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宗祠
向皋徐氏宗祠逊绵堂
向皋逊绵堂旧址
向皋徐氏宗祠位于观海卫镇东山村河西,宗祠前临油车江,坐西朝东,平面呈长方形布局,占地约700平方米。依中轴线为台门、天井、大厅及左右厢房。台门五开间,大厅五开间,左右厢房各为三间,各建筑之间墙垣贯连,规模不大但具大家气象。
向皋徐氏宗祠称逊绵堂,根据《向皋徐氏宗谱》咸丰十一年七月徐作梅所作谱序中“集族之人于宗祠”之句,可知至少在清咸丰十一年七月,向皋徐氏宗祠逊绵堂已经建成。徐氏宗祠除作“崇宗祭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场所。同时,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此外,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旧时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受到教育和处分,甚至驱逐出宗祠。
新中国成立前,徐氏宗祠内曾开办小学,男生教师徐信苗,女生教师为徐志总的母亲方恩照。剧作家徐进、黄埔军校十九期毕业的抗日军官徐志总都曾在此读书。“文革”时,徐氏宗祠被全部拆掉重建成粮站,已不复存在。
淹浦徐氏宗祠徐聚堂
徐聚堂位于观海卫镇东部洞桥村施家桥,在淹浦的西岸。祠堂前原为官塘大道,后成集市,称为淹浦下街,商店林立,曾经十分繁华。如今虽渐渐衰落,但在徐聚堂东首仍有一些店铺,重现着昔日的时光。
淹浦徐聚堂
徐聚堂为徐家桥徐氏宗祠,坐北朝南,硬山顶建筑,前后两进,呈口字形布局。前进三开间,中间为八字形台门,台门正上方挂有一块黄底黑字的匾额,书“徐聚堂”三个宋体字。内有天井,后为三间大厅。徐聚堂的规模虽不大,但建筑雕栋画檐,做工精美。如台门上方所刻双凤与戏曲故事,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徐聚堂从建筑风格来看,应建于清晚期。新中国成立后曾用作大队仓库,至90年代由徐氏集资重修。祠东还建有一间女祠,规模较小。
梅川徐氏宗祠报本堂
梅川徐氏宗祠报本堂位于白沙街道徐家畣宏坚路后。
据《梅川徐氏宗祠牌坊记》记载,宗祠报本堂“肇建于嘉靖辛酉年(1561)十月,落成于壬戌年(1562)三月。地广二十丈,袤三十丈有奇。墙垣四周,祠宇凡三层,后堂七楹,设主享祀。匾曰:‘报本’。其前川堂三楹,又前,则祀毕享馂戒读之所,匾曰:‘惇叙’,亦七楹。旁立四斋,则以藏遗贮器各二楹,又前门房三楹,匾曰:‘徐氏宗祠’。岁癸亥十一月之吉,完等奉诸宗之主于祠,而贤者、有爵者、皆得从祀”。
梅川报本堂图
宗祠气势恢弘,建成后于嘉靖壬戌年(1562)十月在祠内立《梅川徐氏宗祠碑记》,嘉靖癸亥年(1563)十月立《徐氏宗祠报本堂铭》碑。《徐氏宗祠报本堂铭》碑高193厘米,宽97厘米,顶部呈圆弧形,四周细线精刻缠枝花卉。篆书题额“徐氏宗祠报本堂铭”,直刻4行8字。正文楷书直刻21行,满行48字,详释“报本”之意。
