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近代名贾
徐浩
徐浩(约1793—1840),幼名书云,谱名君望,行三,人称徐三爷,清余姚周巷(今属慈溪)人。道光初,在周巷建造恒利酱园,是慈溪最早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企业成立时就从官方请领80口正缸岗照和烙牌,在慈溪市周巷镇埋沟桥东开设五间门面,占地10000多平方米。因原料采购方便、技术把关严格、工艺相对先进、配方配料独特,所产酱油、黄酒、白酒、米醋、腐乳等产品质量超群、风味独特,商贩慕名远道而来,产品市场覆盖200多平方公里,其优质瓶装酱油还远销京、沪、杭地区,腐乳年产量100多万吨。
徐浩也一时成为周巷首富,是近代姚北最有影响力的商人之一。
徐浩还创办恒利油车,并在四塘下建盐库,经营盐业,是清代三北商帮的领先人物。他生性慷慨,仗义疏财,曾得县令褒奖,记入县城亲民堂石碑。
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女探在姚北沿海登岸,徐浩率义勇壮士将其诱入岳庙港并擒之。
徐乾麟
徐乾麟(1863—1952),马堰徐氏二十一世孙,今低塘街道徐巷村人。光绪元年(1875),进上海源兴祥洋酒烟糖店做学徒。九年后进入江苏镇江专营外国水兵生意的“复昌办馆”。后回沪任浦东洋栈经理。二十世纪初,徐乾麟任英商谋得利洋行华人经理。民国十一年(1922),徐乾麟与同仁在上海江湾镇南建模范工厂,生产橡胶制品,一度有员工两千多人。后因无力与洋货抗衡,终于停业。
徐乾麟在开办企业的同时,奔走于公益事业,开展社会慈善活动。宣统三年(1911),徐乾麟和王晓籁、宋汉章等人,共同发起组织绍兴府所属七邑旅沪同乡会,“联络乡谊,图谋本籍及旅沪乡人之公益”。次年同乡会开办商业补习学校,专招旅沪习商的同乡子弟补授普通学科及商业专门知识。绍兴旅沪同乡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慈善活动,如民国七年(1918)组织临时治疫医局,派医至上虞、余姚等时疫发生地施诊给药;民国十一年募集55万元向绍兴赈灾,并协助建筑上虞海塘;民国二十年与宁波旅沪同乡会、四明公所合组宁绍急救汉灾会,赴汉口赈救受难同乡回籍;募资改善绍属地区水路。民国四年,徐乾麟同上海工商界人士一起发起组织“中国济生会”。广泛开展施放衣米、送诊给药、舍棺助葬、掩埋暴死,甚至挖井浚河、修路铺桥等等公益活动。民国六年河南黄河决堤,徐乾麟在上海募款六十余万元赈济;民国七年陕西关中地区旱灾,徐乾麟派人赴灾区发放赈款五十余万元;民国九年辽宁、河北水灾,徐乾麟主持赈务。民国八年,徐乾麟与宋汉章、施则敬等人发起成立中华慈善团全国联合会,使上海分散的各慈善机构走向联合。次年上海总商会成立商品陈列所,徐乾麟任所长。随后定期举办展览会,对宣扬国货、抵制列强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作用。
徐乾麟还创办有万国赈济会、中国救济妇孺总会、各省义振会、中国济生会、上海普法会、中华慈善团等企业或组织,是中国红十字会会员,尊圣善会会长,他一生救生葬死,惠及黎民,不愧为功绩卓著的慈善家。
徐蕙生
徐蕙生,清末民国时期观海卫东山头人。其父徐孟彬曾介绍吴锦堂去宁波豆腐坊和上海萃丰油烛店做工。1885年,吴锦堂东渡日本至长崎经商,等事业渐成后,带去徐蕙生协助经办各种贸易。吴锦堂是旅日爱国侨商,实力雄厚。徐蕙生就在吴锦堂手下管事,贸易经验富余。1910年,他离日回国,途经宁波,见正大厂无人经营,深觉惋惜。于是他四处筹集股金,得到邱恩堂、等人的支持,本人亦将家产300余亩土地卖出,集资15000余元,将正大厂租下,称“正大新公司”。徐蕙生一面遣其外甥余东泉、余青泉兄弟认真掌管该厂业务,一面亲自前往日本,购置完善的设备和原料,同时又聘用两名技师来指导。他还在正大厂的大门口,写上这样一副对子:
正谋地方实业,
大展平民生计。(www.xing528.com)
从这副对子和徐蕙生变卖家产从事实业这件事中,不难窥见他卖家产开厂的动机。徐蕙生开厂之初,该厂原有的储备原料,足够三年之用,稍加辅助质料,即可生产。由于前任管理者不懂业务,所以形成亏蚀与停产。如今由徐来掌管,他是一个懂行的人,且又在日本接触过这一行业,驾轻就熟。加上他的朋友何世锠,正在日本开有德和原料行,不但在资金上给徐以大力支撑,并且火柴厂的一切原料,也由他在日本就地购买。其时正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无暇东顾,洋货倾销势弱,我国民族产业伺机兴起,正大厂的生意也蒸蒸日上。所产火柴商标为“龙风”、“教五子”、“抢猫”等品牌,每月产量300箱(每箱200小盒),宁波正大新公司经营稳定后,机器由12部增加到15部,工人总数达到130余人,每月产量增加到500箱(每箱200小盒)。徐蕙生还创新了火柴的制造技术,首创黑头安全火柴,以赤磷替代低燃点的黄磷;放弃了长期应用的硫黄配方;用化学方法处理火柴梗,使之燃烧后成一根完整安全的炭棒。在市场营销方面,徐蕙生采用多商标运作经营,使宁波正大新公司的“浙江”、“童车”、“龙风”、“教五子”、“爱鹅”等品牌的火柴大量销往华东地区。
