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造性思维:韦瑟黙模型与顿悟的重要性

创造性思维:韦瑟黙模型与顿悟的重要性

时间:2024-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这四个阶段,构成了创造性思维完整的模型。韦瑟黙认为,创造性思维既不是形式逻辑的逐步展开,也不是联想主义的盲目联结,而是格式塔式的结构突现,这种结构不是通过经验重复而是通过顿悟来获得的。[15]钱学森曾举例说明创新思维与顿悟在科学发明中的重要作用。

创造性思维:韦瑟黙模型与顿悟的重要性

3.创新思维与顿悟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思维模式长期积累的关注催生下,在极短时间内瞬间迸发的一种思维洞穿事物本质的表现过程。一些发明史上的发明家、科学史上的科学家、文学史上的文艺家们,经过苦思冥想之后“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等等,都说明了创新思维与创新灵感的神奇功能。创新思维与灵感,是人们意识领域与非意识领域(无意识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们大脑中的思维模式与客观世界的意义空间豁然沟通的一种协同状态。一般来说,这种状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虽然是长期酝酿积累的结果,但也有机遇的垂青和眷顾。

在20世纪科学史上,人类的创新成果层出不穷,这引起了心理学家们的极大关注和深入研究,特别是他们早已注意到创新思维的产生过程。1945年美国心理学家沃尔拉斯(J.Wallas)发表了《思考的艺术》一书,对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活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模型。这个模型包括四个阶段。首先,在准备阶段,主体认识问题的特点,由刺激模式引发多方面的联想,这时的联想是随机的、自由的。其次,在孕育阶段,所思考的问题表面看被搁置了,这个过程可能是几分钟,也可能是几天,甚至是几年。在这段时间内思维的注意力并不集中于此问题,但在思维的深处可能进行着信息的加工处理,一旦时机成熟,问题的答案和解决就如同拨云见日、水到渠成。第三个阶段就是明朗阶段,思维在此时发生突然的飞跃,豁然开朗,这是一种顿悟的过程,在此阶段人们感受到心理的高峰体验。最后,验证阶段,就是把问题答案和解决方案进行仔细验证,确定创新的结果是可靠的。以上这四个阶段,构成了创造性思维完整的模型。

也是在1945年,德国心理学家韦瑟黙(Werthermer)出版了《创造性思维》一书,明确提出“创造性思维”这一概念。他运用格式塔理论,从简单的一节数学课,到爱因斯坦的天才表现,都进行了深入的思维心理分析。韦瑟黙认为,创造性思维既不是形式逻辑的逐步展开,也不是联想主义的盲目联结,而是格式塔式的结构突现,这种结构不是通过经验重复而是通过顿悟来获得的。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对人们的创造力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他认为,人的智力由三个维度的多种因素组成。第一维是智力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行为等四种;第二维是智力的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等五种;第三维是指智力的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蕴涵等六种。由它们之间的排列组合,可以形成4×5×6=120种独立的智力因素。后来,吉尔福特对此模型进行了修改,智力因素增加为180种。[15]

钱学森曾举例说明创新思维与顿悟在科学发明中的重要作用。美国科学家麦克科林托克(B.McClintok)专门研究玉米遗传学,20世纪40年代,她曾预见到染色体中遗传基因内的“转座因子”。当时,她的理论是整个遗传学界不能接受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脱氧核糖核酸的螺旋结构被克里克等人揭示,到70年代末期在细菌中发现了“转座子”(transpon),才证明麦克科林托克在40年代末提出的理论是正确的。1983年,她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学奖。但在40年前,人们头脑里不可能有分子遗传学概念,而麦克科林托克是超越了那个时代的,那当然不完全是科学推理。她的工作方法也与众不同,有时候,她一个人想问题,跑到树荫底下冥思苦索。她在获得诺贝尔奖后说:“我这么多年来,确实得到许多愉快的经历,我的经历就是问玉米,要玉米给我解决问题。我给玉米出题,然后我就等着,从玉米生长的表现得到回答。”她认为,她跟玉米的关系好像是朋友关系,可以对话似的。所以,很难说她那些工作完全是靠抽象(逻辑)思维的。[16]

