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人缺乏幽默感一类的说法,我向来不以为然。幽默一词虽系英译,但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幽默,方式不同而已。中国文学史籍中,许多小说内出现的令人绝倒的人物,许多戏中小丑的插科打诨,还有那一部部的笑话书和逐渐繁荣起来的相声艺术,都是中国人幽默神经发达的佐证。
举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吧。乘火车出北京站,不远就可以看到一则涂在路边砖墙上的广告,斗大字赫然写着“× ×牌白黑板”。既然是黑板,怎么又是白的?假如真是白的,称做黑板岂不矛盾?经了解才得知,原来这是指一种刷成白颜色的铁制写字板,用特制油彩笔书写,擦抹时不扬粉尘,还可以用小磁铁块张挂单张纸。至此,我就不能不佩服广告作者的幽默了。他用看似自相矛盾的词语,给人留下深深的悬念,以求尽快弄个明白,这大约就是幽默用之于广告的成功之处吧!与此类似的,我还见过理发店门前的“冷烫”,蔬菜店前的“红青椒”等。幽默而不失其主旨,人们见后既能会心一笑,又明白其含义,可谓恰到好处。可是,有时幽默得离了谱儿,也不免带来麻烦。亚运会期间,在街上看到一条“亚运为国增光,海菜为亚运添彩”的标语,初见不免一愣:“海菜”二字何意?莫非向运动员们供应的紫菜海带、鱼鳖虾蟹之类?一打听,不是那么回事,原来这“海菜”是“海淀区蔬菜公司”的简称,标语的含义是表示这个单位干部职工的决心。如此这般幽默,未免多了一点苦涩味道,与李金斗说的那段相声中讽刺有的宾馆服务员把“上海吊车厂”简称为“上吊”、“开封刀具厂”简称为“开刀”庶几近之了。
当然,这样的幽默虽属不当,也无伤大雅,换个表达方法就是了。然而有些幽默,却让人笑不出声来。美国青年马克·萨尔兹曼著的《幽默的中国人》一书,开篇便讲了他在广州的一段奇遇:这位美国人是武术爱好者,执教期满回国时,皮箱里装满了长剑、大刀、九节鞭之类的东西,火车站有关人员发现后坚持按“规定”不予放行。这时,与他相识的一位警察怂恿他当场表演一段武术。奇迹随之出现了,“我只好做了几个热身动作,敷衍了事地亮亮相,吐个门户,开始献艺。得意处,我纵身跃到空中,猛地感觉到裤子从裆部到后腰炸线了!这时,四周爆发出雷鸣般的哄笑……此情此景,那些官员们一致赞成不必再耽误我了”。老外偶然出的洋相博得粲然一笑,同时也打开了“规定”之锁,堂而皇之地携带那些“宝贝”出境了。
幽默确有特殊的力量,一笑之余竟然能触动国人那根最敏感的人情的神经,这是任何研究幽默的书上都未见记载的。不过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那些官员们起初以“规定”为由卡住不放行,是否真有这样的规定?如没有,当初显然不该卡;如有,倘因一笑而冲垮,这样的规定也未免有点弱不禁风了。(www.xing528.com)
1689年,英国的温济市建市政府大厅时,一群并无建筑学知识却偏偏爱指手画脚的实权人物,认为建筑师雷恩设计的只用一根大柱支撑天花板的方案不妥,非要他再加上几根支柱不可。无奈,雷恩以英国式的幽默,增加了四根与天花板并不接触的柱子。300年后人们发现了这一秘密,在赞扬科学的胜利、鞭挞官僚主义者的无知之余,无不赞赏雷恩那辛辣的幽默。可是,抖开这幽默的包袱竟用了300年时间,未免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遗憾。
应当说,我们的生活中,幽默不是多了,而是太少。社会安定,生活上人们也就需要更多的幽默,开心解颐,娱悦身心。但是我以为,幽默之用于“白黑板”式的广告,既博人一粲又使业务生色,乃高明之举;“海菜”式的标语虽令人莫名,但无伤大雅,不当之处改过就是;而用于松动人情或应付官僚主义瞎指挥,则属幽默的歧途,让人无论如何也难以发笑了。总之,幽默还是要去掉那恼人的苦涩味儿才好。
1990年12月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