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控制性心理的内涵与实施条件

控制性心理的内涵与实施条件

时间:2024-05-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控制的产生及其功能意义就是为主体行为的正常运行保驾护航,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保证个体主观意志的实现。

控制性心理的内涵与实施条件

四、控制的心理内涵及其实施的条件

前面,我们探索了主体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行为运行的规律,从中我们完全有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如果一切顺其自然和随波逐流,那么,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将是不可思议的,在这样的情况和态势下,“控制”便应运而生、自然登场了。由此,“控制”在心理活动中,就成了与行为运行紧密相连的、对行为运行的效果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什么是控制呢,主体是怎样实现对行为的控制呢?

(一)控制的概念

信息科学的角度来看,控制就是通过检查、考核等手段和形式,及时收集关于被控制系统活动进展状况的种种信息,按照计划规定的目标、政策和原则,为消除目标实施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异而采取的操作与管理措施,以纠正偏差和失误,使其朝预定方向顺利发展。具体来说,控制包括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对事物运动发展的实际过程进行审视、监察,从而获取关于事物运动发展的反馈信息;二是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和预期目的对事物下一步的运动发展采取修正、调整等控制性措施。

另一方面,谈到控制,一定包含着控制的主体和控制的对象,即谁来控制,和控制谁。其中,控制主体和控制对象为同一事物的,也叫做自我控制。根据控制的主体和控制对象的不同,以及控制的不同特点,控制可分为物理性控制,生物性控制,社会性控制,心理性控制,等等。可见控制所涉及的领域和方面是十分广泛的,许多系统的运行都必须控制来参与,或者说,许多系统的运行都可以用控制的观点来分析。

(二)控制的本质及其功能意义

我们知道,人的任何活动,从本质上说,都是由需要等动机因素来发动和支配的,换言之,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形形色色的需要而进行的。但是,需要等动机因素只能对活动提供动力的支持和能量的滋养,提供活动的大致目的和方向,要想使需要获得实质性的满足与实现,主体还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相应的操作和劳作。也就是说,必须有技术上的引导以及各种实际的操作,才能使满足需要的主体活动正常地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标。现实生活中,产生需要和欲望后立时就能轻易满足的事情是很少的,大多数活动,决不会仅仅依靠“需要”等最初的原始发动就能立即顺利地达到目标,在实现目标和满足需要的道路上,主体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障碍和阻力,或是动力的缺乏、热情的丧失,或是方向上的迷惘、操作上的乏术,这些都需要主体不断地施以意志的努力和理智的导引,才有可能顺利地达到目标,而这其实正是控制的功能和作用所在。

因此,控制是根据主体活动的实际需要产生的,是为了使主体所进行的活动能够按照主体的意愿和需要正常运行,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标和目的。也就是说,控制的产生及其功能意义就是为主体行为的正常运行保驾护航,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保证个体主观意志的实现。

具体来说,控制就是指挥、引导、操纵主体,使其按照自我意愿和自我要求,发生特定的运动和变化。换言之,控制是为了意识流、行为流的正确走向和流向。如果主体的行为在符合规范和要求前提下顺利地运行,说明行为程序在自动地运转和工作,无须额外投入能量进行所谓的控制,控制是为了防止出偏才施加,或者控制在运行出偏时才出现。控制的作用在于检查出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偏差,并加以纠正和补救。现实中,大多数的意识与行为活动只有在不断的纠偏中,才能正确的运行。

控制可表现出许多具体的功能,例如,压抑某些兴奋,激活某些兴奋,维持某些兴奋;引导意识的流动方向,调节心理活动的状态,控制兴奋点的变换与转移等等;控制就是中断某些错误的行为运行,维护某些正确的行为运行;控制就是挤掉不合要求的内容,让正确的程序继续占据意识;控制就是让所需要的内容抢占和强占意识等等。

另外,有许多词汇都与“控制”概念所表达的意义类似:指挥,操控,操纵,左右,驱动,引导,管理,指使,激扬或抑制,调节,纠正,调整,调控,纠偏,发动、维持、导向、平息、压抑、制止、激扬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控制的作用和效应。

