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心理学中行为运行状况的表征方法和指标

心理学中行为运行状况的表征方法和指标

时间:2024-05-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让我们先看一看行为的表征与描述涉及哪些指标和参数。

心理学中行为运行状况的表征方法和指标

一、行为运行状况的表征方法和指标

仅仅研究哪些因素具有动机效能,以及这些因素为什么会发动行为,在什么条件下被发动,是远远不够的,真正完善的动机理论,必须能够对有关行为运行的全部动力学问题做出解释,如动机的冲突与选择,努力的程度,兴奋度的高低,行为运行的难度,能量投入的大小等等。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行为决不是某种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多种主客观要素共同参与、综合发挥作用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行为也必然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涉及了一些更为复杂、具体的相互作用机理。任何一个因素,不论它是某种需要,还是别的什么内容,仅仅是影响行为的各种主客观变量中的一部分,必须把它纳入到影响行为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系统中,从它的价值、意义以及在整体中的位置、角色来通盘考虑,才能确定它对行为影响的性质及程度。因此,要真正地理解行为,必须把参与影响行为的各种主客观要素都考虑进去,并试图把握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才可能解释行为运行的全部动力学数据。

(一)主客体各参与要素的具体状况、彼此的关系对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决定行为,行为的全部运行状况和数据都可以从主客体各自的具体情况以及两者的关系获得解释。因此,各种动机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也必须纳入到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范畴内去研究,才可能不偏离根本。

让我们先看一看行为的表征与描述涉及哪些指标和参数。主体任何形式的意识流动以及行为过程,都是一次十分特殊的心路历程,可以说,不存在完全一样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但是,各种不同的心理活动毕竟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有其发生与产生的共同的内外基础和机制,因而表现出许多共性的特征和特性,相应的也存在着表征和描述它们的共同方式、手段和术语。一般来说,任何行为都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评估,诸如内容与形式,唤醒水平或激活的等级,费力程度和耗能的多少,活动的复杂程度,活动的速度和节奏,意志力的参与程度,控制的力度,伴随怎样的情绪感受和体验,无用兴奋占据时间的长短,停顿的次数,自然、顺畅的程度,能量是自发的喷涌还是强制的激活,是外界强制还是自觉自愿,以及兴奋度,活跃度,紧张度,焦虑程度、激动水平等术语所表述的方方面面的特征和属性。显然,人们在具体行为上的特殊性,正是由于上述这些因素或变量上的差异造成的。

关于如何描述与表征行为的特征和特性,历来就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纷争,早期的行为主义主张一切用可客观观察的事实和现象来表征,摒弃通过内省而获得的诸如主观意识、主观感受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研究的客观性。但是,这种极端的理论注定是行不通的,因为,通过个人内省所获得的主体的身心感受等信息,也是行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考察与评价行为运行状况的重要参数。因此,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后来的大多数理论都认为,不能忽视人的主观意识,应该重视人的内部的心理过程,重视包括情绪在内的各种主观体验,经过内省所获得的信息和数据也是研究行为所必不可少的,只有既把握了外显性的行为以及行为可外部观察的数据,又把握了与外部活动共存的各种内部的意识活动,才算掌握了行为的全部信息和数据。所以,一个好的全面的理论,必须能够说明和解释人全部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全部数据:不仅包括外显的行为,也包括内隐的意识,不仅包括认知,也必须包括情感,包括人的各种主观体验,否则,就是不全面的。因此,对于各种表征行为的项目和指标,必须尽可能包括人的全部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为理论上的进一步的梳理、解释铺平道路。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行为的千差万别,以及行为运行状况的千姿百态呢?

人的一切行为,都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就在于主体结构及客体影响要素的复杂多样。因此,构成行为最重要特征的内容与形式,仅从主体角度来说,就依赖于主体内部这些形式多样的结构内存,是这些结构要素的兴奋,才导致了行为的发生与运行,主体结构极其丰富的内部储存是行为多样性的内部原因。但是,对行为仅做这一层面的认识、仅仅知道哪些行为对应着哪些具体的结构倾向,是远远不够的,要完整地理解行为,要进一步回答和解释行为运行的其他方面的数据,还要对这些内存的其他属性予以考虑。

我们知道,主体结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和网络结构,其内部的组成成分决不是某种独立的、单一的存在,它必置身于其他成分所形成的复杂的网络中。主体某一成分除了自身独到的属性外,也与其他成分保持着这样那样的关系,在系统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因此,主体的各种成分都是以其特有的属性以及与其他成分的关系、在系统中的地位而存在的,而所有这些,在适宜的条件下,都会通过某种方式影响到相关的行为中。

