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网络化时代:作家崇拜变娱乐化还是真心追崇?

网络化时代:作家崇拜变娱乐化还是真心追崇?

时间:2024-05-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这些年,随着网络技术和传播手段的日新月异,对作家的追慕与崇拜似乎也在娱乐化甚至媚俗化。一个作家被崇拜有自身许多因素,然而如何追慕、崇拜一名作家则往往取决于崇拜者的方式、方法与能力,这决定了对一名作家的崇拜是盲目起哄还是真心爱戴、追崇。三是将私念夹公文。因此,无论如何我们去追慕爱戴一名写作者,一定要用真实真切真诚的情感去面对,这才是读懂一名作家,理解一部作品,进而有益于自己创作的达道。

网络化时代:作家崇拜变娱乐化还是真心追崇?

如何“追慕”一位作家

周荣池

http://blog.news365.com.cn/wenxue

文学有庙堂,圣贤居其间。作家也有偶像,崇拜起来虽不见得有追星那么热烈,但多数深沉且深刻。但这些年,随着网络技术和传播手段的日新月异,对作家的追慕与崇拜似乎也在娱乐化甚至媚俗化。一个作家被崇拜有自身许多因素,然而如何追慕、崇拜一名作家则往往取决于崇拜者的方式、方法与能力,这决定了对一名作家的崇拜是盲目起哄还是真心爱戴、追崇。

细看现在那些怀念作家的文章,常有这样的病态:

一是以交往充谈资。有些作家故去之后,一些拥趸表示思念之情可以理解,但是久而久之似乎有些“挟私念而哗众”的意思。与作家的交往当然可以说,这也可以从生活中折射其人格与文风,然而一旦“过度”,就让人觉得不是在研究与赞美,而是在消费作家的过往。如同是茶馆里说笑的谈资,见不到一点诚意与深情。崇拜一名作家最终是为了学习道德文章,而不是把那些过去鸡毛蒜皮的小事拿出来晒晒,这有炫耀自己傍得上大腕的嫌疑。

二是用人品代文品。人无完人,没有一个作家在道德与文章上绝对没有瑕疵。换个角度,客观地分析一名作家的好处与劣处才是科学的方法,才是最为公正的做法。

三是将私念夹公文。因为与某些作家有来往,或者只是崇拜其著作,却在研究、纪念的文章中看似赞美偶像,其实是婉转地表扬自己。

那么,我们怎么样去追慕一名作家呢?我觉得无非几点:一是要深读原著,二是要辩证分析,三是要真情表达。

读原著是基础。有些研究者或者崇拜者,连偶像的文章都没有读全,更不要说是搞清楚了思想内容之所在。这种个人必然是研究与崇拜的伪装者和无能者。他们只能在一些掌故甚至小道消息上做文章,说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话。这种人看似声音最大其实也最是心虚无能,最终是做不出真正的成绩的。因此我觉得要崇拜一名作家首先要做的最简单的事情就是认真品读原著,先安心把文章读完才是最起码的敬重。

辩证法是正路。评价一名作家的正道就是辩证法,就是要看到这名作家的优势,更要看到这名作家的短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的东西容易看到,也方便说出来以供大家学习。但是不好的东西往往因为“为尊者讳”而无人敢言。然而恰恰是连偶像都有的问题,才更值得我们去正确面对,值得我们引以为戒。面对和说出偶像的不足,才是研究者与崇拜者的勇气与能力之所在。这一点用好辩证法是关键,用学理科学地分析文本的优劣得失才是最大尊重。

用真情是达道。作家与作家的交往,作家与作品的交往,其实说到底还是人与人的关系。感乎人者莫先于情,真情是我们崇拜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起因,也是我们崇拜者的价值落点之所在。因此,无论如何我们去追慕爱戴一名写作者,一定要用真实真切真诚的情感去面对,这才是读懂一名作家,理解一部作品,进而有益于自己创作的达道。

文学有庙堂,文学也有江湖。人与人之间有远近亲疏这也并不是稀奇的事情,但是究之于学理,总要有一个最大公约数来决定我们如何面对一个作家和作品。你憎恨的人可以深刻地批评或者缄默,而你崇拜的人也可以赞歌与欢呼,但是要有真实的行动、科学的方法与真切的情怀,否则你就永远是一个看热闹拍手的看客。

优秀旅者

张滢莹

印象里,曾喜欢过许多旅人的作品,到很久以后却发现,游记旅行文学其实相去甚远。从保罗·索鲁、比尔·布莱森,到每年要到处走一走的陈丹燕、经常“不务正业”四处游荡的陈丹青,你常常可以发现,你所想要的,并不是“去往那个地方”,而是“借助他(她)的眼睛去那个地方”,作者在笔下呈现地理人文状况的同时所阐述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是真正吸引你的地方。

曾有人跟我说,去旅行,一定要一个人。我曾经笑他孤僻,在多年后,突然终于懂了他所怀念的东西——真正的旅行,必定是孤独的。旅者都是孤独的,孤独的却并不都是寂寞的,寂寞总需要排解,但孤独本身就是一斛美酒,把酒言欢虽然甚好,独品自酌则更有一番滋味。

用一个被泛滥的说法,旅行让人咀嚼孤独。那种孤独有人懂,但在文青、小资如今铺天盖地的旅行书里却依旧无人知晓,只有真正的旅者才会明白。孤独的背后不是空茫,也不是对于具体问题的解答,更不是洗刷一净焕然一新的人生。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当回到寻常生活中时就不免失望,进而质疑或是强行赋予旅行以确切的意义,这样的出行,恐怕和对着电视娱己也没什么太大差异。

