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心理学中客体与环境的设计与控制方法

心理学中客体与环境的设计与控制方法

时间:2024-05-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客体对主体的作用与影响是必然的、如影随形的,也是复杂的、形式多样的。所谓的客体的控制与设计,便是对这些会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也将影响主体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历程的客体、环境,预先进行科学的安排和人为的控制,以使得它们能够对主体产生更加良好的作用。

心理学中客体与环境的设计与控制方法

五、客体、环境的设计与控制

(一)人与客体环境的关系

人与客体的关系是生生相随、息息相关的,主体的任何行为与表现都深深地受制于客体环境,并鲜明地打上客体的烙印,主体现实各方面的状况都是形形色色的客体以各种形式施加作用与影响的结果,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优良的客体环境和客观影响,能够更好地促进身心的发展及人格的成熟,并使主体更深刻地体验到为人的快乐和美好;而低劣的客体环境及不科学的客观影响,将会更多地压抑和遏制人的潜能的发挥,使主体饱尝人生的艰辛和酸苦。因此,客体作用和影响的良与恶、优与劣,决定着人的生存状态,是事关每个人前途命运和生命质量的大事。而作为研究人的特性及规律的主要学科的心理学,其基本任务就是揭示影响主体行为表现及身心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及其内在机理,因此,如何创设良好的客体环境,怎样更好地促进人的健康发展,自然成了心理学责无旁贷的责任,心理学应该能够更多地为我们的文化教育社会改良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技术上的支持!

客体对主体的作用与影响是必然的、如影随形的,也是复杂的、形式多样的。客体在主体一生的发展中,既有良性的滋养、帮助作用,又有恶性的压抑、伤害作用;既是主体的衣食父母,又是主体的克星和杀手;有时十分的慷慨、宽容,有时则极其的吝啬、苛责,这就要看是什么样的客体。但是,总的说来,无论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个人成长历史来看,客体对主体的施舍和恩泽应该说是巨大的,人类能有今天的繁荣,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基本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客体之作用功不可没。然而,尽管如此,客体的缺陷、不足仍是显而易见和不胜枚举的,这一点,无论从人类数千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还是从人类每一个体成员的风雨人生,都可以略见一斑。其间客体所显示的强悍、无情甚至暴虐之性情,往往会使主体伤痕累累,而又常常令主体无可奈何。当然,客体毕竟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自然之物,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决不会仅仅为迎合主体而存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性客体也有一个逐渐发展和完善的渐进过程,所有这些,也因此注定了客体出现这样那样的瑕疵以及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实在是在所难免,它们对主体的压制和伤害也常常是必然的,这是生存的代价,是主体必须要承受的。但是,人类毕竟不像一般的低等动物那样,只能充当自然的奴隶而消极地企盼客体所施舍的一饭一羹,相反,人类是具有高度发达智慧的理性动物,决不会消极被动地听任自然的摆布,而是在主客体和谐相处的前提下,积极地寻求与客体进行双向的调整和互动,以更多地求得客体的滋养和帮助,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对于现实客体所固有的特点和缺陷,我们首先应当去理解它,正视它,并尽可能地去适应它。同时,充分利用客体所预留给我们的可变空间,对客体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人为的设计,以便把客体的作用与影响引导到我们所期望的有利方向,并尽可能地把客体的良性效应发挥到极致。我们这里所探讨的客体环境的控制与设计,便是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

