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来自动机原理的启示
(一)如何促使有益内容的高强度兴奋
主体总是被各种各样的结构倾向占据着、控制着,而这种占据并控制主体的,都是各种稳定的或随机的强势倾向。也就是说,某种内容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才能在生存竞争中突显出来。人们日常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主体人格的各种特性和特征,都是各种强势倾向控制主体所致。
仔细审视主体的结构现状,我们就会发现,在主体的信息库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内容中,不仅有着各种良性的,对主体有益的,符合客体规定的内容,也有大量恶性的,对主体有害的,违背客体规定的内容。与此相对应的,主体的各种行为表现中,既有对主体真正有益的、符合客观要求的良善行为,又有大量有害的违规行为。对于前者,由于它顺应主体的心理倾向,符合客体规定和现实原则,能给主体带来相应的利益和好处,我们当然希望保持并加强这种倾向的强度和势头,因此,通常情况下,我们将听任它对主体的占据和控制,同时还要不断地加力,激扬和扶持这种倾向,压抑并清除各种有碍于该倾向表现的其他干扰。对于后者,由于它的危害性,我们所渴望的是从主体结构中清除它、削弱它,为此,我们将会采取各种办法对其进行打压和分化,以消减它的强度和势头,从而使它占据主体的时间、频率降低,危害减小,进而被相应的良性倾向所取代。总之,使处于弱势的有益倾向强起来,使处于强势的有害倾向弱下去,既是我们由衷的希望,也是我们经常面对而又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必须认真地加以对待。
但是,与我们所面对的客观世界一样,人的主观世界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的客观实在,它有自身的结构特征和运行规律,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不论是我们所喜欢的,还是我们所厌弃的,都有其存在的内外缘由,都是其结构决定的,也是规律允许的,不是能够随意和轻易改变的,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因此,我们的意志和意愿,想法和期望,不论是想打压某种倾向,还是想激扬某种倾向,也必须考虑人现有的身心结构的特点,顺应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标和期望。所以,对于我们所希望出现的局面,对于我们渴求的强势倾向,必须遵守相应的心理规律,必须按照科学的操作要求去实施,才能促使其形成或出现。
具体来说,当弱势倾向属于技术和能力范畴时,就需要训练,需要不断地强化,以便尽可能地达到熟练,使正确的反应和所需要的内容能够适时而稳固地出现在解决问题的工作活动中。客观世界是复杂多样的,与此相对应的主体所要从事的活动和工作也是复杂多样的,现实中,主体需要学习和掌握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每一种知识和技能,客观上都有由该内容所规定的正确的应对与反应模式,主体必须熟练地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才算符合了客观要求,达到了学习与训练的目的,也才能自如地应付现实环境中相关的问题。然而,这些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决不会是一个轻松的、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把处于弱势的内容和倾向逐渐扶强、变强的过程。例如,某一知识原理的理解与记忆,某种操作技能的掌握,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的学习等等,都体现了这样一个过程。刚开始时,正确的反应模式处于弱势阶段,而错误的、不正确的内容则处于强势状态,这样,错误的、不正确的内容便在更多的时候掌控着主体,更多地出现在意识中,相应的,主体的自然反应往往更多的是错误的,偏离正确轨道和航线的。随着学习与训练的进展,二者的强度和地位也逐渐发生了偏移和改变,错误的逐渐被削弱和取缔,逐渐从统治地位降为从属地位,变为弱势倾向,而正确的内容和反应逐渐变强,逐渐占据了优势地位,进而控制着主体,于是,表现在现实中,就是正确的反应越来越频繁、稳固地出现在行为中,而错误的反应越来越少,直至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显然,为了使这种弱势倾向转化为强势倾向,仅仅有转化的动机和愿望是远远不够的,也不是靠强制和努力就能做到,往往需要艰苦的学习与训练,需要借助特定的方式和技巧,需要精巧和精确的控制,需要意志和理智的巧妙融合。
当弱势倾向属于动力范畴时,如果是价值和意义上的弱势,那么,就需要尽可能地发掘其相对于主体的潜在价值和意义,或者与各种高价值内容联姻,以增加它的价值强度。如果是直接的倾向上处于弱势,那么,一是把它与各种间接上的强势倾向结合,以间接带动直接;另一种情况就是以各种现实条件的强制规定,促使其就范,或者采用更加委婉灵活的方式,如降低难度的梯度,以促使其渐进地变为强势;再者就是不断强化意志的力量,强迫使其兴奋。当然,有些情况下很难确切地划分是技术上的弱势还是倾向上的弱势,某一个具体的内容或倾向,往往二者都掺杂着,是熔铸在一起的,如某些特殊的习惯。