具体来说,主体内部任何一种具体成分,都有它们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上,例如,各种不同的观念,不同的习惯,不同的知识,不同的需要等等,这些内容上的差异是一种质上的差异,它们是决定行为特异性的最重要的原因。正是因为主体内部拥有着数量十分巨大的不同质和内容的结构倾向,才使得主体的行为和活动的式样表现得多姿多彩,也才使得人类主体显得如此多能而富于创造性。除了这种质的差异外,主体的各种成分还表现在一些量上的差异,例如,同样是对某一事物的兴趣,就有特别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区别;同样是性格外向,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同样是攻击好斗,也有强弱之别;同样是对事业的热情和执著,有的是殉道者的精神,有的则经不起什么风吹草动。另外,同样都有进食的欲望,但有时特别饿,有时则稍微饿;同样是干某件事情,有时积极性特别高,有时则差一些;同样是准备做某件事情,有时决心特别大,不达目的不罢休,有时则抱着随机而动的心理;同样是大脑的精力状态,有时精力充沛,有时则萎靡不振,等等。而所有这些量上的差异,由于影响到对行为有决定作用的主客体变量的具体量值,因而都会对行为产生特殊的影响。事实上,人类不同个体之间的心理与行为差异,以及每一个体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具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这种量上的差异造成的。而且,不仅是主体内部的成分存在着这种量上的差异,客观环境的各种影响因素也同样存在着量上的差异,如同样是声音刺激,有响度大小的区别;同一样任务,完成的时间可以定为一小时,也可以定为三十分钟;同样是学校管理,有些是松散的走读式,有些是军事化管理等等。当然,在现实中,我们很难一一具体地描述某一结构倾向究竟处于怎样的状态,具有怎样的量值,只能通过比较的方式来笼统地表达这种量上的差异。于是,“强度”的概念自然应运而生。对于不同的主客体状态,对于同一内容而量值不同的影响因素,我们用“强度”来表达这种差异,这时,强度的水平就是该内容特殊性的具体量值,相应的,某种倾向或结构的强度,就成了影响行为运营状况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另外,不仅是处于不同状态的同一因素、同一内容,能够进行量的比较,进而显示出强度的差异,不同的主客观因素、变量,也可以进行不计内容、只注意某些参数、指标的比较,从而显示出强度上的差异。这种强度上的差异,可以是稳定的、静态的,也可以是随机的、动态的。同时,这种强度的差异也可以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如体现为该成分在系统中的地位、重要性、价值等。而所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行为的方向、行为的选择以及行为的实际运行状况上。

(二)有关心理倾向和心理活动的强度问题

1.“强度”概念的内涵及其具体所指

强度,从字面上来看,就是强烈的程度之意,是可以用数量等级来描述的一种东西,用来表征事物在某方面的程度、水平、差异等现实的存在状况。同时,强度的概念,带有明显的力学特征,与运动和活动有着密切的相关,是用来表征活动运动状态的一个词汇。那么,在我们这个理论体系中,强度都可以表征哪些内容,有哪些具体含义呢?

(1)从静态的角度看强度。首先,强度可以表征主体需要和价值体系方面的实际状况。我们知道,人的正常的生存和发展是需要特定的主客观条件的,是对这些条件有着特定的依赖性的,缺少了这些条件,或者这些条件提供的不充分,就会影响到主体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影响到主体的生命质量和生存状态。相应的,主体内部的各种成分,也都有其相应的功能和用途,都关联着主体的不同方面,对主体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但是,这些条件和内容虽说都关联着主体的生活,但其功能意义是不一样的,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其中,有些关联着主体的生存,有些关联着主体的发展;有些意义重大,有些意义较小;有些一刻也离不开,有些很长时间才会爆发一次;有的依赖性强,有的依赖性弱等等。总之,主体内部不同的结构要素,不同的心理内容具有不同的功能用途,它们对主体也具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价值高的,意义重大的,该内容的强度就高,在主体内部的各成分中所占据的份额越重。因此,强度可以用来标定主体各内部成分的价值和重要性,强度的差异就体现为重要性和价值上的差异。由此也便形成了主体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这种意义与价值的评估,既有主体内部的自然标准,同时也接纳了某种社会标准,两者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则是各自为政、相互冲突的。每一人类个体都是这种既有个人特点又带有群体和社会共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的综合与统一。例如,生死的问题就重于温饱的问题,个人名誉就重于衣着打扮等等,这是人类共性的价值取向;而把名看得比利重,爱好数学而反感语文,喜欢饮酒而厌恶抽烟,更乐意去工作而不是更乐意享受,则属于个人的价值取向。

这种个人的价值体系,是在认知的参与下对自我及现实中的各种存在的心理意义的一种主观评价,是需要系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反映了主体内部各种心理倾向真实的存在状态。现实中,这种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作为影响行为的重要变量,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各种冲突与选择情境中,都会作为主体选择的参照、标准和背景,参与到相应的行为选择与行为运行中,从而成为主体人格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和主体的其他结构一样,主体的价值体系也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例如,我们年轻时很看重的东西,在我们年长时可能就看得很淡。另外,价值体系只是从人格构成的角度所做的一种概率性的简单评估,它所表示的价值等级和重要性的排列,都是相对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处于重要地位、具有重要价值的内容,在某些场合和情境下,可能居于劣势,甚至一文不值。因此,所谓的价值的高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很难先入为主的做出一般性的评估,价值体系所表达的只是一般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在具体的情境下,只能做一种必要的参考。实际生活中,面对各种客观情境和实际问题,主体的选择和决策只能根据客观要求和主体现状即时地做出。

其次,强度还用来表征主体技术能力方面的水平和等级。高强度的技术结构,等于高水平的能力,表现在主体在从事某种活动或完成某种任务时,其内部的经验储存和技术条件具备的比较完备,与任务的客观要求距离很近,能够比较容易地完成任务,轻松地达到相应的客观要求,这类似于赫尔理论中的习惯强度的概念。而技术上的高强度,又体现在天赋能力上的高强度和后天经验训练的高强度。前者如高智商、高能力、具备某方面的天分等等,这些天分类的资质,不同的个体有着显著的差异。天分高,相当于强度高,能够自然轻松、不费力地达到目标,能够高标准、很少有失误地完成相应的任务,反之,则会困难、吃力,难以符合客观要求。而从主体后天的经验训练上来看,技术结构强的内容,通常是掌握的非常熟练的内容,是达到很高技术水平和境界的内容,是千锤百炼而很少犯错误、很少走样的内容,是联结的稳定性很高、不受干扰、不易偏离、不易被破坏的内容;相反,强度低的内容,则是那些不熟练的、低水平的、易受干扰的、易偏离正确模式、易出错的内容。显然,学习与训练的目的就在于建立和储备各种有效的经验和技能,并尽可能提高它们的强度。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强化我们的相关能力,这样,我们在从事和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时,就能够处于非常有利的态势,能够更轻松容易地达到目的。