据说梅川徐氏为人丁兴旺宁可抛弃出帝王将相之祠堂地,是以徐氏祠堂建成以后,徐氏渐渐兴旺发达,子孙满堂。分丁地十甲加旧宅间有南山七十二岙,北一灶、二灶直到海边方圆近百平方公里。后建新匝庙(前宅村新市东面),建新庵(新匝庙东200米),十甲子孙建有九个享堂。头、七甲享堂(大祠堂西);二甲享堂(大祠堂北);三、六甲享堂(前宅桥河西,原乡镇府所在地);四﹑五﹑八甲享堂(新庙北200米处);九甲享堂(五甲享堂东200米处)。
梅川报本堂因年久失修,于20世纪80年代毁损拆除,仅存祠前的两座石狮子还立于池边(此对石狮据说为福三公孟仁,即乌山河西派始祖中武进士后所赠)。《徐氏宗祠报本堂铭》石碑被天东乡后宅村一徐氏村民买入,后凿开作石柱,也无存。
徐家畣宗祠唯一遗物
梅川徐氏宗祠碑记
余姚之东北乡曰梅川,余家梅川,号梅川孙氏。稍东曰徐氏、曰乌山胡氏。而胡之河西派最显盛者出自徐。梅川名族相望,两姓合而族滋大,则徐氏独也。按徐氏谱牒,其传久矣。由睦州徙连山,由连山徙余姚之西北隅,是宋嘉泰间兵部侍郎讳逢龙者始也。公逢龙之子二人,长讳仲达,翰林佥书郎,次讳仲省,俱葬烛湖梅溪之原。烛湖迩梅川,遂家梅川。一传而曾,再传而桂,而福。曰福三者从母党为胡氏后,是乌山祖也。子孙仍姓胡,乃其祠墓则题曰“徐太公”。又传而全、桂,是而浩,曰浩五讳均美者,值国朝起运率众归附,助城三山,封义兵千户。自浩迨今,宗人长曰完者又五世,而完之下又七世,嗣族昌繁,无虑千百人。族大人众,亲尽而疏,世远而涣,不能无离心。乃其族之俊达九、珏、韶等议定祠祀明宗法,以一众志请于完,遂因侄霖所积公家之金为创祠费,而曾侄孙浮梁尉洪,好义有才力,人也身先经画相地,鸠工率众事事,肇建于嘉靖辛酉十月,落成于壬戌三月。地广二十丈,袤三十丈有奇。墙垣四周,祠宇凡三层。后堂七楹,设主享,祀匾曰“报本”。其前川堂三楹,又前则祀毕享,馂戒读之,所匾曰“惇叙”,亦七楹。旁立四斋,则以藏遗贮器各二楹,又前门房三楹,匾曰“徐氏宗祠”。
岁癸亥十一月之吉,完等奉诸宗之主于祠,而贤者有爵者皆得从祀,以崇风劝。宗众咸集,异者以同,涣者以萃,乃定为时祀岁。凡再祀田若干亩,祀品有额,器有数,戒读有条。嗟乎!自宗法不行,祀典久湮,贫者委于力之不足,钟鸣鼎食之家急宫室而忽祀事,忘其本也。乃徐氏诸贤一举旷仪,志合而力从,议周而制备,若此者可以为邻世缔婚媾,实喜睹其成事而三生者。胡爌、徐珙、徐应斗从予游,请为之记。夫祖庙所以本仁也,仁始于亲而推之祖也。徐氏之为,是举广仁劝孝之道昭矣。然举始非难,期之在久,率先有人体之,在众世有同室而居聚食尊者之侧,乃其心相矛盾,事生且然,况往者、远者乎。徐虽善族,不敢谓无若人也,以若所为对越祖先入庙门,而愧汗下矣。岁时聚合,奚取焉。故道务各尽可也,人人亲,亲长长,而天下平,况宗众乎?吾敢以是告夫三生,而质之诸贤,附戒读之末云。
嘉靖壬戌(1562)十月既望,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国史编修文林郎同邑孙铤撰、中宪大夫云南楚雄府知府前奉敕提督铁冶工部虞衡司郎中十一世孙玠书丹、登仕郎十二世孙洪篆额。
徐氏宗祠报本堂铭