每一个人在其一生中,会同时或继时地与无数的形形色色的客体打交道,这些形式各异的客体都以其特有的方式与主体的某些方面发生关联并对其产生影响,每一个人便是在这些客体的滋养与帮助、规定与限制、雕琢与塑造,当然也包括打压与惩戒中,走完了自己特殊的人生轨迹。所谓的客体的控制与设计,便是对这些会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也将影响主体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历程的客体、环境,预先进行科学的安排和人为的控制,以使得它们能够对主体产生更加良好的作用。但是,由于能够对主体产生影响的客体是多种多样的,其影响的方面也涉及主体的各个层次和方面。因此,客体的控制与设计也注定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包括音乐、绘画、娱乐等精神生活的丰富;不仅包括环境的治理、植被的恢复、基础设施的完善等物质性客体的进步,还包括政治、法律、道德、文化传统等社会领域的改良;不仅是从理论上寻找和设计改革与治理的良方,还包括在现实中的施治、推广等更为复杂的社会实践。总之,所有这些都使得这项工作必然是充满了艰辛和曲折,也往往不是个人力量所能左右的。但是,也正因其复杂艰难,才值得人类去勇敢地上下求索,前赴后继地追寻未来的理想世界,寻找我们梦中的伊甸园

(二)社会环境的宏观设计与改良

人类有着趋乐避苦的自然本能,也有着自我实现的天然倾向,所有这些,注定了人类与生俱来就有着向往美好生活,改善与改良生存环境的良好愿望,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不懈探索。

早在人类产生之初,我们的先民们就依循着这种根深蒂固的原始热情,借助于他们超越其他生物的特殊大脑,小心翼翼地探索着周围的环境,寻找着更好的求生与图存之路。偶然的机会使他们发现了火能够更好地应付严寒,石块、木棍比手能够更有力的打击敌人和猎物,穴居比露天更容易躲避危险、同时也更为舒适,于是他们发明了钻木取火,学会使用了简单的工具,迁居到了洞穴等等,所有这些都有力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同时为了适应这种生活,人们也开始不断地进行初级的“社会改革”方面的探索,如以某种方式组成群体,推选出首领,确定各成员的分工和关系,制定共同的行为规范,以确保个体以及整个种群能够更有效地应对环境。而所有这些工作,不管人们是否明确地意识到,本质上都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改造自然、改善生存环境的朴素的愿望的驱动和体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环境认识的深化,人类也在更多方面和更大程度上改变着自然,重新设计和美化自己生活的环境,我们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这种探索的产物和结晶。而在另一方面,人类也在不断进行着“生产关系”的调整,进行着社会文化方面的改革,进行着政治与人文环境的设计,为此,许多伟大的启蒙家和先行者们,站在历史的潮头,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精神,穿越那些被愚鲁、蒙昧、野蛮等历史尘埃遮蔽的漫漫长夜,坚韧不拔、努力探索着人类的富强与图存之路,引领众生追求那些能够照亮人类未来发展旅途的智慧和文明之光,其中有许多的先驱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历史,这其中,既有人类的辉煌与创造,也有人类的蒙昧、血泪和曾经走过的误区,但是,不论成功与失败,其中所显示出的我们先辈们的勇气和智慧,都将永远地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因此,所谓的社会改良,其实是一幅从远古就徐徐展开的人类的寻梦图,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奋斗史,便是对这种改良进行艰苦卓绝的探索的历史,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试图控制环境的本能愿望的驱使所致。但从它的人文意义上来看,则是人类无数的追求与梦想的升华,其中所蕴涵的意义、所浓缩的精神是永恒的。而能够为这样宏大的探索活动提供理论武器的,决不是哪一个单一学科使命,也不是一个小小的心理学所能包容了的,甚至也不是心理学的探讨范围。但是,人类无论是为改善自身生活条件而做的努力,还是为赢得心灵的安宁和幸福所做的探索,全都是围绕着“人”这个中心来进行的,是以人的需要需求为参照来运作的。所以,作为以研究人的心理特性和行为规律为主要任务的心理学,自然肩负着为人类的这种探索和努力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历史责任,它不仅需要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提供大的人文理念及其理想的社会模式,同时也需要为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具体的技术支持;不仅可以参与到政治、法律、经济等制度、政策的宏观构建中,更可以渗透到孩子的教养家居的摆设、邻里相处的规范等微观设计中。

