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主体结构的差异性
不同的生物品种之间,无论从外表形态,还是生活习性,都存在着显著的种系差异,这是不同物种之生物结构决定的,这种差异也使得我们能够比较容易地把它们区别开来。同样,就某一个特定的物种来说,虽然其所属的亚种或个体有着大量共有的特征和属性,但不同亚种乃至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现实看到太多的证据。作为人类而言,人与人之间在有着大量的共性品质和特征的前提下,同样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而且这种差异的具体表现是复杂的、全方位的。例如,在这些差异中,既有外表长相上的差异,也有性格能力上的差异;既有智力因素的差异,又有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既表现在各种概括化品质上,也表现在形形色色的行为细节上等方方面面。那么,该怎样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有哪些指标和向量来表征这些差异,能不能根据这些差异来对人群进行适当的分类呢?
(一)个体差异的内涵及其特征
首先,主体结构之间的差异是全方位的,主体结构内部有多少项目、因素组成和构成,主体结构的个体差异便体现在多少方面。其次,这些差异有些是明显的,在常规状态它们便表现着,我们可以随时观察、随时感受,有些必须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通过一定行为活动才能显示出来,前者如人的外表长相,后者如人的智力能力。其三,这些差异中,有些可以通过适宜的方式来调节和改变,有些则没有办法改变。
具体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现在人的外表形象上,如身高、体形、五官特征等。(2)表现在人的生理特征和特性,表现在机体各部分的发育水平和组织特征,如心肺功能、基础代谢、血压状况、内分泌的水平、各方面的耐受力等。(3)表现在人的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如智商、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对某一学科的特殊才能。(4)表现在人的性格特征上,如人性、人品,人生观、价值观、处世观,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对不同社会现象的看法和评价,面对各种实际问题,个体的应对和处理方式。(5)表现在一般的情绪状态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如情绪的强度,情绪的稳定性,主导心境等方面。(6)表现在先天气质方面,如有的人脾气暴躁,有的人则温和安静。(7)表现在人的各种需要方面,人与人之间虽然有着大致相同的共性需要,如对各种食物的需要,睡眠的需要,性的需要,自尊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等等,但在这些需要的强度上、满足的对象和方式上,则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8)表现在各种兴趣爱好上。兴趣、爱好是需要的现实表现,是人的先天倾向与现实对象的特有联结。兴趣爱好上的个体差异既表现在兴趣爱好的对象上,又表现在兴趣爱好的强度上。(9)表现在经验、经历的种类和丰富性上。人在其特殊的生活历程中,所处的社会,所接触的人群,所发生的事件,所受的环境影响,都会有很大的不同,所有这些外部的东西,都会以特有的方式熔铸在主体结构中,使主体结构明显地带有环境的信息,带有个人经历的影子,而这些更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
总之,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了解这些差异的具体表现,可以使我们深化对主体结构的认识,增加我们对主体结构各组成成分的了解,同时对人们在具体行为上的差异的深层原因能够有更本质的理解。另外,从实践的层面上来看,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能够增加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强项,便于我们在实际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运营中,选择好自己适宜的工作和角色,或者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方式方法,以便扬长避短,把自身的潜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还可以使我们看到自身的劣势和短处,以便于我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其中的一些因素进行积极的调整和改变,尽可能缩小与他人的差距,达到扬长补短的效果。
现实中,造成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由主体遗传基因所造成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现实差距的先天基础,它们构成了主体后天发展与变化的物质基础。其二是由主体所在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所经历的事件造成的差异,它们在与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对主体产生特殊的作用和影响,使主体深深打上客体环境的烙印。因此,同一个体处于不同的环境,接受不同的教育,走过不同的人生经历,会形成差异很大的人格的现实结构。总之,人与人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既是由每一个体特有的身心结构决定的,也是由环境的特殊影响和作用决定的,是主体特有的先天素质和特有的生活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晶。
(二)个体差异性的现实表现及意义
根据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人群加以划分。这种划分,使得我们可以根据某些指标和特征对人群进行分类研究,这样,我们既可以了解与把握同一类型人群的共性特征,也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差异以及差异的原因和程度,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人性。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为我们进行分类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依据不同的标准对人群进行适当的类型划分,这种划分对于我们了解人的本质和特性,对于某一特殊个体的人格认定和测量,对于行为的预测,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1.个性与人格差异
关于人格类型的划分,是一个广泛吸引人们注意的话题,历来就存在着一系列的理论和看法。例如,对气质类型的划分,公认的有以下四种类型:
(1)胆汁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不均衡型。这种气质的人兴奋性很高,脾气暴躁,易激动和冲动,乐观主动,攻击好斗,性情直率,精力旺盛,能以很高的热情埋头事业,兴奋时,决心克服一切困难,精力耗尽时,情绪又一落千丈。