另外,即使对于纯技术性的弱势倾向,增强与其相关的动力倾向上的强度也是必要的。这是因为,在使技术上的弱势转变为强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而主体往往会因此而退缩,同时技术上的障碍也必须适当的精神力量的资助才能攻克。因此,不断地强化技术活动的动力支持,对于技术性问题的解决,对于有益的弱势倾向的强势转化,都是非常有利的。总之,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弱势倾向,要想使其转化为强势倾向,使其在某一范畴内占据优势和统治地位,就需要增加它的强度,发掘它的优势,或者借助于各种外力的资助,如借助意志力这种相对外力的资助,以使其综合强度超过其他的或曾经的强势倾向,唯有如此,该倾向才可能控制并占据主体。
弱势倾向的强势转化,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最专业化的就是心理治疗,成功学中的各种激励措施,其他的诸如罪犯的改造,戒毒,各种技能的培养和强化,广义的思想政治工作,自我的修养与修炼等等,不同的领域所要改变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的虽然不一样,但都涉及要削弱或取缔某种处于支配地位的不良倾向,激扬和扶植某种处于弱势的良性倾向,虽然具体的操作办法各有特点,并且涉及许多特殊的技术,但是,基本的原理是一样的,不同的行业或内容之间完全可以相互借鉴。
总之,如何把弱势倾向培植为强势倾向,本质上是一项改变结构的工作,也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对此,我们需要在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和法则的指导下,根据具体问题的性质,倾向的种类和特点,根据主客观的综合状况加以全面的考虑,以设计出最佳的运作方案和解决办法。有关的方式方法是非常多的,如“鞭子加糖果”的战略,以及“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工作原则,便是人们通过分析弱势的原因,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激励办法。但是,不论怎样,让处于弱势的倾向兴奋时,都会遇到激烈的对抗和阻力,冲突与较量也因此变得更加的明显和激烈,必须靠意志和理智这种相对外力的加盟和助战,才可能赢得斗争的胜利。当主体所希望的倾向变成优势倾向、占据支配地位、并形成某种“场势”时,一切就都变得容易自然了。例如,改掉旧毛病,培养新习惯,学习某种自己不擅长的技能,抑制某种冲动,强制自我做某件事情,抵御某种诱惑等等,都是试图把某种弱势倾向扶植和培养成为某种新的强势倾向的过程。这一目的的实现,仅仅依靠吃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是不够的,因为,任何人承受焦虑和痛苦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发掘其中的规律,尽可能容易地把我们所希望的良性倾向推到一个特定的高度和强度,以使得良性行为尽可能少地依赖于意志力的帮助,而只靠自身的动力就能自然而容易的发生。这正是我们探讨此问题的目的和初衷。
(二)“以顺带逆”原则
人的一切行为表现都来源于结构倾向的驱动,是结构倾向的展开与流露,相应的,人的所作所为也都是迎合和顺应主体结构倾向的,是受快乐原则和平衡法则左右的。但是,另一方面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的:主体常常做一些不愿做的事,说一些违心的话,冒着生命危险去干某一工作,忍受严刑拷打也不愿屈服,身处清贫而能独守其道,面对诱惑而能泰然处之。也就是说,主体经常逆倾向而为之,经常从事与结构倾向不一致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为什么主体会从事有违主体结构倾向的事件呢?
如果仅从主体方面以及某种单一倾向的角度看,主体总是尽可能地顺应其结构倾向,不会出现违背倾向和自我对抗的情况,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由于主体有着极其复杂多样、都在追求兴奋与表现的具体倾向,再加上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客体规定的限制,使得主体企图追求全方位、全时段顺应自我倾向的想法和欲念,注定是一厢情愿的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现实中,主体往往为了追求a,就必须放弃b,迎合了一种倾向,却又违背了另一种倾向,在获得了某方面利益的同时,又带来了其他方面的损失——主体几乎任何的选择和利益的获得,都往往付出了这样那样的代价,牺牲了这方面那方面的利益。所谓的利弊相连,喜忧参半,有得有失,正是反映的这种现实。上述所谈的逆倾向而为的行为,显然一定也同时包含了某种顺应的成分,是顺应的力量大于相逆的力量。另一方面,在行为的运行中也反映出这种顺逆相杂的局面:主体在进行某种行为运作的过程中,既有由于顺应倾向而带来的动力性支持,也有违背倾向而带来的阻力作用,不可能都是动力因素和有利因素。这就是说,主体绝大多数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运营,都很难做到全面的顺应,全面的动力支持,一般都掺杂着相逆和相悖的成分,是顺应因素和相逆因素、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的辩证统一。某种行为之所以会发生,只不过其顺应的因素和力量大于相逆的因素和力量,动力大于阻力。因此,之所以出现行为的方向与心理倾向的方向相背离的现象,正是因为这一行为同时存在着迎合主体其他倾向的因素,是这些“顺”,掩蔽和遮盖了那些“逆”,是顺应的力量压过了相逆的力量,使得其综合的效能与合力还是对主体有吸引力的,否则,以主体的自然倾向,主体将会极力阻挠和避免这种相逆事件的发生。这其中所体现出的就是所谓的“以顺带逆”原则。显然,“以顺带逆”原则的本质和机制仍然是结构倾向之间的相互作用。
