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乡贤志士
徐应斗
徐应斗,字文卿,号拱所,徐家畣人。生嘉靖辛丑年(1541),卒天启癸亥年(1623)九月初一日。
徐应斗天性聪慧,九岁能文,未成童即补邑弟子员。一时绅士无不以大成期许之。其自负毅如也,七应浙江乡试。万历庚子年(1600),充浙江贡第二名。两应顺天乡试,授处州府、庆元县训导。丁内艰起,复补金华府兰溪县训导;升山东济南府齐河县教谕。
初任庆元,庆元山陬民甚瘠,且近直隶,而食浙盐。官摊盐于民,而责其值,其盐发给时辗传滋弊,及民者第黑泥耳。民苦万状,凡械系杖笞者皆负盐斤人也。心痛之,白于令,义派盐斤于田亩,而买食直盐民喜延领。旦暮其事之,行而以丁艰归,其事遂寝,民悲思谣咏之。其补任兰溪也,时大司马刘公为令,志同道合,多所赞画。凡刘惠政,半所出也。兰溪士民至今犹称颂不衰。齐河之任,其令亦岁进士也,日暮而婪,不合遂解组归居乡。布衣蔬食,嬉游农贾中,足不入城。钱邑侯下车多美政,喜而赋诗四百韵,颂勉之,令宾曙兄上焉。大骇,慕郭请不往。侯曰:此真名可闻,身不可见者耶。因延为乡饮大宾,不赴,乃撤席鼓吹送至其家,其见重于时如此。
优游林下几二十年,独子旺孙寿考维祺,诚伟人哉。所著有策略,珠玑行世。其杂著甚多,于兰溪任中示刘侯,袖之去珍不见还。
徐致
徐致,字继邱,出三北徐氏,录《余姚六仓志》。
徐致读书过目不忘。万历时,倭寇猖獗,乡里萧条,尝为避地计,遍历名区胜迹,因得交当世名流,与之上下其议论。历十余年,始归。芒鞋竹杖,徜徉泉石间。末几,流贼四起,中原大乱,致身虽在野,而忧时之意流露于篇什。
逮清师入关,致年已耋期,大吏采访耇,将奏请建坊。致以微贱,固辞而止。顺治十八年,以熙朝耆望,旌其门。有《百岁自述诗》二首,同邑陈祖法作“启征诗”,自何邑侯缙而下,甬上万斯同、仇兆鳌、李邺嗣,同邑吕章成、陈天恕、张廷宰、俞长民、黄宗羲、赵廷标、陈祖法、陈祖则咸有赠诗,极一时之盛云。
徐汉
徐汉(生卒年无考),周巷孝义徐氏族人,字远如,号孝友,终年71岁。徐汉重信义,慷慨疏财。尝收养贫家弃女,俟其长,务奁遣嫁,如亲生。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桑价腾涌,贫不能买叶者甚众,弃蚕满巷。徐汉即遣人备厚价四处购来桑叶供蚕饲之,得全活无算。
雍正二年(1724)八月,海水泛溢,溺死居民无数,其无亲属而抛露者千余具。时群众纷纷议论:有的说募捐成敛为好,有的说报官由官方处理为好。徐汉认为尸骸将腐,因毅然自任,尽出自家木厂中之木材,并即召请远近匠人,日夜赶制成木棺数百;木尽则购之他厂。随成随敛,历八昼夜,始毕。随而购得眉山司城北大古塘南野地数亩为义冢,并造石塔以掩骼。
徐君刚
徐君刚(1789—?),字配三,出生于周巷孝义徐姓望族。少好读书,性慷慨。邻里有急难求告,即应人所求。大古塘属官地,乡民无力营葬者多棺于塘两旁。积至清嘉庆年间(1796—1820),柩益多,大碍行旅。众以此告诸君刚,徐刚即捐一亩多,移柩集葬于一处。数年后,里中为掩尸埋骨,筹建同安所(后称与善局义冢),徐君刚又捐地两亩多。
徐君刚50岁,移庆寿之费修葺宁镇桥(俗称南桥)及西塘登石岸、塘路;60、70岁寿期,刚亦复移费修葺太平桥、文武殿、景福桥(康焕章眼科店对出)及东、西两河岸石磡,其轻财重义之举众多,为乡里所传颂。
徐祐唐
徐祐唐(生卒年无考),字小云,出生周巷孝义徐姓望族。少司制艺(八股文),颇具功底;书法遒劲,参试县、府,屡列榜前。未几,父、兄均殁,遂辍读理家。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十年(1850),岁歉大饥,官赈不敷,劝殷商助赈。祐唐即捐款又设施粥场多所,民得全活。(www.xing528.com)
清咸丰三年(1853),祐唐应谕受委,主持助饷事不辞劳怨。邑候嘉其勤,详具奏请,得叙知州衔,时年40余。
徐凤翚
徐凤翚,今胜山镇一灶村人,徐寅达高祖,乳名和尚,是清同治、光绪年间姚北一带有名的人物。因开有“宝兴”肉店,群众俗称其为“宝兴老板”。
徐凤翚是胜山一带人人称颂的大好人,据说当地凡是街坊邻居、亲戚朋友以及周围群众,有事或有纠纷,都喜欢找他做和事老,特别是有关经济方面的更要找他,因为他既是很要面子的人,又有一定的威望,所以只要他肯出手,就一定能把事情解决。