(2)多血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灵活型。这种气质的人热情、有能力,适应性强,喜欢交际,开朗活泼,精神愉快,机智灵活,注意力易转移,情绪易改变,办事重兴趣,富于幻想,不愿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3)黏液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安静型。这种气质的人平静,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不为无关事情分心,埋头苦干,有耐久力,态度持重,严肃认真,做事谨慎,不爱空谈;但不够灵活,注意力不易转移,因循守旧,消极被动,对事业缺乏热情。
(4)抑郁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弱型,兴奋和抑制过程都弱。这种气质的人沉静,深含,易相处,人缘好,办事稳妥可靠,做事坚定,能克服困难;但比较敏感,易受挫折,孤僻、寡断,疲劳不容易恢复,反应缓慢,不图进取。
但是,对性格类型的划分,就复杂得多,也存在着许多的争议,下面就是比较典型的几种观点:
(1)从心理机能上划分,性格可分为理智型、情感型和意志型。
(2)从心理活动倾向性上划分,性格可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www.xing528.com)
(3)从社会生活方式上划分,性格可分为理论型、经济型、社会型、审美型、权力型、宗教型。
(4)从个体独立性上划分,性格可分为独立型、顺从型、反抗型。
此外,在民间还有一些非正统科学的分类方法,例如,以出生年月所属的十二星座为代表的性格类型划分,以及以血型为标准的性格类型划分,当然,其他的分类方法还有很多。
2.性别差异
个体差异还有一个重要方面,这就是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其具体表现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总的个性特征上来看,男性相对于女性来说,通常具有攻击,独立,支配,胆大,自信,好竞争,活跃,隐藏情绪,客观、理性,喜欢数学和科学,逻辑性强等特征;而女性则表现出柔顺,细腻,安静,胆小,体察他人感受,依赖性强,情绪化,整洁,关心自己容貌,强烈的安全需要,信仰宗教,喜爱文艺等特征。
其次,从各方面的能力上来看,男女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男性的数学运算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都强于女性,而女性在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上要优于男性;在空间知觉能力上,男性要显著高于女性,而在知觉速度上,女性又高于男性;此外,男性擅长分析思维,女性擅长直觉思维;男性的认知风格通常是场独立型,女性的认知风格通常是场依存型。而在运动能力方面,男性在体魄、肌肉的力量、运动速度和整个身体运动的协调性上要优于女性,而女性在精细动作上要优于男性等等。
总之,男女之间在身心的各个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强烈地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各个方面,也影响着两者的社会角色和职业选择。
3.年龄差异
个体差异还表现在不同年龄段的差异,据此可以把人分为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个年龄期的人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和属性。例如,老年人在身心结构的各个方面就有着许多明显的特点。
人过了六十五岁,便进入到了标准的老年阶段,这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最大的变化就是衰老,这种衰老导致了老年人在认知活动、情绪情感、个性心理特点等各个方面都较年轻时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来说,这些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感知觉的进一步退化。老年人的视力和听力都会出现严重退化,光感觉、颜色知觉、深度知觉等都出现了问题,分辨细节物体的能力进一步下降。听觉能力也进一步下降,一般老年人都会出现耳聋的现象。味觉、嗅觉也在衰退,特别是嗅觉,在80岁以后下降得非常迅速。
(2)身体机能和智力方面也明显衰退。老年人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他们的耐力、负重能力等急剧下降。在认知能力和智力方面也有很大变化,老年人识记速度减慢,再认和回忆的能力都显著下降,处理信息的时间也变长了,反应和行动都变得缓慢。总之,人到了老年期,概念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思维能力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当然,思维的成分和性质是十分复杂的,由于老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在思维的其他特点,如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等方面有时又表现得比年轻人或儿童更强。
(3)老年期的情绪情感普遍消极。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社会交往和社会角色地位的改变以及心理机能的变化,在情绪情感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老年人很容易产生冷落感、孤独寂寞感、忧郁疑虑感、无用失落感、不满感和老朽感等。另外,老年人还容易紧张害怕,例如,担心自己的健康,担心物价上涨,担心经济入不敷出,担心患病没人照料,担心被社会遗忘,从而产生抑郁焦虑。总之,老年人的消极情绪比较多。
(4)老年人的个性心理特点也大都出现不良的变化。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个体进入老年后,个性心理特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例如,自我中心性,内向性,保守性,容易乱猜疑,嫉妒心强,办事刻板,灵活性和应变性差,适应力下降,不耐烦、爱发牢骚,好管闲事,依赖性强等。总之,人到了老年,其身心的各个方面都出现明显的老化,由此影响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当然,划分的方式还有许多,所采用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例如,可以以国家、民族的界限来对人进行类型划分,因为,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一些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如美国人的开朗、大度和独立进取,英国人的矜持、保守和绅士风度,法国人的文雅、幽默与浪漫,日本人的严谨、坚韧和内敛等等。还可以从不同的地域环境来进行划分,如南方和北方,内地和沿海,山区和平原等等,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气候、地域等自然环境,会对个性的形成产生特殊的影响。例如,我国北方气候干燥、多平原、山川,人们往往开朗、粗犷、坚强、吃苦耐劳;而南方温和湿润、多河流水网,人们往往活泼、温和、细腻、精明、灵巧、含蓄。此外,还可以以阶级层次划分,以职业性质划分等等,都可以发现这一群体所具有的典型特质以及不同类型之间的差异。
总之,人们可依据不同的标准对人群进行类的划分,这种划分,使得我们能够对该人群进行专题研究,以掌握他们共同具有的典型特征,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人性的整体认识和理解,也简化了我们在实践中对个体认识的复杂度,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归类而直接把握对象的重要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