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说心语》解读:孔融机敏,陈韪有理!

《世说心语》解读:孔融机敏,陈韪有理!

时间:2024-05-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谁知孔融竟以“想君小时,当必了了”反唇相讥,使陈韪很难为情。很明显,该书的作者刘义庆先生是在赞扬孔融的幼慧和机敏,而陈韪是作为被嘲笑的“反面人物”出现的。其实,只要多一点审慎的思考和不带偏见的观察、研究,就可以发现陈韪之言不谬,他没有人云亦云地随声附和,还讲出了一个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道理。陈韪的八字名言是否包含了这层意思,我看是差不多的。

《世说心语》解读:孔融机敏,陈韪有理!

怎样看聪明,是个从古到今争论不休的老话题。

世说新语·言语》中有一则孔文举应对的故事,可算作典型的例证。孔融(字文举)10岁随父到洛阳,拜见“有盛名”的司隶校尉李元礼时,居然别出心裁地借古时孔子曾拜老子李耳为师的传说,称自家与李元礼家是世交,惊得宾客们无不称赞他聪颖过人。唯独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即小时候聪明,长大未必出众。谁知孔融竟以“想君小时,当必了了”反唇相讥,使陈韪很难为情。

很明显,该书的作者刘义庆先生是在赞扬孔融的幼慧和机敏,而陈韪是作为被嘲笑的“反面人物”出现的。其实,只要多一点审慎的思考和不带偏见的观察、研究,就可以发现陈韪之言不谬,他没有人云亦云地随声附和,还讲出了一个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道理。

毋庸置疑,古今有许多小时候聪慧,长大以后才能出众、成就了一番事业的人;但是,也有不少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后却平庸无奇、默默无闻者。换句话说,那些在各条战线、各个岗位上做出贡献、取得非凡成绩的人,也并非小时候个个是神童。南齐的江淹,幼年诗才敏捷,颇出了一阵风头,待成年之后却“尔后为诗,不复成语”,落下个江郎才尽的遗憾。就说孔融本人吧,虽名列建安七子之一,但生性自命不凡、恃才傲物,终被曹操所杀。这,大约也不能算聪明或有作为的表现吧!

古今中外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小时也不都是那么“了了”,像有些人形容的那样,第一声啼哭就是一首诗。他们中的许多人,幼年时也和芸芸众生一样,才智平平,有的甚至还不如一个普通的孩子。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少年时代数学成绩是落在同学后边的,这有四川乐山郭氏旧居收藏的学生成绩册为证。大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考试常常不及格,父亲对他的期望,也就是识几个字,会打算盘,长大能帮着支撑小店铺的生意而已。外国的名人也一样。著名物理学家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长到3岁时还不会说话,小学时因成绩不好常被老师批评为“笨头笨脑”,第一次考大学竟名落孙山。发明大王爱迪生童年时也被视为“低能儿”,只上了3个月的学,就被老师以“太笨”为由赶出了学校,所以他日后总结成功的经验时,才发出“天才的1%是灵感,99%是血汗”的浩叹。这样的例证,用俯拾皆是形容,是一点也不为过的。(www.xing528.com)

有道是“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能力的提高和事业的成功,都需用不懈的勤奋努力才能换来。“小时了了”,日后不再努力,其结果必然是稀松平常,佳不起来;小时不那么“了了”,但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积以时日,也一定会变得“佳”起来。反之亦然。陈韪的八字名言是否包含了这层意思,我看是差不多的。

可惜的是,这个并不深奥的道理,常常被人们忽视,一些人只是把功夫下在培养“小时了了”的神童上。学校搞什么省重点、市重点、区重点之类,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人为地制造心理上的病态;家长们也不甘落后,以剥夺儿童休息、玩耍时间为手段,强迫孩子上什么绘画班、书法班、电子琴班等等,一厢情愿地要培养几个“孔融”;传播媒介更是不甘落后,不知什么时候就“隆重推出”一个“神童”,甚至无聊到把“神童”的母亲何时受孕怀胎之类都作为“科学”报道。我真担心,这种造神童的做法和帮倒忙的宣传,将使多少孩子身受其害!

不久前从《消费时报》上读到一篇文章,题为《大起大落的钢琴热》,说从年代中期兴起的“钢琴热”,从去年开始降温。直接原因是,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费尽全力,孩子们拼了几年,不过是学了几本《拜厄》、《汤普森练习曲,并不像他们期望的那么出众,到这时才明白“真是花钱耽误功夫”。对这些不切实际的这“热”那“热”,家长们、老师们、记者们……是否都应该少点“一窝蜂”、“赶浪头”,多一点冷静的思考,多一点陈韪式的泼冷水的勇气呢?

1991年8月1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