梅川徐氏立祠以祀其始迁之祖也,正峰孙太史详为之记矣。其正堂曰“报本”者,更欲有铭。族推其后曰佐、曰瑞者嘱余为之,且致其词云:某亟闻某长者之谕曰:“古者庶士以下无庙,而祭于寝,虽大夫亦祭止三代,而不敢干祫及其高祖。”今我安敢干之。顾晦庵朱子谓“庶人无庙,可立祠堂”。伊川程子又谓“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今我之立祠也,遵朱子之义为之也。我之祀祖也,遵程子之义为之也。刘歆有言:“宗变也,有功德则宗之,不可预为设数。”今我之祀及贤与有爵也,仿刘歆之意为之也。尔曹所见勿疑戾。古又曰:“君子之祭也,非其物与仪之谓也,谓其著存以享之也。”子之于考妣也,熟其音容者也,故自始虞之日,以及没身之祀,其著存或无难也。今我于先祖也远矣,于始祖也又远矣,音容初未尝识,而欲其著存不忘乎心也,厥惟艰哉。夫不能著存,则不能追远。不能追远,则夫奉牲以告、奉盛以告、奉酒醴以告者虚也。其立也以诎,进也以愉,荐也以欲者皆虚也。且吾闻之,禋祀以祀上帝,夫谓上帝之事难,而祀必以禋也。今吾事祖之难,犹之事上帝也。必也,其禋矣乎。夫禋,致精之谓,而斋所以致精也。今吾著存以享神也,则夫斋诚不可不慎矣,抑犹未也。父母者,一本之报尤笃也。尔弗能孝尔父母,其能事尔祖乎?宗族者,祖之一体也,尔弗能睦尔宗族,其能事尔祖乎?尔身,祖之遗也,尔弗能敬慎尔身,其能事尔祖乎?尔或弗能禋祀矣,而于尔身及父母宗族又或弗能尽道其间,则神必不享。夫报本,所以祈享也,不享不如其已今。尔与我同莅于此,唯求所以致享矣乎。噫!由前所谕,协诸义矣;由后所谕,本诸诚矣。协义则无忒,本诚则无射,报本之道,斯其尽矣哉。夫余徐之婚,而二俊盖尝及门者也。今有属,则兹铭也非余其谁。宜为铭曰:
维祖之泽,与川俱长。育我后嗣,俾繁而昌。欲报之德,肇启斯堂。顾予禋祀,尔孙之将。人有一食,必复其始。菜羹必祭,必恭敬止。我弗克斋,繄谁其似。相彼有獭,在河之涘。神之昭格,有来洋洋。对越在上,陟降在旁。如闻其息,如觐其光。心之存矣,曷维其忘。
奉政大夫云南永宁府同知,眷生丁克卿顿首拜书,嘉靖岁次癸亥(1563)十月既望。
马堰徐氏宗祠敦睦堂
马堰徐氏宗祠敦睦堂在马堰高地头,占地约四亩,始建于嘉靖十五年(1536),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由十八世孙圣瑞重修。敦睦堂平面为两进五开间,呈对称布局。有前厅五间,后堂五间,两边各有侧楼六间。前厅有“亚魁”、“父子登科”、“国光”三匾,后堂有“殿中执法”、“敦睦堂”、“绿野黄堂”三匾,庄严而肃穆。中间天井中设有戏台,每年逢冬至演戏一天。
马堰徐氏分五房四柱,有祭田二百余亩、西湖四百余亩,清明节祭祖,余姚江南学后、上虞下官、眉山等都派代表参加,冬至演冬至戏一天。还办房头酒,助田酒。
新中国成立后,破旧立新,徐氏宗祠敦睦堂成为马堰小学,后又成工厂,至1966年,戏台、匾额已尽毁。近年有马堰年老长辈在后大殿设牌位供桌,悬挂始祖及马堰名公画像。至2010年又发起修建宗祠,成立领导小组,由徐小芳等多人负责实施,得赞助款56万余元。后大殿拆除重建,加宽增高。前厅立两头威武之青石狮,屋脊作飞舞之龙吻,建筑高敞宏伟,面貌一新,今已成为村老年活动室,焕发出新的光彩。
余姚县城徐氏宗祠聚顺堂
余姚县城支又称姚江徐氏支,与徐秉钝后裔的“姚江徐氏”,虽同出于迁姚始祖徐柟,且同名,但祠不同,因为它是徐柟五世孙、徐秉瑞四世孙徐福七由马堰迁居余姚县城,奉福七为迁县始祖。