总之,环顾我们的社会现状,无论是信息网络的建立,还是种种高科技的发明;无论是对民主制度的创立,还是对心灵家园的追寻,从宏观上讲都是为了提升我们社会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程度,其本质都是为了使人们物质生活更加富足,更加便利,同时也为了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的富有,更加快乐,尽可能全方位地满足人们的各种欲望、需求,尽可能使每个人都获得良好的发展,尽可能体会到我们这个社会的文明与美好。当然,所有这些,在心理学产生之前人们已经在使用和借助于对人的初级认识来做这些工作,但是,具有完整的科学体系,对人性具有更深把握的心理学理应比那些简单的经验性看法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心理学应该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如果我们一切本着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再加上种种更为科学有效的措施办法,那么,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幼有所依,老有所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等等,都不再是人们企盼的理想,而是每个人可伸手触摸、能够切身体验的现实,到时候,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友爱、公平的清平世界将会展现在我们面前。然而,这又是一条艰苦而漫长的道路,它不仅是少数当权者的任务,也不仅是思想家们的空想,而是广大民众的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美化和建设我们的家园。

在上面的探讨中,我们并没有具体的为人类的生存环境设计某种具体的模式,只是大致勾勒出一幅人类发展的远景图画和发展方向,这项工作的设计与实施,需要各门学科的通力合作,需要全人类的共同谋划和努力,是一项艰苦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心理学可以起到独一无二的特殊作用!

(三)文化与教育

谈到环境、客体的作用,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的众多流派及其各种思想观点中,最使人印象深刻且最令人记忆犹新的,莫过于行为主义的代言人华生的那段颇为著名的大胆宣言:“给我一打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儿童,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教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儿童,我可以随意把他们塑造成任意的样子: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乃至乞丐和盗贼,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趋向、能力、天资和他的祖先的种族。”这些话虽然听似极端,但其寓意却是深刻的,表明了客体在人格形成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奠定了客体在心理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的确,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主客体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对于某一特定的个体而言,其先天潜质已基本确定,客体与环境的作用也就显得尤为突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客体是什么,主体便是什么,环境是怎样的,行为便是怎样的。要想把人引导到某一特定的方向,培养成具有某种特征和特长的人,只需施加特定的客观影响罢了。

1.教育及其在主体发展中的作用

主体在其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客体种类及所经历的客观影响是极其复杂多样的,它们对主体的作用与影响也是广泛的、全方位的,其中既有自然的客观存在,也有各种社会的人为影响,前者对主体的影响往往是松散的、随意的、被动的,后者对主体的作用多是刻意的、有目的的,甚至是强制性的。而教育便是一定的社会按照特定的标准对其成员所施加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影响与作用的过程,以便使其成员符合相应的社会要求和规范,它在主体的成熟及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并不是所有客观影响都被称为教育,许多客体作用仅仅是一种客体作用,而只有某些特定的客体作用和客观影响才称得起“教育”二字。

说到教育,人们自然想到的是人的培养问题。的确,在现代社会中,人的培养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一个身心都得到良性发展的人,无论对其自身还是对于社会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教育的重要性也由此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教育的含义也因此变得更为宽泛。教育,已不仅仅是单一的学校教育,还包括更为广泛的社会教育;而学生的学习已不仅仅是某一学龄段的在校学习,而是持续一生的终身学习;教育的内容也不仅是狭义的知识传授和智能开发,而是包括品德培养、人格塑造等更为广泛的内容。所以说,教育的概念,也就是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

所谓广义的教育,是说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中,各种社会媒体和社会化的力量通过特定的渠道和方式,对其中的社会成员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的作用与影响的过程,意在把该主体培养与打造成具有特定结构和特点的个体。而从主体的角度来看,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仅仅依靠生理性的成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接受人类文化的传承和熏陶。换言之,主体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经验、技能,以不断地拓展和丰富自己的主体结构,为此,主体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向各种社会化力量学习,以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要求和规范的合格的个体。具体来说,这些社会化的力量包括家庭、社区、学校、工作单位以及大众媒介,它们都以自己特有而多样的方式向主体宣讲和传输着它们所属于的文化,表达着对主体某方面的规定和限定。在这些试图充实与塑造主体的客观影响中,所包涵和囊括的内容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从简单的音像信息的识别,到基本的言语技能学习;从各种常规的生活技能的掌握,到各种复杂的社会礼仪、规则的理解;从表层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到深层的世界观价值观等人生理念的建立等等,都是需要通过社会文化的熏陶以及这种广义的教育来实现的。当然,这种教育不是通过机械的生硬的灌输,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通过个体与父母、伙伴、老师等各种社会化力量的代表的交流和作用,自然而然形成的。

