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朱元璋的高筑墙战略再现,令人大开眼界

朱元璋的高筑墙战略再现,令人大开眼界

时间:2024-05-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筑墙”策略赢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另外两条在经济、政治上获得了主动,使得朱元璋在众多起义队伍中异军突起,终于取得成功。最近读报,看到发生在河北省馆陶县的一件事,真是让人在大开眼界之余,又对“高筑墙”的含义多了一层理解。古今中外三个“高筑墙”的故事,确实令人感慨万端。朱元璋在战争中为了保存实力、等待时机,采取“高筑墙”的办法御敌于国门之外,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正常,所以暂搁置不论。

朱元璋的高筑墙战略再现,令人大开眼界

俗话说,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按照这个思路,把古今中外一些相似的事件作个比较,无疑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比如这“高筑墙”,就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绝好的可资比较的话题。

依“说来话长”的叙事方法,或按古今中外的次序,都应该从古人说起。

话说元朝末年,群雄并起,起义军割据四方,其中势力较大的有朱元璋陈友谅、方国珍、张士诚等多支队伍。已经在南京附近建立了根据地的朱元璋,怎样站稳脚跟、谋求发展且不被别人吞并,迫切需要一条合乎实际的斗争策略。此时,曾任池州学政的朱升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向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建议加强防守以巩固后方,发展生产以积蓄力量,注意策略以缩小目标,时机成熟时逐渐消灭群雄,推翻元朝。朱元璋接受了朱升的建议,并认真坚持。一次,朱元璋率兵外出作战,陈友谅乘机进攻洪都,守城的将领按照朱元璋的布置,在城墙屡遭破坏的情况下,组织官兵“且战且筑”,始终保持城墙完好,一直坚守85天,迎来了朱元璋回援的部队,击退了陈友谅的进攻。“高筑墙”策略赢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另外两条在经济、政治上获得了主动,使得朱元璋在众多起义队伍中异军突起,终于取得成功。朱升也因为提出这一著名策略而成为著名的智囊,名垂青史。

冷兵器时代作用很大的“高筑墙”,在今天子弹、炮弹、导弹乱飞的战场上,已经起不到一点防御作用,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了。可是,这并不妨碍把它“军转民用”。最近读报,看到发生在河北省馆陶县的一件事,真是让人在大开眼界之余,又对“高筑墙”的含义多了一层理解。

这是新华社7月26日的一则电讯稿,标题是《行政命令“盖高房”,群众无奈“砌堵墙”》,许多报纸都刊用了。两位记者初到馆陶,路过县城一条颇具现代风格的新街道,只见路面宽敞,两侧房屋整齐划一。后来听了群众的反映,再仔细看,就发现一些崭新的临街三层或四层的“房屋”,只是一堵墙,一堵门窗俱全且油漆得锃亮、还有窗帘在风中摇曳的高墙。原来,县里为了“体现馆陶县县城的发展进度”,统一要求临街的房子按地理位置不同必须至少盖三层或四层楼房。这里的群众并不那么富裕,一些临街群众实在盖不起政府要求的多层小楼,即使有盖得起的也租不出去,造成浪费,没办法,只好掩人耳目,采取“高筑墙”的办法给县城撑起了“门面”。很显然,虽然古今都是“高筑墙”,但稍作比较便可知道,二者的指导思想、目的完全不同,一个是为了赢得战争胜利想出的妙计,一个是为应付图虚荣做表面文章的领导不得不出此下策。朱元璋和他的部下在实施筑墙策的时候,肯定是心情舒畅,因为他们看到了即将到来的胜利;而馆陶的群众在“高筑墙”时,恐怕心里要多别扭有多别扭,因为白白浪费了钱财换来的只是表面文章;高兴的大约只有个别县政府的官员,虽然“驴粪蛋外面光”,但毕竟又有了新的“政绩”,可以对自己来个自慰,又可以在向上级汇报时吹嘘一番了。(www.xing528.com)

馆陶的“高筑墙”可以说是国内一奇,但如果你认为此举创造了一个“吉尼斯记录”,那就错了。早在200多年前,这样的记录已经被俄国人创造出来了。还是沙俄时代的1787年,俄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到新并入俄国版图的克里米亚地区视察,南方总督波将金负责接待。那时的克里米亚地区太荒凉、太贫困了,为了掩盖真相,还要在俄皇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政绩”,这位总督亲自选择了供参观的地点和行动路线,并组织人力在俄皇必经之路的两边定点“高筑墙”,盖起舞台布景一样的单面墙当“农舍”,还有装了砂子的“粮仓”,把四处的牛羊赶到一起充数……其结果是喜剧性的,又是悲剧性的。俄皇走马观花,看到了一派繁荣景象,波将金得到了奖赏;但事情的真相渐被人知,“波将金村”的臭名就成了弄虚作假的代名词,留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古今中外三个“高筑墙”的故事,确实令人感慨万端。朱元璋在战争中为了保存实力、等待时机,采取“高筑墙”的办法御敌于国门之外,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正常,所以暂搁置不论。奇的是后面这两个,明明是在搞无效劳动,没有一点实际意义,可又在光天化日之下盖起来了,原因是背后各有其动力。波将金是为了在俄皇面前卖弄自己,求得赏赐、升迁,所以制造假繁荣、假政绩。而馆陶的群众呢,则是不得已而为之,迫于政府的命令,只好自己多花冤枉钱“高筑墙”;但高墙筑起之后,就成了政府的一项“政绩”,一道显示成绩的“风景”,可能有人正在打着靠此升迁的小算盘,也说不定已经有人靠这样的政绩飞黄腾达了。

除了感慨,我还有一个问题没弄明白。这就是,咱们的馆陶县和俄国的克里米亚地区地域相距遥远,文化背景相差极大,为什么有些事的思路竟然与200多年前的洋人一样?百思不得其解,只好求教于广大读者了。

2001年8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