余姚县城支宗祠起初在义井巷,祠内藏谱。乾隆年间发生火灾,宗谱“烬余者仅存十余本”。祠堂焚毁后,往东迁建。新祠坐西朝东,南为棂星桥,北有石巍桥。新祠共二进,首进门房,悬“进士第”匾;二进祖堂,共三楹,悬“聚顺堂”匾。祖堂侧为义庄之屋。义庄由迁姚十五世徐允嘉后裔创设,其周济对象也仅限于该房,“恤族以允嘉公后两大房为率,非允嘉公后者概不给发”(《聚顺堂义庄条规》)。义庄始创于民国八年(1919),置田地六十亩,市屋四间,晒场基地一亩零,房屋五间。
《姚江徐氏支谱》中有徐泰运所作《失祠失谱由》、《不合祠由》,徐绍祖所作《聚顺堂义庄序》。
云柯徐巷徐氏宗祠余庆堂
云柯徐巷徐氏宗祠余庆堂在余姚低塘。
云柯徐巷徐氏自明朝末年由马堰十二世孙徐守中始迁以来,大多以从事农业为主,迁居他乡者不多,更无流寓外省的情况。因为经济条件不富裕,也导致创建宗祠较晚。云柯徐巷徐氏一直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才由徐乾麟邀各房公议捐资一千六百九十四洋元,建后进一幢,名余庆堂,“无论远宗近祖,举耳目之所及者,一概采辑入祠,岁时祭祀”。
余庆堂建成时,为保障祀事资金,又纠集三十六人组成追远祭会,“各出助鹰洋五元。寻置得田三亩有零,附入祠内。每岁冬季设祭于祠以展拜之”。在《姚江云柯徐氏宗谱》卷首,有徐乾麟所作《姚江云柯徐氏建祠碑记》与徐凤祺所作《追远会序言》。
姚江云柯徐氏建祠碑记
我族由迁居迄今,已历数百余载,未曾建立专祠。非先人之恝置而不为,实因代远年湮,支派莫宗所是,因之绵延至今,尚无有一兴起者。然长此悠悠,忍其闻寂,其得罪于祖宗者尤浅,而贻误于后人者实益深也。所以今春设席于族,邀同各房公议,捐金出资,先建后进一座,无论远宗近祖,举耳目之所及者一概采辑入祠。岁时祭祀,聊妥先灵。设后嗣情殷追远,志切奉先,将扩充其祠宇,增置其祠产,奕奕寝庙,百世馨香,未始非捐助者有以基之也,兹既鸠工告竣,狐腋集成,遂举乐助芳名开列于后,特志大略而勒诸石。
光绪三十二年(1906)岁次丙午春月吉日谷旦,二十一世孙乾麟谨书。
追远会序言
朱子有言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此言享祀之不可以淹没也。我祠余庆堂自乙巳年建造后进,业经各家踊跃助产,备作历久祭享之资。然春伦冬蒸礼典缺如揆诸孝思之,诚良多抱憾,是以纠集同志三十六人,兴此追远祭会一个。各出助鹰洋五元,寻置得田三亩有零附入祠内。每岁冬季,设祭于祠,以展拜之。左昭右穆于万斯年,诸同人之志愿慰已。惟事属创举,规模略具而欲积小以成大,增高以继长,以觞以侑,祀事孔明,此时能为力则同人之所以立斯会者,亦写以诚之一念,仰答先灵焉尔。
光绪乙巳年(1905)孟冬月告曰,嗣孙凤祺谨志。
江南徐氏宗祠
江南徐氏宗祠原在余姚学宫后土名大园内,规模陋小,数椽房子,只供奉始祖以下数代牌位。崇祯初,徐行素倡捐,买地于南城阴东南一里,迁建走马楼一幢,坐南朝北,此为后来大宗祠之发轫。乾隆十八年(1753),在大门与走马楼之间,“中建巍楼,旁设厢楼,两带上下,共添二十余间”。至此,徐氏宗祠形成三进格局。依南城北城墙根竖立旗杆,首进头门悬“徐氏家庙”匾。东西各有小耳门、门房一小间。又东小屋二间,小院一方。头门内小院一方,铺设甬道。二进前设大门(即二门),紧贴中缕,大门上悬王阳明所书“祠堂”匾。中楼檐下悬“世大夫”匾。楼下为照厅,悬“愿贤”匾。边房各一小间,开耳门,有梯。楼上四面挑角,南北开窗,悬“望先楼”匾。辟大院一方,铺设甬道。厢房各三小间,上为厢楼。三进堂前悬王阳明所书“雍肃”匾,后堂悬“妥先堂”匾。边房各一间,上为走马楼,供奉列祖。边楼各一间,与厢楼相通,直达中楼。(www.xing528.com)