至于狭义的教育,则主要是我们所熟知的学校教育,这种教育,有着相对固定的场所,有着系统的教材,有着明确的教育目标,有着一套健全的考核与检验模式,有着专职的辅导与授课教师,有着一套系统而严格的教学与组织程序。同时,它所涉及的教育内容的范围是相对狭窄的,主要是各种知识技能的培养,而不涉及其他更多的东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可以说,没有教育,人仅仅是一种动物,只有通过教育,人才可以为人,而且教育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成为怎样的人。

2.教育的原则及其现实中的问题(www.xing528.com)

既然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对人成为怎样的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怎样对人实施教育,就成了事关个人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也是任何社会都必须投注巨大的人力、物力去进行研究和实施的大事业。综观我们现行的各种广义、狭义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学方法,其中即有十分符合和顺应人之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的优良设计,也有明显违背主体结构倾向的不当举措。在此,我们就结合现行教育领域方面的缺陷与不足,简要地阐述一下有关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任何形式的教育,必须首先确定相应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这是一切具体的教育与教学措施的前提。因此,任何一种社会,一个国家,在考虑和制定教育方面的政策时,都必须首先确立教育的方向,明确我们的社会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当然,不同的社会可能会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在同一社会中,也由于社会分工和社会角色的不同,而对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要求。但是,不论是什么社会,教育的目标都应该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也就是说一切根据客观需要和时代要求来制定教育的方针、政策,这是一条适应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的不变的原则!以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说,仍然广泛存在着教育的目标和理念与社会的需要明显脱节和滞后的现象,这种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使得我们数十年来培养出大批只会考试,缺乏创新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令人欣喜的是,这种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并且正在逐步地纠正,我国目前在大中小学所进行的各种课程、教材、考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正是革新教育理念与确立科学的教育目标的良好举措。

另一方面,仅仅有科学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加高效、快捷地达到特定的教育目标,还需要不断地考虑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的改进,以使我们对主体所施加的客观影响更加科学、更加有效。这是一项更为艰巨也更加漫长的探索之路,它不仅牵扯到人们对于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的深刻认识,同时更需要把这种理性认识真正贯穿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也就是说,我们在设计和制定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时,要尽可能地符合人的心理特点,顺应心理运行的规律,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潜能,以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完成我们的教育任务。

那么,究竟该怎样对主体施加正确的客体作用和科学的教育影响,才能有利于主体身心的培养和主体潜能的开发?也就是说,我们在对主体具体地实施广义的或狭义的教育与影响时,该注意哪些事项呢?这个问题由于牵扯到大至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教育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小至教师的人格魅力,家长的言传身教,以及更具体的诸如问题情境的设置,讲课方式的选择等方方面面的事情,因而是一个异常复杂与庞大的问题,它不仅依赖于心理学的核心理论的支持,更需要丰富的教育实践的具体经验,必须把二者恰当的结合,才能设计出针对现实教育领域中的各种缺陷和不足的可操作的改革方案。关于这方面的系统论述,我们将在其他章节做详尽的讨论,在此,我们只是依据人的心理特点及其运作机理,从科学的客观影响与客体作用的角度来评价我们现行的各种教育设计与教育方法上的一些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而且,这种建议本身也是漫谈式的,不是严格系统意义的。

