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又一批政治团体出现
在国会请愿运动推动下,1910年又涌现出几个政治团体。这些团体有些属于单纯的立宪团体,有些则与宪政有关,但主要是筹备地方宪政与民族事务方面的工作。由于资料缺乏,有的组织与活动了解甚少,如李庆芳组织的山西宪政研究会,仅知其1910年1月曾致电军机处和宪政编查馆,谓“各省代表请速开国会,恳主持公论,以顺舆情”(207)。再如浙江政治研究社,亦仅知其1910年4月由王世裕发起,“意在结合政党,组立机关,对于政府则以请求早开国会为目的,对于人民则以仰承诏旨,求所以画一国民之智识之程度”(208),余皆不详。下面将其他几个团体略予介绍。
由咨议局正副议长汤化龙、张国溶、夏寿康发起,成立在1910年4月之后。(209)以促进实行君主立宪为宗旨。会员由湖北咨议局、教育总会、汉口总商会、汉口各团体联合会和省自治筹办处的人士结合组成。汤化龙为会长,张国溶、夏寿康为副会长。汤化龙兼宪政讲习所所长,张国溶兼《宪政白话报》社长。(210)1910年末,该会曾发起湖北各团体,上书资政院,请开党禁。
(二)八旗宪政研究会
1910年12月4日,贵胄法政学堂教员鸿志、班吉本约集100余名贵胄子弟开会,议定成立八旗维持宪政会,暂举鸿志、班吉本为干事,铁成为编辑。同月25日,召开正式成立大会,与会者200余人,将会名更改为八旗宪政研究会。会上通过了章程草案,选举班吉本为总干事,鸿志为副总干事。该会“以联络八旗团体,植政党之基础为宗旨”(211)。1911年7月,曾提议重订章程。8月召开临时大会,议决上书八旗都统,通知旗民参加咨议局选举,保证公民权利。11月,同其他政党、团体一起上书资政院,陈述了关于拟订宪法的重要意见。
(三)八旗宪政会
1910年2月27日,文耀等约集旗民200余人,开会讨论八旗生计及请愿速开国会问题。3月上旬组织了八旗宪政会,专办筹议八旗生计及宪政事宜,推举文耀等为干事。12月11日,召开正式成立大会,选举文耀为会长,恒钧为副会长。约有会员70余人。其宗旨是:“发达旗人之经济能力,并增长其政治知识,使可为完全立宪之国民。”研究的问题大致分为变通八旗制度,筹划旗人生计,化除满汉畛域三个方面。(212)
(四)八旗期成公民会
1910年12月,八旗高等学堂教员文质彬、章福荣和近畿督练处委员祥质甫等鉴于八旗问题关系到旗民的生计、满汉融合和国家宪政前途,特发起组织此会。上旬,章福荣等约集满蒙文高等学堂、八旗高等学堂学生200余人开会,宣布了宗旨。会后发布了公启和简章,规定“本会专为八旗人士期成公民而设”,“以联络京旗及驻防同谋生计为主义”,督促变通旗制处工作,融化满汉。总会设于京师,分会设于各省驻防。(213)12月25日召开成立大会,许多人发表了讲话,选举章福荣和印德贺为正副会长。旋民政部因会员多系在校学生,与《结社集会律》不符,饬令解散。其后章福荣又重新吸收会员,维持了此会。
(五)顺天宪政公会
由李搢荣、陈树楷、张锡光、张铭勋等于1910年12月发起成立。宗旨为“研究国会成立以前国民应行筹备之事项,以督促近畿人民之发达,辅助国家宪政之进行”。会员资格限于现任自治职务、办理学务的人和警董、资政院议员;本省会议厅士绅、咨议局议员、顺天所属各州县士绅办理公务素有重望者,经会员介绍也可入会。其任务是研究国会成立以前顺天府国民应筹事项,全府学务、警务和自治事项,以及其他应兴应革事项。会中设置正副会长、书记、干事、会计、审查员等职员,全体会员皆为调查员,第一次常年会于1911年7月15日举行,与会会员共62人。(214)同年11月,该会致电袁世凯内阁,请速组织共和政体。
【注释】
(1)《论政府无立宪之能力》,载《大公报》,1909年12月13日。
(2)张謇:《请速开国会建设责任内阁以图补救意见书》,见《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3。
(3)参见《张謇日记》,宣统元年八月三十日。
(4)《张謇日记》,宣统元年九月二十一日。
(5)参见《申报》,1909年12月11、22日;《时报》,1909年12月11日。
(6)《张謇传记》,175~176页。
(7)参见《时报》,1909年12月29日;《宪政篇》,载《东方杂志》,第6年第13期。但两报刊均将谈话会开始日期误记为农历十月六日(11月18日),有的著作说11月27日,亦无根据。据《张謇日记》,开会始日应为12月18日。
(8)《送十六省议员诣阙上书序》,见《张季子九录·文录》卷10。
(9)参见《时报》,1909年12月29日;《宪政篇》,载《东方杂志》,第6年第13期。到会人数,张謇《送十六省议员诣阙上书序》记为30余人,另有一说为55人,备作参考。
(10)参见《时报》,1910年1月2日。
(11)《盛京时报》,1909年11月28、30日。
(12)《大公报》1909年11月22日。
(13)参见《盛京时报》,1909年12月17日。
(14)《慨筹还国债之结果》,载《大公报》,1910年7月27日。
(15)《时报》,1909年12月18日。
(16)参见《敬告筹还国债会及国会请愿各代表》,载《时报》,1909年12月22、23日。
(17)参见《敬告筹还国债会及国会请愿各代表》,载《时报》,1909年12月22、23日。
(18)《盛京时报》,1909年12月14日。
(19)参见《国会代表上都察院请愿书》,载《时报》,1910年1月27、28日。
(20)参见《时报》,1910年1月31日。