同治六年(1867),徐氏添置祠后土地。六年后增建楼房两进。这样,大宗祠共五进,寓五行相生之义,成为三北地区最大的宗祠之一。其新增两进的情况是:四进共三间加两旁耳房。堂后悬“后先辉映”匾,中设甬道,左右各小院。川堂之上建悬楼,北檐书“陟降在兹”,南檐书“克昌厥后”。耳房左右有梯,南北设窗。五进前设甬道,两边各大院。五进房屋建在台基之上,“拾级以登,地渐高,阶渐阔,进升中堂”。五进共五楹,屋脊书“光前裕后”。中为堂,设追远五代祖宗座。左右为侧堂,东西有梯。楼上悬“奉选楼”匾,北面开窗,供十六世以上神位。中设八角栏榭,可以向外瞻望。
宗祠是祭祀祖宗的重地,祠门只在举行祭祖、进神主等大礼和惩治不肖子孙时才开,其他时候只开边门进出。如果族内争斗,则也在宗祠内判别是非并作出相应处理。“其有两家争斗事,集族。判直者无罪;曲者科罪外,次日更令设祭演剧谢,如抗斥族。”
徐氏宗祠在清明、冬至进行大祭。寅时(四至六点)列祭品,巳时(九点)前行礼完毕。然后各家在家小祭。清明、冬至祭产始于清初,有田十五亩。顺治十四年(1657),增田一亩零,并有店租银若干。至嘉庆年间(1796—1820),共有田二十亩零,县西街店屋一间。道光年间(1821—1850)又置田若干,购县东街店屋一间。咸丰年间(1851—1861)添田二亩零,又置鼓点和大牌位。同治六年(1867),添置祠后基地。八年增田四亩。九年,置预收田十一亩零。合计田四十七亩,店屋二间。清明、冬至祭产每年派房轮值。乾隆以前,年满二十岁者给花饼一只,未满二十岁者给烧饼四只。乾隆以后,无论长幼,俱给花饼。
徐氏宗祠元旦设祭(与清明、冬至大祭同,只是祭后多一个“拜岁”礼),元宵张灯,每月朔、望备茶谒祖。其祠产创始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有徐玉成助捐店基一间。雍正二年(1724),徐抚苍妻陈氏捐田二亩。后来通过每年对所收籽粒放息,增置田三亩。至咸丰年间,共有田十九亩零,店屋一间。后又历加增置,至光绪九年(1883),共有田四十三亩有奇,店屋三所。祠产由二十四人司事,元旦给饼,元宵悬灯。特别是元宵灯会,由雄厚的专产(至民国元年,灯会产达田三十八亩,租谷七十七石零)作物质基础,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始,除个别年份外,元月十三日至十八日,徐氏宗祠设龟山,悬大灯,举鼓吹,热闹非凡。“金凫银燕,楼蜃山鳌,历头门抵内阁,层楼叠宇,大小灯数百盏,内外鼓吹,喧沓上下,金碧辉煌”,真所谓“在我祠为大典,于我姚亦大观哉”。(《宗事纪实》,《姚江徐氏三续增修谱》卷五)。
林东徐氏宗祠敬胜堂
林东敬胜堂在桥头镇潭河沿,长春桥西南,祠堂坐北朝南,仅平屋五间,建于民国丙寅年。该宗祠规模较小,然作用却发挥积极,曾在祠内办过族塾。《余姚林东徐氏宗谱》中徐扬富有《余姚林东徐氏创建宗祠记》。
余姚林东徐氏创建宗祠记