第一,现行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不适宜于真正的社会需要,许多与人的生活工作有着重要关系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学的范畴,得不到系统的职业化学习,而只能通过自我摸索或看闲杂书等非正规的渠道和方式获得,从而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水平和质量。有些内容虽然也在教学范围内,但没有放在应该的重要位置上,而成为可有可无的旁支学科或阅读性教材。另外,有些对实际并不是很重要的内容,却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有些需要掌握大致轮廓的内容,却提出了过高的教学要求,等等。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

第二,有关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的内容,还没有形成系统学科类的形式,学生在上师范院校期间并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教学方法方面的专职培养,所学习的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课程也过于一般化和表面化了,只是一些初级的常识性的概念原理,而不是一些切实可行的实用技术和教学体验。事实上,一个教师成为教师的各种能力和训练,大多数都是靠自我摸索、亲身实践慢慢总结的,而很少得益于完善的知识和系统的专业指导与培训。

第三,教师的选拔标准也过于笼统和专业化了,忽视了人的综合素质、气质、能力的考核。事实上,一个真正出色的教师,其标准一点也不比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逊色,因为,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教学内容为核心所进行的全方位的交流和互动的过程,是教学内容通过教师这个载体而对学生施加作用与影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客观影响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的人格特质对教学的效果也有重要影响。优秀的教师,其人格所形成的“场势”常常就有很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其语言往往更有说服力,其举止言谈也更有魅力和吸引力,所有这些,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具有催化剂的作用,对教学效果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不具备这种特质的教师,即便在教学方式采取完全一样的做法,其效果也往往大打折扣。这种效应在熟悉的教师中表现的尤其明显。

第四,教学的方式和程序过于随意和个性化了,使得许多本可以照搬照抄、可以推广的经典的示范课得不到普及推广,而许多老师仍然摸索或沿袭他们本来漏洞百出的教学方法,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虽然千篇一律并不是我们所提倡的,在符合规律的前提下,允许多样化。但是,另一方面,规律常常是共同的,a老师这样讲效果好,b老师一般也会产生好的效果,许多经典课是一些优秀教师多年教学的结晶,是同时符合各方面规律的艺术精品,稍有变化就会走样,就免不了违反规律,因此,与其说甩开这些可供摹仿的经典范例,而自我摸索、自我设计,不如老老实实学习他人现成的经验,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以规律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教育,无论从教育的理念,还是教育的实践,无论是宏观的教育举措,还是微观的教学方法,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与缺陷,正是这些问题和缺陷,给我们造成许多方面的资源损失和浪费,不仅严重制约了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还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扭转和改变,把各个层面的教育影响引导到更符合社会需要,也更符合人的身心特点的轨道上来,以达到对个体和社会都双赢的理想效果。

3.施教措施和客观影响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1)客观要求必须明确、清晰、具体。主体有按照客观要求行事的心理趋向,主体在现实中的活动状况和操作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要求的正确引导。活动的客观要求越是明确、清晰、具体,主体在操作上越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操作上也就越容易;反之,模棱两可或过于宽泛的要求,会使主体无所适从,主体在很大范围内还需要自我探寻,增加了活动的难度和不确定性,也影响了活动的效能。而明确具体的客观要求,正好可以有效地减少我们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因此,我们在设定目标要求和施加客观影响时,应该尽可能的明确、细化,避免模糊、空洞和不确定,以压缩自我盲目探求的空间,提前堵住其可能的误差和偏离,遏制可能产生的随意行为,真正实现对行为的有效导引和精确控制。

