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传统的用车之道:车的专门化与公车等级分明

中国传统的用车之道:车的专门化与公车等级分明

时间:2024-05-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汉朝,车的用途已相当专门化,当时最高级的马车是“辂车”和“金根车”,装饰华丽,车上有“鸾鸟立衡”,“羽盖华瑵”,“升车则闻鸾和之声”。总之,各级“公仆”都有可以自己任意支配的公车,而且等级分明、互不“僭越”,颇符合中国传统的用车之道。最近召开的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不少代表在谈到“过几年紧日子”的问题时,都对屡禁不止的进口小汽车之风提出了批评,并希望能从中央领导开始带头坐国产车。

中国传统的用车之道:车的专门化与公车等级分明

有人考证出,中国的车是夏朝一个叫奚仲的人发明的,《管子》上有“奚仲为车”可作根据。也有人征引《古史考》上“黄帝作车”句,证明车的发明权当归更早的黄帝。不管怎么说,人与车结缘,无疑是相当遥远的事情了。

人为什么要发明车呢?我想大约是随着生产、围猎等活动的发展,需要寻求一种足以能代人负重并代步的交通工具,于是带轱辘的车就应运而生了。起初虽然不免简陋,但它足以平时乘人载物,战时作打仗的重要装备。

秦汉以后,车除了本来的作用以外,又增加了一种新功能——显示车主人的身价。在汉朝,车的用途已相当专门化,当时最高级的马车是“辂车”和“金根车”,装饰华丽,车上有“鸾鸟立衡”,“羽盖华瑵”,“升车则闻鸾和之声”。这是供皇帝乘坐的。以下,高级官员乘“轩车”,一般官员乘“轺车”,妇女乘“辎车”。从高级到低级,每辆车所用马匹也不相等。运货的大驾马车叫“恭车”,等级最次。唐宋开始盛行坐轿风,所以又出现了车厢形似轿子,四周有帐幔,上边有顶的马拉轿车。不管形制如何变化,车以人贵这一条始终没有变,从外表的制作、装饰上就分成了三六九等,达官贵人稳坐其中,奴仆们前呼后拥,好不威严。近代中国的第一辆汽车,据说是清朝的大员们给慈禧买来的。请这位“老佛爷”乘坐时,她忽然发现“车夫”不是站着伺候而是同自己一样地坐着,并且还坐在自己的前头,顿觉有失威仪。一气之下,再也不坐这玩意儿了。

封建时代最讲究的就是等级观念,在供人使用的车上分等划级,也不足为奇。奇怪的是,在我们这个人民当家做主、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有相当一部分身为“公仆”的各级领导,也在坐什么牌号的车上大费脑筋,拼命弄一辆高级轿车来显示自己的“身价”。60年代中期我在原籍县城念中学时,记得那时的县委、县政府只有一辆公用的旧吉普车,县里领导人下乡都是骑自行车。现在的情况早已大不相同了,有民谣曰:“地区干部卧着行(小轿车),县里干部两头平(面包车),乡里干部帆布篷(吉普车),村里干部一三○(货车)。”省以上干部没说,大约老百姓平时看不到他们吧。反正车会更好是没有疑问的。总之,各级“公仆”都有可以自己任意支配的公车,而且等级分明、互不“僭越”,颇符合中国传统的用车之道。倘今天有哪位地县级干部有公车不坐而去骑自家那辆自行车,冠冕堂皇的可能要说他不知如何提高工作效益,直截了当的大约要说他“不会当官儿”了。

自然,社会在前进,为了发展生产、方便工作,添置必要的交通工具亦属必须。问题是有些地方并不富裕,而且还在贫困行列,在领导岗位上的人不思带领群众脱贫,反而热衷于买小汽车,甚至挪用国家拨的扶贫款、教育经费等买车,这就令人担忧了。有资料表明,从1981年至1986年,全国仅进口小汽车所用外汇折合人民币就达200亿元(见《中国青年报》1989年4月3 日)。(www.xing528.com)

本来用于载重、代步的车,却被用来显示人的身份、官阶,对这种异化,倘黄帝、奚仲地下有知,大约也会感慨不已的。

各地竞相出现抢购进口小汽车,领导们争着换高级轿车的事,从根源上讲,一方面是封建等级观念作祟,一看见左邻右舍的领导都坐上了“皇冠”、“丰田”、“奔驰”,自己便也眼馋起来。另一方面,我们还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作为主人的人民大众还无法制止“公仆”们的挥霍行为。报载,荷兰政府为每个政府部长买车的拨款一直是6万马克,内阁试图增加到9.5万马克,但遭到议会否决,其理由是政府官员应在俭朴方面为民师表,而不应奢华。到现在,该国首相坐的也是一部旧车。我真不明白,买进口轿车那么积极,为什么不引进一些人家那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呢?

最近召开的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不少代表在谈到“过几年紧日子”的问题时,都对屡禁不止的进口小汽车之风提出了批评,并希望能从中央领导开始带头坐国产车。倘能如是,上行下效,不但可以推进清廉之风,同时也恢复了作为车的本来作用,清除了异化出来的不正常功能。盼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1989年4月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