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件事的意义做出评价,使人们对那件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毫无疑问很有必要。不过有个前提,那就是评价应当恰如其分。倘言不由衷地硬贴标签,不着边际地生拉硬扯,即使你说得一本正经、庄重无比,可在明眼人看来,最多也是末流的滑稽。
近日从报上读到这样的消息:某市有一位姓谢的先生,天生一副好牙齿好胃口,能吃玻璃、石头、铁片……什么硬东西都不在话下,被称为“吞食异物的怪杰”。他雄心勃勃地宣称:打算吃下一台电视机和一台汽车。为什么定这个目标?原来,“吉尼斯世界纪录”上记载了一个美国人用一年时间吃了一辆汽车,而谢某的志向是“超过他,为国争光!”
对谢先生那超乎常人的胃口,我真是佩服之至,钦佩不已。如果他真把那些坚硬无比的东西不可思议地吞下肚里,而本人安然无恙,上什么“纪录”我都举双手赞成。因为那是绝对的奇闻。可是,把这样做算作“为国争光”,却让人有点匪夷所思。你吃了一肚子的铁片、玻璃、塑料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因此而多了几分光彩?这是哪儿跟哪儿呢!
把本可一笑置之的茶余饭后的谈资,硬套上神圣的光环,人为地抬高其意义,这种现象无以名之,姑且称为“上挂病”吧。
如果只是一两个人这样“挂”一“挂”,也无所谓。见仁见智嘛!令人忧虑的是,此病在不少人的头脑里顽强地存在着,且不断地做着表演。春节后不久,我所在的这个城市里搞安全月活动,到处张挂宣传标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条“改革开放,不忘防火”。宣传防火,非要“挂”到改革开放的“高度”不可,好像不这样挂一下,就显示不出它的重要似的。还有报刊上报道棋赛,赢了,就有人大作“国运兴,棋运兴”的文章,好像一局棋胜败关系着国计民生,其实那不过是一种比赛、娱乐形式而已,如同竞技场上别的项目一样,重要的是参与锻炼,增强体质,切磋技艺。倘胜了就说“争了光”,那输了呢?怕就不好解释了。(www.xing528.com)
“上挂病”的成因,察其蛛丝马迹,似与曾鼎盛多年的“左”的思想有关。如在不堪回首的“文革”年月,所谓“上纲上线”是一种时髦。整人的以此为“法宝”,动辄把本不足道的小事上纲为“政治问题”、“路线问题”,用政治术语唬人;挨整的人也违心地给自己扣大帽子,以显示认识深刻,求得过关。如今这一切已成为历史,可许多人在脑子里形成的思维定式又一下子转不过弯来,一遇涉及意义评价的事,也还是不管沾边不沾边,习惯性地操起最时髦的词汇就往上套。就像电视剧《爱你没商量》里的范老太太,在家过日子稀松平常,可一入居委会管起打电话收费、自行车管理之类的事,便满口新名词,一套一套的政治术语,好像她的一言一行都带有兴邦丧邦的威力似的。
自然,为国争光、为四化出力等等,都是好词儿。可是,好词儿一旦当成套话使用,也就像滥发的纸币一样,贬值了。我以为,不论大事小事,凡涉及意义评价的,都应该把握好分寸才是。如把超过“吉尼斯世界纪录”说成是为国争光,就显然是量错了尺码。请问:该记录中诸如一张嘴同时抽若干支香烟,一次吞食若干冰淇淋等无聊的噱头,超过它有何意义?还有一位智利妇女一辈子生了55个孩子,这样的纪录不但不能超,恐怕连羡慕也是多余的。至于吃下汽车、电视机之类,你愿意试尽管试,但不必挂为国争光的招牌,说这是“自己想露一手”或“为个人争名气”,听起来还实际些。
总而言之,提口号、讲话、评价事物、思考问题,还是多一点实事求是之意,少一点哗众取宠之心为好。我很欣赏“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为了您和他人的幸福,请注意交通安全”的口号,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虚饰和矫情,让人看着就觉得那么亲切、实在。如果人们都能这样实事求是地想问题、办事情,这对于自己、对于全民族,都是莫大的幸事啊!
1992年6月2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