再次,强度还可用来表征主体个性结构的实际状况。主体结构有着极其复杂的内部组织,由此决定着人在现实中复杂多变的功能特性和行为表现。在主体众多的内部储存中,有很大一部分与主体的人格特质和日常的生活行为有重大的关系,它们的实际状况,决定着主体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的行为对策和行为选择,彰显出每个个体特有的行为风格和特色,也因此表现出该个体特有的个性品质和人格倾向,我们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认识和评价某一个体各个方面的特点和状况的。例如,脾气暴躁,好胜,做事谨慎,谦虚,勤奋,有毅力,勇敢,乐观等等,都是用来描述某一个体所具有的各方面的个性品质,所有这些表征人格特性的词汇和术语,都分属于不同的个性单元和人格维度,这些人格维度都与某种特定的问题情境相对应,其中所涉及的个性品质和人格倾向,都会在特定的活动和相关的情境中参与其中,进而影响到行为的某些方面。例如,当我们被人欺负和羞辱时,便会激活相关的人格因素和个性品质,这些被唤醒的主体内存都是被特定的事件和问题所诱发和决定的、属于同一范畴或同一维度下的心理内容,但其性质及其所决定的应对办法和策略则有很大的差异:有人总是选择攻击反抗,有人总是选择忍让和退缩。具体选择怎样的应对方式,与个体的人格品质有重大关系。也就是说,面对同样的问题情境和客观事件,不同的应对和反应方式,使主体显示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品质,而反应方式的选择,与主体结构,与具体的客观情境都有着高度的相关,表现出某种相对稳定的特性。但是,我们在用某一词汇标定个体的特征和品质时,并不是说该个体具有唯一的品质和倾向,只能说该品质或倾向在主体内部比另一些内容具有更高的强度。例如,说某人具有善良的天性,是因为该主体表现出更多的和更高尚的善举和善行,但并不是说,它的人格结构中不存在恶的成分,没有可能表现出恶的举止,只是说,这种善良的结构倾向比恶的结构倾向具有更高的强度,在面对相应的问题情境时,前者更容易占上风,更容易占据并控制主体,从而拥有更多的机会表现出来,因而使主体显示出具有善良的天性。类似的情况在主体的各种人格维度中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说其做事谨慎,不是说他没有马虎和大意的时候,说其小心眼,不是说他没有宽宏大量的时候,只是这属于同一范畴的两种对立的品质,前者的强度要相对高于后者,因而更多地表现出这一品质。也就是说,我们通常对某一个体人格特质的描述,都是从处于同一维度但却相对立或有差异的个性倾向中,选择那些强度高的、占有优势的倾向作为其人格品质,这种由结构赋予的品质将决定具体的行为。而之所以人们在行为中表现出该特质所代表的倾向或风格,正是因为它比其他的具有更高的强度,使得它能够在冲突情境和可选择的行为方式中,占据了优势,赢得了对意识和行为的控制权。

当然,强度还可以表征主体内部成分的其他方面,人的各种心理内容以及参与影响行为的要素,都可以从强度的角度来分析和考察,只要这些内容存在着量上和状态上的差异,就可以用强度来表示。

总之,主体结构内部的各种成分,都具有不同的强度,这是由主体特有的身心结构决定的,结构决定了哪些内容强,哪些内容弱,以及强弱的具体量值。其中,高强度的结构倾向对主体的个性风貌具有最大的决定作用,主体在现实所表现出的特征和属性也大多是由这些高强度的内容所决定和构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体只为高强度的内容提供表现的空间和舞台。因此,要实现对主体结构的认识与把握,只需重点掌握主体结构中各种高强度的心理内容就能基本上达到目的。

(2)从动态的角度看强度。前面,我们只是从主体结构相对稳定的特征和特点的角度,考虑主体结构倾向的强度问题,但是,这种一般性的描述只部分地决定了它们对行为的实际影响,真正对行为具有最直接、最重要作用的,是某一时刻或某种情境状态下,主体各种正兴奋着的心理内容与倾向的即时强度。这种具体内容的兴奋状况以及强度的评估,既需要参照主体日常的各种结构倾向的一般性的、稳定的强度水平,更需要站在动态的角度,根据主客体的实际情况,具体考察现实的趋向与兴奋的强度。

具体来说,对于人的各种生理性需要,如饥,渴,睡眠,性等,缺失越严重,主体的痛苦越大,相应的由此产生的需要的强度就越高,在此基础上所激发的动机强度也就越高。而对于各种来自于外部的刺激或作用,它们所诱发和唤醒的倾向的强度及动机状态,则取决于主客体各自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说来,这种刺激和作用所带来的快乐、利益或诱惑越大,所诱发出的趋向和动机的强度就越高,也就是说,对象的诱因价值越高,所唤起的动机强度越高;反之,这种刺激和作用所带来的痛苦和伤害越大,所诱发出的摆脱和回避的倾向和动机的强度就大。至于说,这种快乐或痛苦的大小及性质,与所涉及事物的重要性、价值和心理意义有重要关系,当然,也有许多随机的成分。正因为如此,主体现实的具体倾向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当时的主客体现状,不可能先期固定。