综上所述,控制在本质上是某种主体结构倾向有意识地、主动地参与影响行为的过程。这是主体决定作用的具体体现,是主观能动性的生动表现。控制充分体现了主体结构倾向决定行为这一规律。

(三)控制过程的一般模式

控制的本质是主体对心理活动的指挥和调节,其目的在于保障主观意志的实现。人的各种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都离不开控制的参与,不论是人的内隐思维,还是人的外显行为,不论是宏观的活动,还是微观的意识,控制会根据活动的需要以适宜的角色出现在相应的场合和情境中。因此,控制的具体式样是丰富多彩的,但是,控制毕竟有其一般的模式。

一般来说,任何控制都可分为如下几个环节或者由如下环节所组成。

一是活动目标的确立以及相关计划、措施的制定。即根据事件和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活动之前规划和设计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和实施的程序、步骤,选择策略,预测结果,尽可能为后续的具体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是执行控制。即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主体按照预先制定的策略去进行实际的操作和运作,排除活动进行中的各种主客观的干扰,保证活动能够按照既定的方针策略顺利地进行。这一部分正是整个控制过程的核心部分,是把理论性的观念和策略变成实际行动的过程,是主观能动作用的集中表现。任何有价值的行为都是主体在目标的导引下,排除干扰、督导和控制自己按照预先的策略和设定的轨迹实际运行的过程。(www.xing528.com)

三是检查结果。在控制性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主体必须对事物运动发展和行为运行的实际过程进行审视、监察,从而及时获得关于事物运动发展的反馈信息。然后,通过对行为运行的实际状况与目标、计划的理想状况的比较,对实践活动进行的各种情况或结果作出有效的评价,以确认活动是否在顺利地进行,是否如期完成了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程度和水平如何,以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偏差和不足,并据此及时修正、调整后续的方案、策略。

四是采取补救措施。根据上述反馈回来的信息,对下一步的行为做进一步的修正和调整。也就是说,制订一个新的调整性、补救性的操作方案,并加以积极地落实,以保障活动能够按照最初的预期,顺利地达到预定的目标。

上述的四个环节或步骤便是一个控制过程的完整模式,这在各种宏观的意志活动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然而,在许多内隐的心理活动、各种微观的活动或一个大活动的具体环节上,这些程序或步骤有时表现的并不是十分明显,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活动涉及微观和细节,实在难以清晰地观察和分解,另一方面,这些活动的有些环节和过程也确实作了简化、省略和压缩,但是,控制的基本格局和结构都是一样的,任何一个有价值的行为活动一般都要经过这四个环节的紧密连接,才能顺利而有序地进行直至完成。当然,一个宏观的控制活动又是由一些更具体的控制活动所组成,正如一个大的问题可以分解成一系列紧密联系的小的问题一样,因此,一个宏观的控制过程往往是由许多次级的子过程所组成,每一个子过程同样可以解析为上述几个环节。同时,即便是针对一个具体的微观环节,主体也往往不是一下就能够达到要求,需要主体重复利用监控机制来不断审查自己的操作现状以及与目标要求的差距,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操作行为,以期最终符合标准和要求。总之,任何一个控制性活动从理论上讲都具有上述的结构模式,但实际的控制性活动则要复杂得多,纷乱得多,往往需要许多层面、许多波次重复的控制过程才能最终达到目标。