现实当中,“以顺带逆”原则,有着广泛的存在背景和使用空间,可以说,人的绝大多数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运营都伴随着顺与逆,都是顺与逆的统一,都是以顺带逆的结果。仔细考察并分析我们的各种行为,就会发现它们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大量证据。例如,为了考上好大学,常年进行艰苦而枯燥的学习;为了疗伤治病,花钱、吃药、受疼痛;为了挣钱养家,奔波、吃苦、受气。另外,打一巴掌揉三揉,爱屋及乌,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等等。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所有这些,都是“以顺带逆”原则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应用。
既然“以顺带逆”原则有着如此广泛的用途,它的踪迹几乎遍布人的所有行为,那么,这其中有些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呢?下面,我们就对“以顺带逆”的一些具体原则及其现实中的表现做出阐释,了解这些规律和原则并加以有意识地应用,无论是对于我们主动地驾驭自己的行为,还是灵活地应对并利用外来的刺激和影响,乃至利用这一规律对他人的行为予以有效的调控,都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www.xing528.com)
(1)直接逆,间接顺;直接顺,间接逆。事物、行为活动与主体的顺逆关系,可以从直接间接的角度来分析。其中,有些内容违背人直接的心理倾向,但间接上顺应人的其他心理倾向。例如,数学由于其难度较大,成了许多人心理上直接抵触和反感的一门学科,但由于它是高考的必考科目,间接关系着我们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尽管我们不情愿,仍然咬住牙也要学;相反,有些内容直接上顺应人的倾向,但间接上违背人的另一些倾向。例如,吸毒、赌博等能够给人带来直接的感官快乐,但同时又能给人带来身心的损伤和钱财的消耗等间接的伤害和痛苦,因而,一个身心健康的人通常是要拒绝它们的,虽然如此,许多人仍然难以抵御这些直接的诱惑,“饮鸩止渴”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
(2)过程逆,结果顺;过程顺,结果逆。事物、行为活动与主体的顺逆关系,还可以从过程和结果的角度来分析。例如,有些工作或活动又苦又累,显然,这是有违主体心理倾向的,主体的自然反应是回避和退缩,但完成它能给主体带来一定的利益和好处,因而主体仍会欣然从之;而另外一些活动,主体从事时轻松自如,甚至充满快乐,但它的结果却是违背主体的意愿和倾向的,“玩物丧志”便是指的这种情形。现实生活中,各种有社会价值的活动,各种能够给主体带来人格增值的活动,通常都具有过程逆、结果顺的特征,反之,那些只图感官快乐的享受性活动,通常是过程顺而结果逆的。
(3)外表顺,内里逆;外表逆,内里顺。事物、行为活动与主体的顺逆关系,还可以从外表和内在的角度来分析。例如,某些奉承的话,听起来动听顺耳,但对我们有害;有些人表面上极力讨好我们,但其内心里则是另有所图;有些人外表斯文仗义,内心则阴毒险恶,所谓的“口蜜腹剑”、“笑里藏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另一种情况则是,表面看似令我们不舒服,但本质上对我们却是有益处的,所谓的“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便是这一意思。
(4)内容顺,形式逆;内容逆,形式顺。事物、行为活动与主体的顺逆关系,还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上来分析。例如,有些教学内容,本身是非常有意思的,但却被老师讲得枯燥乏味;有些情况下,从我们的动机和出发点是好意,但我们的言辞和表达方式不当,结果产生了不良的效果。另一种情况正好相反,内容本身是违背主体心理倾向的,但我们采取了迎合心理倾向的操作形式,例如,本身非常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通过幻灯、多媒体、加上教师生动活泼的讲解,从而变得妙趣横生;我们想批评某人,但我们讲究批评的方式方法,如得当的措辞,委婉的语气,真挚的态度,则产生了好的效果。
(5)先顺后逆,先逆后顺。事物、行为活动与主体的顺逆关系,还可以从时间的先后上来分析。这时,主体通常会长距离地看待该对象与自身的顺逆关系,整体评价对象的性质以及自己的得与失。例如,有经验的老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通常先夸赞其优点,肯定其成绩,然后再指出其缺点和错误,这样学生通常更容易接受;相反的策略则是,当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后,还要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防止其产生逆反心理。同样的原理也被广泛地应用在人际交往和企业管理上,例如,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在进行工作总结或工作动员时,也是先说成绩,后说问题;先说面临的困难和危机,再说具有的优势和发展的前景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从时间的先后上把握顺逆的技巧。