另外,主体的各种倾向,不可能总是处于兴奋和发动状态,也并不是总处于同一兴奋水平,对于同一内容来说,它总是处于完全抑制到高度兴奋的不同等级和状态中。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主体的各种内部成分,在不同的时间区段里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总是处于不同的量值和强度中。例如,我们对某一学科,有时特别想学,有时没有什么特别强的兴趣,有时则十分厌烦;对于某一工作,我们可能热情极高,也可能只是一般的热情,也可能情绪低落;有时我们对自己特有信心,有时又有些自卑;有时干事的决心特别大,不达目的不罢休,有时则只是一般的决心,可完成也可不完成;有时情绪特别好,轻松愉快,有时则情绪压抑,郁郁寡欢等等。因此,许多对行为具有影响的主客观因素,其水平和状态会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会在不同的时候以及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量值和等级,因而具有不同的强度。而不同的因素状态和强度,会强烈地影响到行为的选择和行为的运行状况,甚至会产生量变到质变的重大差异。

总之,心理倾向的强度,受制于两个因素,其一是心理倾向的内容和性质,它决定着该心理倾向的价值和重要性,类似于物理学中决定能量大小的物体的质量;其二是该内容的兴奋度、急切程度、势头的强弱等,主要是由缺失的程度、偏离平衡态的距离决定的,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决定能量大小的物体的运行速度。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具体的心理倾向所具有的强度,都是由该倾向的重要性和兴奋程度决定的,都取决于两者的综合和统一。对同一种倾向来说,其缺失越严重,偏离平衡点越远,之前的痛苦越大,该倾向便被更高的激活和唤醒,其急切程度便高,势头便强,其兴奋强度也便越高。而对于不同种类的结构倾向,它们之间强度的比较,在特定的条件下的竞争、较量,除了取决于其兴奋的程度、势头的强弱之外,还取决于这些倾向的内容和性质,取决于它们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及其彼此的关系。

2.高强度的心理倾向所具有的特征及其对行为的意义

首先,高强度的结构倾向表现在许多方面,引起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例如,强烈的偏离平衡态而引起的冲动、欲望;巨大的诱惑而唤起的需要和追求,表现为极端渴望得到某种东西;在强烈的痛苦体验下所产生的削弱或摆脱痛苦的愿望和需要;对某种事物或对象特殊的喜欢、迷恋和兴趣;与情绪、情感等感受相关的高强度倾向,如特别喜爱,特别害怕,特别厌恶,特别愉快,特别沮丧,特别舒畅等等;特别想干某种事情、从事某种活动欲望和意愿;十分情愿、自愿地从事某种活动。此外,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坚强的决心,坚决的、不容改变的态度,宗教性的狂热与殉道者的热诚与执著,义无反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追求,顽强的拼搏精神和高涨的工作热情和干劲等等,都属于某种心理内容或倾向处于高强度的具体表现。

其次,高强度的心理倾向或心理倾向处于高强度状态时有着许多典型的特征。例如,容易兴奋,具有较低的阈限;强烈的指向,强烈的吸引和诱惑,难以压抑和克制;急切,不容拖沓和延迟;态度坚决、内容稳固,因而难以改变;对主体而言具有高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占据优势地位,在与其他倾向的竞争中,更具有获胜的资本和实力,别的内容难以与之抗衡,难以对该内容的兴奋形成干扰,相反,其他内容总是受到该倾向的影响;能够长期占据和把持意识,持久地保持强烈的兴奋状态,不易减弱(坚持性和持久性强);出现在意识的机会多、几率大、时间长;占据心理空间的中心、成为某一时段各种心理活动的主流和主旋律;占有更多的资源和能量,成为某一时期心理能量的主要占有者和消费者;高强度心理倾向所驱动的行为,是自觉自愿、主动自动的,因而从另一角度来说,又是不费力,不用意志努力的;因其势头强劲,使得它能够更有效地冲破行为运行中的障碍和困难;因其强烈的符合和顺应主体的心理趋向,主体态度上会更端正、心理上会更尽力,等等。总之,结构倾向的强度在处于不同水平和状态时,都会有相应的特征和特点,都会对行为产生不同的效应。高强度倾向可有一系列参数、指标来表征,但每一种高强度倾向并不必然携带全部高强度指标,可能只有其中的部分。

从上面的分析和表述中,我们了解了高强度的心理倾向和行为要素所具有的特征,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高强度的心理倾向,一方面决定着人整个的心理结构和精神风貌,另一方面则强烈地影响着人的行为运作。但是,高强度心理倾向的产生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条件的,是各种必然的和偶然的原因,才使其处于高强度状态。一般来说,一项心理内容只有在其处于高强度的条件下,才能表现或者才易表现,才能发挥或者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要想使某一行为活动能够顺利和强势地运行,要想使行为活动保持高效能的活动状态,就要设法把能够对行为活动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因素调整到较高的强度和水平,这样,它们就能够对行为活动发挥更大更积极的动力作用。可见,高强度的结构倾向所产生的效应,在通常情况下,对主体的活动与任务的完成是有着明显的好处和利益的。而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www.xing528.com)

第一,从主体的动力角度来看,高强度的行为动机会使主体处于更高的唤醒状态,从而能以良好的竞技状态去做相应的工作;能以更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投入到相应的行为活动中,而无须意志力的帮助,从而回避了主体天生的畏难情绪,避免了更多的无用消耗;能够以更急切、迫切的心情去做事,因而有助于提高主体活动的速度和效能;能够自动地诱发出高的能量投入,使主体保持强劲的冲力和干劲,有助于冲破各种障碍、战胜各种困难;能够使主体长时间地维持在一个相对强的兴奋水平,有助于主体持久地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和温度,进而有利于主体对行为的坚持性等等。总之,从行为的动力支持的角度来看,各种积极因素的高强度,都有助于产生高强度行为动机,高强度的行为动机,容易诱发出快捷、强势的行为运行状态,也就更容易产生好的行为效能和结果。

