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三节专家学者:三北徐氏,填补中国水师史空白

第三节专家学者:三北徐氏,填补中国水师史空白

时间:2024-05-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该影片1980年获英国第二十四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英国电影学会年度奖”,被译为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在世界各地发行。2010年10月15日,徐进病逝于上海,享年87岁。填补了中国古代水师史方面的空白,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注目与好评。

第三节专家学者:三北徐氏,填补中国水师史空白

第三节 专家学者

徐进

徐进,原名伯耕,向皋二十八世信字辈。1923年10月出生,观海卫东山头人。自幼喜爱越剧,中学时家贫辍学。1938年到上海一家西药房当学徒和职员,业余喜欢阅小说、看越剧、写剧本。1942年冬,考入袁雪芬大来剧场,任编剧。后在雪声剧团、芳华剧团、玉兰剧团、东山越艺社、云华剧团任专业编剧,直至上海解放。这一时期他创作、改编的几十个越剧剧本,以反映社会底层不幸、反封建、反暴政为主要内容。

1950年,徐进加入华东文化部实验剧团,改编越剧《梁山伯祝英台》。梁祝原是一个掺杂着封建迷信、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传统剧目。徐进对旧本作了大量修改,1952年该剧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剧本奖和演出一等奖。后又与桑弧一起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1953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影片,获文化部1949年至1955年优秀舞台艺术片奖、捷克第八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955年,徐进任上海越剧院编剧。经过两年的努力,创作了越剧《红楼梦》。1959年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赴京演出,还赴越南、朝鲜和日本演出,获得极大成功。1962年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此片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重新放映时,曾引起轰动,江浙一带影院一天24小时跑片放映,满街话《红楼》。山区农村广场放映时更是人山人海,并且很快掀起一股“越剧旋风”,传遍全国。90年代,徐进又与同事合作,创作三十集越剧电视剧《红楼梦》。

1965年,徐进与谢晋、林谷合作,创作了电影剧作《舞台姐妹》,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该影片1980年获英国第二十四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英国电影学会年度奖”,被译为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在世界各地发行。此外,徐进还创作了《三月春潮》(获文化部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剧本二等奖)、《浪荡子》、《盘夫索夫》、《劈山救母》、《花中君子》、《沙漠王子》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越剧作品。他的作品情感浓烈、意境深远、明快而又含蓄,唱词优美通俗,雅俗共赏,真切动人。

徐进曾于1978年至1984年任上海越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文联委员。后为上海越剧院艺术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010年10月15日,徐进病逝于上海,享年87岁。

徐济民

徐济民,今观海卫镇鸣鹤场人,1925年3月出生。自幼家境清寒,在上海肇光中学初中二年级时考取由顾乾麟创办的“叔苹奖学金”,获得了足足10年的奖学金,直至1950年毕业于上海同德学院

大学毕业后,历任苏州博习医院内科助理住院医师,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宏仁医院内科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兼科负责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内科副主任医师,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及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医学系教研室主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内科学教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内科心血管病研究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等职。

徐济民长期从事内科心血管病专业的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已指导硕士研究生10名,发表论文250余篇,曾参加“体表希氏束电图实时检测技术与临床应用”的科研项目,在全国生理科学学会生理仪器评奖会上获二等奖。参加“抗心律失常药物电生理效应”科研项目,获国家教育委员会1986年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他负责的“灯盏花注射液抗心肌缺血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科研项目,获1990年度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及199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徐济民主编的专著有《内科学》(高等医学院校口腔医学专业用书)、《临床实用新药手册》(第二版)、《心律失常》、《冠心病》等,担任副主编的有《临床内科学》(上下册)、《自我保健医学》(上下册)和《中老年疾病自我诊疗》等7部,合著的有《血管外科学》、《心电图·心向量图学》、《急症急救学》等19部,担任副主译的有《心脏病学》(第五版),参加翻译的有《西氏内科学》(第十九版)等。发表科普文章458余篇,主编科普书籍5本,参加编写10本。1992年获“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家”称号。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徐明德

徐明德,祖籍掌起镇裘家横弄口,1935年出生于浙江省德清县康镇上柏大庙街。1945年上柏小学读书,1949年进武康中学求学,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3年初,投笔从戎,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1953年、1954年先后荣立三等功两次。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转业到武康县机关干部学校任教,8月考入杭州大学历史系(今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深造,享受调干生待遇。1960年上半年毕业后,留校执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长期从事明清史、中国古代史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参加中国历史学会、岳飞研究会、于谦研究会与杭州胡雪岩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兼任胡雪岩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发现》杂志社副理事长与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于谦研究会理事。出访过日本京都大学、意大利特兰托大学、罗马耶稣会学院和香港大学、台港大学等。经常出席全国性的和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撰写了多篇有关研究耶稣会士的论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成为国内研究耶稣会士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学者。

其编撰的《清代水师名将天得禄传略与年谱》荣获1991年浙江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三等奖。填补了中国古代水师史方面的空白,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注目与好评。发起和组织全国十所高等院校编写的百万字的《中国古代史》教材,担任教材编写领导小组组长,从议订计划、起草大纲、制定编写体例、各校分工,直到教材审稿,他都亲自主持,于1979年完稿,分三册出版,至1991年9月已印刷第3版第10次,发行量达到27.8万余册。先后完成和发表学术论著100余篇。指导明清史方面的学士论文32篇,选编出版《浙江大学明清史学士论文选辑》。

徐乃欣

徐乃欣,男,1939年5月生,慈溪周巷镇西河沿居委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研究室主任。其中1974年为执行两国科学院科技合作项目被派往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工作十个月。1979年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腐蚀与防护中心进修。1981年回国,后任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室顾问、上海腐蚀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常务副主编。

