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的时候,当我们备受酷热天气折磨的时候,当我们时时被警告淡水短缺不得不厉行节约的时候,不知有多少人想过其实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我们是在自食苦果——当我们以惊人的速度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不得不承受着因自然的和谐被破坏而带来的生存环境的恶化。保护环境的呼声日渐高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应运而生。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诺思等人的观点,早期经济社会的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的形成都与人口和自然资源之间的比例关系密切相关。在早期社会,人类所能开发和利用的自然资源只占整个资源的一小部分,因此早期的社会制度鼓励人口增长,通过人口的增加来增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从而增加整个社会的总产出。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环境无限论”和“自然和谐论”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前工业社会,人类以简单的生产工具作用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是微不足道的,相对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资源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随着人口与自然资源、土地的比例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西方国家开始了举世瞩目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对私有产权的有力保护大大刺激了生产力的提高,各国大量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污染。当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时,人们才逐渐意识到自然资源并不是无限的,于是便产生了“资源耗竭论”和“增长极限论”。再到后来,人类才注意到对环境应当由单纯的“事后治理”转向“事前预防”,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之后,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颇为相似,意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使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仅强调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且强调了前后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
先前人们将生产力的发展静止而孤立地理解为对自然的征服是一种非常片面的思维方式。事实上,人类不过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之一,人类的活动改变了自然界,自然也会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现代工业化大生产导致了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巨大改变,进而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中国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一直以来是我们引以为豪的特色,然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众多人口早已成为国家发展的一大压力了。在中国很多地区,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自然资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性开采,并且以落后的方式进行小规模工业生产,制造了大量污染。如淮河中上游有许多小型造纸厂以落后技术进行生产,排放的大量污染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下游人民的健康和鱼类等生物的生存。(www.xing528.com)
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前景不容乐观。首先,中国人口的绝对数量多,增长速度快,并且人口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相对于如此巨大的人口基数,我国的自然资源是贫乏的,人均自然资源的拥有数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人均耕地面积为例,我国一直以来是以世界几十分之一的土地养活着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众多贫困地区的温饱仍然是个问题。
其次,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不均,有些地区的资源利用率很低。从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资源如淡水等来看,其人均量都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而且与经济布局不相匹配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从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状况看,长江以北的耕地占全国的63.9%,但水资源却只占17.2%。又如矿产集中在西部,而工业却集中于东部沿海,能源消费则集中于东南部地区。
此外,严重的环境污染更显出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使不少地区和城市的地下水遭到严重破坏和污染;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氮氧化合物污染空气,并造成了酸雨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则已经给我们带来了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原退化、物种减少……很多地区的环境退化着实令人触目惊心。
环境的改善、人与自然的和谐非一人之力、一日之功所能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更是涉及了经济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为后代人创造一个好环境,走协调发展之路,对我们来说真可谓是任重而道远。计划经济“无秩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