总有人不断地走,不是为了寻觅他乡,而是在失望和重燃希望间寻找着自己,逃脱平日生活规则,在陌生环境、陌生因素刺激下反省、与内心重新照面。所有外在的震撼,留下的必定是内心的触动,虽不知通往何方,这样积累的、细微的触动终会改变生活原有的轨迹。

除了旅程,旅行文学中很多时候会谈到旅伴。旅伴其实在我而言,并不是那些伴你去旅行的人,而是蹦进你旅途中的那些陌生人。因为陌生,你们之间无所顾忌,无需遮拦或相互讨好,彼此夸夸其谈或者坦诚相待都是正当不需要借口的。如果时间是一卷长布,旅途中偶遇的那些人就像布匹上与你曾经纬相交的线条,你们之间总有交汇,但大多数时候也仅仅是交汇,然后又相互远离。你们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并且对于这点彼此心有默许,无论擦出多么绚烂的火花,最后终将归于沉寂。即使是在旅行中建立起短暂亲密、彼此探究的关系,在回归日常社会后也会很快被原有的生活规则重新包裹。激情终归是激情,就像密林中的荆棘,利刃削出的窄路,会比人们想象中更快地复原。一个优秀的旅者,是最明白这一点的。所以你在他们的书中很少读到对人的眷恋、羁绊,所有的用情,都留在一砖一瓦,留在一草一木,既专注,又恒长,让人好生艳羡。

仔细一想,这样脚踏实地用文字来丈量世界的一份工作,其实并不容易:一个好作家本身就难得,一个好旅者也难以遇见,两者若需要重叠,实属千辛万苦,如果能碰到会心阅读的读者,才真是一桩幸福的事。于是埋头去读,读进心里的那些,才是你真正需要的。

古诗词相逢(三)(www.xing528.com)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常见,但中国古典诗词一直塑造着现代中国人的精神底色。《中国诗词大会》是一个契机,一次点燃,让我们重新发现它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从山水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关,每一处,都有人吟诵着前人的诗句,每一句,都是今人与古人的情感对接。在人生的某个特殊时刻中,哪些诗句曾触动并影响了你?

邱林根 

桃花谢了,树枝上结出了拇指般的果;燕子来了,屋梁上搭起了柚碗般的窝;蛙鼓响了,田埂上落下了泡沫般的卵……那是四月的乡村,家家户户无闲人,田里可热闹啦。

此情此景,如诗如画!是谁伫立田野,情不自禁:“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宋·虞似良《横溪堂春晓》)在这首诗的影响下,我也跃跃欲试,写了首“插秧”:横一排,竖一丛,田野精心绣春风稻花香里谈年景,都在这些脚步中……

和平   

周末,参加苏南休闲游,见无锡梅园纪念馆诗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清代儒将左宗棠所作,荣毅仁家族(梅园创建者)引以为家训。愚感怀之,化古风为今韵,赋诗曰:“东西南北传佳讯,神州遍吟飞花令。穿林通幽入洞天,高立平坐宽处行。太湖紫气开原寺,聚若过鲫散若云。荣贤孝母感天地,成风化人众乐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生不就是一趟单向的旅行?作为雪泥鸿爪的一场邂逅,重在心灵的体验。用读书、思考、求索、创作的态度和方式去生活,让他人分享、回味,会使生活更有涵义、更美好,从而提升人生的附加值和幸福感。

王美春  

1973年,我接触到《唐诗三百首》,从此便与古诗结下了不解之缘。研究、鉴赏古诗已成为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增强了我的联想能力。平时,目睹大雁飞来,我会想到崔涂《孤雁》中的诗句:“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看到大雪纷飞,我会想到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见母亲缝补衣服,会想到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古诗让我提高了写作能力,四十余年来,我撰写了不少古诗论文、论著等。古诗也让我陶冶性情,获得艺术美的享受。在人生之路上,我当永远与古诗结伴同行。

下期话题预告

开篇已知是经典

常有人说,一个好的开篇便是小说成功的一半,虽然有夸张成分,但开篇对于小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的提神醒目,有的令人沉思。您记忆中,哪些经典作品的开篇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仍能脱口而出?

下期我们将就该话题进行讨论,欢迎您给本报来函发邮件(zyy@wxjt.com.cn),登录文学博客(http://blog.news365.com.cn),也可在我报官方微信参与发言,聊聊您的看法。

作家微博

杨照

“中国经典”应该怎么读?一方面从具备“现代性”的历史考量维度去把经典的段落放在历史的语境和人物生平的语境里来读,另一方面是放在文学的角度去欣赏。经典读物不是去崇拜、膜拜的对象,并不是需要一字一句背出来作为考试的标准答案,也不是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去刻意诋毁、抹黑的对象。

李西闽

经常有人这样评论某位作家:他是真正的作家,用生命写作。看到这样的话,总觉得别扭,真正的作家是什么样的怪物,不食人间烟火?另外,哪个写作者不是用生命写作?不停地书写,耗尽了所有写作者的一生,时间吃人不吐骨头。

张颐武

年轻时专注最难,但专注最有用。真专注一件事,真下功夫,只要不是太偏门,就一定有所成就。最怕的就是心思不在上面,注意力总是分散,魂不守舍,心里先乱了,自然就学不到东西,时间空耗,精力白费。不能集中专注最可怕。古语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集中精力当回事就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