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政闻社:清末中国政治改革风潮的重要组织

政闻社:清末中国政治改革风潮的重要组织

时间:2024-05-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六、政闻社政闻社由梁启超所组织。但合作终于破裂,杨度自行成立了宪政讲习会,梁启超与蒋智由、徐佛苏也加紧组织政闻社。11月9日,政闻社召开全体会议,议决支持江浙两省人民力拒借款筑路;开展国民运动,要求召开国会。12月15日,政闻社召开欢迎大会。3月3日,马相伯等在上海召开披露会,向各团体代表及社会名流介绍了政闻社的情况。

政闻社:清末中国政治改革风潮的重要组织

六、政闻社

政闻社由梁启超所组织。梁启超认为政治改革不能单纯依赖政府,要看国民有无促进政府改革的能力,而要训练国民具有这种能力,“必赖有一机关”,“合热诚而同主义之人”(75)组织政团。1906年10月康有为提出改保皇会为国民宪政会时,梁启超别有打算,想在国内另设新会,并与杨度等协商。他在致康有为的信中,把另组政团的理由,与帝国宪政会的关系,组织计划,作了详细报告。其要点为:1.海外保存旧会,名为帝国宪政会,海内另设新会,名为宪政会,两会名分而实合,始分而终合。之所以必须分开,一因海外之事不能令内地人知道,二因人们知道帝国宪政会即是旧日的保皇会后,在内地推行不便。2.成立宪政会,康有为不出头,因内地人忌康者多,但必须戴康为会长,然后新旧才能统一。故会章中讲明,暂不设会长,虚席以待康。梁在会中不任职,仅以普通会员代行会长事。熊希龄也不出名,以便在内地运动。3.宪政会先在东京成立,然后将本部移至上海,以干事长主之,干事长由杨度担任。4.会章纲领大致是:尊崇皇室,扩张民权;巩固国防,奖励民业;要求善良宪法建设责任政府。5.发起人为梁启超、杨度、蒋智由、徐佛苏、徐勤、麦孟华、狄葆贤、罗普、汤睿等。6.以徐勤为会计长,掌握财权。7.梁启超亲赴上海一次,争取郑孝胥张謇、汤寿潜等入会。8.拟推戴醇亲王载沣为总裁,载泽为副总裁。9.经费熊希龄负责筹15万,梁启超筹5万(请康代筹)。10.海外会员是否加入,听其自愿。(76)康有为表示同意。但合作终于破裂,杨度自行成立了宪政讲习会,梁启超与蒋智由、徐佛苏也加紧组织政闻社。

1907年6月,梁启超秘密前往上海,准备会见在“丁未政潮”中被排斥出京的粤督岑春煊,争取他的支持,并拉郑孝胥、张謇等入会。郑、张等已组织了预备立宪公会,担当领导职务,自不愿屈居康、梁之下,对康、梁的国事犯身份也有所忌讳,梁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岑春煊到沪稍迟,梁等不及,亦未见到。

梁启超回到日本后,为政闻社拟订了《政闻社社约》,接着决定停办《新民丛报》,创办月刊《政论》,作为政闻社的机关报。《政论》总发行所设在上海,主编为蒋智由,笔政由梁启超遥领。

《政论》第1期10月7日出版,刊载了《政闻社宣言书》、《政闻社社约》和《政闻社社员简章》。《政闻社宣言书》宣称,“专制政体不适于今日国家之生存”,中国政府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必须将其连根拔除,“于政治上减杀君权之一部分而公诸民”,实行国民政治;欲达此目的,只有君主立宪一途。为此,确定以实行国会制度,建设责任政府;厘定法律,巩固司法权之独立;确立地方自治,正中央地方之权限;慎重外交,保持对等权利,作为奋斗的政治纲领。为了避免政府摧残,消除人们入社的恐惧心理,还声言政闻社从事合法的活动与和平的斗争:“常以秩序的行动,为正当之要求。其对于皇室,绝无干犯尊严之心;其对于国家,绝无扰紊治安之举。此今世立宪国国民所常履之迹,匪有异也。今立宪之明诏既屡降,而集会结社之自由,则各国咸认为国民公权,而规定之于宪法中者也,岂其倏忽反汗,对于政治团体而能仇之。”《政闻社社约》载明其宗旨为:1.确定立宪政治,使国人皆有参与国政之权;2.对于内政外交,指陈其利害得失,以尽国民对于国家之责任心;3.唤起国人对于政治之热心,及增长其政治上之知识与道德。关于实行办法,从三个方面入手,一为编撰,即编辑出版杂志、报纸和书籍;二为交通及调查,即联络内地,输入政治知识,通告政治利弊,调查政治之事;三为建议及警告,即关于国家大事,申告政府。凡此均表明政闻社是一个立志政治改革,为人民民主权利而奋斗的资产阶级政治团体,其政治纲领标明了追求的政治目标,显示了与其他政团的不同,具备了政党的雏形。

梁启超原先考虑的发起人中,有他本人和徐勤、麦孟华、罗普、狄葆贤、汤睿等,为避免清政府之忌,有利于政闻社活动,在公布时仅列有蒋智由、徐佛苏、黄可权、吴渊民、邓孝可、王广龄、陈高第

