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就真的能买到快乐吗
行为经济学家董志勇说:老百姓应该多了解一点行为经济学的常识,这样会让你在经济行为中少犯错误,提高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的幸福指数。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花钱能使你得到充分的快乐和幸福吗?如果不能,你在选择消费时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消费的实质是因为快乐。而不是每一次消费我们都能换来快乐,我们看到这样的例子:
案例:一次自助旅行的烦恼
出镜:郝佳美
城市:长沙
婚龄:3年
郝佳美太太要去自助旅行了,作为单位会计的郝佳美,在年末获得了领导的2000块钱旅行津贴,如果不去这2000块钱就不属于她。郝佳美这次打算不带先生和孩子,跟年轻时一样打着背包来,打着背包走,彻底地玩一回“消失”。
郝佳美太太有3年没有去旅行过,这2000块钱其实她早有用途,就是给家里交取暖费,但丈夫劝她:“出去玩一次也不错,舒缓一下压力,值得。”郝佳美太太就没那么高兴,拿着取暖费去旅行,这对她来说实在是受煎熬。
但旅行还得去,在选择地点的时候她选了武汉,她有许多很想逛一逛的地方,北京、上海、广州都想去一次,但2000块钱就只能去个武汉,离长沙最近的城市。去武汉看长江也不错,她这样安慰自己。(www.xing528.com)
到了武汉,郝佳美有点灰心,跟长沙差不多的城市,要比长沙大一些,每天车来车往,商场的衣服比长沙还要贵一些,都是内陆城市也没什么好玩的,最有意思的一天是到长江边的草地上看冬泳的人,郝佳美的心情算是好了一些。
没有报旅行团,吃、住、行都要自理,即便是找最便宜的旅馆,吃当地小吃也是在花钱,郝佳美觉得,这钱就向流水一样流走了,是取暖费向流水一样流走了,在翻腰包的时候就是拿出5块钱也要心疼一阵子。
后来,郝佳美就跟人吵架了。她到餐馆用餐,她的旅行包里背着熟食和面包,用餐时就只点了米饭和一个最便宜的菜,她有点渴,要了可乐,结果人家告诉她没有可乐,但相邻的饭桌上一些阔气的人点了一桌子菜,店家就同意到外面的商店里为他们购买可乐,被郝佳美看见了,她的自尊心有点受伤,在付账时她花了5块钱,把5块钱摔在了桌子上,并讥讽了服务员一句。走出来后,她就哭了。
郝佳美的武汉之行终于结束了。2000元全部花光,但别人问起武汉好玩吗?郝佳美就苦笑着说:“也就那样了。”她还惦记着这个冬天的取暖费到底从哪里来。
行为经济学说:要让痛苦一次性来
行为经济学教授的花钱招数中重要的一项:如果痛苦不可避免,那就让痛苦一次性完成。比如说参加旅游团旅游,先付掉旅行所有的费用和先付一部分钱,然后每次门票费再另付。可能路线、费用都一样,但舒服度是完全不同的。前一种是怎么玩乐怎么高兴,因为钱已付了;后一种情绪变化会比较大,因为总在掏钱。像郝佳美太太这种,觉得花钱旅行的快乐远不及把钱交取暖费的快乐多但又必须出去旅行时,最好让痛苦一次性完成,这样出去旅行或者会有意外惊喜。
花钱,就该买到快乐
花钱就该买到快乐,因为消费永远是为了内心的满足。但为什么有时候花钱却买不来快乐呢?这里面有个准备问题。一是你准备花多少钱,二是你准备到达哪一种快乐。谁都想自己花出的钱是超值的,但怎样确保自己的钱花得值得呢?至少你要有一个准备,就是这些钱除了买物品,买必需的消费,还或多或少地在买服务,买待遇,其实,这两项是与你的心情密切相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