和步调,认真总结自身的经验与教训,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不遗余力地强化员工的思想认识,使这些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不但写在书上、挂在墙上,还深深地铭刻在心上;通过精心组织演讲和知识竞赛等活动,广泛传播企业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使其真正融入全体员工的血脉;通过对模范人物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并在物质上给予重奖,使企业核心价值观人格化,以此激励和影响广大员工把理想、追求和价值目标引导到“创造财富、推动进步、奉献社会、实现自我”的企业宗旨上来,为企业的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今后一段时间,宁夏人保财险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以品牌文化为统领

品牌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品牌含有企业的市场文化、竞争文化和管理文化的特征,形成企业品牌是企业文化的根本追求和最终目标。宁夏人保财险企业文化建设的品牌,凝聚了企业的理念、情感,是企业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多方面文化的体现。多年来,公司对企业品牌进行了归纳、整理和升华,对员工进行品牌知识、理念、行为方式的意识传播,并通过宣传、教育、管理,深化和强化了员工的品牌意识,对企业品牌进行内外部的交流和展示,通过多种方式,推进企业品牌工作的开展。

通过“品牌”文化,企业品牌已成为一种与产品、技术、市场同样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影响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企业的财富。已转化为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并成为企业资本增值的重要基础之一。企业品牌实际上已涵盖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它是企业专有技术、专用标志、市场业绩、管理模式、经营信誉等方面的集中体现,当企业品牌被社会所承认后,已成为企业生产力的重要组织部分,使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企业的强势“品牌”文化,有力地推动了“品牌”的发展。

二、以精神文化为动力

精神文化的本质是企业精神,而这种企业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企业的进步而进步的。宁夏人保财险通过对公司发展历程的历练,逐步形成了5种精神,即,敢打硬仗,每战必胜的拼搏精神;藐视困难,勇于攻克难关的攀登精神;自觉牺牲局部利益,为整体利益奉献的精神;把方便让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的团结协作精神;尽职尽责,干好本职工作的主人翁精神。这些精神已成为我们无法估价的无形资产。在今后若干年,要大力倡导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

团结。就是要求全体员工同心同德而不要离心离德,要发挥整体优势而不要各自为政。奉献。就是要求企业全体员工都要以国家、社会、企业大局为重,尽心尽职而不要渎职,要为国家、企业、社会添砖加瓦、无私奉献。求实。以务实的态度,脚踏实地干好工作,始终把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作为根本,努力干实事,作贡献。创新。新的技术、新的市场,都要求全体员工要有创新向上的精神,勇于开拓,勇于进取。

在进入21世纪以后,为使企业在高位上继续发展,公司建设又赋予了宁夏人保“团结、奉献、求实、创新”企业精神新的内涵:超越自我,创造卓越。即永不满足、永不停止追求、不断前进。在意识观念上不断超越,在能力上不断进步,在业绩上不断突破,在同行业上始终保持领先,在新的领域不断创造企业品牌,在不断变幻的市场面前勇立潮头,成为卓越的赢家。

三、以人才文化为根本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实施员工素质工程,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构筑企业人才高地,形成了企业独特的人才文化。

公司人才文化理念:一是用好在岗的。充分挖掘现有的内部资源,人尽其才、发挥作用。二是留住有用的。取其所长,在使用上、感情上、利益上、企业氛围上留住人。三是引进急需的。特别是有利于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创新型的人才。四是培养好后备的。从企业长远出发,从可持续发展出发,为未来的需要,前瞻性培养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以改变公司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

人才文化形成的机制:一是打造以竞争择优为主导的人才选拔机制,让大批人才脱颖而出。二是打造人才公开招聘、公平使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提高人才资源,按需有效配置程度。三是打造以业绩和回报为主导的人才激励机制,不仅是物质激励,还有成就激励、精神激励,使人才感到价值的体现,精神的满足,成就的自豪。四是打造起以企业内部需要为主导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在内部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兼职、担任顾问等各种形式,使企业人才在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五是建立以教育培训为主导的人才资本积累机制,从知识的存量和增量、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提升人才资源素质。

四、以诚信文化为导向

在企业文化形成中,在企业形象设计中,在企业“品牌”创造中,在企业经营中贯穿“诚信”理念,建立诚信体系,提升竞争档次,推动企业取得更大的发展。宁夏人保财险诚信文化的信条应该是:以诚为本,以信为先;先卖信誉,再卖产品;经营之道在于诚,盈利之道在于信;坚持以诚信占领市场;坚持损失金钱、损失无几,损失信誉、损失至巨;市场竞争要讲策略、讲权谋、讲利益,但更要讲诚信,不失信用,不失信誉;资产是资源、人才是资源,诚信也是企业的资源。

多年来,宁夏人保财险遵守商誉,严守合同,注重品牌,把诚信建设当作企业文化、企业道德、企业形象、企业效益、企业市场拓展的系统工程来抓。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在公司与员工之间,公司与社会之间,始终把诚信作为重要的无形资产,作为市场立足的法宝。引导和教育员工诚信做保险,真心送服务。宁夏人保财险各基层公司先后被自治区和当地政府评为“重合同、守信誉”单位,获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

五、以群众文化为特色

宁夏人保财险多年来继承和发扬开展职工业余文化体育活动的优良传统,结合公司的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美术、摄影、书法、球类、健身等。公司坚持每年举办一次的职工运动会或文艺汇演是公司企业的特色,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势。特别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到达一定程度,就会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已不再是休息娱乐和调节情绪的权宜之计,变为形成企业价值观念、体现企业精神、宣传企业理想追求的一种重要手段,由此产生潜移默化地培育人和凝聚人的持久力量。

企业文化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职工群众只有在具体的工作和生活中,特别是在领略和认可企业文化所产生的效益时,才能感受到企业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将其作为自身的信念和追求。企业文化建设,不单单是对职工进行理想信念、奉献精神和竞争意识的教育,也包括对员工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营造与改善。企业文化设施建设,不仅能使职工有强烈的依托感、归属感,而且还能使企业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了必要的载体。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硬件建设的完备,可以使群众性文体活动更为丰富,生活更加活泼,职工参与的热情更加高涨。这样,不仅能激发职工爱司如家、积极工作的热情,也为企业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开辟了渠道。目前,我们将进一步开展对企业文化的挖掘、规范、创新,通过企业文化的发展,推动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以领先的文化力来推动人保财险宁夏分公司的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