徐蕙生还陆续在上海与南京分别筹建“正丰火柴厂”和“正生火柴厂”,设立各地火柴销售分公司,成为中国民族火柴工业的领先企业。并在安徽六合、江苏南通和上海等地投资煤矿、地产、银行等事业。
徐芝萱
徐芝萱(1895—1970),又名重道,逍林镇逍路头村人。幼入私塾读书两年。因家境贫寒,13岁进择浦泰和堂药店当学徒,后转富阳一药材行做伙计,虚心好学,熟知中药性能及制药要领。后去汉口,在其叔父所设药店照管业务。1915年去上海某药店做职工,省吃俭用,积蓄微资,在威海卫路润德堂药店加入一股。1920年,在帕克路(今黄河路)租房两间,开设“徐重道国药号”,挂牌行医,坐堂开诊,附近富家之女佣乏钱进医院,常来看病买药。徐芝萱劝不少女佣将钱存入店内,有病买药,无病取息。数年后,资金渐厚,又在成都路开设一家国药店,继而创设药材行一家、中药厂两家、国药号增至17家,成为上海医药界巨子。所设药店、制药厂、药材行、制胶厂、药酒加工厂,均称“徐重道”,总店设于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
徐芝萱经营有方,以“诚心为病家服务,重道轻财,七折优待”及“为难民煎药送药”招徕顾客。抗日战争时期,承办上海玉佛寺、金司徒庙、浙江路等地十余难民所、几千难民的中药煎配。
新中国成立后,徐芝萱任上海新城区(今黄浦区)人大代表。1956年,徐重道国药号实行公私合营。1970年3月23日徐芝萱病逝于上海,终年76岁。
徐日廑
徐日廑是徐蕙生的二儿子,20世纪30年代起继任宁波正大火柴厂负责人,使正大火柴厂的事业得到进一步扩张,从此成为民国时期浙江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家之一。
徐日廑年轻有为、勇于改革,将“正大火柴新公司”更名为“宁波正大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徐日廑改聘人员,不讲情面,最忌亲人和所谓的“功臣”。还融资翻造了厂房,购置了新排版车、调药机、磨碾机、炖胶机等,使火柴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童车牌”火柴,在浙、苏、皖、闽的消费者心中,树立了牢固的品牌形象,每月销售量达到1700箱,经营效益蒸蒸日上。时至20世纪80年代,“童车牌”火柴还被浙江老百姓所喜爱和使用。
20世纪30年代初,“火柴大王”刘鸿生的上海大中华火柴公司,为与洋商特别是瑞典火柴竞争,开展了一系列的扩张与兼并活动,成立国内火柴工业的托拉斯组织。该公司先后收购了江苏、江西、安徽、湖北等地的十几家小火柴厂,并想进一步兼并名声显赫的宁波正大火柴公司。刘鸿生本人数次来甬,与徐日廑商谈,均因条件不合乃罢。于是大中华凭借其强大实力,跌价倾销,企图以此来挤垮正大公司。而徐日廑并不买账,立即应战。大中华跌价,他也跌价,继续巩固苏、浙、皖、鄂等市场份额。其实,徐日廑的削价,只是拿出少量或部分火柴在市场上以特低价应对,限量销售,保存实力。而大中华托拉斯组织庞大,管理复杂,反应迟钝,低价倾销,亏损巨大。此后,“火柴大王”刘鸿生对徐日廑的经营管理水平更加钦佩,放弃了原来的兼并之心,通过谈判,双方采取联营方式,控制产销。联营以后,火柴价格立即提高20%以上,正大公司等中国民族火柴企业都大受裨益。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为了防止日机轰炸,正大公司与德商洋行挂钩,把厂名改为“施哥慈火柴厂”。1941年4月19日宁波沦陷,正大公司部分职工逃回观海卫东山头避难,工厂停止生产。后因宁波港口的封锁,外地火柴难以进来,正大公司恢复生产,火柴不仅畅销浙江,而且远销内地。
抗战胜利后,徐日廑还正式买下了原向天主教堂租借的厂房土地。而在上海经营的徐蕙生年纪渐老,徐日廑协助父亲发展在上海的正丰火柴厂等产业。1949年5月24日,宁波解放后,宁波遭到连续半年之久的轰炸,一度停电。正大火柴公司又遇原料缺乏,生产困难。在政府的扶植帮助下,积极解决困难,自行发电,将原料改用国货,调动工人积极性,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高。1950年,公司员工迅速发展到500多人,实现年盈利旧币26亿多元,成为宁波地区一流的大企业。当年,徐日廑又在河北秦皇岛投资开设“东华梗片厂”;正大火柴公司还兼并了宁波四明火柴厂,并联合杭州元丰公司盘进了杭州建华火柴厂,改名为杭州火柴厂有限公司。新中国成立初期,宁波正大公司在宁波地区、安置失业工人、认购公债、抗美援朝等公益事业方面,作出了极大贡献。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时期,正大公司单独捐献7.5亿元旧币的半架飞机,其捐款额远远高于第二名的2亿元旧币。
1953年前后,国家对私营企业进行公私合营改造,徐蕙生、徐日廑拥有的在上海、宁波、杭州、南京等地的企业积极参加公私合营。1953年11月的《人民日报》专门载文介绍了杭州火柴厂徐日廑对社会主义改造合营的思路。1957年,以徐日廑的上海正丰火柴厂为主体组建国营上海塑料制品三厂。1966年5月,已发展有一千多名员工的宁波公私合营正大火柴厂收归国家所有,成为国营宁波火柴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