10月17日上午,政闻社开成立大会于东京神田区的锦辉馆,社员到者300余人。蒋智由报告了宗旨及筹组经过,徐佛苏对《政闻社职员简章》作了解释说明。社长暂时虚左,置总务员1名,常务员2名,总揽社务。总务员由发起人推荐,征求社员同意;常务员由社员投票选举。内部机构设置6科,主任、科员均由常务员推荐。评议员由社员公举。之后,发起人推荐马相伯为总务员,社员全体通过;选举常务员,徐佛苏、麦孟华当选;继之常务员宣布了庶务、书记、会计、编纂、调查、交际各科主任和科员名单。再后,公选出张嘉森、张寿波、戴彬、隆福为评议员。政闻社的基本干部以籍隶广东者为最多,其次是湖南,再次为江苏、浙江等省。

下午,政闻社又在锦辉馆召开演说大会,首由梁启超讲演宪政,没讲几句,同盟会会员张继等十余人便以日语厉声粗骂,口中呼打,冲向讲台,用草鞋掷中梁启超面颊,使梁不得终其说而去。后经日警出面干涉,一场闹剧方才停止。(www.xing528.com)

11月9日,政闻社召开全体会议,议决支持江浙两省人民力拒借款筑路;开展国民运动,要求召开国会。

由于常务员等将往上海,东京善后无人,12月14日,政闻社遂选向瑞琨、陈介、孙志曾为干事,主持东京社务。

马相伯在汤睿迎接下抵达日本。12月15日,政闻社召开欢迎大会。马相伯发表了就职演说,号召大家“以排除专制为唯一义务”(77)。马的到来引起革命党人妒忌,革命党人遍发传单,把中国的外交失败归罪于政府和立宪党,说政府之罪居其三,立宪党之罪居其七,扬言要“杀立宪党”(78)

1908年2月,政闻社已发展到500余人,本部迁往上海,马相伯、徐佛苏、麦孟华均到沪主持工作。3月3日,马相伯等在上海召开披露会,向各团体代表及社会名流介绍了政闻社的情况。6月18日召开第一次例会,议决在各省设立支部和从速开办《大江日报》。

关于政闻社的发展方针,徐佛苏曾写信给梁启超说:“倘政界人才不稍形膨胀,民党亦决难十分发达。故吾社中人一方面当为民间之鼓动,一方面当为政界之运动。”(79)政闻社的活动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方针进行的。迁沪前后,即以上海为中心,分派人员赴各省发展社员,建立支部,虽则扩大了一些势力,但也不很理想。如侯延爽在保定仅争取到王法勤等数人同情,在北京仅得到恒钧等人的支持。(80)黄可权在京津活动一阵,只发展了一个社员。(81)联络地方大吏和满族亲贵、力争在政界站稳脚跟的企图同样未获成功,仅有少数社员被罗致。政闻社活动不能顺利开展的阻力首先来自清政府。慈禧衔恨康、梁,任何官员与康、梁交往都有可能被政敌利用,受到打击,岑春煊就是因此而被革职的。当时何天柱写信报告梁启超说:“陈庆桂参西林(指岑春煊)折中,全为蜕厂(指麦孟华)一人而发,至谓西林逗留沪上,将有他图,皆麦某一人为之主谋,以应行严缉之人,而竟倚为心腹云云。现在各省查缉党人,非常严密,蜕厂到津,同乡诸人皆速其行,今已返沪。沪道得端方电,到处访查……京师近又严禁佛及函丈所著书,以后有新印之书,幸勿出名……政闻社事万勿牵合秉公(指熊希龄),否则令彼一步不可行,至为可虑。”(82)其后康、梁联络亲贵倒袁,更遭袁世凯嫉恨。因此许多官员都不敢同政闻社接近。1908年2月10日徐佛苏伤感地告诉梁启超:“吾社特别为政府所嫉视,故凡在社会无论如何有势力之人,一入吾社,即消灭其一部分势力。”(83)这种情况也严重地影响到在野人士同政闻社的关系乃至社员的活动。如在立宪思潮最为泛滥的上海,政闻社即“最不能得势力”,主要原因就在于“人有畏避之心”,以致有的社员提出了“必合他会以泯其迹,方可大争也”(84)的主张。再如湖南,当熊崇照和向瑞彝提议召开社员会时,新入社的曹典球便“力言其不能张扬,且此时亦不能十分活动”(85)。其次是受其他团体的排斥。前面已经讲到,宪政公会是政闻社的一个“劲敌”,经常与政闻社争夺地盘势力,政闻社在汉口开办报馆和学校的事情就是在其阻挠下失败的。

政闻社内部也有一些矛盾。徐佛苏任常务员刚几个月,就遭到某些社员的攻击,徐愤极,要求辞职改选。狄葆贤害怕累及《时报》,与政闻社保持相当的距离,业务上不受指挥,徐勤、汤睿皆指责狄“为叛党之人”,梁启超对狄非常不满,派麦孟华前去整顿《时报》。(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