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日本边缘国家:嚷嚷歧视的经常尴尬角色

日本边缘国家:嚷嚷歧视的经常尴尬角色

时间:2024-05-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上类似的国家并不少见,但像日本这样经常处于尴尬境地的却不多,这里面更主要的原因应该从日本本身去找。薮中三十二把国家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心国家”,另一类是“边缘国家”。日本就是边缘国家的典型,而且毫无意欲成为中心国家,成天只是嚷嚷受到了中心国家的歧视或不公正对待。相反的例子则是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十年前中国基本上都还是一个边缘国家。

日本边缘国家:嚷嚷歧视的经常尴尬角色

“Japanas Number One”(日本是最棒的)这句话现在在日本还能经常听到,但一般都是在伤感地回味20世纪80年代那个战后日本最辉煌的时代时候才用。1979年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Ezra Vogel)的书Japanas Number One,Lessons for America成为日本最畅销的书之一,而“日本是最棒的”这句话也成了当时日本人最常使用的一句话。

与此同时,作家石原慎太郎和索尼董事长盛田昭夫合著的《日本可以说“不”》更是在日本国内把这个浪潮推向了最高峰,绝大多数日本人真的以为日本已经在经济战场上战胜了二战战胜国美国,从而洗清了军事战败的耻辱,现在已经可以对美国说“不”,不用说接踵而来的就是日本的世纪了。

在一片喧嚣声中,有一个年轻的日本外交官在华盛顿冷冷地看着这一切,问了狂热的日本人一个问题:“不能说‘不’和可以说‘不’有区别吗?”他写了一本书《对美经济交涉——摩擦的实像》来回答这个问题,就是“不能说‘不’和可以说‘不’实际上没有区别,因为这两个回答都是在对方提出要求之后的反应”,他认为这是日本对美外交的致命之处,日本只能被动地等待美国来提出数不胜数的要求,日本的国家安全靠美国保护,对美贸易入超占日本全部入超的40%以上,而且日本的对美出口主要构成是电子设备和元件、汽车以及超级计算机,这一切对美国的经济构成了重大威胁,但同时日本又在美国农副产品的对日出口问题上设置重重障碍,因此美国对日本所采取的那种看起来似乎是蛮不讲理的态度并不是不可理解的。他以自己的切身经验告诉读者:“实际上在所有日美外交谈判的一开始日本人永远是说‘不’,但到最后只能接受美国人的要求,这是没有办法的。”

二十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那位年轻的使馆随员薮中三十二2010年10月也已经从日本外务官僚的顶峰——外务次官的位置上退休,他的最新著作《国家的命运》又再次成为了本周最畅销书。《国家的命运》受人青睐的理由之一就是薮中三十二除了在20世纪80年代在驻美使馆工作过之外,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东亚,而且在他出任外务次官之前是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近年来举世瞩目的有关朝鲜问题的六方会谈,中日东海油气田会谈,日韩围绕着竹岛问题的渔业协定谈判,日本方面的主持人都是他。那段时间的东亚局势特别动荡不安,所以他的有关著作也就越加引人注目。

薮中三十二这本书的内容不仅仅是日本东亚外交,他花了更大的篇幅来寻找日本外交老是失败的原因。

在薮中三十二看来,情况在这二十年中只是越变越坏。本来二战之后日本外交就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成就,这固然与日本不是一个政治军事大国,在政治外交路线上只能跟随美国有关,而且日本经济依赖美国市场的成分太大。世界上类似的国家并不少见,但像日本这样经常处于尴尬境地的却不多,这里面更主要的原因应该从日本本身去找。

薮中三十二把国家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心国家”,另一类是“边缘国家”。日本就是边缘国家的典型,而且毫无意欲成为中心国家,成天只是嚷嚷受到了中心国家的歧视或不公正对待。相反的例子则是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十年前中国基本上都还是一个边缘国家。但现在除了中国之外,所有人都认为中国已经是中心国家,而且是最重要的中心国家了,因为成为中心国家是中国数代人的夙愿。

光有夙愿是不行的,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人也努力富国强兵,力争脱亚入欧。但结果是军国主义膨胀,反而把曾经是世界五强之一的日本给弄成了一片焦土。实际上日本军事的失败也有外交失败的教训在里面,薮中三十二认为日本人外交谈判经常失败的很大一个原因是日本人说话没有逻辑,别人不知道日本人到底想干什么。比如原来日美之间有关农产品的争吵相当厉害,日本人不让美国大米进入日本的理由是:

1.大米是日本的文化

2.美国大米不能进入日本;

3.希望美国人无论如何要理解。

这倒是一个三段论,但三段之间没有任何的逻辑联系,整个一副十三不靠的麻将牌。美国人无法理解这种解释是很正常的,所以成天吵架。而薮中三十二主管日美商务谈判之后把理由修改为:

1.大米是日本人的主食

2.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美国由于歉收而限制对日大豆出口的事例;

3.日本政府有责任保护国民不挨饿;

4.美国政府也基于类似日本政府的考虑而不允许砂糖进口来保护国内产业;

5.希望美国人理解日本政府的保护措施。

这样美国人才弄清楚了日本人到底在想什么,两国才不吵大米架了。

外交谈判中最重要的是逻辑,使用逻辑反过来通过进攻对方达到防守的目的。中国同美国就人民币汇率的交涉可以说是这种方法的典型。(www.xing528.com)

比如美国国会经常指责中国不正当地操纵汇率从而维持人民币对美元的低价,以此来增加中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增加对美出口,所以中国应该提高人民币的汇率。

