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北徐氏:徐国人以国为姓,徐姓宗族繁衍壮大

三北徐氏:徐国人以国为姓,徐姓宗族繁衍壮大

时间:2024-05-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此之后,徐国人以国为姓,徐姓宗族的主支由此繁衍、发展、壮大。徐国为嬴姓,又称徐戎,亦称徐夷或徐方,分布在今淮河流域一带。并且,徐国国君也称王,与周王室平起平坐,这种行为自然是周王室不能容忍的。徐国败后,由于徐偃王的仁义备受称赞,周在击败徐偃王后,又被迫封徐偃王的次子宝宗为爵,置都彭城,继续治理徐国。

三北徐氏:徐国人以国为姓,徐姓宗族繁衍壮大

第二节 以国为姓

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却于夏启六年被启所杀。为了笼络人心,启一面以重礼安葬伯益,一面将伯益的二儿子若木封于徐,即今山东中部、南部及江苏北部一带。这就是徐国的创始。自此之后,徐国人以国为姓,徐姓宗族的主支由此繁衍、发展、壮大。徐国为嬴姓(与秦国同脉),又称徐戎,亦称徐夷或徐方,分布在今淮河流域一带。其后,历夏、商、周三代,徐国都是诸侯国之一。

周朝初年,徐姓氏族已经比较强大,形成一个方国,史书上称作徐方。由于与商人同属东夷集团,因而,在周灭商后的商人反叛中,嬴姓之徐即使没参加共同行动,也必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理解与支持,这也是周初平叛后没有分拆商人氏族的原因之所在。但随着周王朝势力在东方的加强与巩固,不可避免地会威胁到徐方的利益与生存。于是,徐方与周王朝爆发了不止一次的战争,结果是互有胜负。这在先秦及后世相关文献中都有记载。《礼记·檀弓》篇中就记录了徐国大夫容居的回忆:“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西讨的对象必是周王朝,徐驹王可能是周初徐国的国君,大军已到了黄河边,足见军力之强。并且,徐国国君也称王,与周王室平起平坐,这种行为自然是周王室不能容忍的。伯禽在鲁时,曾不断地去征讨。《史记·鲁世家》载:“伯禽率师伐之,作《费誓》,遂平徐戎,定鲁。”《诗经·阕宫》篇有:“鲁侯之功,……遂荒徐宅。”荒者,占有之意,在伯禽大军压境之下,徐国只得南迁,迁到淮河流域。因此,徐国也被称作淮夷、徐夷。由于屡次兴兵,又被称作徐戎。

徐国南迁后,仍然保持较强的国力,稳定周边形势,讨伐与其不一致的国家,到了西周的中后期,徐国传到徐偃王,得以复兴,徐国的复兴引起西周担心,于是与楚国举兵讨伐。徐偃王行仁义,不忍心杀其民,便于公元前963年弃国北走。徐国败后,由于徐偃王的仁义备受称赞,周在击败徐偃王后,又被迫封徐偃王的次子宝宗为爵,置都彭城,继续治理徐国。

春秋时,徐国再度南迁到淮南、与江北苏皖接壤的淮泗地区。那时徐国已经国力弱小,民心比较松散,没有多强的抵御力量,夹在大国之间,小心翼翼地生存。公元前512年,吴国派出使臣,责令徐国(今安徽泗县)和钟吾国交出领兵在外的公子掩余和烛庸。二国依仗有强楚撑腰,拒不从命,并私自放走二公子,让他们去投奔楚国。楚昭王十分得意,立即派出大员隆重迎接二公子,并让他们在养地(今河南沈丘县)暂住。接着,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戍重修养城,把养城东北边的城父、东南边的胡田两块地封给二公子,企图利用他们危害吴国。这正好给了吴王出兵的口实。同年冬,吴王夫差北渡淮河伐徐,放泗水淹徐国。徐王章禹披发文面,绑缚自己,领着妻子跪求夫差保留国土,夫差不准。章禹带着王室族人逃奔了楚国,徐国自此失去国号。

从若木封徐,到章禹亡国,徐国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共有44代君王,存世1500余年。(www.xing528.com)

在1500多年的迁徙中,徐国的都城也是几经迁徙,有考证的主要有:

一是山东郯城。史家研究表明,徐国最初封国时,应在山东泰山东北以南到郯城一带。山东泗水的汉舒村有徐国第五代国君徐豹之墓。2001年10月,郯城县政府定徐豹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是洪泽湖一带的徐城。泗洪县境内太平乡有个香城村,“城”即指徐偃王所筑之城,香城是因传说城里有座徐偃王妃子的粉妆楼而得名。

三是邳州梁王城(良王城)。目前发掘出来的邳州梁王城(含九女墩、鹅鸭城等遗址),可以确定为规模最大、时间最久的古徐国后期都城。连续三次发掘,共发现灰坑122座,墓葬22座,房址11座,出土文物一千余件。本地曾有“金銮殿”地名,出土19枚宫廷器乐青铜编钟,并镌刻“徐王子孙永保之用”铭文。张知寒先生在《略谈古代徐州》中说:“徐国治所(国都)在下邳。这是指徐偃王所建的徐国。徐偃王复国于邳,国都建在下邳理所当然。”“良王城”在史籍中是有政治活动记载的,可以佐证良王城是徐国政治中心之城,又是徐国基地之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