第二,从主体的能力和技术角度来看,主体的技术和能力结构处于高的强度和水平时,能够从更直接的层面上促进活动的顺利与高效地进行。但是,主体能力的强与弱,不能孤立地凭空来谈,必须针对特定的客体任务和客观要求,通过所从事的活动中及其所进行各种操作,才能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主体的技术与能力都是指向特定工作和操作的,是与一定的客观要求相对应的。说主体的能力结构强度高,是指针对特定的客体活动和工作操作来说,主体相应的能力水平和条件具备的好、具备的充分,各种基本的经验与训练更符合工作的性质和任务的要求,本质上是主体的能力结构与客观要求的距离小,技术操作更加的熟练,这与赫尔所讲的习惯的强度是同一意思。当主体的结构强度高时,主体能够更容易、更轻松地从事和完成相应的客体工作和任务。

总之,心理学中的强度高低,本质上反映的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和距离,强度越高,主客体之间相符的程度越高,顺应的等级越高,所产生的动力效能越高。因此,无论是主体的动力成分,还是主体的能力结构,高的强度对行为的顺利进行和任务的圆满完成,通常是有好处的,前者使行为呈现出动力上的容易,后者使行为呈现出技术操作上的容易,它们对行为都起着加力和助力作用。但是,在有些特殊情况下,某些类型的高强度心理倾向,对行为活动或行为活动的某些方面,具有负面的影响和作用。

3.活动的高效运转所需要的因素状态和动机水平

“强度”是我们用来解释行为的影响因素和运行状况而设定的概念,是为了说明这些影响因素处于怎样的水平和量值时对活动更有利,是为了说明怎样的动机强度和行为运行状态有着更高的活动效能。因此,认识心理倾向的强度的实际意义,还必须放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格局中去综合考察。

(1)各影响因素的强度以及综合的动机状态要符合活动的客观要求。我们知道,人的任何行为活动,都是主体以其特有的结构倾向参与行为,进而决定行为运行状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会根据活动的客观要求,适时地激活所需要的因素,这些因素及其所处的状态,就成了我们行为运行状态的决定力量。也就是说,各参与因素的性质及其状态,共同决定了我们行为实际的运行状况,如果这些因素条件高度符合活动的客观要求,便能保证行为活动顺利、强势、高效的运行。但是,由于主体个人条件的限制,主体实际参与行为的各种因素,并不能全面符合活动的客观要求,有时甚至差距甚远,这样,势必影响到行为活动的进行状态,进而影响到行为活动的效能。

那么,主体的各影响因素究竟处于怎样的水平和状态时对活动更有利,怎样的动机水平和状态更有助于主体最佳状态的出现并能够产生最好的活动效能呢?

要确切地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综合考虑活动和任务的顺利进行与高效完成,客观上需要主体哪些因素参与,需要这些因素调整到怎样的参数状态,需要主体以怎样的方式来操作和运作。显然,不同性质和难度的问题与任务,不同的活动标准与目标要求,需要主体不同的操作和运作,需要不同的因素状态和动机水平,最佳的身心活动状态,只能根据具体活动的性质和要求,进行即时而具体的确定和调整。但是,根据主客体相互作用规律,我们还是可以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的,这就是:客观所需的,与任务活动相匹配的身心状态和动机强度,最有利于活动的高效进行。因此,什么因素对活动有动力和助力作用,这些因素处于怎样的状态、水平和量值,或者说,这些因素具有怎样的强度对行为活动更有利,不能主观上凭空去推断,一切都要根据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二者的功能关系,根据行为活动的实际需要来加以认定。心理学中关于动机强度(焦虑水平、激动水平)与活动效能的关系,如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所反映的规律,本质上也是要探究这方面的规律。但是,动机强度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和复合性的测量指标,本质上反映了有机体对活动的能量投入和精力贯注的大小,常常是由比较复杂的原因引起的,而绝不仅仅是拿小白鼠剥夺食物的时间来控制的那样简单的原因,尤其是对于人来说,无论是从动机的来源及其内涵,还是具体的动机状态更是显得复杂,它既可以是由单一因素引发的特殊心向,也可以是由复合因素所诱发出的综合心态,这种因素状态作为行为活动重要的参与和决定力量,将影响到行为活动的进行状态,进而影响到行为活动的效能和结果。而在这方面所显示的规律,其实远比上述规律所表征的情况复杂得多。

一般来说,良好的行为运行状态,高效能的行为活动,是需要共同的心理条件和背景的。例如,我们对某一对象或活动,兴趣越强、越痴迷越好,有助于主体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其中;越热爱、越喜欢越好,有助于主体以良好的心态从事该活动;决心越大越好,有助于主体不打折扣、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遗余力地完成任务;热情越高、信心越足越好,有助于主体以昂扬的精神和旺盛的斗志,投身于相应的活动中,避免了厌倦、畏缩和退避;定的标准越高越好(相对的),努力程度越大越好,有助于主体调动更多的能量和动力,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相应的任务和活动中,从而有效地提高活动的效率。也就是说,我们越是喜欢的、感兴趣的活动,特别想干、想从事的活动,充满自信并有着高度自我效能感的活动,抱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的活动,有着急切的心情和快速、快捷意识的活动,准备全力以赴迎战和冲击困难的活动,通常会充分激发和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和心理潜能,保证活动快捷、顺利、顽强、高效的强势运行状态,从而产生尽可能好的活动效能。而这些心理条件,大都是该因素状态处于高强度时所表现出的特征。当然,有些因素处于过高的强度状态,只是一种空洞的意向,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有时则是一种资源过甚和浪费,甚至还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消极影响。