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以顺带逆”原则所具有的丰富多彩的存在形式及其广泛的使用空间和利用价值,同时,也能更清晰地把握“以顺带逆”原则的内在本质和操作原则,这就是,以某一事物或活动中顺应我们心理倾向的力量,来带动事物或活动中违背我们心理倾向的反向力量,从而推动我们对该事物的趋近和活动的顺利进行。为此,我们需要尽可能深入发掘该事物或活动直接间接的顺应性因素,或者根据规律人为地增加和附设一些顺应性因素,把相逆性事件和顺应性事件以特定的方式联结和组合,以这些顺应的力量来抵御或消除那些相逆成分所带来的阻力或反向作用,如直接的逆,可以从间接上找顺;间接的逆,可以从直接上找顺;此方面的逆,可以找彼方面的顺来抵消等等,其目的无非在于增加所选择内容的强度和力量,增加所从事活动的支持力和动力,使主体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各种相逆事件或事件中的相逆成分,以确保我们主观意志的顺利实现。
“以顺带逆”原则,使得主体从事了大量违背主体结构倾向的事件,使得主体做了大量不想做不愿做的事情,也使得主体做了许多想做,但不具备充足条件的事情。使得一些倾向由弱变强,一些活动由艰难变得容易,由反感变得情愿,由拒绝变得接受,由回避变得趋向,由枯燥无味变得妙趣横生。总之,把良性信息与恶性刺激相结合,以降低或化解恶性刺激的伤害程度,把中性或恶性刺激与良性信息联结以使主体容易接受,会有力地促进有关行为的发生与顺利运行。因此,认识这一原则的内在机理及使用价值,掌握这一原则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然后有意识地加以应用,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对自我及他人行为的控制力,强化和拓展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进而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关于顺应自我还是对抗自我的思考
主体的任何行为都是受自我结构驱动的,都是符合和顺应结构倾向的。符合和顺应结构倾向的行为,会进行得自然而容易,会给主体带来相应的利益和好处。但是,另一些情况下,主体常常有意无意、有奈无奈地产生违背自我结构和自然倾向的行为,并且,许多情况下这种违背反而是主体明智的选择,会给主体带来利益和好处,会有利于主体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良性发展。这是由于:
第一,主体结构是极其复杂的,其结构倾向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就有许多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矛盾,即便有些在静态情况下彼此并不是矛盾的,但在特定的情境下,却可以使它们处于冲突和对立状态,所有这些,都注定了当我们顺应主体的某种倾向时,也往往同时违背了主体的另一种倾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主体的任何作为都是既顺应自我、同时又违背自我的辩证统一。因此,任何一个发生着的行为,从另一层面上看,可能又是违背主体其他结构倾向的。
第二,由于客体独立于主体之外的自然本性,使得客体决不会都迎合顺应主体的要求和需要,相反,现实中的客体经常违背主体的意愿和需要。面对这种情况,主体常常是无奈的,只能改变自我,迎合客体,适应环境。因此,由于客体的原因,也常常使得主体为了迎合客体,不得不违背自我的结构倾向。
第三,在主体的各种结构倾向中,既有良性的,又有恶性的;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既有正确的,又有错误的,是这些内容的综合统一体。并且,对于许多个体而言,这些不良倾向常常比良性倾向具有更大的强度和优势。鉴于这种情况,对于那些蠢蠢欲动的恶性倾向,我们只能实行坚决的打压,同时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进行必要的疏导,决不能一味地由着自然本能和自然倾向,听任它们对主体的主宰和控制,否则,主体将会为邪恶的力量所吞噬。
第四,主体结构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这种变化既有内部的发展需求,也有外部的环境促发,是主体以其现有结构与新的客体环境和客观要求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主体的任何行为表现,既有旧有结构的基本框架,也有一些新的成分和内涵,是新与旧的统一。从主体自身来讲,主体总是尽量维持和保护自我结构,总是尽可能地顺应其固有的倾向,以结构倾向决定行为的取舍,按照结构倾向的脉络和节奏去运行,这样便会使主体体验到最小的焦虑和痛苦,便会使主体觉得轻松自在。但是,这样也会使主体拘泥、沉迷于现有的结构倾向,不思拓展和更新自我结构,从而限制和阻抑了自我的发展。所以,许多情况下,违背自我结构,对抗自然倾向,有利于主体的发展和自我的提升。
总之,顺应主体结构和倾向,是心理活动的总旋律,是行为总的方向。然而,复杂的主客观原因使得主体常常违背其自然倾向,超越其自我结构,这样虽然会使主体不适应、不舒服,但是,却有力地拓展和丰富了主体结构,促进了主体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完善。因此,许多情况下,违背自我倾向、对抗自我结构,有利于主体的发展和升华。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强调“战胜自我”的重要性,便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