(21)参见《时报》,1910年1月24、26、31日。
(22)《各省请愿国会代表通告书》,载《时报》,1910年2月5日。
(23)《时报》,1910年1月30日。
(24)《申报》,1910年1月27日。
(2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
(26)参见《申报》,1910年1月26日。
(27)《时报》,1910年2月2日。
(28)《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641~642页。
(29)参见《记国会请愿代表进行之状况》,载《东方杂志》,第7年第2期;《大公报》,1910年2月18、19日。文中月日均为农历。
(30)《国会请愿代表同人奉上谕后之通告书》,载《时报》,1910年2月26日。
(31)参见《京师国会期成会通告》,载《时报》,1910年2月23日。
(32)《申报》,1910年3月28日。
(33)参见《浙江日报》,1910年2月25日;《申报》,1910年2月14日。
(34)《申报》,1910年3月28日。
(35)《梁启超年谱长编》,500页。
(36)《梁启超致徐佛苏书》,1910年3月15日,抄件。
(37)《梁启超年谱长编》,513页。
(38)参见《时报》,1910年5月14日。
(39)参见《国风报》,第1年第9期。
(40)《敬告各省商会请联合请愿书》,载《大公报》,1910年4月22、23日。
(41)《大公报》,1910年4月9日。
(42)《大公报》,1910年6月6日。
(43)参见《大公报》,1910年4月1日。
(44)一档档案:会议政务处档,984、985、986号。
(45)参见《大公报》,1910年7月5日。
(46)《华商联合会为国会事公告海内外华商请求书》,载《申报》,1910年4月12日。
(47)《华商联合会为国会事公告海内外华商请求书》,载《申报》,1910年4月12日。
(48)参见一档档案,外务部档,4747号。
(49)参见一档档案,外务部档,4747号。
(50)《申报》,1910年3月9日。
(51)各请愿书均见《国会请愿代表第二次呈都察院代奏书汇录》。
(52)参见《国会请愿代表第二次呈都察院代奏书汇录》,49~50页。
(53)《大公报》,1910年3月4日。
(54)《时报》,1910年6月26日。
(55)《大公报》,1910年6月4日。
(56)《汇报》,1910年7月8日。
(57)《国会请愿代表第二次呈都察院代奏书汇录》,51~52页。
(58)《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辑,131~132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按:编者定上书时间为1910年11月,显有疏误。
(59)参见《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644~645页。
(60)参见《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报告书·会员记事录》,26~27页。
(61)《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报告书·序》。
(62)章程见《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报告书》。
(63)《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报告书·会员记事录》,28页。
(64)参见《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报告书·议决案汇录》,6~7页。
(65)参见上书,12~23、42~47页。
(66)参见《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报告书·议决案汇录》,8~10页。
(67)参见上书,11页。
(68)参见上书,25~29页。
(69)参见《中国纪事》,载《国风报》,第1年第25期。
(70)参见《国会请愿代表团启》,1~2页,见国会请愿同志会编:《国会鼓吹》。
(71)《论国民宜速准备第三次请愿国会之进行》,载《时报》,1910年7月9日。
(72)《大公报》,1910年6月29日。
(73)《大公报》,1910年8月10日。
(74)《申报》,1910年2月4日。
(75)《申报》,1910年7月17日。
(76)参见《宣统二年五月中国大事记》,载《东方杂志》,第7年第6期。
(77)《时报》,1910年7月4日。
(78)《国会期限问题》,载《国风报》,第1年第3期。
(79)《立宪九年筹备案恭跋》,载《国风报》,第1年第1期。
(80)《责任内阁释义》,见《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0册。
(81)《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见《饮冰室合集·文集》,第8册。
(82)《慨筹还国债之结果》,载《大公报》,1910年7月27日。
(83)参见《大公报》,1910年8月13日。
(84)《论中国政局之转机》,载《时报》,1910年8月21日。
