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车之谣:年度公款购车达300亿元,谣谚歌颂新风

车之谣:年度公款购车达300亿元,谣谚歌颂新风

时间:2024-05-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有个搜集新谣谚的习惯。就拿关于车的一些谣谚来说吧,对于时政的洞悉与描绘,真可谓谈言微中、入木三分。这条谣谚采用的是“比较文学”的手法,“一座楼”指的就是小汽车。一辆小汽车要几十万元人民币,能盖一座楼房。虽然国务院早有红头文件规定严禁用公款购买进口小汽车,设立了专门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的机构,但收效甚微。如此简单推算,全年公款买车起码需要300亿元。这些问题抓好了,我想一定会有一批歌颂新风的谣谚问世的。

车之谣:年度公款购车达300亿元,谣谚歌颂新风

我有个搜集新谣谚的习惯。不论从书报上看到,还是无意中听说,都记录下来留作资料。有些看起来不入大雅之堂的老百姓口耳相传的顺口溜,我以为是评论时事、讽喻世情、曲陈政见的一种方式,也是领导人了解民心、审视热点的一个窗口。就拿关于车的一些谣谚来说吧,对于时政的洞悉与描绘,真可谓谈言微中、入木三分。

还是若干年前,曾记录过这样几句:“省市干部两头平(小汽车),县里干部帆布篷(吉普车),乡里干部一三○(小卡车),村里干部砰砰砰(拖拉机)。”毫无疑问,这是农村、城郊人的作品,亦庄亦谐,客观道来,虽语含讥讽却怨而不怒,富于幽默感,真真把那些年在用车上的实际情况鲜明地画了出来。

不过,那状况应该说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车是按级配给的,不配车的乡、村干部只好因陋就简,用拖拉机来凑合一下了。发展市场经济,人们手里的钱多了,买车用车也放开,于是私人轿车开始上街,财大气粗的买进口奔驰”,发小财的买国产“夏利”,富裕起来的农民买卡车拉货、买客车跑运输,听说还有一位赚了大钱的农民企业家买了一辆旧“红旗”,过了一回昔日国家领导人才能过的瘾。过去标志官阶高低、衙门大小的汽车,如今三教九流都用,已经显示不出官的气派了。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官威、抖擞气派,他们便不断在如何弄到豪华进口小汽车上动脑筋。自然,不是掏自己的钱,而是用公款,把公家的钱弄来“斗富”,竞赛般地购买高档车,“两头平”档次提高,“帆布篷”鸟枪换炮。有些贫困县的领导人到基层开扶贫会,坐的竟是进口的“皇冠”。于是又有风趣的新谣谚出来了:“不论官多大,都买桑塔纳。不管哪一级,都要坐奥迪。没钱靠贷款,也不坐国产。”就是对这种状况既真实又形象的写照。

有道是:“一口酒,一斤油;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坐着一座楼。”这条谣谚采用的是“比较文学”的手法,“一座楼”指的就是小汽车。一辆小汽车要几十万元人民币,能盖一座楼房。如果这“楼”用来安排住房特困户,或用于办学校,都可以缓解眼下火急的困难。可惜的是,这“楼”被“屁股”占走了。虽然国务院早有红头文件规定严禁用公款购买进口小汽车,设立了专门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的机构,但收效甚微。据国家控办统计,去年1月至5月,全国公款买小汽车达145亿元(当然其中有若干是属应当买的),比去年同期翻一番还多(见《中国青年报》1993年8月17日)。如此简单推算,全年公款买车起码需要300亿元。以援助失学儿童为目标的希望工程”,3年来收到的海内外捐款才只有1亿元,而两相比较,是多么的不协调啊!(www.xing528.com)

我不是说车一律不许买,每个人都不能坐车。但有些人追求车的劲头是不是太大了些?身为人民公仆,本该克己奉公,兢兢业业为人民谋利益。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限的资金应当用于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等“刀刃”上。可有些人却拿着大把的公款挥霍、摆阔,这与党的宗旨是大相径庭的。历史经验证明,官民同甘苦,则上下一心,任何难关都能闯过;反之,则民心背离,危害无穷。就拿眼前这小汽车来说,老百姓流血流汗创造财富,而有的地方工人、教师还发不出工资,农民手里还拿着“白条”,可有的领导却嫌吉普车“土气”,嫌面包车不“帅气”,用大笔公款买豪华车!你想想,老百姓能没意见吗?人民群众的心声,不可不察。当然,这类事只发生在一个单位,也算不得什么。问题是,现在有多少大大小小单位的领导,用老百姓的血汗钱超标准买车?潜在民愤有多大?想一想,真是太可怕了。

中央号召反腐败,下决心动真格的,万民称颂。我想,除了一些大案要案外,不妨同时抓一下群众关注的某些人的“房子、车子”这些“小事”,以推动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这些问题抓好了,我想一定会有一批歌颂新风的谣谚问世的。

1994年2月2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