2010年,美国好莱坞的一部电影《盗梦空间》(Inception)把人脑的功能加以精细解剖,演绎了一部惊悚片和心理片。简单地说,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片中做梦,梦中再做梦,再再做梦,然后就进入到石油大亨接班人的大脑里去了,改变了他的想法,从而改变了石油垄断的格局。《盗梦空间》里,谈到了无意识的三个层次的问题,但这部电影描述的故事并没有得到科学的心理分析验证。无意识是不受理性支配的,导演让主角通过做梦,深入到他人的梦境中去操控别人,这是在运用意识来操控无意识,从心理科学角度看是不可能实现的。意大利当代心理学家安东尼奥・梅内盖蒂认为:“尝试进入另一个人的无意识的梦中是有可能的,这需要运用语义场(能量信息场)的技术手段,一个人将自己的意向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体上。每个事情在实际发生之前,都会先有能量的聚集,能量带有信息,当你接收到另一个人的信息后,自身的能量会根据信息来组织。能量在变成实际发生的事情之前,通常先形成影像,梦实际就是一个影像。我可以和一个人在一起,做他做的梦。但梦总归是一个人的病理反映,因此,当我的无意识和他的无意识混合的时候,我的病状会更严重……虽然进入另一个人的梦是可能的,但通过进入一个人的梦去操纵他是不可能的。在主体许可的情况下,只有在催眠的状态下才能操纵他的无意识。”[17](www.xing528.com)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梦境是人们思维的模式在无意识状态下的一种体现,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但这种现实内容往往会以曲折隐晦的方式体现出来。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们愿望的寄存器,是释放被压抑无意识的途径,而梦的内容并不都是那么直截了当地表露这些意义,因此,梦需要解释,也能够加以解释。比如,弗洛伊德梦见自己在刨一块木板,这是具体的显像内容,其背后隐含着梦的真实含义是,他在修改一篇文章。因此,人的梦境内容总是曲折隐性的,是日常思维的某种变异的反应。正是这种思维模式中的变异,容易引发脑中概念之间的串通,激发出科学创新的灵感。苯环结构的发现,就是化学家凯库勒在梦境中发现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这正是环形分子的存在特征。这个故事,是常常被用来证明科学史上灵感与梦境关系的有名例证。

科学家们现在还不知道思维过程中,人们是如何产生灵感的,如何会在梦境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某些关键方法和步骤。人们通常把这些顿悟归结于长期思考后在大脑思维模式中留下某种印记,人们在无意识状态下反而更容易将这些印记激活,或将它们的有机联系勾连起来。思维过程中也许有某种“小妖”,促成思维的进行。“小妖”的观点也许能够帮助说明,为什么一些人会这样思考,而另一些人会那样思考,虽然他们同样面对着一个相同的问题。也许,机器永远不能够达到人的思维水平,是因为机器设置不可能安置这样的小妖。有的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在研究大脑机制时,往往用内省的方法,来解剖自己大脑的思考过程,他们以为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意识的机制。但是,这种做法的可靠性有多大,他们自己也没有把握。