(2)注意目标的层梯性,增加成功的现实性。一碗饭,不可能一口吞下去,而要一口一口吃;一座大厦不可能一下子就矗立起来,而要一砖一瓦地建。这是一般的常识。同样,当教师面对一个复杂的学习内容或布置一个比较大的目标任务时,一定要善于分解,把大目标分解为有若干梯度的小目标,把困难的大任务转化为容易完成的小任务,把远期的规划落实为近期的目标,如此,对象的难度降低了,任务的要求降低了,完成的期限近了,现实性增加了,主体操作起来更容易了。所有这些,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实际上,都会有力地促进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因此,当我们设定目标、制订计划时,一定要注意远与近、大与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把握宏观的大方向和总的目标导向的基础上,把目标设计或分解成具体的、局部的、短期的、循序渐进的子目标,并把两者加以有机的结合。否则,太高的要求和过大的目标,操作、完成起来自然面临很大的实际困难,而且会从心理上产生畏难情绪,容易退缩或打退堂鼓,即便能够勉强从事,其信心,其决心,其战斗的意志,都要打很多折扣,而在不良心态的影响下,活动的动力自然要降低,技术水平也往往难以充分发挥,对象的难度也无形中被相对加大了,目标的达到与任务的完成也增加了现实的困难。

(3)高标准、严要求。人们在现实中所从事的各种工作和活动中,绝大多数都没有发挥出最高的水平,都还有很大的余量和提高的可能,这一点,无论从技术水平上,还是从努力程度上都是如此。那么,如何提高活动的效能,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出人的潜能,这恐怕是所有人都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具体的方式和方法可能有很多,但无非是从内调和从外调,前者主要指行为者的个人操作和主观努力,后者主要指外部环境的积极影响,而最终的作用效果,无非要落实到技术能力上的引导和动机态度上的激发两个方面。也就是说,提高行为者的能力水平和努力程度,是提高活动效能、激发主体潜能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为此,我们可以采取种种措施来达到上述的目的。在这些可采纳的措施与办法中,高标准,严要求,加大客观要求的强度和力度,绝对是一条非常重要且行之有效方法与原则!这是因为,任何人都有着趋乐避苦、趋易避难的天然倾向,这种倾向使得人们普遍怕吃苦,怕困难,总喜欢使自己置身于舒适安乐的情境和状态中,即便必须付出努力和劳动,人们也会很吝啬地使用自己的能量,总是有意无意地给自己留有很大的余量,以免承受过大的压力、付出过多的辛劳。人们的工作效率不高,潜能被压抑,虽然也有技术层面的制约,但很大程度上源于人性的这一共有弱点。因此,要想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人的潜能,仅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们承受困难和痛苦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必须依靠环境的力量对主体施加强制性的要求和影响,不给其惰性存在的空间,不给其退缩表现的余地,迫使其在强大的外部压力下不得不按照这些高标准的客观要求,开足马力,努力运作。这样,许多在常规状态下不能完成的任务,通过强制性的客观要求,通过加压加码的强力努力,通过全力以赴的奋力搏击,就可能有所突破。如此,我们才可能使主体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开发和释放。当然,加压、加码,高标准、严要求,不是越高越好,在弹性限度内,在潜能允许的条件下,提高标准、加大难度会有效地激发出主体的潜能,但是超过能力限度,施加过高的要求,不但无效,还会增加无用的负担和压力,甚至会挫伤人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给活动带来消极影响。

