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酒之谣:酒文化变味,陪酒伤身

酒之谣:酒文化变味,陪酒伤身

时间:2024-05-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倘不加节制,或将其异化为粘贴“关系网”的“万能胶”,打通各种“关节”的“润滑剂”,酒文化则开始变味,那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民谣讥讽、针砭的对象了。有资料表明,目前全国有大小酒厂4万多家,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几乎平均每人10公斤!不过,这种嫁祸于人的办法并不美妙,陪酒伤身乃至殒命的事,据报刊披露已不止一例。可惜,我至今尚未收集到反映这种最新情形的谣谚。

酒之谣:酒文化变味,陪酒伤身

酒这东西究竟是仪狄的发明,还是杜康创造,史说不一,似无定论。不过,四五千年前就能把酿化与发酵结合成复式发酵法,堪称化学史上的一大创举,足可使炎黄子孙引为骄傲了。且酒有舒筋活血、消毒杀菌、佐餐助兴等作用,所以一直被奉为佳品。

不过,如同酒都有“度数”一样,酒在应用中,也须把握适当的“度”。倘不加节制,或将其异化为粘贴“关系网”的“万能胶”,打通各种“关节”的“润滑剂”,酒文化则开始变味,那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民谣讥讽、针砭的对象了。

有资料表明,目前全国有大小酒厂4万多家,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几乎平均每人10公斤!有这样喝不胜喝的物质基础,加之有源源不断的公款做后盾,吃喝风便历久不衰。时下,迎来送往、大会小会、签订合同、推销产品、托人办事等等,觥筹交错喝一番,已成司空见惯的事。假如有谁提出异议,反倒有点“不正常”了。有谣谚云:“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喝得老婆背靠背。有人告到纪委会,纪委说:该喝不喝也不对,我们也是天天醉。”另一个版本的最后一句是:“有人告到党委会,党委说:该喝不喝也不对,经费已打入预算内。”总之,见怪已经不再怪,而且喝起来就要一醉方休,似乎不喝倒几个就等于没喝。于是,“感情深,一口闷”从北传南,成为劝酒的首选用语。形容公款吃喝者的形态与心态,群众的语言更为生动:“你不醉,我不醉,马路旁边谁来睡?你喝醉,我喝醉,医院里边来相会。不必担心不必悔,反正医疗是公费。”正因如此,去年全国用于公款吃喝旅游的钱,才达到1000亿元这样的天文数字!

平心而论,在我们的干部队伍里,一天不用公款吃喝就心里难受的“蛀虫”,毕竟是极少数。许多人在酒桌上周旋,也是出于对“公关公关,无酒不沾;友谊友谊,酒来垫底”不良风气的无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怪圈:言及吃喝风,几乎人人都骂,可到了“关键时刻”,却还得亲自去刮。“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提,可以可以!”你不来这一套就办不成事。迫于风气,只好“当了厂长,胃交给厂。两袖清风,满肚酒精”,来个“舍命陪君子”。当然,也有变通的办法可寻,如企业公关部门聘请“专职陪酒员”就是一种。不过,这种嫁祸于人的办法并不美妙,陪酒伤身乃至殒命的事,据报刊披露已不止一例。当一些聪明人悟到“钱是公家的,命是自己的”时,又产生了随机应变的新谣谚:“打牌不赌博,大吃不大喝”、“感情好,能喝多少算多少”等等,似多了一点君子风度。在正式与非正式场合,有人已开始以此作为应付的盾牌了。(www.xing528.com)

从前一段的趋势看,虽然中央三令五申严禁公款吃喝,但此风并无收敛迹象,且有升级势头。南方某地已引进“黄金宴”上市。酒呢,自然也“洋为中用”,如往常干茅台一样,一杯接一杯地碰“人头马”、“路易十三”。可惜,我至今尚未收集到反映这种最新情形的谣谚。如果有,我想那一定也是十分辛辣而精彩的。

有人担心,公开这些谣谚会不会有副作用?我以为,谣谚是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不满、愤恨的一种表达方式。听听这些反映民心的谣谚,实际上是在敲警钟,对干部是一种帮助。古代聪明的掌权者曾有专门派人收集民间谣谚的“采风”制度,作为分析世态舆情的参考,即所谓“听谣观政”。今天的领导者,更应当有这样的雅量。

1992年9月2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