(85)《第二次忠告国会代表》,载《大公报》,1910年9月2日。
(86)参见《国会请愿之近状》,载《东方杂志》,第7年第8期。
(87)《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报告书·会员记事录》,47页。
(88)以上引文见《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报告书·会员记事录》,47、51~53、58~59页;《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报告书·函电汇录》,5页。
(89)《国会请愿同志会干事孙洪伊等为日俄协约泣告国民书》,载《申报》,1910年9月7日。
(90)《国民公报》,1910年10月3日。
(91)《国民公报》,1910年10月8日。
(92)参见《国会代表团刊布血书》,载《申报》,1910年10月14日。
(93)参见《国民公报》,1910年10月9日。
(94)参见《中国记事》,载《国风报》,第1年第25期;《申报》,1910年10月16日。按:10月10日的《正宗爱国报》和11日的《大公报》记代表至资政院呈递日期为8日。
(95)参见《宣统二年十月中国大事记》,载《东方杂志》,第7年第11期。
(96)《时报》,1910年10月24日。
(97)参见《国民公报》,1910年10月26日。
(98)《国民公报》,1910年10月28日。
(99)《民立报》,1910年10月31日。
(100)《时报》,1910年10月1日。
(101)《大公报》,1910年11月1日。(www.xing528.com)
(102)参见《大公报》,1910年10月6日;一档档案:《直隶总督陈夔龙代奏顺直绅民阎凤阁等请开国会由》,会议政务处档,851号。
(103)《大公报》,1910年11月3日。
(104)《时报》,1910年10月18、27日;《民立报》,1910年10月27日。
(105)参见《申报》,1910年11月4日;《帝国日报》,1910年11月14日。
(106)参见《陕西民气勃发》,载《丽泽随笔》,第15期;《陕西同志会事件汇记》、《国民热度之颇高》、《各学疑团之宜去》,均见《丽泽随笔》,第16期;《国民公报》,1910年10月26日。
(107)《申报》,1910年10月26日。
(108)参见《时报》,1910年11月6日,报道请愿人数为“三四千人”;同报10月31日的“福州公电”作“五千余人”;11月1日的《国民公报》亦为“五千余人”。
(109)参见《民立报》,1910年11月19日。
(110)参见《庞鸿书讨论立宪电文》,载《近代史资料》,总59号,90页。
(111)《时报》,1910年7月17日。
(112)参见《时报》,1910年10月2日。
(113)参见《国民公报》,1910年10月29日。
(114)参见《盛京时报》,1910年10月16日。
(115)参见《厘订官制参考折件汇存》。
(116)参见一档档案:朱批奏折档,111号。
(117)参见《锡良遗稿》,第2册,1204~1205页。
(118)参见《各省督抚会商要政电》,载《东方杂志》,第7年第10期。
(119)同上书。
(120)以上引文均见《庞鸿书讨论立宪电文》,载《近代史资料》,总59号,47~50页。
(121)《时报》,1910年10月9日。
(122)《时报》,1910年10月18日。
(123)《各省督抚合词请设内阁国会奏稿》,载《国风报》,第1年第26期。《东方杂志》第7年第11期所记联衔人中缺少增韫。
(124)《中国立宪史第一宏文》,载《帝国日报》,1910年10月30日。
(125)《庞鸿书讨论立宪电文》,载《近代史资料》,总59号,60~61页。
(126)《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345~347页。
(127)《大公报》,1910年10月18日。
(128)《大公报》,1910年10月27日。
(129)《大公报》,1910年11月4日。
(130)《时报》,1910年11月5日。
(131)参见《民立报》,1910年11月11日。
(132)《宣统政纪》卷28,1~2页。
(133)《民立报》,1910年11月9日。
(134)《时报》,1910年11月9日。
(135)《时报》,1910年11月16日。
(136)《读初三日上谕感言》,载《时报》,1910年11月8日。
(137)白坚:《国会期迫敬勖国民》,载《蜀报》,第6期。
(138)参见《申报》,1910年11月9日。
(139)《江苏咨议局之黑幕》,载《申报》,1910年11月27日。
(140)《时报》,1910年11月10日。
(141)参见《帝国日报》,1910年11月30日。
(142)《时报》,1910年11月19日。
(143)《申报》,1910年11月16日。
(144)《申报》,1910年11月9日。
(145)参见《申报》,1910年11月13、16、19日;《时报》,1910年11月20日。11月14日的《民立报》记游行人数为4000余人。
(146)参见《大公报》,1910年11月15日。
(147)参见《宣统二年十月中国大事记》,载《东方杂志》,第7年第11期。
(148)参见《同志会通告书》,载《时报》,1910年12月7日。
(149)参见《盛京时报》,1910年12月4日;《国民公报》,1910年12月9日。