(4)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及时纠正。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以自我结构为起点和依托,按照客观要求的导引和规范,来进行相应的行为运作,直至最终符合目标要求。所以,现实中,主体任何的行为运作都是以活动的客观要求为标准和行为指南,活动的客观要求,就是主体的努力方向。具体来说,主体在进行实际操作时,必须先要了解活动的目标要求和操作的技术要领,然后根据自我的结构现状和能力水平,制定具体的操作程序和行动方案,然后按照这个规划进行实际的操演。在随后的过程中,主体需要不断掌握活动运行状态及其具体进展方面的数据,并结合活动的客观标准,以确切地了解和掌握活动的准确现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以便做出及时准确的调整。这一点,无论对于宏观的行为活动,还是微观的行为活动,都是适用的。也就是说,活动的高效进行,目标的顺利达到,有赖于得当有效的操作策略,而这又是以主体对目标要求、操作要领的正确认识,对自我活动现状的准确评价与把握为前提的,如此,才能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行动策略,也才能产生出准确得当的行为运作。因此,主体在操作过程中,需要随时了解自己的操作水平和活动的进展状况,了解自己与客观要求的差距,如此,才能及时准确地做出调节策略,否则,便成了盲人瞎马,就失去了活动的目标和参照。而要做到这一点,从个体角度来看,主要取决于其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高的人,通常能够及时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进而实现对行为精确的引导和控制。但是,鉴于人的认知能力和观察角度以及反馈信息的模糊、滞后等方面的限制,许多情况下,人们无法准确地获得自己的行为信息,不能够确切地把握活动的进展状况,因而无法进行及时准确地调整,影响了活动的质量和进程。而这一点,环境的力量正可以很好地做到。为此,作为外部影响的一方,就需要强化对行为主体及其活动过程的外部监控和督导,这一措施和办法的实质,就是加大对行为主体及其具体活动的管理力度,监控力度,调节力度,通俗地讲,就是看得紧,管得严,观察得细,调整得及时,以使观察指挥者和行动者对活动的具体过程都能够有更全面的把握,及时发现过程中的偏差行为,逐步减少或杜绝活动中的错误行为和违规行为,把活动引导到更科学、更符合规律的轨道上来。总之,及时而准确的反馈,对行为主体及其具体的行为是有着许多积极的作用的,反馈既可以提供技术的引导,也可以唤起动力上的支持。

(5)善用奖惩,注意奖惩的多样性。人的任何行为都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一个行为必须同时符合主体和客体才能产生并顺利地运行。这就是说,一个行为的发生和运行必须首先迎合主体的心理趋向,能够给主体带来利益和好处,同时,还必须符合现实原则,是客观允许的,只有这两个方面同时得到满足,该行为才能发生、维持进而顺利地达到目的。因此,凡是在这两个方面能够满足上述要求,提供支持的条件,都会对行为起到动力和强化作用。而现实中经常被人们使用的各种形式的奖赏和惩罚,正是通过上述两个方面对行为发挥作用的。其中,奖赏表明了主体的行为能够获得某种需要的东西,行为是迎合主体心理趋向的,同时,也说明了行为是符合客观要求的,因为奖赏本身就代表了外部认同和与现实的吻合。同样,惩罚反映的是与主体心理倾向的相悖和外部客体的否定和禁止,一个遭到惩罚的行为,会同时受到主体和客体的遏制和抛弃。正因为如此,奖励和惩罚对行为才具有特殊的扬抑作用,善用奖惩原则,能够有效地引导和控制行为。但是,现实中人们对奖惩的重要作用并不是十分清楚,使用的方式方法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没有把这一原则的真正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对此,我们在使用这一原则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应该奖惩的行为有清晰的界定,以确立明确的奖惩标准,避免出现该赏不赏、该罚不罚以及赏罚中轻重不分,行为结果与奖惩内容不匹配的现象。第二,多用奖励,少用惩罚。奖励是行为的兴奋剂和加油站,用好它能够对行为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一定要多用、勤用;惩罚虽然也有防非止恶和行为矫正的积极作用,但用不好会产生消极的不良作用,在有些特殊的情况下,不当的惩戒不但起不到好的效果甚至能够毁掉一个人。因此,惩罚最好只是一种威慑,应该少用慎用,而且要讲究方式方法,以把惩罚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第三,奖惩的方式要多样化。奖惩方式的单一,会造成心理的麻木和习以为常,达不到应有的刺激效果。因此,奖惩方式需要多样化,如奖惩物内容的变化,强度的变化,方式的变化,奖惩施予者的变化等等,如此才可能产生新鲜而明显的作用。第四,奖惩应该及时、适时。也就是说,奖惩应该出现在最适合的时候,否则,就会削弱它与所控制行为的联系,起不到应有的强化或削弱的作用。同时,奖惩要注意连续性,因为,一次强化的效果总是有限的,必须有一些跟进性的措施,必须视情况而周期性地使用这一原则,才能保持持续而稳定的效果,才能真正对行为产生作用。总之,奖励与惩罚,在行为的矫正和行为的塑造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既能为行为加油、打气,又能对行为打压、泄力,因而能够有效地控制行为。善用它们,驾驭它们,就能够把行为引导到我们所标定的方向和轨迹以及我们所希冀的境界上!