创造性思维往往与顿悟现象有关。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顿悟问题解决研究引起了认知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研究者对顿悟问题解决机制进行了更为深入地探讨。如诺布里奇(Knoblich,1999)和奥尔森(Ohlsson,2004)等人对此的研究有许多争论,如表征转换理论、限制理论、选择性加工理论等,这些论争说明了顿悟现象是十分复杂的。中国学者张庆林及其课题组提出了顿悟认知机制的新设想,他们认为顿悟是原型启发的结果,实验中的顿悟研究应该主要探究原型事件中所隐含的关键启发信息的激活。对顿悟问题的解决具有启发作用的原型事件,一旦被问题解决者注意,或者出现于问题解决者的心理视野,就被激活起来。原型激活并不一定能顿悟,因为原型本身涵盖了很多的信息;只有原型中的“关键启发信息”被激活,才有助于顿悟问题的解决。解决顿悟问题的认知加工,需要使用工作记忆中的认知资源。根据科学家对广州大学心理系146名本科生实施的一项实验表明,认知容量能够容纳和加工信息的数量,受到信息的结构、信息的呈现方式、长时记忆知识网络的前组织化、认知容量个别差异等因素的制约,工作记忆在接收、保持、加工信息过程中,如果容量超载,就会影响加工的效率或使加工无法完成。不同的认知负荷程度对于类比推理问题解决的影响,是不同的。认知负荷的大小会明显影响工作记忆资源分配的策略。[18]在低负荷任务条件下,长时间隔组的正确率都高于短时间隔组,但在高负荷条件下,长时间隔者成绩低于短时间隔组。由此可以认为,在顿悟问题解决过程中,存在一个“酝酿效应”,也就是说存在一个无意识的加工过程。

创新思维中的“激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加工过程,它需要长期的资源积累,不仅与认知资源的消耗有关,激活的状态和效率也与个体本身的认知差异因素有关,包括认知状态如疲劳、药物影响、情感特点、动机等,还包括个体在认知资源上存在的差异。一些研究表明,人脑在详细描述问题时所需要的信息量,与人脑能有意识地加工的信息量之间,能差6个数量级别,也就是说,人脑处理过的信息量,比应当处理的要少百万倍。这是因为,人总是有选择性地处理信息。而那些没有被意识加工过的信息,有可能在无意识状态下被处理过,是间接的信息,被下意识地处理。信息不会消失,也不会简单地被扔掉。V.德鲁齐宁认为:“从人脑的意识能力来说,意识只是下意识的无边大海中的细小岛屿,它的实际能力至今无从评估。但意识的作用极为巨大,它组织、引导、分析并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人脑的意识活动,而且迫使我们有秩序、有目的地活动。”“下意识和意识的信息加工的辩证统一,是人脑的一种形态的、结构的特性。”[19]因此,灵感或创新的思维其实并不神秘,它只不过是无数无意识状态下经过人脑思维模式过滤过的信息,在遇到恰当的时机和条件下,以某种特别的方式迸发出的思维火花。这种意识加工信息和巨量无意识过滤信息之间的差距,是由于人脑的记忆容量有限,对于巨量的信息自动地进行抑制,而通过大量无意识的脑活动来进行处理,人一般不会自觉地意识到。直觉与顿悟浓缩了思维的模式发生跃迁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其发生时整个思维的过程并没有中断,无论如何神秘,它们仍然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把握,只不过是极度压缩了这种与外部事物认识的同构过程。

创新思维或者顿悟现象,并不总与梦境有关。罗杰・彭罗斯说,他没有凯库勒那样的运气,做梦从来就没有灵感,但他发现为黑洞奇性作证明的数学定理,却也是通过长期的冥思苦想之后豁然而得。当时,他正和一位朋友在街上步行交谈,当穿过人行横道时,交谈中断了一会儿,就在此时他感觉到脑中产生了一个想法。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继续交谈,但彭罗斯坚信自己的脑中这个想法很重要,回到办公室以后他想起了这个想法并且欣喜万分,它后来为时间空间奇点不可避免、黑洞的图像必须成立做了论据。彭罗斯总结创新灵感产生有三个阶段:一是瞬间的想法提供了某个“捕获面”,过后花了一段时间才把该证明想法以完全严格的方式写出,但是这个想法的捕获面是关键,如果那天不是在街上行走,也许就没有这个捕获的想法。二是灵感来临时,美学的标准具有重大价值。想法是否可以成立,和它是否具有美学品质有关。彭罗斯当时坚信,瞬间灵感是正确的。三是灵感具有全局的特征。也许,有些人的创新灵感并不完全是这样的一种过程,不过这个例子还是生动地表明意识创新与灵感来临的某些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