具体来说,对于简单的问题,主体可以轻松容易地去解决,所需要的精力贯注和能量消耗自然就少,因此,一般只需要低的动机强度就能完成;而对于难度大的问题和任务,没有主体高的唤醒和投入就不能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一般需要高的动机强度。但是,难度大小只是一种十分模糊的说法,现实生活中,问题、任务的难度是十分具体的,也是十分复杂多样的。其中,既有生理上的难度,又有心理上的难度;既有动力上的难度,又有技术上的难度。而所有这些,都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客体任务与问题的各种规定性与主体的动力成分和能力成分发生相互作用时显现出来的,是由二者的结构特征及关系的差异决定的。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问题与任务,对主体都有特殊的客观要求,如果主体符合这些要求,活动便能顺利的进行,符合的越好,活动进行的越顺利,效能也就越高。但是,现实中主体的条件和状况都各不相同,与客观要求相比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和距离,这就造成了主体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总是要经历这样那样的挫折和障碍,总要付出或多或少的代价和努力,所以,几乎对于任何问题和任务,障碍和阻力都是难免的,困难也是难免的,但是障碍的性质和困难的程度则因人因事而异。因此,面对困难和问题,仅仅谈加大动机投入就能促进问题的解决,似乎显得武断,根据任务的性质和困难的种类与等级,采取适宜的加工手段和操作程序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唤醒水平和能量投入,应该更有利于问题的顺利解决。但是,采取什么水平的动机强度,最利于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是不是高强度的动机对解决任何问题都有利,确实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不同性质和难度的活动对动机状态的具体要求。首先,不同性质与难度的任务和问题,需要主体不同的因素状态和动机水平;其次,难度的类型和评价标准是多样的,它们对主体的各因素状态及其综合的动机强度的要求是非常特异的;其三,各种动机因素都可以影响到动机强度,有些内容引起的动机强度越高越好,只有某些内容引起的动机强度对行为的影响是复杂的。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些类型的活动或任务,其操作过程常常并不需要高强度的劳动和大的能量消耗,也不需要高技术的支持,从事它的困难主要因为其违背人的心理趋向,是主体厌恶、害怕和排斥的,以主体的本心和自然的反应趋向,不可能去从事这些活动。如果非要主体去从事的话,需要硬着头皮、咬紧牙关,需要忍受心理的不适,而且其所违背的心理倾向越重要,违背的程度越高,主体所需要面对的心理冲突越大,所体验到的心理焦虑和感觉到的心理难度也就越大。因此,对于这种违背人的心理倾向的活动,只有增大动力,增加筹码,加强顺应性的力量,才能在某种程度上使人自觉自愿地去从事该活动,否则,就不足以对抗相逆倾向的反向作用。而且,该活动越是违背人的心理倾向,活动的心理难度也就越大,越需要增大与活动相一致的动力投入,增加活动的附加价值和筹码,以唤起更高的行为动机,加大活动的顺应性力量,为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足够的动力支持。

第二,有些类型的活动或任务,其活动的局部或片段可能并没有大的技术难度,也没有激烈的劳动消耗,它的特点是时间长,见效慢,需要人具有持久的耐力和韧劲,能够耗得起,坚持得住,打得了持久战,才能迎来成功的曙光,胜利地完成任务。对于这种难度类型的任务,一般也是动机强度越高越好,只有具备足够的动机强度,才能维持持久的热情,才能战胜因战线拉的过长而产生的倦怠、疲惫、麻木、消沉等不良情绪的干扰,以维持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所必需的起码的动力支持。当然,这里的动机强度高,绝不是指一时的激情状态和短暂爆发的强劲势头,而是由各种远景性动机所决定的具有持久耐力和稳定性高的相对饱满、旺盛的心理状态。

第三,有些类型的活动或任务,其技术成分的含量并不高,完成它主要需要的是苦功和“蛮力”,是大剂量的劳动,是体力和精力的大消耗,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活动。主体从事这种活动会感觉到很累,会感觉到受不了、吃不消,会伴随很大的痛苦体验。对于这种活动,主体必须投注更多的资源和能量,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和劳动,必须激发出更高的活动动机和更强的行动意志,否则,就无法胜任这种高消耗、大难度的活动,同时也无法承受大消耗所带来的痛苦,无法制止人们面对高难度任务而自然产生的退缩和回避。因此,唤起尽可能高的动机强度,激发出尽可能大的动力投入,就成了我们应对这种劳动密集型活动的必要条件,就成了我们战胜这种类型困难必需的精神投入,也成了我们能够顺利完成任务的基本保证。所以,越是遇到高难度的工作和活动,越需要我们高的动机投入,越需要有强劲的活动意识,越需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越需要活动有更高的诱因价值,对主体有更大的吸引力。如此,才可能在行动中实际地唤起主体强大的能量投入,激发出冲击困难的冲力和干劲,进而使问题得以真正的解决,障碍得以真正的跨越。总之,只有高强度的行为动机,才能真正激发出人的身心潜能,为我们战胜大的困难提供强大的能源和力量,反之,低强度的动机,只能使我们在困难面前软弱无力,无法为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第四,有些类型的活动或任务,技术含量很高,需要精巧的操作和复杂的运算,从事它仅有工作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属于技术密集型的活动。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固然首先需要相关的经验与技术支持,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条件,但是,大的动机投入同样也是必需的和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对于技术上的难题,主体解决起来肯定要吃力、费劲,思考起来肯定要体验到高焦虑和高紧张,操作的过程也必然带来大的心理消耗,而人是一种避难趋易的动物,承受焦虑和困难的程度是有限的,消极、退缩和懈怠也是难免的。因此,面对特定的问题和困难,主体通常不会全力以赴去冲击,相反,却会自动地调整自我的运作和心力投入,使其保持在一个相对较轻的吃力和焦虑水平,这样,主体就能以一种自我感觉相对适宜的焦虑和紧张水平去运行,而这种能让主体感觉到比较舒适的努力程度和操作水平,与主体实际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主体的潜能激发,主体经验技术的发挥程度,与主体的努力程度和唤醒水平有着很大的相关:同样水平的技术与能力条件下,加大努力,忍受高焦虑,拼命去思考,会更有利于潜能的开发,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试图低投入、少努力,漫不经心就能冲破障碍、解决难题,是不可想象的。而要使人能够忍受高的焦虑、紧张和痛苦,从而以快捷、强劲的行动去冲击困难,绝对需要主体强制自己,需要大的意志努力,而这没有高的动机投入是根本无法做到的。因此,技术性难题的解决,除了必需和直接的技术能力外,强大的动力支持是决不可少的。

