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预期与政府政策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市场体系只是处在发育阶段,还远未达到成熟。我们了解到,诸如寻租问题、搭便车现象、公共物品问题等等,都是市场机制本身所无法解决的,急待制度的约束和规范,而这个责任显然要由政府来承担。
有人在观看足球比赛时曾发感慨说:“两支不守规矩的足球队加上一个无能的裁判,将会上演一场最糟糕的比赛。”经济学家们套用了一下说:“一个混乱的市场加上一个无能的政府,尤其是一个‘乱来’的政府,那才是所有糟糕事情中最糟糕的。”反过来看,这其实是在说政府的作用实在重要。不过政策和制度虽然可以根据美好的愿望来制订,但实施后的效果可就未必如当初所愿了,这时未必是单纯的政府“无能”所致,因为还有一个“理性预期”问题的存在。
“预期”并不是什么新鲜术语,因为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预期。比如说你想买一台电脑,但是电脑一直处在降价的状态,你这时就需要决策一下:是马上购买还是等价格再降一降?万一过几天价格又上来了怎么办?在做出决策之前,你显然要对各种可能的变化估计一下,这种估计和推测在经济学家看来就是预期了。
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有几种不同的方式。还拿买电脑的例子来说,如果在今天电脑价格下降的情况下,消费者预期今后的价格水平会一直降下去,那么这就是静态预期;如果消费者预测的不是价格水平,而是价格变化的情况,即根据价格下降的速度来决定消费时机——如果降价速度放慢就提前消费,这就是适应性预期。很多经济学家认为,静态预期和适应性预期都是不甚明智的,毕竟人们不大可能根据上个月电脑价格下降5%就推断这个月也降价5%,或者根据连续两个月价格下降幅度有限就推断价格将稳定了。事实上,人们会利用所能得到的一切信息来形成关于未来走势的预期,这便是理性预期了。
当然,即使是最神通广大的信息专家也不可能对信息掌握得全面而详尽,再理性的预期也要到事后才能检验其准确与否。理性预期的假设其实是指一般来说预期者将会是正确的,对预期的检验不是强调他们总能做到正确,而是强调他们比盲目的猜测更准确一些。(www.xing528.com)
如果大家的理性预期总能做到完全正确,那么政府任何形式的政策干预都将是无效的。因为参与市场活动的人在进入之前就已经尽可能了解了以往和现在的市场变化的信息,并把大量信息综合起来进行分析,进而做出判断,而且既然决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那就不会轻易改变。这种情况下,政府无论准备采取什么政策措施,人们都能够在政策尚未实施的时候就心中了然,并针对政策采取对自己最为有利的行动,比如说,政府试图利用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人们就会预期到通货膨胀而抬高价格,结果是追加货币只导致了更高的物价而不是促进经济增长。人们常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实就是预期在起作用。
由于上述原因,政府政策的成功往往是在很短的时期内运用出人意料、不可预测的手段来暂时地达到某些政策目标。但是,公众不会长时间的被蒙在鼓里。尽管人们在进行预期时所面对的信息是不完全的,而且在进行信息分析的过程中也会犯错误,但是他们一旦发现出了差错就会马上纠正,即“吃一堑,长一智”。正是公众日渐成熟的对政策的预期水平抵消了政府政策干预的效果。如果公众的预期能力臻于完美的话,那么政府的一切政策都会被人们所发觉而做出相应的反应。就像一句西谚所说:“你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欺骗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时间内欺骗一部分人,但你绝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内欺骗所有的人。”
在经济学中还有这样一种说法——_预期会自我实现”,意思是说如果对一件事大家都认为将那样发展,那么这件事十有八九就真的会那样发展。比如说,如果大家都认为未来的通货膨胀会更加严重,那么人们便会事先采取某些防范措施,如为了避免货币贬值而买进、储备或抢购商品,结果人们越是买进价格上升幅度就越大,最后人们多半会认为自己原先对高通货膨胀的估计是准确的,并为自己的“先见之明”而自喜。反之,如果人们确信将来不会出现通货膨胀,那么大家就不会急于购买商品,商品就会由于需求稳定而不会发生价格变化,于是也就谈不上通货膨胀了。因此,与其说大家的预期一次次的“应验”,倒不如说是因预期的一致而导致了最后的结果。
“预期会自我实现”的机理在于,人们相信预测,并采取防范行动以求自保,最后是自己的行动使预测应验了。由此看来,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行为往往就是基于某种对未来的感觉,特别是一些非同一般的人物的预期往往具有极强的传染力,带动一大批人具有类似的预期,当足够多的人坚信某种预期的时候,这种预期不仅会实现,而且会加速变为现实。比如一位著名的金融专家预言股市三天后要跌,并得到了诸多股民的认可,那么肯定等不到三天股市自己就跌了。
那么政府政策是不是就没有用处了呢?那也未必,关键要看大家在一些预言面前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尤其是那些政策制定者、经营决策者和舆论控制者们。政府如果能够“取信于民”,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那么也有助于提高政策的效力。此外,由于人们的行动往往受到主观期望的影响,因此政府可以好好把握这一点来实现经济目标。比如当通货膨胀率太高的时候,政府可以宣布减少货币供应量,这样人们的理性预期就会使期望价格下降,即使政府实际上并没有减少货币发行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