(150)参见《盛京时报》,1910年12月8日。
(151)《盛京时报》,1910年12月7、8日。
(152)参见《奉天全省人民请锡督代奏明年即开国会呈稿》,载《盛京时报》,1910年12月8日。
(153)《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649页。
(154)袁金铠:《傭庐经过自述》卷1,10页。
(155)《时报》,1910年12月17日。
(156)《盛京时报》,1910年12月21日。
(157)《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652~653页。
(158)《盛京时报》,1910年12月28日。
(159)《民立报》,1910年12月26日。
(160)参见《大公报》,1910年12月21日;《时报》,1911年1月7日;刘寿山:《天津请开国会风潮追忆》,见《辛亥革命回忆录》八,241~242页。
(161)《大公报》,1910年12月24日。
(162)参见《大公报》,1910年12月22日。
(163)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2,53~54页。
(164)一档档案:电寄档,1602(一)号。
(165)《申报》,1911年1月7日。
(166)《盛京时报》,1911年1月8日。
(167)《盛京时报》,1911年1月8日。
(168)《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653页。
(169)《大公报》,1911年1月12日。
(170)参见《国民公报》,1911年1月20日。
(171)《盛京时报》,1911年1月15日。
(172)《大公报》,1911年1月10日。
(173)《盛京时报》,1911年1月14日。
(174)《申报》,1910年12月26日。
(175)参见《申报》,1911年1月20日。次日的《时报》记预定签名日期为1月8日。
(176)《时报》,1910年10月20日。
(177)《时报》,1910年1月31日。
(178)《盛京时报》,1910年7月31日。
(179)《大公报》,1911年3月24日。
(180)《申报》,1911年1月4日。
(181)《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见《饮冰室合集·文集》,第8册。
(182)《论开国会欢祝会》,载《时报》,1910年11月13日。
(183)《盛京时报》,1910年5月12日。
(184)《大公报》,1910年8月24日。
(185)《大公报》,1910年10月2日。
(186)《大公报》,1910年9月8日。
(187)《大公报》,1910年9月22日。
(188)以上各信俱载《大公报》,1910年10月3日。
(189)《盛京时报》,1910年8月10日。
(190)《国民热度之颇高》,载《丽泽随笔》,第16期。
(191)参见《农林学堂罢课》,载《丽泽随笔》,第15期。
(192)参见《贵州妇女爱国会致代表团函》,载《大公报》,1910年8月31日。
(193)《论朝廷对于国会请愿宜从民意》,载《时报》,1910年1月2日。
(194)梁启超:《国会期限问题》,载《国风报》,第1年第3期。
(195)沧江:《读十月初三日上谕感言》,载《国风报》,第1年第28期。
(196)《论政府对于人民之现象》,载《大公报》,1911年1月1日。
(197)白坚:《论蜀人由今当竭诚竭智竭力于立宪》,载《蜀报》,第2期。
(198)《申报》,1910年9月2日。
(199)《论拒绝国会请愿之影响》,载《新闻报》,1910年7月4日。
(200)《敬告国民》,载《时报》,1910年7月1日。
(201)《读二十一日上谕赘言》,载《时报》,1910年7月2日。
(202)《帝国日报》,1910年12月10日。
(203)《读初三日上谕感言》,载《时报》,1910年11月8日。
(204)《读十一月二十三日上谕感言》,载《汇报》,1911年1月10日。
(205)《读二十三日上谕恭注》,载《申报》,1910年12月26日。
(206)《论谕旨发遣温世霖事》,载《时报》,1911年1月12日。
(207)一档档案:宪政编查馆考察筹备宪政档,30号;《申报》,1910年1月27日。
(208)《申报》,1910年4月10日。
(209)汤化龙递补议长、张国溶当选副议长在1910年4月上旬,既由三议长发起,成立当在此之后。
(210)参见王保民:《清末汤化龙等组织汉口宪政会的情况》,见《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又《关于武汉历史见闻》,武汉市政协档案资料,转见皮明庥:《武汉首义中的武汉商会、商团》。但两文的说法略有差异。刘道铿的《汤化龙的政治活动及其思想》(《湖北文史资料》,第8辑)也提到汤化龙“创办了宪政同志会”。
(211)《帝国日报》,1911年7月20日;《正宗爱国报》,1911年7月22日。
(213)参见《八旗期成公民会通告书》,载《大公报》,1910年12月21日。
(214)参见《国民公报》,1910年12月27日;《京都日报》,1911年7月28、29日;《大公报》,1911年6月3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