尝思木本水源,营室必先宗庙。左昭右穆,奉主宜有宗枋。盖欲妥祖考之神灵,使子孙履其地而发仁孝之心者,则以创建宗祠为首要。我徐氏之居姚江者,若南城,若马堰,二大宗祠,人烟稠密,人文蔚起,世称右族。而我族积善堂则自南城派二十五世南谷公迁居石人山,二十九世分房析支,后为追远就近计,各有小宗祠。我克二公始居蔡山之东曰封山,越三世,执一公迁于潭河沿,生子三,分为三房,家境萧条,栖神无所。纵知伦祠蒸尝之典,而有志未遂,宁无恻乎。迄今十有余世,其间守旧址者固居多数,而徙他方者也属不少,差幸人口渐繁,家道渐丰,若复因循不举,灵爽无依,悃忱莫展,孝子慈孙靓春露秋霜,凄怆怵惕。有倍难为怀者,曾于逊清叔季邀集三房公同商酌,举富为总董,如钿、芳祖辅之,将祀产祖息集资若干,而族中也有慨然乐助其费,集资若于。民国乙丑年请宗侄勉训先生创造宗谱,丙寅仲春遂创建祠之议。涓吉兴工,择上管周塘长春桥西南,建正室五楹,为列神主之所,阅五月始落成,堂名敬胜。不敷之款,仍劝族人荫助。悬匾于堂,宗祖之灵与焉式凭且宗法于此焉明,家教于此焉立。惜经费不继,门塾厢房未建而止。尚望后之人修葺增拓于无穷也。兹逢宗谱告成,而乐为之记。
时在民国二十七年岁次戊寅夏历三月吉旦,四十二世孙扬富谨志。
逍林徐氏宗祠鼎丰堂
鼎丰堂在逍林镇逍路头下徐埭洋房弄,徐芝萱洋房东首。
逍林徐氏,出自匡堰石人山,石人山则出自江南徐氏。清初,三十七世“昭”字辈徐士荣、徐士联、徐士龙、徐士仪、徐士颖、徐士颜兄弟由石人山迁此,分居南北上下两埭,后成村落,称上徐埭与下徐埭。
逍林徐氏未建宗祠,但有支祠、堂前数个,鼎丰堂为其一。鼎丰堂为四十世徐秉铨所建,约在清嘉庆年间,已有200年历史。该祠坐北朝南,占地约1500平方米,建筑主体为两层重檐硬山顶,共两进,对称布局。中轴线分别为正门、天井、过厅、后天井、享堂,左右有厢房,正是俗称的“东西两厢房,前后两明堂,中间是穿堂,后面是正堂”的格局。鼎丰堂正门为双坡硬山顶,两侧墙头有石刻楹联。楹联高2米,前为“礼乐家教旧;诗书世泽长”,后为“入则孝出则悌;言有物行有恒”,楷书端庄敦厚。前进三间二弄,两边厢房各为七间一弄,后进七间,都是二层楼房。后进享堂内有放祖先神位的阁楼,阁楼上尚有画箱一只,内藏祖宗画像数幅。
逍林鼎丰堂
药业巨子徐芝萱出自鼎丰堂。
孝义徐氏宗祠怀德堂
孝义徐氏宗祠怀德堂,在周巷镇马家路。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徐尚千、徐懋章、徐乾初、徐乾学、徐思唐五公首倡兴建宗祠,卜祠基于德惠桥之东,背塘面河。数年后,前后进栋宇建成。至嘉庆年间,徐乾学同族房商议添造两侧庑楼,以每岁祭奠余资生息,又命子徐锡三、徐效勤捐各房以助之。道光年间,徐乾学长孙徐岱云以祠堂公用余资购材料请工匠,于祠之东偏,造小厅及偏房共七间,作族人聚讲、合食等事之用。咸丰初年,宗长徐乾坤与徐旭旦创议修建宗祠后进,然等置备木石工料,将要动工时,遇到太平军过境,使材料毁损残缺过半。到光绪元年(1875),徐旭旦邀徐生明等再动工时,因资用不够而无法进行。如此经过数年汇议,直至光绪十七年(1891)后进才建成,同时将前中两进大加修葺,特于中进西夹室立宗贤祠,东夹室立节孝祠,尊其贤、尊其节。宗祠面貌焕然一新。
