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思维模式的层次性:探析树状层次与《思维的模式》

思维模式的层次性:探析树状层次与《思维的模式》

时间:2024-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层次性有它独特之处,即思维活动在具有层次的思维模式中运行时,会呈现出“树”的形状,体现出深浅不同的层次性。理解思维的模式具有树状层次,可以以本著作为例。由于审问双方两个人思维的模式并不在一个层次上,理解上发生了偏离。

思维模式的层次性:探析树状层次与《思维的模式》

1.思维模式的层次性

我们用“思维树”(Thinking tree)这个概念来说明思维模式的层次性。

思维模式的层次特性,不同于思维活动的层次性,后者可以指思维活动的不同种类或形式,如感知、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灵感等,是一种思维活动的类型。而思维模式的层次性,是指它本身具有不同的层次或级别,它有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体现了不同人们的不同认识水平与能力,这是模式本身对具有层次结构的客体世界进行同构积淀的必然结果。这种层次性有它独特之处,即思维活动在具有层次的思维模式中运行时,会呈现出“树”的形状,体现出深浅不同的层次性。

思维树,相对于意识流而言。詹姆斯曾把意识比作一条河流,流动不息,时缓时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一点。人除了休克和无梦睡眠,大脑内的信息过程一直没有中断,即使在睡眠时也常常做梦(但是丹尼尔・丹尼特认为,“意识最惊人的特征之一是它的不连续性”。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此不作争议。[1])其实,从心理学而非哲学的意义说,思维与意识尚有差别,只不过本书基本上把它们作为通用的概念。思维是一种意识状态,是有目的指向的意识活动,是在意识的随机流动中的一种有序化过程,尤其是指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类似于一棵大树,树枝繁杂,层次分明,从较低层次逐渐向高层次延伸,在思维发展的“树干”上,常常需要进一步深入到某些旁枝细节,其中又有许多不同内容的语义簇,“语句叶”……根据思维模式的不同层次,思维活动把不同概念、不同层次的意义之间的内在关系联结起来,编织成一幅主次有别、渐进有序的树状思维图。思维树越高,表明人的思维层次结构越深,探讨问题的能力越强。思维树越茂密,表明人的思维模式缜密、精细,考虑问题周到。

理解思维的模式具有树状层次,可以以本著作为例。我们的学说是书的主干,一些主要的论点是树的主要大枝,它们就好比各个篇章,其枝上又有一些小一点的细枝,就像各个小节,再分下去就是类似于段落的各个小枝,其上长着茂密的树叶好比语句。我们的思维可以像一只猴子一样,从一个大枝跳到另一个大枝,在树的领域内上蹿下跳,可以一心二用,也可以逻辑地或想象地从不同的层次去理解事物,不会造成混乱。关键在于,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人们要想透彻地理解事物,洞穿事物的真相,就必须学会迅速达到合适的层次,提高思维的效率,而不是在树的大海中盲目地搜寻。通过人工智能研究,人们相信,创造更高智能的关键,在于创造更高的层次,并迅速地达到它或把握它。这正如象棋大师,他们在解决问题时,不会在整个大树中找寻关键的那个策略树枝,他们会凭借已有模式的优势,迅速占领思维的制高点,发现合理而有效的步骤,并设想出对手的对策以及自己的反对策,这样一步一步地进行推演,实现在博弈中取胜的目的。

在思维模式的构成中,包含了知识、概念、情感、意志、直觉、顿悟等形式种类。对于认识与实践活动中,人们使用哪一种形式种类来处理和解决问题,要看当时的情况。这些形式种类,也是思维模式的不同层次的体现。有时,我们在寻找总结一个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主观因素时,会认为其归因于荣誉感、责任心、聪明、知识渊博、爱情的力量等因素,但是促成成功的这些动力因素,其实是属于不同的模式层次中,有时也可能是综合起作用的结果。要理解我们今天的思维活动或情感意志活动,就必须了解我们大脑内部这些模式的层次之间互相缠绕、互相作用的机制。反观今天的人工智能,它们也可能在人类的帮助下会发展出较高水平的思维程序,但是在处理层次性问题时,人工智能还存在着困境,在自动编程方面它也很难与人脑思维的模式相比。

由于思维模式的层次性,就产生了人们之间存在误解的可能,因为他们思维的模式之间不处于同样的一个层次上,无法进行同构或匹配,这就是误解的根源之一。当然,有时误解是由于情感冲突而引起,那也是因为模式的层次存在着不一致。只有当交流的双方思维模式处在同一层次时,人们才有了互相理解和表达的可能。我们从下面一些例子中来进行分析。

在中国一个相声节目中,演员双方约定并且打赌,甲方说什么乙方也必须说什么,于是游戏开始了。

甲方说:“我吃饭你也吃饭。”(www.xing528.com)

乙方说:“我吃饭你也吃饭。”

甲方说:“我吃酒你也吃酒。”

乙方说:“我吃酒你也吃酒。”

甲方说:“错了吧?”

乙方说:“没错呀!”

这里,只说到第三句话,就发生了误解。我们看到,第一句话是正常且正确的话,第二句话有些异常,但仍能够理解。如果乙方不受语句异常的误导,这个游戏还将继续下去。但他听到第三句“错了吧”提示时,误以为对方已经跳出游戏,在指示这种异常了,立即回应道“没错呀”来应对。由于他在第三句回答时跳出原先的既定的层次,回到上一级层次,就混淆了概念的本来含义。

冯小刚贺岁电影甲方乙方》里,有一个语言缠绕的层次怪圈。故事里,葛优告诉李琦一句重要的话,并叮嘱他不能泄露。而冯小刚等人扮演的角色抓住李琦,让他交代葛优说的话。审问者与被审者之间的对话层级是A级,要求李琦交代的内容是B级。然而,未经严刑拷问,李琦早就主动交代了,那句话是“打死我也不说”(B)。这是一句普通的陈述,它所属的对话层次是次一级的交代内容,但是被冯小刚等理解为上一级的对话内容,仍是A级语言,表明了李琦顽固对抗的态度。因此,无论怎么严刑拷打,得到的总是这句话。由于审问双方两个人思维的模式并不在一个层次上,理解上发生了偏离。只有当冯小刚的思维进入到下一级的层次,明白“打死我也不说”就是要保密的内容本身,是葛优预先设的一个圈套,在层次上是次级的对象语言B,而非上一级的元语言A时,他才恍然大悟。

宏观意义上说,人们创立的各种学说,是他们思维模式的具体体现,而各种学说的修订版,电脑程序各种2.0版、3.0版等升级版,都体现了模式的层次性。我们一般把自己的思想处在较高层次的称理论,较低层次的称常识。人们思维模式的理想状态是:概念网络细密,思维方法科学,模式的层次高。这样的人可能心思缜密,见识高远,思维的效率和水平较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