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控制:身心发展与行为正常运行的必需条件

控制:身心发展与行为正常运行的必需条件

时间:2024-05-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冲突、混乱、无序、失控则成为心理活动不可避免的现象,而对主体行为进行调节与控制,正是避免、制止至少是削弱这种不良现象而采取的必要举措。

控制:身心发展与行为正常运行的必需条件

三、控制是身心发展及行为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心理运行的基本规律或心理内容的兴奋规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自然状态下,人的意识流和行为流是按照强度律和相互诱导律来运作的,而这样运行的意识流和行为流往往是混乱无序、无效无益的。要想使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能够迎合我们的意愿和需要,顺应客观规律和现实规则,必须加以人为的干预和导引,而这种导引和干预的具体方式,便是对自然进行的心理活动进行适时、适当的调节和控制,以使其按照我们的心愿和意图有效有益地运行,顺利地达到某种目标和目的。由此,调节控制也就成了保障心理活动有效有益的必要前提,控制也就堂而皇之、如影随形地出现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中。

那么,该怎样理解调节控制对于主体的必要性呢?

我们知道,主体结构极其复杂多样的内涵以及客体环境复杂多变的态势,使得它们的相互作用也必然变得复杂多样,而相互作用的效应和结果也必然是千姿百态的:有的如愿,有的不如愿;有的得力有效,有的错误百出;有的酣畅顺利,有的艰难阻滞;有的按照预定的轨迹运行,有的早已偏离十万八千里。于是,冲突、混乱、无序、失控则成为心理活动不可避免的现象,而对主体行为进行调节与控制,正是避免、制止至少是削弱这种不良现象而采取的必要举措。换言之,没有控制的参与,行为即便有效、如愿,也是一种偶然和巧合,并且概率是很低的。但是,如若施加相应的调节和控制,主体便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摆脱受自然倾向摆布的奴隶地位,超越自我结构和现实环境的制约,把更多在自然状态下不能如愿的行为导引到主体所希求的路径上来,从而大大拓展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或几种角度具体分析一下控制参与行为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以使我们明白,在这些场合和情境下,没有控制的参与和帮助,主体的行为表现就不可能如期如愿。

首先,针对人类主体特有的身心结构及其所决定的功能属性而言,它一方面有着各种良性理性的内部成分,另一方面也有着大量的恶性兽性的属性,关于这方面弗洛伊德做过深刻的阐述,其他一些思想家也做过类似的甚至更为极端的表述。人的任何行为都是由主体结构发出和决定的,都是主体结构功能特性的展现与流露,不管这些特性是好是坏,功能是有用还是无用。因此,如果一味地由着自我无约束地表现和释放,无论对于人类整体还是人类个体,其结局都是十分可怕的,必须对人性的某些冲动进行有效的压抑、疏导和改造,以防它们的宣泄和爆发给社会或个体造成不可预见的后果,而这正需要控制的加盟和参与,同时这种工作本身也是控制的一个重要功能。例如,攻击、侵略可以说是人的一种基本属性,由此才演绎出人类历史上无数的战争与浩劫,但是人类必须善于压抑和克制自己的这种天性,否则,人类将会自我毁灭。幸运的是,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已经越来越善于控制自己的不良欲望和情绪,比起人类早期,人类已经更多地利用和平和理性的手段来处理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冲突与纠纷,而不是由着人的暴力和狭隘的征服与占有的欲望任意肆为,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充分发挥自我的调节与控制功能的结果。就人类个体而言,对自身不良欲望和特性的抵制和控制更是人生必修的一课,也是伴随人的一生、随时都会对人构成挑战和考验的生活课题,而对这些问题不同的解决方式,往往演绎出人生不同的悲喜剧,而控制的强度和力度也成了标定强者与弱者的重要尺码。(www.xing528.com)

