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立宪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其意义

立宪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其意义

时间:2024-05-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六、运动的意义国会请愿运动基本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可从政府和领导运动的立宪派两个方面探寻。立宪派主张议会政治,国会具有最高立法权,监督弹劾政府权,并决定政府成员的进退。立宪派认为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理所当然地具有管理、过问国家大政的权利,要求民主自由的权利,进行和平请愿是天经地义的。国会请愿运动尽管失败了,但其意义不可低估。

立宪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其意义

六、运动的意义

国会请愿运动基本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可从政府和领导运动的立宪派两个方面探寻。

立宪派主张议会政治,国会具有最高立法权,监督弹劾政府权,并决定政府成员的进退。如果召开国会,不但政府权要们的政治命运从此系于国会,很快要被淘汰,而且再像过去那样专制独裁,一心为个人及子孙营谋私利、荣华富贵、胡作非为,也根本不可能了。因此,他们视民主为洪水猛兽,怕得要死,恨得要命,说什么“将来开国会后,事事干涉,政令必至下移”(176),“民权实属可怕”(177)。基于这种自私、恐惧心理,他们千方百计加以阻挠,此其坚决反对速开国会的基本原因。

立宪派认为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理所当然地具有管理、过问国家大政的权利,要求民主自由的权利,进行和平请愿是天经地义的。而政府权要们则把国家看做私有物,认为国家大政只能由他们决定,人民无权发言;民主自由只能由他们赐予,赐予多少就是多少,人民无权要求,更不能集众“要挟”。因此,他们不是把请愿运动看做民智提高的表现,而是视为“民气嚣张”,怀疑请愿代表“其心不可尽测”(178),哪里还会答应人民的要求?

可是,他们又不敢公然把自己的阴暗心理公之于众,只好大耍两面派,玩弄阴谋诡计,以种种借口搪塞拖延,直至书写在纸面上的理由被驳得体无完肤时,方始缩短三年期限,不准再越雷池一步。他们握有庞大的军警暴力工具,“深信其权力犹足以专制国民”(179),故到第四次请愿时,就力言“民气嚣张,日益膨胀,朝廷若再放弃大权,必致酿成乱端”,奏称“当断不断,必受其乱”(180),“激讽”载沣动用专政工具把请愿运动镇压下去。

从立宪派主观方面检讨,首先在于他们对政府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自身的软弱。立宪派对政府没有好评,却又相信所谓赤诚忠爱之忱能够感动“上帝”,不知做以强硬手段对付的打算。故当政府施展暴力时,他们便无可奈何,只好偃旗息鼓,罢兵退却。他们曾向政府声明,不给人民立法权,人民即无遵守法律之义务,但当朝廷宣布再请愿就是“煽惑”动乱,即“按法惩办”时,他们就胆怯了,不敢针锋相对地宣称命令是非法的、无效的,这种软弱的性格使他们难以坚持到底。

发动群众也不普遍深入,缺乏坚强的后盾力量。立宪派强调“中等社会”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因而轻视广大劳动人民。他们过于天真,以为咨议局议员由人民选举,议员请愿就等于全国人民请愿,所以前两次仅派了少数代表。第三次虽然使运动变为真实的群众运动,可是发动也不是很深入普遍,尤其是首都北京,竟无群众游行,未显示出人民群众的力量,不能对当权者构成巨大压力。至于发动农民,可以说只有思想敏锐的梁启超真正重视。他说,立宪政治是国民的政治,欲宪政成立,必须令国民的中坚阶级知道宪政利害切己而积极参与。“欧美诸国多以工商为国民中坚者也,而我国则以农为国民中坚者也,故开发农民之政治思想,实今日中国第一急务也。”呼吁一切“士君子”和请愿同志会去“唤醒农民”(181)。其他立宪派和开明士绅虽感有发动更多农工商群众的必要,但认识没有梁启超深刻。有些地方确也到农村进行了宣传动员,收到一些效果,只是由于长期的封闭落后,许多农民不理解国会与其自身的利害关系,表现得极为冷淡。“有宣讲者至,则曰:教人学外国者又来,其实局也(咨议局)、会也(国会),皆彼辈得意之地耳,民穷至此,尚有何望。”(182)农民发动不起来,运动就无法植根于深厚的社会土壤。

缺乏严密的组织与领导也是一大弱点。请愿代表团在运动中起了非常重要的组织与领导作用,但毕竟是一个临时组织的班子,本身就不是组织纪律性十分严密的团体,其与各省咨议局、各团体、同志分会之间没有领导与服从的关系,对于代表团的决定号召,各省完全凭着自己的认识及政治热情去做,因此,运动的发展就不均衡,步调不划一,特别是第三次请愿后内部发生了分化,部分咨议局和团体退出了请愿行列,这就给政府以可乘之隙,公然动用武力镇压了运动。

以上几点是互相联系的,又是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足、文化落后等情况密切相关的,不能完全归咎于立宪派的主观努力不够。

