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说心语:不用三爷,从经验教训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世说心语:不用三爷,从经验教训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时间:2024-05-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比如说到选人用人,萧军说:古时有人提出,上任别带“三爷”——舅爷、姑爷、少爷。不用“三爷”,是先人们从若干沉痛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总之,这些“三爷”虽然能成为领导的心腹,但更有可能成为坏事、毁事的导火索。可惜的是,在用不用“三爷”的问题上,如今一些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却不怎么注意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

世说心语:不用三爷,从经验教训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俗话说“旁观者清”,是极有道理的。就以老作家萧军为例吧,虽说一辈子没当过什么官,可他在逝世前与作家张锲的一次长谈中,却对为官之道发了一通议论,而且是那么精辟、深刻,简直可以把其中的一些警句抄下来,送给当今一些领导当座右铭。

比如说到选人用人,萧军说:古时有人提出,上任别带“三爷”——舅爷、姑爷、少爷。这些老少爷们最贴心、最听话,用起来顺手。可是,你用了他们,就堵塞了才路,堵塞了言路。

话不多,可分量不轻,说一部中国历史都可以为之作注,也不为过。看看二十四史中的那些“外戚传”、“驸马传”之类,这些“三爷”之中也有好人,但更多的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者。就说唐明皇那位国舅爷杨国忠吧,理政无能,钻营有术,攀着杨贵妃的高枝儿鸡犬升天以后,与李林甫明争暗斗夺相位,当宰相后更倚仗皇帝的宠信胡作非为。挥霍奢靡,甚至连社稷安危都不放在心上,最终促使“安史之乱”爆发。国家大事如此,小单位用人也是同样道理。侯宝林先生那段脍炙人口的相声《假行家》,说的就是一位开药店的老板误用不懂装懂的“三爷”,差点落个倾家荡产的结局。虽说那是文艺作品,但也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加工提炼出来的。

不用“三爷”,是先人们从若干沉痛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不论当官还是经商办企业,凡是用人的地方,都应当注意这条戒律。它的道理在于:一是这些“三爷”与主管人沾亲带故,私交甚深,很容易成为“特殊人物”,处处要比别人优越,工作拣轻的,报酬要重的。遇到该拉下脸来处理的事,一旦有“三爷”在其中,难免又被“情面”二字阻住,令人感到难办。二是有些“三爷”不自觉,真本事没多少,只凭“后台”、“关系”吃饭,且常胡作非为不起好作用。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主管人也跟着受连累、遭埋怨。三是一个单位的领导如果重用“三爷”,必然要疏远干部群众,威信也不会高,“才路”、“言路”也都堵得差不多了。总之,这些“三爷”虽然能成为领导的心腹,但更有可能成为坏事、毁事的导火索。据说,海外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宁可花钱把“三爷”养起来,也不让他们参与经营决策管理,另外再不惜重金聘请真正的能人。其中的道理,确实是很耐人寻味的。(www.xing528.com)

可惜的是,在用不用“三爷”的问题上,如今一些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却不怎么注意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有些人在为子女亲朋安排个好差事上,动足了脑筋,有的是千方百计调到自己的权力半径之内,有的是与别的领导“交换关照”,甚至个别地方形成了“亲家局、父子科,外甥打水舅舅喝”的局面。这样做,目的无非是在安排使用上搞点“近水楼台”,福利待遇上多一点悉心关照,专业选择上可以随意挑选等等,最好是只占位拿钱不干活。这种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可以说屡见不鲜,如今搞市场经济,虽然安排“三爷”不像过去那样得心应手了,但变相的“三爷现象”还是不少的。

解决的办法,当然要靠改革,就是在用人上讲竞争,讲真本事,讲量才录用,坚决废止任人唯亲那一套。每位当领导的都认真这样做,“三爷”们混日子的市场也就越来越小,真正的人才则会有更多更好大展身手的机会。

1994年1月2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