其次,从外部影响的角度来看,我们面对的客观世界是无限丰富多样的,这些内容都会以其特有的方式对主体结构的某些方面产生影响。因此,不论从自我认知的层面,还是从社会影响的层面,主体实际上是处在一个汹涌的刺激洪流中,处于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中。然而,主体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加工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趋同和适应能力更是有限的,许多方面甚至是接受了此,便不能容纳彼。如果主体不加选择地随着这些客观影响而动,放任这些刺激对自身任意地施为,主体将会应接不暇和无所适从,甚至会被客观的复杂性撑暴或压垮。仅从客体的功利价值来看,就可以把客体分为有用与无用,有利与有害,高价值与低价值之说,这样,面对芜杂的客体刺激,面对复杂的客观情势,就需要主体自主地选择和控制自己的作为,去趋利避害,去舍无用而求有用,去追求高价值而舍弃低价值,如此,才能够保障主体在这个纷繁复杂、既充满鲜花美酒又遍布荆棘陷阱的客观世界中,能够有效地规避风险,保证主体健康的成长与发展,保持主体独立的有价值的生存状态。而所有这些,无不需要主体善加选择、勤加控制,充分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主体的理性选择和中枢调控功能,把握好自己的作为。

其三,从个体成长的角度来看,人出生时并不是一个装备齐全的、能够灵活自如地应付环境的万能主体,人的各种功能本领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都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得的。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人才能从最初只具有简单的无条件反射功能的弱小生命成长为具有发达智慧和完善人格的真正意义上的人。而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没有理性引导、控制参与便不能进行、不能完成的过程!学习的本质是主体因经验而发生的改变,是主体在与客体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按照客观要求改造自我结构、进行积极建构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不会自然而然的发生,而是通过主体采取积极的、有意识的运作和操作,不断地调整改变自我的运行模式和结构状态来实现的:从言语学习到动作技能的学习,从知觉到记忆,从概念获得到问题解决,所有这些或简单或复杂,或具体或抽象的学习,无不都是在控制的参与下才能进行和完成的事情,都是一个个典型的控制过程!而人在其一生的发展过程中,学习是伴随始终的,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虽然,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学习重要性被推到了最高位置,但是,在人生的其他场合和阶段,由于主客体双方的原因,人同样时刻面临着各种新的人生课题和新的生活环境,这些都需要主体不断地进行学习来增进自己的生活适应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应对环境。因此,学习在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应的,控制对人也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没有控制的参与,学习便不可能发生,人生的经验也不可能获得。

其四,控制的功能意义及其对主体的必要性,我们还可以从所谓的“意志活动”的层面来加以认识。任何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目标的达到与意愿的实现,往往都不可能轻而易举、随波逐流便能直驱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需要主体不断地施加意志的强制和理性的导引,才能促使行为按照正确的轨迹顺利地运行直至达到目标,而这也是控制功能与作用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换言之,任何有价值、有意义的行为目标,必须在控制的参与下才能够实现。这是因为,凡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行为,必须既符合主体的结构倾向,又符合客观规律和现实原则,二者缺一不可。这样的行为必然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它的内容、形式和运行的路径都必须是特定的,而要做到这些,不对行为的实际运行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和限定显然是不行的。只有通过这种约束和限定,行为才有可能在某种框架范畴内运行,才有可能随心如愿,这便是所谓的控制。这种控制,首先包括动力上的支持。因为,行为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客观的障碍和困难,而要冲破这些障碍,必须有一定的能量支持和保障,必须强制自己、激扬干劲去冲刺、去攻关。而且,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主体兴趣的缺乏、身心的疲劳、情绪的低迷、干劲的缺乏等自我的惰性因素,也必然会使行为的运行面临种种干扰和阻力,所有这些,都使得一项真正有意义的行为活动,必须不断地激扬主体的冲动和干劲,在各种动力缺乏或丧失的关键场合,在依靠自然的动力无法保障行为正常运行时,依靠主体的意志力,把缺失的动力补上,使行为能够继续运转下去。而这种动力因素的激发和唤醒,必须依靠主体的意志控制才能实现。另一方面,控制还包括为行为提供技术的支持,提供方向的导引。只提供动力和能量的支持,行为仍然是一个有帆无舵的船,是不能顺利地到达理想彼岸的,真正有意义的行为不应该是空洞或混乱的能量流,而应该是具有特定形式与内容、有着特定的功能作用、在一定能量支持下并有着特定轨迹的行为流。而要做到这些,必须对主体的动作与操作进行精心的雕琢与修饰,必须对行为的运营进行精细的策划与规范,必须对行为的走向进行精确地导航,如此才能做到“从心如意不逾矩”。而上述两个过程,其实本身是紧密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或彼此脱离的,动力的支持必须有技术的引导和充实,才是有用功;再完美的技术准备、再正确的行为策略,不靠动力的支持和能量的滋养,不去实际的运作,也是没有任何效力的。

