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

时间:2024-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与微观经济相比,宏观经济的考察对象是全局和总量。单有财政政策,政府是无法有力地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配合实施的。国债市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环节,国债市场不发达,政府通过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能力就会削弱。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与微观经济相比,宏观经济的考察对象是全局和总量。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的政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政府调节宏观经济最主要的工具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此来控制社会的总需求,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

政府的财政政策主要用于稳定经济,其稳定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税收在经济增长时期的调节作用:当经济增长时,企业盈利较多,人们的工资水平也较高,根据比例所得税政策,税收会随人们的收入增加而自动增加,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企业、个人的税后可支配收入的上升幅度就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从而使消费需求的增长自动得以抑制;另一方面是政府的各种福利支出在经济衰退时的作用:当经济衰退时,失业救济金以及各种社会福利也会随之增加,起到了抵消个人可支配收入下降的作用,同时社会保险基金出现赤字,从而刺激了经济的复苏。比如中国目前正在大力进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并加强比例所得税的征管工作,就是为了稳定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在内的一切经济行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政府的干预,政府对经济的调节是直接的,像要求企业上缴利润并课税然后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等,都是一种借助于行政力量的直接干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宏观经济则是间接地加以调节。

现代经济中,政府的财政行为主要包括以税收为主的收入和以政府购买、转移支付为主的支出两个方面,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的变动来调节经济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政府购买——政府通过扩大或者缩小财政开支来扩大或者减少社会总需求,从而达到扩张或紧缩经济的目的。当政府增加购买进而扩大财政支出时,社会需求增加,商品和劳务都有了吸收渠道,从而增加了居民收入。新增收入中的一部分又会转化为投资,进而引发新一轮的需求增加,考虑到乘数效应,国民收入增加值最终将是政府购买数量的若干倍。

第二是政府的税收政策——政府通过提高或者降低所得税税率来刺激或者抑制投资,通过提高或者降低消费税来刺激或者抑制私人的消费需求。政府本身不创造利润,其财产主要来源于税收收入,一旦政府采取扩张性的政策——既削减税收刺激社会投资又扩大政府购买增加社会需求,往往会导致财政赤字,这时政府就要转向货币政策,在资本和货币市场上发行国债和国库券。

此外还有一项内容是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将财政收入中的一部分以补贴、抚恤金等的方式发给居民和企业的一种财政手段。转移支付不同于政府购买,一方面它不代表政府对财政收入的直接使用,而是由获得支付者自己去购买消费品和服务,通过私人消费支出的增减间接影响总需求;另一方面转移支付是根据法律规定支付给符合条件的人和企业的,在法律变动之前是固定不变的,因而短期内无法由政府的决策行为来决定。

单有财政政策,政府是无法有力地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配合实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中央银行制订货币政策来对社会经济进行间接调节。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是: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为此需要采用三种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www.xing528.com)

商业银行根据法定准备金率将存款中的一部分用来向中央银行存缴准备金,其余部分用于发放贷款。如果法定准备金率提高了,就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存款中可用于贷放的部分减少了,于是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就下降了;相反,如果这一比率下调,就等于扩大了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力。因此,法定准备金率的主要作用是控制社会上的货币流通数量。

所谓贴现,就是商业票据的持有者凭未到期的票据到银行兑现,由银行扣除从交付日至到期日之间的利息。而作为最终贷款者的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所持有的票据进行贴现的行为就称为再贴现。如果中央银行将再贴现率下调,则商业银行愿意更多的将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兑现,相当于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了利息较低的贷款,从而会增加社会流通中的货币;相反,如果再贴现率上升,商业银行到中央银行贴现的需求就会下降,流通中的货币就会减少。在我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和贷款利息进行规定,以此来控制货币数量。

在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已经在国债等金融市场上得到运用,它是指中央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中的一个特殊主体参与市场交易。比如说,如果中央银行希望通过增加社会货币流通量来刺激经济发展,只要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就可以达到目的。当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结构购买财政债券时必须支付支票,这相当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额增加了,商业银行可以将这笔收入作为存款准备金存放于中央银行,也可以从中央银行获得现金。这样,商业银行可以贷放的货币数量就增加了,通过存款货币的创造,社会中流通的货币数量也就因此而增加。整个过程相当于中央银行以新的储备金的方式为银行系统创造了更多的货币。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常常结合起来发挥作用,这在发行国债的时候体现得最清楚。国家往往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以弥补当年财政收入的不足,“借来”的钱多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刺激需求增长,从而达到充分就业。只要国家借的钱不是浪费掉了,公众就不必担心政府的偿债能力;另一方面,只要国家长久存在下去,就总可以借新债以还1日债,或者以税收等财政手段来逐年偿还,因此不存在一次性偿还债务的压力

这时我们很容易想到,反正是钱不够用,与其先借债再通过征税来还,何必不直接征税呢?原因在于增加税收往往对经济发展有重大的滞缓作用。税收增加,企业的利润就会减少,直接导致企业发展动力和后劲不足;更进一步,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也会改变,同样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所以从长远利益出发,一个国家通过适当举债来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是一条相对稳妥的途径。

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国债规模是比较低的。美国1994年的国债占其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9%,比利时、加拿大、瑞典、日本、丹麦等国比美国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利时的这一比例曾高达142%。反观我国国债规模,1996年年底的国债仅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3%。

国债市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环节,国债市场不发达,政府通过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能力就会削弱。目前,我国新增国债的发行改变了政府直接向中央银行借款的状况,转变为直接向公众融资。中央的财政收入增加,宏观控制力度就加强,总体上和从长期看都是有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