另外,仔细考察人的控制过程的各个环节和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实际的控制过程虽然可以表现为若干不同的环节和步骤,是一系列不同层次的控制链的组合,但其本质上的操作,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产生指令和策略,二是指令策略的执行。也就是说,实际的控制过程就是:下达指令——执行操作,这是控制的核心要素,也是构成控制的两个根本环节。至于说指令策略的产生过程,仅仅是为策略指令的下达做准备,它借助人的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在对活动对象及其自我的能力、特性的综合认知与把握上,以及对活动目标和自我现状的认知评价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思维加工,制订出相应的实施策略并转化为特定的行动指令。在此,有关活动对象的知识,有关自我能力和特点的知识,有关活动目标与主体现状的比较和综合评价,都是产生正确方案和指令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认知能力与元认知能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它促成了策略和措施的产生,并以计划和方针的形式固定下来,随后,这种观念和理论性的东西再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指令。而执行控制才是真正控制的开始,它是按照计划、指令具体操作的过程,是把观念理念转化为行动的过程(当然,许多行动就是思想中的思维操作),体现为一系列的心理操作或外显的行为操作。这一过程最重要,也是控制发挥作用的核心步骤,也可以说控制就是这一过程,不包括其他的方面。至于反馈环节和后续的调节策略,本质上是与策略的制订具有完全同样的含义,也采取了完全一样的操作,只是它是一个子过程,它面对的问题情境有了新的变化,主体需要根据新的情况和事情的进展而制订新的策略。新的调节性策略,又是一个新的指令,它的执行过程又是一轮新的控制,如此循环不已。

(四)控制实施的心理条件

控制,是为了保证某种行为和动作流,能够按照预定的模式和程序顺利的展开和实现而采取的主观操作。控制的实施需要主体具备特定的条件,否则,主体便无法实施对行为的控制,从而有效地达到预定的目的。

在这些基本的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对活动进展状况的认知把握,掌握动作运行状况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有效的调节措施和策略,进而对行为施加有效的控制。而这种对自我的认知能力,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元认知能力。所谓的元认知能力,是指能够对自己认知过程进行认知的能力。元认知能力,本质上就是人的自我意识,是人一般的认知能力对自我尤其是自我认知过程的指向和觉知。

人的认知能力,是一个具有宽泛使用价值和广谱效用的功能体,它不仅能对客观世界实现清晰的认知把握,当它转向自身时,还能够对对自我实现一定程度的认知把握。当然,这种认知能力的高低虽然与一般的认知能力有着很高的相关,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也就是说,一般认知能力强的人,不一定元认知能力也强,这就像人们对客观的认知一样,在文科上表现出的高能力,并不一定在理科上也表现出高能力,代数学得好,不一定几何也学得好。事实上,人们在日常的觉醒状态中,其认知能力是开放性的,是可以同时把握自我及周围世界的动向的,当然,不同的时候其重心可能有所漂移、有所侧重。因此,元认知能力本质上不是一种特殊的能力,而是同一种认知能力的不同应用和不同指向。对行为的自我监督,对思维过程的调节与控制,是与人的元认知能力的支持密不可分的,没有它的参与,我们就无法把握行为的进展状况,就无法了解活动的运行状况与理想目标的差距,调节与控制也就没有了参照。

然而,只有这种空洞的认知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正如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一样,只有知识经验充实的智慧的双眼,才能够对事物有真正的认知把握,否则的话,就会视而不认其物,听而不识其声。同样,元认知能力也必须相应经验的充实,才能形成实质性的自我认识能力,否则,我们虽然在努力审视自我的行为运营过程,但是,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价。这些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便是所谓的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技能,它的核心内容便是有关心理活动的规律,以及对自我身心特点的把握。只有借助于这些知识和技能,并结合相应的对行为对象的理解与把握,才能在对自我行为的监察与审视中,确切地了解自我现状和客观进程的各种信息,把握活动实际的运行状态,并进行准确地评价与定位,进而产生准确的元认知体验。在此基础上设计和运筹新的调节策略,然后按照它的要求进行实际的操作,进而使行为在不断地调节和控制下,向目标有序的运动。