国会请愿运动尽管失败了,但其意义不可低估。

第一,在比较广泛的范围内普及了宪政知识,提高了国民的民主主义觉悟爱国主义思想。

过去,宪政思想主要传播于知识分子和开明士绅中间,其他阶层的人了解不多,边疆和落后闭塞地区犹少。在国会请愿运动中,立宪派除了在报刊上连篇累牍地大造挽救民族危亡、反对封建专制的舆论外,为了发动群众,还比较普遍地开展了集会演说、个别动员、张贴宣传画、散发传单和宣讲材料、征求签名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宣传材料都以口语作为语言媒介,如有的这样写道:“好了,好了,大清国快强了。大家请求开国会啦,赃官暴吏快绝迹啦,打官司亦不用花钱啦,差徭亦就免啦,百姓快有活路啦!”(183)有篇《劝立同志会》文如此写道:“现在我们中国危险极了,往国内说,是政治腐败……往国外说,又是各国协议,暗含着要瓜分,如同麻绳儿蘸水,一天紧着一天……我们中国的病,眼看着要入膏肓……这活的法子是什么呢?就是开国会。因为国会是人民同政府合手商议事情的地方,向来我们中国,一切政事不准人民搀言,也不教人民知道。列位请想,这们大的中国,这们多的事情,只凭着三五个作大官儿的,能够办的好不能呢?就不必说徇私舞弊啦……必得国家的大事叫一国人同办才行……”(184)这些下层劳动群众都能听得懂,颇有鼓动性。所以,尽管从总体上看发动群众的工作并不普遍深入,若从接受宪政思想、支持请愿运动的人数和范围看,确实比过去大为增长和扩展了。以天津为例,“一般劳力家”亲到请愿同志会签名的,“日必数十起”(185)。“工人何茂林、徐翠璋、伍岳奎、许连仲等百数十人”,都开列了名单,寄给同志会,“以尽国民天职”(186)。刻字工人刘学圃、修补羊角灯工人陆长发等20余人,工匠曹玉山及其子曹富贵,均属于下层社会的群众。广立顺洋货庄年仅18岁的店员王金魁在致请愿同志会要求签名的信中写道:“现观我国政府之腐败,专制之酷烈,官场之舞弊,交涉之棘手,无一非速亡之现象。惟诸公组织请愿国会,诚为救亡要图。”(187)德盛洋车厂人力车夫邢德光等十余人的信说:“生计艰难,衣食二字,劳力者多不易求,若不速开国会,我辈将无生望等语。”成兴魁铺长史临湘、李进才等人的信说:“政府腐败已极,贪官污吏遍满国中,官逼民叛,日有所闻,舍速开国会外,别无救亡之策。”义昌新洋广货店店员黄辑五等十余人的信写道:“不才等愤民权之不伸,惧国运之危厄,是以连袂而起,愿附诸大君子之末,争吾辈天赋之权利,虽粉身碎骨,亦所不惜。”(188)从直隶第二次签名册中,还可看到有不少农民签了名。黑龙江省的变化,咨议局在致请愿代表团的函中说得很清楚:“去冬发起请愿会,虽两次无效,而起动社会之力实为伟大。江省地处极边,士民向不知立宪为何事,自有国会请愿之举,潮流所及,一般人民渐渐开明,近日江省之民望国会成立之志较他省为更殷。”(189)一向极其落后的陕西省在第三次请愿时出现了捐款的动人场面:“此次陕民气动诚发于中,士众捐集踊跃,姑无论已。乃有剃头人捐大钱六百者。南院门说书某捐帖子钱数千,人以贫穷阻止,彼奋然曰:‘我日得钱,岂可不令我与国事?’既而有僧人、道人、小学堂学生,皆先后签名输资,各三数百不等。最后有青年妇女桑氏、荀氏输资,使该翁某送到。又有孀妇某氏,亦使人送资。”(190)游行请愿后,农林学堂的学生还发生了一次罢课风潮,原因是该堂提调隐藏起省请愿同志会的开会公启,不让学生参加,引起学生公愤。(191)贵州的妇女组织了妇女爱国会,她们认为《国民公报》能“使舆论得以伸张,政府有以监督”,特将发起国民捐时募集的50元寄赠代表团,作为办报之助。(192)

以上事例说明,通过国会请愿运动,宪政思想已经普及到边疆和落后地区,城市市民和工人、农民阶级,妇女和贫苦的人民,人民群众的爱国思想、民主觉悟确实有了明显提高,国会请愿运动实际上是向人民进行爱国民主教育的大课堂。(www.xing528.com)

第二,暴露了当权者的真实面目,使政府丧尽人心,加速了灭亡。

早在请愿代表由上海首途进行第一次请愿时,立宪派就警告政府说,请愿是由人民公举的议员进行的,允准与拒绝是对朝廷诚心立宪与否的一大考验,不准“则必大拂民望,不啻揭其专制之心以昭示于天下,人心解体,国势日孤”(193)。类似的告诫几乎在每一份请愿书中都可找到。

