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先验图式还是动作一般
关于思维模式的本质问题,从不同角度可能有不同的看法。笔者以为,从它的产生可以深刻地揭示出其上述的本质规定。这里,不妨回顾一下两位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的观点。
历史上,康德曾提出“Scheme”(图式,先验构架)的概念,认为它是一种纯粹的认识形式,将范畴具体化,是认识的构造原则,康德用它来构造经验,赋予对象以普遍必然性。他称这个思想是哥白尼革命,但实际上却是认识论上反哥白尼的革命。因为,哥白尼要破除以人为中心的观念,康德则重新树立起认识必然要以人类自我为中心的原则。他认为,一方面,认识对象就认识论意义说是在认识过程中由主体构造出来的,另一方面,当认识涉及超出人类理性的范围,从人的系统跨出去考察无限时,就必然出现矛盾,因为这种考察仍然需要用人类的理性和范畴。人类总是不满足于以自我为中心,又总是超脱不了从人的眼光看世界,这似乎造成了某种不可克服的“怪圈”,造成了恶性循环。应该说,康德的这个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它至今对我们仍有启发。然而,这个思想的基础,先验构架的本质是什么呢?康德把它当做先天的、纯粹的、不依赖于实际经验的东西,因此是神秘的,没有发生学的根据;而且它是静止的、空洞的,以不变的姿态构造着历史发展中的对象,它是牛顿时代数学与时空观的哲学产儿。在康德那里,他所说的主体并没有实际作用于客体,或者以实际行动方式改变客体,而只是用非历史的纯粹理性来框架客体。康德的深刻思想建筑在这样的基础上,其前途可想而知,那就是通向形而上学和先验唯心主义。(www.xing528.com)
在很多方面,皮亚杰的认识结构(认识图式)的思想是值得称赞的。皮亚杰认为认识图式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强调活动在认识图式形成中的决定作用,强调认识客体由主体的行动建构。在皮亚杰那里也有一个“哥白尼革命”,那就是幼儿由于动作协调,导致主客体分化,消除了自我中心,确立了不以自己观察角度的变化为转移的客观对象的恒常性。但是,在认知图式形成的问题上,皮亚杰过分强调动作、活动的作用,忽视了教育和学习的作用,这使得他的观点局限在狭窄的视野里。在他看来,认知图式是动作结构的内化,是“动作一般”,主要是数理-逻辑的经验结构,它来源于对活动的“反身抽象”。这种认识图式形成上的唯动作主义,暗含了否定认知结构的源泉是客观世界、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同构的因素。实际上,动作的逻辑必须依赖和符合客观对象的逻辑。而且,动作结构如何过渡到智力结构呢?因为仅仅动作技能的熟练并不就是智力的形成。皮亚杰认为:“活动是由有机体内在法则造成的。”[2]归根到底,他把动作归结为生物本能与环境的平衡协调。皮亚杰无法解决从本能动作结构如何发展成有目的的知识结构。我们前面指出,人的许多本能是后天形成的。关键在于,皮亚杰对人的社会性重视不够,忽视了外部环境的社会性因素,只注意外部环境作为自然界的刺激因素,这使他轻视教育和学习的作用,这也是他的活动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根本区别的一个原因。
人的实践不断地向前发展,思维模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这里,起决定性因素的就是人在与外部世界相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包括人同自然界、人同社会的各种实践方式,以及人在社会实践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恩格斯曾说:“人的思维最本质、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3]同样,思维模式的基础,是人的社会实践,学习是社会实践的一种现代方式。这里所说的社会实践,既包括人的个体的实践方式,也包括整个社会实践的结果在个体身上的吸收和反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