徐凤翚做的好事很多:当时胜山老街的石板路就是他发起出资和大家一起铺的。不仅铺路,他发起修红板桥、横浦桥等。对于穷苦人等,如人家家里碰到特殊困难事情,到他处来借钱,不管还与不还,他总是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支持人家。他店里卖肉到大年三十的下午,每年都贱卖,因为大年三十下午还没买肉的一定是穷苦人家,所以一到大年三十下午,他总派人到路近村庄去敲铜锣,告知穷苦人家去他家买肉,这传统一直传到他孙子时候为止。
每逢过年过节,徐凤翚还在家里烧大锅,邀请穷苦人户来家吃大餐,总共坚持了数十年,直到他去世为止,这在三北或者说全国都是不多见的。
徐凤翚还是当时有名的拳师。据说当年乌山派和崔陈派在浒山小山墩顶相约比武,由于乌山派的拳师非常厉害,崔陈派无人能敌,因此,大家请到了从没有练过武功但力量颇强的徐凤翚。当时的比武被称为“摔和拼”,获胜者可以列入“放蹿”,即由“摔和拼”中获胜的双方再进行比赛。“放蹿”为一级拳师。拳派与拳派之间比武。即由各拳派出一名最强大的拳师进行较量,这种较量叫做“拔尖子”。“拔尖子”是最高一级的拳艺比赛。
在简单的学了三天摔拼要点后,徐凤翚便代表崔陈派与乌山派在小山墩进行“拔尖子”。据说他以一拳便战胜了乌山派的顶级拳师,由此而一举成为“放蹿”一级拳师。并且名扬整个姚北地区。
民间流传凤翚和尚的故事还有很多,据说他曾在红板桥一人手悬数十斤重铴化解了一场由龚、罗两姓数百人参与的械斗事件,又有他曾骑白马游街扬威胜山庙会、半拳打倒元通行栈头、一人擒杀500余斤海北沙猪,等等。总之,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传奇人物。
徐古青
徐古青,胜山前大湾二甲人,乡人不论姓谁均以“古青太公”称之。太公少习国术,年逾古稀(抗战前),犹精神矍铄,步履健捷,身材颀长,声音洪亮,性豪爽,重道义,排解纠纷,人必敬服,每遇地方公益,无不悉力以赴。
民国十一二年秋,吾乡洪水泛滥,农作物(棉花)被淹,水势数日未退,太公即命乡人鸣锣通知村人于某月某日前往放闸(闸名“澄清”,在西一灶七塘),使洪水流入杭州湾,乡人均能自觉参加。又二十四年夏季大旱,河水干涸,为使日后船运畅通,于冬季农闲时,太公发起乡人义务劳动,疏浚西一灶小六塘下一带河床,每户一丁,分段编组,秩序井然。事后并逐段检查、验收,如不合要求,必然修正,始可通过。其公正负责,为地方服务之精神,足为后世效法。
太公谙针灸术,因乡间卫生环境欠佳,夏秋之交,常罹时疫,乡间又无设备优良及医术精湛之医师,每患霍乱、吊脚痧、瘪螺痧等症,多请太公前往针灸或物理治疗,不论黑夜风雨,路途遥远,有请必到,且不收报酬。
乡人为表示酬谢,于逢年过节之际就赠送礼品,而太公对家境清寒者坚不收受,并言:“送来的东西很多,你带回去给孩子们吃吧!”如家庭环境较优者亦一再婉辞,在情非得已时亦只收一样以示接受。其处处为他人着想,时时礼恤民间清寒,为时人称颂叹服。
徐文钦
徐文钦,今胜山镇一灶村人。20世纪3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曾是名震三北的“武林高手”,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每次赶庙会,都少不了他的影子,而且总获全胜,久而久之,他得了“擂主”的称号,也成了胜山人民的骄傲。
慈溪武术在明代以后,名师辈出,拳派林立,习武练艺蔚然成风。尤其是在庙会期间,各地均设拳坛,一般是在寺外面择一块旷地,供各路拳师前来比武。庙会开幕之日,拳手中由出台的拳师甩流星开场子,成为“拳场”。“拳场”大都由各拳派自设,在自己拳派内选出两个个头相仿、年龄相近的汉子摔跤,称为“摔和拼”。获胜者可以列入“放蹿”,即由“摔和拼”中获胜的双方再进行比赛。“放蹿”为一级拳师。拳派与拳派之间有矛盾发生,也用比武来解决问题。由各拳派派出一名最强大的拳师进行较量,这种较量叫做“拔尖子”。“拔尖子”是最高一级的拳艺比赛。
徐文钦在新中国成立前一段时间内摔跤无人能敌,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以宁波地区摔跤队选手的身份赴杭州参赛并获奖,为胜山人民赢得了荣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