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学也随着经济建设的升温而日益成为一门“显学”。曾有一位外国学者讥讽某些经济学家说:“如果教会鹦鹉需求和供给这两个词,它也能够成为经济学家。”这种说法固然偏激,但我们姑且不论其语言的攻击性,只是注意它从侧面反映了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术语的重要性及其在经济学中的根基性作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就是建立在对需求与供给的均衡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经济学中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特定时期的市场上,每一价格下对商品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构成需求需要两个必要的条件:一个是购买某物品的愿望,另一个则是对欲购买物品的支付能力,二者缺一不可。举例来说,一个流落街头的流浪汉某日偶然购买了一张彩票,在开奖之前流浪汉思忖着自己一旦中了奖之后将要购买豪宅、汽车、高档家具等等,然而当时他并没有这个支付能力(若是真的中了头奖另当别论),因此他的想法至多算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不能构成经济学中的需求。只有在购买愿望和购买能力二者兼备的情况下,才会形成消费者需求,而所有的消费者需求的总和就构成了市场需求。一般情况下,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上升,需求量就会下降,换句话说,市场需求与价格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供给作为需求的对称概念,是指生产者在特定时期的市场上每一价格下对商品愿意提供并且能够提供的数量。一般情况下,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上升,供给量就会随之增加,换句话说,市场供给与价格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现代市场经济简单地说就是由各种市场组成的经济运行机制,所谓市场均衡则是指由于需求和供给二者的相互作用,使得在某一市场价格下需求和供给的数量相等,此时的价格就称为均衡价格,需求和供给的数量就称为均衡产量。
明白了均衡价格的产生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对许多问题有个清醒的认识。(www.xing528.com)
在生活中我们都是消费者,因而在购物时总希望物价越低越好,但事实上经常是事与愿违。举个最简单的买鸡蛋的例子。我们自然希望鸡蛋有个低价格,然而一旦价格真的下降了,随着鸡蛋价格的下降,供应鸡蛋的生产者会发现继续供应将是无利可图的,于是开始转而卖鸡。(你或许有这样的经历,每当鸡蛋价格大幅下降时,鸡肉的价格也会下降,因为卖鸡的人多了。)但是这样的好景往往不长,当鸡卖到一定的数量时,鸡蛋的生产量就会减少,自然供应量和销售量也会随之减少,可是人们对鸡蛋的需要却依然如故。这样,鸡蛋的价格就必然要回升,而且鸡蛋的供应量越小,其市场价格就越高。可见过低的鸡蛋价格在短期内尽管给消费者带来了益处,但这种“优惠”决不会持久,因为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总可以将物价稳定在使供求平衡的水平。
此外,我们大都痛恨“粮贩子”、“肉贩子”一类的人,从称呼上就可以看出我们对其决无好感。比如有的农民抱怨,由于政府部门停止收购生猪,乡间的猪肉贩子就趁机压低价格收购;在城市里,一旦发现鱼、肉、菜涨价,人们也大都先指责贩子们哄抬物价。事实上这种指责是没有道理的。正是政府停止收购为猪贩子提供了压价的条件,而且在政府收购的时候,猪贩子的收购价格实际是偏高的;退一步讲,如果猪贩子被取缔的话,他们的猪不就更卖不出去了吗?再就城市市场看来,如果没有菜贩子、肉贩子的长途贩运,菜、肉的供应还会更少,价格也就会更高。因此,是供不应求并且缺少竞争者为抬价提供了基本条件。一旦各类贩子被取缔,只能使竞争者更少,供需缺口更大,价格也自然更高。
了解了上述道理,我们就可以在价格变化面前更平静一些,而且对小贩们采取宽容的态度。这些既不生产又不消费的所谓“投机分子”其实也是市场经济中的一部分,从经济学的供求理论这一小范围来看,“投机”是市场竞争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活动,对市场均衡起着积极的作用。供求理论告诉我们,产品(特别是农产品)的本期产量决定着本期的价格,本期价格决定了下期的产量。在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如果有某些投机者看准并抓住了时机,在第一年产品价格低的时候购入一批产品储存起来,在第二年价格高的时候再抛售出去,这样除了投机者自身会获利之外,还从两方面推动了市场均衡——第一年的购买行为可使当年的需求增加,从而使价格不至于下跌太多;第二年的抛售行为可以使当年的供给增加,从而使价格不至于上涨太多。从空间角度看,投机者也可以通过在甲地购入、乙地卖出的行为来推动市场的均衡,道理和上面相同。
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投机”未必都是贬义词,投机者只要能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则,注重社会公德,其实还是贡献不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