但是,另外一些情况下,也出现了一些反常的情况。对于有些技术性难题,高的动机强度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妨碍问题的解决,并且问题越困难,所需要的最适宜的动机强度越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对于各种技术性难题,动机的投入就不像各种动力性难题那样简单了,动力性的难题,由于其技术操作上已完全具备条件,操作技术上已不再构成问题,制约主体活动效能和任务完成水平的,主要是动力和倾向上的障碍。因此,要使主体能够顺利、高效地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加大努力、强化动机因素就成了客观所需,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对于各种技术性难题,解决它们最重要、最直接的是相关的技术操作是否正确、是否得当,动机和动力因素只是间接的影响因素,是通过主体面对问题时的心态来发挥作用的。技术储备不够,拥有再强的动机也无济于事,相反,技术上过硬,只要有稍许动机就能完成任务。所以,对于各种技术性难题,仅仅有动力和努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相应技术的配合,是复杂的技术动作和操作上的精密微调,需要理智和意志的精巧配合和精心调控,需要苦干加巧干,而绝不仅仅是粗糙的、方向性的强意念以及竭尽全力的强动机就能解决问题。

总之,对于各种劳动密集型的活动,对于受制于动力和倾向的活动,强化活动的动机,增加活动的顺应性成分,提升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以唤起高强度的动机状态,对于活动的高效进行是绝对有好处的;而对于各种技术密集型的活动,情况就比较复杂了,需要根据技术难题的特点和要求,并结合个体的能力水平和心理特性,保持适宜的动机水平。而片面、孤立地强化动机因素,却缺乏必要的技术能力的支持,对问题的解决有时不但无益,反而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4.高强度动机所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我们已经谈过,对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和动机水平,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不能主观上凭空而论,一切应根据活动的客观要求,根据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实际所需。对于各种类型的所谓动力性难题,由于问题的性质和客观要求常常违背主体的自然倾向,使得问题的解决、任务的完成和效率的提升,常常受限、止步或搁浅于主体的避难倾向所带来动力不足和努力程度不够,这些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高效能完成,客观上自然需要主体大的动力投入和高的动机强度,以唤起主体澎湃的动力和强大的能量支持。而对于各种技术性难题,对解决问题最关键的首先是主体的技术与能力水平,是主体的各种操作是否符合客观要求和规定,即相对于客观标准来说,操作的准确性、正确率、速度等,而这主要取决于日常相关的经验和训练,取决于主体相关的能力水平,而仅仅靠提高主体的动机强度是没有直接意义和价值的。也就是说,一切根据客观要求,根据主客体相匹配、相协调的原则,决定主体最适宜的实际输出和实际运作:客观需要什么,主体便提供什么,需要多少,便提供多少;反之,便是多余的,甚至是有负作用的。

面对一定的问题和任务,主体将如何的操作和运作,准备投入多大精力,会消耗多少能量,这不仅取决于问题本身的性质、任务的客观要求和规定,同时,又取决于主体的动力状况和能力水平。越是困难的问题,说明主客体之间的差距越大,客观上要求主体必须付诸更多的精力、投入更大的能量,才能实现对问题的解决。而高强度的行为动机恰恰是主体做出这种付出和投入的重要保证。高强度的动机,体现为对某种对象的热衷与迷恋,体现为某种非常急切的意识倾向,体现为对某种对象的高度重视,这样自然使主体处于高的唤醒状态,使主体自觉自愿自动地投注更多的精力和能量于相应的活动中,而这对于主体冲破困难问题中的各种障碍,对于各种复杂和困难操作的精确把握和控制,对于加快主体操作与运行的速度、进而提高操作的水平和工作的效率,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有些情况下,高强度的行为动机,在诱导出各种对解决问题有利的身心状态的同时,也常常不可避免地伴生着各种消极的、对行为的运行和问题的解决有害的因素和状态,从而对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带来阻力和干扰。其具体情况如下:

其一,产生高强度行为动机的一个重要原由便是该内容的重要性和价值。这种高的重要性和价值,使主体处于较高的激活和兴奋状态,使得主体对该活动和任务更加的重视地精心,所有这些,对问题的解决和效率的提高都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正因为内容重要和具有高价值,也容易造成主体多样的、全面的紧张状态。而越是困难的、复杂的问题和任务,对速度、准确度等质量标准的要求越高,越是需要直接操作上的高紧张、高兴奋、高敏感,但背景上却应该是松弛的,而全面的紧张则极易使主体的操作动作僵化和死板,势必影响操作动作的速度和质量。另一方面,高的价值和重要性,必然关联着高的奖赏或大的伤害,由于对失败的恐惧,使主体不可避免地出现担忧和顾虑,并因此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而这种分心因素势必分散和耗损主体的精力和能量,使得直接操作上的有用能耗相应的减少,进而影响操作的质量和水平。因此,高的动机强度常常有害于主体活动的进行。