(6)依靠集体的力量和团体所形成的氛围与合力。一滴水,若单独放,一会儿就会干涸,若融入大海,则会永不枯竭;一根火柴的火苗,一口气就能吹灭,若是放在冲天的大火中,大雨都难以浇灭。同样,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若融入集体,他就能在相互支撑的集体环境中,获得巨大的力量。每个人都有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行事的愿望,也有遵从环境要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的倾向,当两者正好一致时自不必说,但是现实经常会令两者发生冲突和对抗,这时,被改变和同化的通常是个体——环境的力量常常是巨大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如果与环境相违背,为环境所不许,将会面临巨大的阻力和障碍,等待他的通常是失败或被环境所吞没,即便能够侥幸突围,所付出的代价也将是巨大的,而且个体的有关方面必须足够的强健、强大;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环境保持一致,为环境所倡导,也会因此而得到巨大的支持,这时,个体的有关方面即使比较弱,也会不断地从外部汲取力量,这种源源不断的能量补充,会维持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保证活动的正常进行。这就像一杯热水,放在冰天雪地会很快凉下来,而若放在酷暑炎热的三伏天则会保持很久一样。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一方面可以对环境进行积极的组织和构建,努力把环境设计或调整为某种特定的氛围和格调,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把个体置于特定的环境中,使这些外部的影响和力量对个体行为产生更大更积极的作用。总之,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生活在各种不同性质与层次的群体和团队中,并受着这个群体力量的制约和影响,在这个群体中,采取与群体和团队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相一致的行为方式,要比单独行事或采取与群体意志相悖的行为方式要容易得多。因此,高明的教育者和领导者,总是善用这种机制,努力营造某种群体氛围,创设具有某种功能取向的人工小环境,加大一致性的舆论导向和榜样的示范引导作用,从而使个体或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或经受急风暴雨的精神洗礼,进而把个体引导到与环境相一致的轨道上来。

(7)善对环境信息进行筛选和控制。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桔逾淮为枳”,两者都表达了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的确,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中的一分子。对于某一特定的个体而言,他所处环境的优与劣、好与坏,对他的成长状况,对他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对他能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极大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环境是什么,人就是什么,环境就是主体人格的建筑师。鉴于环境在人的成长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环境的质量及其构建,就成了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大事,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但是,现实中,环境的现状却不是令人满意的,其间存在着太多的问题,其中,有的积极,有的消极;有的是好的,有的是坏的。这样的话,如果不加控制地把主体置于这样的自然环境下,让主体自由地接触各种或有益或有害的事物和环境,接受它们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那么,偶然和运气将会主宰主体的命运,对主体的身心发展以及各种有价值活动的展开都是不利的。因此,为了主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为了主体潜能的充分开发,也为了各种有意义活动的顺利实行,必须根据科学的规则和实际的需要,对现实环境及其各方面的条件善加选择、精心设计、努力调控,使主体接触到的尽可能都是有利于个体成长、对活动有促进作用的人、事、物,避免或减少各种消极因素的干扰和侵害,使环境中的各种影响尽可能都是积极的、健康的、动力的。这样,通过这种经过规律设计和人工筛选的环境的滋养与熏陶,个体通常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其潜能也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开发!

当然,上述几个方面仅仅是施加客观影响时需要注意的部分事项,现实中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例如,语言的说教与真实的情境刺激相结合,正面榜样的示范作用与负面典型的警示作用相结合,鼓励成功与允许失败相结合,严格要求、严格把关与适当的自由和适度的自我空间相结合,等等。

总之,教育的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民族乃至普通的受教育者,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其重要性怎样评价、怎样拔高都不为过,必须引起国家的决策者和普通民众的高度重视。一个全民都重视教育的国家,一个把教育放在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去认识、去重视的国家,是一个令人敬畏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希望和不可战胜的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