主要研究腐蚀电化学。参加上海石化总厂海水输送管内壁外加电流恒电位阴极保护,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负责宝钢引水方案的实验论证,获198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结合上海黄浦江上游引水过江钢管阴极保护工程而开发的城市地下大口径顶管的防腐蚀技术,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钝化膜稳定性的研究课题。参加研究用固体电解质涂料对架空管道和大型贮罐底板外侧的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新技术。负责含铜宫内节育器中铜腐蚀规律的研究。(www.xing528.com)

徐森根

徐森根,1941年1月出生,周巷镇缪路村人。1959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1964年毕业后,被直接选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工作。1979年获科学博士学位,198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

1982年他写的有关冠心病的学说,震惊西欧十二国。当年他被中国科学院选送到英国剑桥医学研究会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他在中国及国际上发表的有关肌肉细胞X射线衍射结构方面的论文受到各国科学家的高度赞扬。1986年受日本帝京大学教授朽腈夫博士邀请前往日本讲学,1987年他回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工作,被聘为学术委员。1988年,他应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邀请,与华裔科学家郑丽波合作研究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问题。他严谨的科学态度、丰硕的科研成果赢得了研究所同仁的高度评价。1994年,他被提升为高级研究科学家。他潜心研究30余年,其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里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突出的包括:心血管疾病治疗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生理学和药理学基础研究;肌肉收缩分子的研究。先后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心肌细胞电生理学研究成就奖、中国科学院肌肉结构研究成就奖、中国卫生部璜胺酮亚——A药理作用研究成就奖。目前是中国生理学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和美国生物物理学会会员。

他始终念念不忘祖国和家乡的建设,他回家省亲时都要参观、考察有关企业,帮助出谋划策,并且还在1995年投资7万美元,在周巷创办了环亚无纺制品有限公司。他说:“办厂绝不是为了自己赚钱,纯系支持家乡建设,今后,我将加大支援家乡建设的力度。”

徐仲英

徐仲英,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是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攀登计划)专家组成员、课题组负责人,中国发光学会理事。

1942年农历七月二十九日,徐仲英出生于胜山镇二灶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60年考入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工程系。1965年考取天津大学研究生。1970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工作,先后从事半导体器件应用研究和基础物理研究。

1982年,徐仲英远涉重洋去美国深造。当时正是国际半导体学科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以分子束外延(MBE)和金属有机物气相沉积(MOCVD)为技术手段的高质量光电材料的诞生,特别是量子阱超晶格材料的问世,为这门学科注入了新的生长点,而后来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成为当今光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基础。这对徐仲英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他过去学的是光学工程,而现在要搞半导体物理,困难可想而知。但他以极大的毅力和决心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美国任访问学者的两年时间里,他先后完成了8篇学术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应用物理快报》等国际一流刊物上,得到美国导师的高度赞扬,称他为“第一流的实验物理学家”。

1984年回国后,徐仲英率先在国内开展半导体量子阱超晶格和半导体中超快过程等国际前沿课题的研究,积极推动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并一直处在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他和他所在的实验室1989年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获得多项国家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其中有关量子点的材料、器件和光学特性方面的研究工作,是国际上在这个自然科学领域中较早的实验工作之一,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该成果与他人合作获得200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和他主持的课题组多年来承担多项国家重大项目,包括“八五”、“九五”国家攀登计划和“973”计划。并先后支持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一项国家重点基金课题,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文章120余篇,徐仲英与国际同行有广泛的学术交流,多次应邀出国讲学、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或进行合作研究,先后访问过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澳大利亚。他还兼任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客座教授。

徐家良

徐家良,慈溪坎东(坎墩)三灶街南村人,1963年4月27日出生,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法学(政治学)博士、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法学(政治学)硕士、杭州大学历史学学士。

1985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历史系;199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法学(政治学)专业硕士;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法学(政治学)博士;2002年至2004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2004年至201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工作,任北京师范大学公民社会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2010年7月调至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任博士生导师、第三部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徐家良先后任民政部基金会评估委员会委员、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上海市政治学会理事、北京市社会组织建设与发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区研究基地专家等,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政治大学访问学者。曾在浙江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组织与公民社会、地方治理与公共政策,著有《社会团体》、《互益性组织:中国行业协会研究》、《制度、影响力与博弈》、《政府评价论》、《中国中央政府管理》、《政府形象与战略》等多部专著,先后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北京大学学报》、《公共管理评论》、《中国软科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五十多篇,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三十多项。

徐华清

徐华清,慈溪市掌起镇人,中国著名能源专家,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中国代表团成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助理,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能源与环境相关政策与对策;全球气候变化政策与谈判对策。

徐华清1965年出生,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热能工程学士学位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硕士学位,2003年获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研究员任职资格。

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气候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研究”、国家能源办国家能源战略研究课题“我国能源发展的环境约束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重点课题“主要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或行动对我国能源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等重大科研项目,作为主编出版的著作主要有《中国能源环境发展报告》、《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减缓气候变化:原则、目标、行动与对策》等。现为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我国2020年温室气体控制目标、实现路径及支撑体系”项目首席科学家。

1997年被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推荐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并作为第四次评估报告的评审编辑,被IPCC授予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贡献奖。曾先后被聘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准备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项目协调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同行评议专家、国家863和973计划资源与环境组项目评审专家。2000年起参加中国政府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工作,2010年2月22日参加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实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问题进行的第十九次集体学习,并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现为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温室气体管理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筹备组负责人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