当然,元认知不仅仅具有认知反映功能,为控制提供反馈信息,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功能,这就是为活动制订计划和策略,以便为随后的行为运营提供具体的操作性指令。显然,这一步更是必须借助于认知能力及相关知识经验的参与,否则,正确、恰当的指挥策略的产生是不可思议的。而策略和计划的制订,行动方案的选择,是一个全方位的思维操作的过程,它和我们解决客观的问题一样,需要借助于相应的知识和经验,需要利用相应的能力和技术,对现实的条件和数据进行分析把握,然后,通过特定的思维操作和测算,寻找和制定出针对眼下问题情境的解决方案。当然,这种策略和方案可能是针对整个活动,出现在活动的开头,也可能是针对活动的片段和局部,出现在活动的过程中。而这种引导和调控策略,一般来说,一定是一个复合型策略,既包含活动对象或动作结构本身的指令,也包含对自我身心状态的规定,还包括对活动进行状况进行监控和调节的指令。其中,对操作程序和动作结构的设计是主策略,对身心状态的设定与调节是复合策略的一部分,而监控策略更是名副其实的辅助策略,是主体认识到人的身心活动的特点,以及活动不可能下达指令就能顺利地达到目标这样一个事实,而被迫施加的一个特殊指令,以使我们在主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分出一小部分的资源,关注自身活动的进行状况,从而及时准确地掌握事物运行状况的反馈信息,进而为制定新的调节策略准备好依据。在这一过程中,科学而符合实际的策略指令,能够引导主体的行为活动按照设定的目标和轨迹顺利地运行,从而产生良好的控制效果,而错误的或有问题的策略指令,则会严重影响控制的质量和效能。

此外,元认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能力——智能化的执行操作能力,这也是实施控制的另一个更重要条件,就是主体把策略和指令贯彻执行的能力,把思想和观念转变为行动的能力,这是实施控制更为本质和重要的操作。不论是活动开始产生的总的控制性指令,还是过程中通过认知反馈及其在评价基础上所制定的调节策略,都只是控制的准备和条件,而按照指令要求进行实际操作,才是控制最核心的环节,也是控制的意义和目的所在。而要执行控制,把指令和策略变成行动,首先,是要领会指令的内在含义,知道其所要表征的动作结构和目标状态是怎样的,然后才有可能按照指令和策略的要求去操作和实施。其次,是要看主体是否有听从指令和服从要求的意向和需要,只有有这个意向和要求了,才可能转向实质的实施。其三,是看主体是否有执行的能力,是否有足够的经验和训练,这是影响策略实施和指令执行更为重要的条件。以上三个方面构成了主体把指令和策略转化为行动的基本条件,它们共同构成了主体执行控制的能力。

当然,有了这些基本条件做保障,不是说就能有效地实施控制了,或者说就能保障某一活动的顺利进行了,还必须在活动中严密监控,严格执行,在动态中把握和控制好过程中的各项策略和操作,否则,仍然无法保证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因为主体结构的复杂性和客观影响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的心理世界注定是一个纷乱嘈杂的世界,决定了人的任何行为通常不会是一条清晰稳定的线条,即便是那些经过学习与训练的熟练内容,即便是我们提前加以设计并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它在表现时也不会是沿着清晰的设定好的轨迹顺利地展开,漂移和出轨都是难免的,所有这些都注定了控制的过程决不是一帆风顺的,所控制的行为也不会随我们指令的下达就自动的运转,控制在许多情况下是要耗费我们很大精力和能量的,控制的过程需要主体精心的准备、严格的执行、严密的监控、高度的敏感、及时的反馈、准确的调节,如此才能保证所控制的活动如期达到目标。

此外,控制的具体过程还需要注意控制的力度与技巧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努力按照指令的要求行事,精心地完成每一个操作,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对于生疏的操作更应如此。在同等条件下,行为一般就会越准确,越不易走偏。另外,就是要保持足够的敏感,把一部分能量分配到对内容的反省和监控上,对随时出现的偏差和错误能够及时意识到,并在认知评价的基础上及时做出调节,确保活动能够在高度控制下尽可能顺利的进行。

总之,能够对自我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有效的监控,是人的卓越智能的体现,也是使主体行为有价值、有效益的基本保障,对人的生存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而这种能力主要又是以人的认知能力,以认知能力本身所蕴含的认知反映功能、行为操作功能和指挥调节功能为前提和基础的,是认知能力多元化的功能及其广泛的用途,确保了人对自我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得人的行为活动能够克服重重干扰和障碍,顺利地达到目标,有效地实现自

我的主观意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