孝义徐氏宗祠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奠基始建至光绪十七年(1891)后进建成,共历时111年,实属不易。而前中后三进,加上两侧庑楼、偏房、小厅,如此之规模,也属少见。
《孝义徐氏宗谱》中有徐佐廷、徐双凤所作《建造宗祠记》、《后进源委记》、《宗贤节孝二祠记》,详述建祠经过。
孝义宗祠怀德堂
建造宗祠记
闻之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古制也。今士庶家咸得立一庙堂,以祀其先人,此孝子、孝孙追养之诚所迫而为之。
我本朝以孝治天下,不匮永锡,未尝禁止于其间焉。孝羲徐氏,始自淳四公,当元明之际,由官人桥卜筑于德惠桥村。后裔保世滋大,分为后、南两宅,历四百余年来,成族千百家,而祠宇缺如,未免抱惭。乾隆庚子岁(1780),有尚千、懋章、乾初、乾学、思唐五公倡议兴举,卜祠基于德惠桥之东,背塘面河。厥土刚燥,子姓多散处,故土不可忘桑梓,恭敬此物此志也。尔日随分捐资,按时收取,殚心竭力经营数岁,前后进栋宇告成。神灵栖息有所,墙桓砌坚,衰桷穹霳。美哉!始基之矣。虽然,南北之大规既定,东西之庑室宜全,乾学公素司祠内助产,以每岁祭奠余资积图生息。嘉庆年间,同族房妥议添造两侧庑楼,因费不足命子锡三公、效勤公捐各房以助之。由是昔也肯堂,今也肯构;昔也其正,今也其冥。神明陟降,愈得肃清之地欤,而犹未也。大凡祠宇肃穆之所,管祠人杂处其间,一切明堂廊庑势难缜密,言念及此,奚以妥先灵而慰孝思。道光年间,乾学公长孙岱云府君其司祠帐,出入多历年所遂,以公用羡余购木石,鸠工匠辄吉于祠之东偏,造小厅及寓房共七间,管祠人另可居住,即族人乘便聚讲合食等事,设讲、食席于小厅上,亦属得宜。兹数公者继长增高,后先济美,将云观止矣,蔑以加乎。而后进之建造已具章程,大半反手可成,继起有人,毋俾前人之专美也。
同治四年(1865)乙丑仲冬月,淳四公十七世孙佐廷百拜谨识。
后进源委记
窃忆创造祠宇,后进之议始自咸丰初年,宗长族叔祖乾坤公、族叔旭旦公继之。尔时司账者置备木石工料,将举其事。缘粤匪毁扰,残缺过半,事遂不果。迨光绪乙亥(1875),旭旦公邀族再侄生明等取吉兴工,无奈栋榱甫加资用告匮,诸工罢役。其心虽坦白,其事已鲜终矣。历数年,己卯汇议公举乾学公后裔族再侄域为总董,域以多病故,承其名而不亲其事。再历数年,壬午汇议,复举族再侄青茂权理总揽祠务,肃清祠规,佐之者有五人焉。其先族再侄孙承、基、圭、璨辅翼三年,其继族再侄元孙辅翼五年,省费耗杜弊窦,积资财权子母,随时置料,逐年添工,迄辛卯(1891)而落成。前中两进亦复大加修葺,庙貌从此一新。此固祖宗灵爽实式凭之然。斯时旭旦公早经逝世,而我祠宗长适推族兄开忠公。噫!公之际遇何其隆也,不然乌能聿观祠宇之厥成而得慰先人之愿望乎。凤近居祠侧,目觇其事,心志之勿敢忘。叹窃有志者事竟成焉,安得不书厥由来而为后起勉也哉!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淳四公十六世孙双凤百拜谨具。
宗贤节孝二祠记