其二,高强度的行为动机的另一个重要原由,便是欲望和需要的强烈程度,强烈带来了急切和迫切,急切和迫切诱发出了主体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使得主体加大了努力、加快了速度、提高了工作效能,从而开发了主体潜能,这是急切所带来的良性效应。但是,急切也往往诱发出过度的紧张和焦虑,往往造成情绪上的慌乱和控制上的失当,从而引起操作上的失准和失误,结果想快反而慢,想少失误却出现更多的失误。另外,着急只是一个模糊的、方向性的动力意念,并没有十分具体的量度,很难保证得体而适宜的动机投入。急切使得主体自我加压、加力,使得主体努力提高操作的速度,这样做实际上等于对问题的解决有了更高的速度要求,相当于提高了问题的相对难度,使得本来就困难的问题更加的困难。如果问题稍简单些,主体在能力上仍具有潜力和余量,那么,这种自我加压和加快的意识,可能使主体进一步开掘和激发出自身的潜能。但是,如果问题已经比较困难,主体已经在尽力而为,这种加压加快的意识,不但不会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效能,反而会使主体因困难增大而更加紧张、更加慌乱。面对困难的问题,主体理应凝神静气,克制急躁的情绪,保持与问题难度相适宜的速度和节奏稍加用力即可,把动力和能量真正贯注于直接的操作动作上,不要强加不起作用的过度意念而人为地再增加困难。因此,在弹性限度内,加压、加力、加快,会提高活动的效能和水平,有助于潜能的开发和问题的解决。这实质上等于提高了任务的要求和难度,这种高标准和高难度迫使主体按照客观要求去操作和运作,从而激发了主体潜能,使主体活动达到更高的境界和水平。但是,超过了弹性限度,加压、加力,不但不会提高活动的效能和水平,还会产生各种副作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天然的惰性和强力环境的缺乏,使得人们很少能达到动力与能力的极限,因而,加压加力、提高动机的水平和能量的投入,对主体活动效能的提高和潜能的开发通常是有好处的,也是我们大力提倡的。然而,有些情况下,在主体面对特别困难的问题时,太高的动机强度所伴随的急切心理,往往只会造成额外的紧张和多余的干扰,平添了操作上的困难。单纯着急而没有技术上的支持,只会使问题更加困难,只能平添麻烦。总之,每个个体从事特定难度的任务都有与其能力现状相适宜的节奏和速度,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高强度的行为动机所诱发出的主体急迫的心情及其贯注于活动中的态度,等于自我为任务的完成提高了速度要求,因而人为地增大了任务的难度,使得本来已经很困难的任务操作起来更加吃力,从而影响了质量。

其三,高强度动机常常是由于各种类型的高焦虑、高痛苦引发的,焦虑和痛苦程度越大,所诱发出的摆脱和削弱的欲望越强、越急切。也就是说,高强度动机常常伴随着这样那样的痛苦感受和体验,强度越高,痛苦越大。而各种消极感受本身也是要闯入意识、占据空间、消耗能量的,由此便使得直接用于问题解决的能量相应的减少,从而影响到解决问题的效能。换句话说,高强度的焦虑和痛苦耗损、搅乱了主体的精、气、神,使得主体处理问题的能力水平因之而下降,从而提高了问题的相对难度,使得问题的解决变得越发的困难。如不同缺氧程度下的实验鼠所遇到的情况就是这样。

综上所述,解决技术性问题,最重要、最直接的就是相关的技术操作,动机和动力因素只是间接的影响因素,是通过主体面对问题时的心态来发挥作用的。而要把我们日常的能力水平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甚至超水平地发挥出来,就需要最好的竞技状态。一般来说,越是遇到复杂的技术性难题,客观上越需要主体高度重视,集中精力和精神,努力调控好各种操作动作。但这种重视和集中精力,决不是盲目地使劲和用力,而是根据问题需要,稳住身心,小心、稳健地操控主体的动作和能量输出,使其尽可能准确到位,尽可能符合客观要求。而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竭尽全力,往往只是盲目的热情和干劲,仅仅是动力上的充分准备,这种高强度的动机和干劲,必须配合以精确的操作,才可能取得成效。否则,如果没有技术的辅助,没有两者的协调和匹配,还可能对操作带来负面影响。

总之,从理论上讲,高的动机强度,对行为效能的提高,对主体潜能的开发,应该是只有好处而无弊处。但是,动机的提高,常常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主体其他因素的改变,而这些因素则会对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造成干扰和阻抑,尤其是随着问题难度的增加,这种效应表现更为明显。但是,这种现象不是不可以改变的,通过适当的训练是可以得到改观的。因此,为了尽可能发挥高强度动机的良性效应,降低它所诱发出的不利影响,主体日常就应当加强有关心理素质的训练和良性心态的培养,以使得主体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一方面调动起高度的热情和干劲,使主体高度紧张、高度兴奋、高度敏捷地去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克制随之而来的多余的、过度的紧张和焦虑,从而使主体有一个松弛的背景心态,从而更有利于操作动作的高质量完成,进而提高活动的效能和问题解决的几率。例如,通过适当的训练,在高驱力和高动机下,主体各种天然本能的消极反应,诸如急切所引起的慌乱,重要引起的紧张和担忧等,都是可以削弱甚至剔除的,使许多好的效应与各种伴生的不好的效应彼此脱节,从而把高动机带来的良性效应充分发挥出来,而使其所伴随或带来的消极后果降到最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