然而当权者却一拒再拒,态度越来越严厉,手段越来越残暴,人民终于看清了他们的真实面目和内心世界:“其心目中未始有国家也,未始有君父也,未始有人民也,所见者权位耳,金钱耳。”(194)“其或者持筹握算,略揣尽此三年中所黩之货,差足为长子孙之计”(195)。“深恐实行立宪则人民之权力必由此而伸,政府之权力必由此而缩,故既不敢推翻宪政冒反对之恶名,尤不愿速开国会受人民之监督。”(196)“对于立宪貌不敢不从,而心实恋恋于专制权之便其私”(197)。所以,政府每拒绝一次,人民的愤怒情绪就增加一度。

二次请愿失败后,“全国人心,为之灰冷”(198)。有些人认为清王朝“气数之穷,岂人力所能挽救,徒劳无益,知者不为”(199),态度转为消极,而思想感情已同清王朝断绝。有人悲愤地写道:“呜呼,朝廷之弃吾民也!弃民者,即无异自弃其宗庙社稷也”。“乃一再挫折摧残而不之惜,视爱国主义为仇国之举动,此岂可以诏示天下者耶!”(200)“政府不顾其机而迎之,而反欲遏其机以激之,岂必举巴黎英伦之惨剧演之吾国而始快耶!”(201)

三次请愿被拒,立宪派愤怒地谴责政府“不许人民谋幸福,亦不欲人民为国家谋幸福”(202),“直视吾民如蛇蝎如窃贼!”(203)

至镇压第四次请愿后,“恶感普及于全国”,人民悲愤到极点,纷纷抨击说:“吾不解政府诸公何为倒行逆施至于此哉!”“吾国人民则仅以文字争,仅以口舌涕泪争,即激烈者亦不过自毁其肢体而已。无他,人心固结,不忍启衅于阋墙也。乃人民与政府则亲而近之,而政府之于人民则驱而远之,务使穷无所归,倒戈相向,否则为异国之顺民而后快,是诚不解其何心矣!”(204)“吾不知朝廷之弃吾民焉何竟悍然不顾如是”,“而必为此戕贼人心之策,以陷吾民于绝地而后快也”。“呜呼,今日毋谓请愿者之多事也,恐它日欲求一请愿之人而亦不可得矣!”(205)

逮捕发配温世霖事件进一步擦亮了人民的眼睛。《时报》为此专发社论说:“一般舆论谓政府此举,为揭出假立宪面具之一铁证也。不然际预备立宪之时,何以政府作为竟与立宪原理相背驰若此!岂非一面以立宪国民,一面又以专制压抑国民乎?”又指出:纵然政府专制手段比大独裁者梅特涅还要厉害,人民也不会被吓倒,“民不畏死,奈何以死吓之!”(206)温世霖发配后,直隶各界人士公拟集资白银1000两,供其沿途之用,一些人还联名倡议将天津学界请愿同志会所余900余元赠温,北京某校师生亦捐赠500元。温途经河南、陕西,均被当作上宾,受到盛大欢迎,咨议局和各界皆有馈赠。反动暴力可以限制压制人民,然而征服不了人心。当权者自鸣得意之时,恰恰是人心丧尽之日;当权者视为胜利的杰作,正是愚蠢透顶的失败之笔。

立宪派和人民请愿不仅为了爱国和争取民主自由,同时也是为了朝廷的长治久安。他们奉献于国家和朝廷面前的是一腔热血,一颗忠贞之心,一片挚爱之情。他们相信政府能够理解并接受人民的呼声和要求,从而做到朝野一体,上下一心,消除隔阂,共渡难关。为此,他们采取和平请愿的方式,反对暴动,向当权者作揖磕头,痛哭陈述,乞求恩准。这一点常常被视为立宪派没有骨气甚至无耻之举加以鞭笞。其实作揖磕头不过是当时封建官场的礼节,不值得大惊小怪。尤其应当看到这种方式和行为产生的积极后果。立宪派和人民对政府表现得愈驯服愈相信愈忠贞,在遭到政府一次次的拒绝、申斥和镇压后,他们对政府的态度也就变得愈为决绝,由热切的希望变成无限的失望,再变而为切齿的绝望,而且义无反顾,永不回头。因为他们自认为尽到了应尽的责任,政府的冷酷绝情伤透了他们的心。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是古今中外颠扑不破的真理,清政府注定行将灭亡。

第三,不仅使立宪派经受了一次民主运动的锻炼与考验,进一步激发了爱国热情,丰富了宪政知识,增长了才干,坚定了立场,而且促使他们中的少数激进分子与政府决裂,转变到革命立场上来。

第四,创造了斗争的新方式新手段。

以往人民同反动统治者进行斗争,不外乎采取武装起义、暴动、抗捐抗税等方式,皆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严禁。此次运动采用了和平请愿的合法斗争方式,运用了群众游行示威、学生罢课等手段。这些在西方国家已是司空见惯,但在中国却是初次运用,也可说是一种创造。这种新的方式和手段与革命暴力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然而也是人民与反动统治者进行斗争时的一种有力武器,尤其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更显得重要,常为后来的革命人民所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