我徐氏宗祠中进,西夹室立有宗贤祠焉,东夹室立有节孝祠焉,皆北向。其中神位累累,俱谱中所载有芳行有坚守者是第。念嘉庆同治年间,前贤两次辑谱,凡有贤与节者未尝不特表其人,但不见立有专祠,岂前人不欲各立一祠以重其典哉!意者光绪以前,我祠只有两进,未便设立。俟建造后进,撅充而辅立之,此前人之志或未可知。乃于辛卯年,后进告成,特于中进东西夹室各立一祠,尊其贤、尊其节,实使妇女童孙入庙而望见之,知共其为贤与节,有若斯之重且敬,而企慕之情无不油然生者。吾知其必无是人也,是亦足补家教之关者焉。然有专祠春冬须有专祭,费用约计历年有二十亩,田生息始得行之。商诸族人未能就绪,姑俟异日公用盈余积置生产,议立章程,以光祀典。惟望有志者勿避嫌怨,严绝弊窦;辅理者协力同心,节省费用。不数年而得成其事,俾可以告慰于宗祖也,企子望之。
时光绪戊戌年月日谷旦,淳四公十六世孙双凤百拜谨具。
茹墟徐氏宗祠南陔堂
茹墟徐氏始祖珣三公自会稽(绍兴)徐家宅迁居余姚烛溪乡梅山里之茹墟(今余姚城区西北隅茹墟村),在茹墟原东北河角定居,去世后葬于旧宅之东。至明万历十二年(1584),九世孙徐弤(舜用)续修家谱时,九世孙徐德(梅冈)建享堂于珣三公墓前。100多年过去,享堂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仅剩遗迹。族人见此都感叹不已,十一世孙徐美臣于是谋划重建宗祠。此时刚好有十世孙湖广道监察御史徐九皋(芝南)宅第一幢,称“南陔堂”,其后人打算出售给外姓,于是经诸宗房长商量后集资买下作为宗祠,宗祠仍称“南陔堂”。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由十二世孙宗长徐允祥主持,开始进行维修改造,砌步阶,筑围墙,至康熙四十四年(1705)春完成,敬进历代祖牌位。清乾隆二十五年,宗长徐象玉售祠地以修葺宗祠。乾隆五十二年,十四世孙徐永周经营重建,“规模殊堪迈越前修”。
道光年间,徐鸿钓又建两庑,规模更大。不料同治元年(1862)八月,太平军过境,惨遭焚毁。同治六年(1867)秋,由徐子吉倡议,徐晓峰、徐鲁峰、徐蓉峰主持,以徐鸿钓、徐竹香等所助祭折款建造前进七间,中设神座以奉列祖。同治十二年(1873)春,重建正殿,高阔皆仿以前。随后几年,又建成东、西两庑,恢复旧时规模。
南陔堂有正殿五间,前进七间,东西厢楼各三间,左右前后驰道周环,建筑巍然壮观。祠内旧有楹联数副,摘录如下:
德服南州才惊北海,先贤以至性感人,非梦五云频化凤;武谈西府文学东湖,后嗣如虚心法祖,须教诸子共称龙。
诗礼传家百世仪型留义塾;文章启后一堂科第振宗枋。
登斯堂焉毕恭毕敬;与斯祭者相爱相亲。
吏部闲谈风月静;儒家孝感雪天深。
若木受封种德溯千年而上;汴京启迹发祥自五世以来。
徐家河徐氏宗祠明德堂
徐家河头祠堂明德堂在余姚历山。
据《徐氏宗谱》记载,珣三公七传茂五公由余姚烛溪茹墟迁徐家河,三传顺道公,生三子,长文宪公,次禄斯公,三恺思公,于清嘉庆七年(1802)共同建祠,嘉庆十七年(1812)重修。
明德堂徐氏祠堂占地约二亩,位于历山街东,大古塘之南,北距大古塘约200米。祠堂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围成四合院,前进门厅,悬“徐氏宗祠”四字,东西各三间侧屋,正厅五开间,厅正中悬“明德堂”匾,东壁书有“忠孝节义”四个大字,西壁书“礼义廉耻”四字,是为徐族宗旨。
徐氏祠堂新中国成立后仍存,“文革”期间被毁,今祠址上已建民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