而从更具体、更细微的角度来看,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人的任何行为几乎都伴随着控制,不需要控制而又能有效有益的行为,只是控制达到了自动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或者说是控制行为的高级阶段,是各种机缘和条件充分具备后的一种巧合。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行为活动,都是没有控制的干预和引导就不可能完成的。这一点,哪怕是一些非常简单的熟练性工作,以及一些简单的再现性认知活动都是如此。例如,我们喝杯水这样简单的动作,如果没有控制的参与也是做不到的。首先,我们需要看清杯子所处的方位,杯子的大小、形状,再根据主体所处的位置,确定该怎样把杯子拿到手,是走过去,还是伸手就能够着,是该抓还是该握,用多大力,等等,而这些操作动作的设计到完成,无不需要主体有意识的控制和导引,否则,这样简单的动作也是不能完成的。再如,我们听一首悦耳动听的音乐,尽管内容强烈地吸引着我们,或者说主体自动地吸附、投入其中,但是,在听音乐的整个过程中,主体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走思,要被某些或内或外的事物所干扰,因此,虽然在某些时候,主体放任自流仍然能够沉浸在音乐中,但是绝大多数时间,主体必须或多或少地保持一定的警觉,或者说控制着主体、强制着主体,以使其保持与音乐的同频共振。此外,我们背诵一首十分熟悉的诗歌,虽然早已成熟在胸,但是,当我们试图重复它时,仍然不可避免地要施加特定的意念以使其得到激活,并在整个过程中保持一定的警觉,在一些关键点上更要留心,随时提示,否则,主体或者停下来,或者被其他内容所占据和干扰,所以,为了保证诗歌的完美再现,在整个活动的进行过程中,主体必须或多或少地投入一部分精力和能量,以监督和维护主体能够把预存的内容正确完整地展现出来。总之,任何有意义的心理内容的兴奋,若不加以约束和看管,都很难保证它在兴奋和运行过程中始终符合要求和规范,即便是比较简单而熟练的内容,也不是只要下达指令便能自动执行,运行过程中只要不使劲,它就可能停顿、走偏,或被其他内容所取代和干扰,必须或多或少地加以管护。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控制的参与,任何有效有益的活动都不能完成,控制是保障心理活动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是人最重要的心理功能和机制。我们之所以要对主体行为的运行予以控制,正是基于主体心理活动的特点才施予的,如果主体的心理活动不是这个式样,如果我们随波逐流、放任一切,心理的运行仍是有规律有条理的,仍是有效有益的,那么,对行为的控制就是多余的了。另一方面,假如每天我们所遇到的都是完全一样的情况,或许由于熟练和习惯,主体可大致实现自动化的应对和操作。但是,主客体条件的万千变化,使得这种想法只能是一种奢望,而且,可能正是复杂多样和变化万千的客观环境,而不是按部就班的生活模式,才磨炼出了人类如此发达的智慧头脑,也才保证了人的生存发展不是机械刻板、缺乏变通的固定模式,而是灵活多变、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这样,通过这种不间断的、随机而动智能性的调节与控制机制,保证了人类得以不断的生存进化,也保证了人类个体不断地发展成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