但是中国不是简单地回答“不”,因为单纯一个“不”字不能解决问题。中国人的做法是首先表明通货是中国内政,外国人不能指手画脚,然后反过来指责美国人的储蓄率太低,正是过低的储蓄率才造成了美国的巨额贸易收支赤字,美国人的问题不应该由中国人来承担责任。最后中国人也不忘记提醒美国人,中国拥有最多的美元债权,中国不会听任自己的资产缩水,中国已经到了应该重新考虑自己的货币储蓄政策的时候了。

虽然美国人不会简单地认可中国人的观点,但这些逻辑严明、有守有攻外带威胁的说法就使得美国人无法简单地像对日本人那样仅仅是一味施压。当然中国的国家安全并不依赖于美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应该说日本人很清楚地知道这些问题,但从战后日本人养成了一个一切交给美国人处理的古怪习惯,这种做法帮助日本早日治好了战争创伤,还登上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宝座,但同时也使得日本人更加朝内向的方向发展,从而安心在边缘里生存了。薮中三十二在书中列举了大量日本人内向,而且愈加内向的例子。比如在美国的日本留学生现在只有3.3万人,远少于韩国的6.9万人、中国的8.1万人和印度的9.4万人。日本的年轻人哪儿都不愿去,就愿留在日本国内,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加拉帕哥斯进化”的古怪现象。

在提到达尔文的时候肯定会同时提到加拉帕哥斯群岛,据说达尔文就是在加拉帕哥斯群岛得到了进化论灵感。这个位于赤道上的群岛因为和大陆天然隔离,岛上缺乏天敌的生物们都进化得怪里怪气,和别的地方不一样。以后这种走不同道路进化从而产生不同生物的现象就叫作“加拉帕哥斯进化”。后来才知道加拉帕哥斯进化并不是什么孤例,凡是隔离开来的地方其生物的进化就不同于其他的地方,从而产生一些某地所特有的生物。

海岛居民的日本人有一种内向的本能,所以这个名词在日本很常见,最多的是用来描述在日本本土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古里古怪的手机文化。一个电子工业强国生产的手机居然在国际市场上毫无竞争力,这就是一种不同国际标准接轨而独自盲目开发的结果。原来日本人还只是甘居边缘,不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过程,现在连对国际标准的兴趣都没有了。所有的感情和喜恶全凭日本人的爱好而不顾及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感受,这样下来日本外交当然不可能成功。不仅外交无法成功,日本本身就在走向衰落。

薮中三十二认为,讨论武力后盾和外交的关系或者日本是不是要更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前,日本人首先要反省自己的内向情绪,要对外部世界有更大的兴趣,更多地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在发表自己看法的时候,先要在逻辑上推敲一下,要考虑到外国人是不是能理解日本人之间那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思维方式,否则无论日本人在国际社会上怎么发言都没人能够听懂,最后弄得日本人心中充满不被理解的苦闷。

薮中还列举了不少事实说明实际上不少美日之间的争端是日本那些本来就满脑子苦闷的媒体自己弄出来的,比如日本的《大规模店铺法》问题,当时日本媒体去采访美国贸易代表处(USTR)的时候首先提了这个问题:“美国人是不是对日美贸易中日本大规模出超不满?”

美国人当然不能表示满意,否则美国媒体绝不会轻饶了他,只能含糊地表示“很不满意”,可是日本记者还要追问下去:“具体对哪方面不满意呢?是不是《大规模店铺法》让你们很不满意?”美国人只能承认。

但是过几天报纸上的通栏标题却是“美国贸易代表对日本《大规模店铺法》深为不满,扬言要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这一来日本舆论立即倒向了“美国又要欺负日本人了”,因为在两国的贸易摩擦中,《大规模店铺法》还没人提起过。外务省和通产省立即向美国贸易代表处询问,得到的答复是肯定的——很简单,只能得到肯定答复。

于是日美双方围绕着这个《大规模店铺法》又展开了一场艰难的马拉松谈判。最后是日本方面做出让步,同意外国资本可以在日本经营大规模连锁店,但最后进入日本的只有玩具连锁店“TOYSARUS”。人们往往要责备美国人小题大做,殊不知天下本无事,传媒自扰之,这个弄得日美双方精疲力竭的题目只是喜欢无事生非的传媒自行制造出来的。

而传媒制造这个题目的原因,除了吸引读者注意力从而提高销售量之外,薮中三十二认为这些媒体记者本身就坚信“美国在欺负日本”,这应该是个更重要的心理因素。

这是一本很值得一看的书,作者对于外交限度的评论,对于外交技巧的评论,对于东亚形势发展走向的描述和预测以及对日本国民性的批判都很深刻。当然除了这些内容之外,身为职业外交官的薮中写的书里有关外交谈判的小花絮也很有意思。比如在谈到外交谈判就是一个五十对五十,最多也只能争取到六十对四十,再多反而会给将来的两国关系带来危险的时候举了这么一个例子:

1996年,中国和日本谈判渔业协定,日方代表团团长就是薮中三十二。当时中方的立场是12海里领海之外就不应该有什么限制。但日本方面的立场是应该保护渔业资源,要考虑到专属保护区,96海里之内的渔业资源都应该受到保护。谈判就僵住了。后来中方代表团团长、外交部条约局局长通过一种开玩笑的方式来打开僵局,对薮中说:“我们很尊敬您,因为您的名字叫薮中三十二,所以我们决定让步到32海里,怎么样?”

时任外务省亚太局局长的薮中三十二乐了:“嘿嘿,本人从今天早上开始改名叫‘薮中六十四’了,你们看怎么办?要不要再给点,64海里怎么样?”

实际上这也不是什么给鼻子上脸,其实是在发出日本方面也在准备让步的信号,果然中方谈判代表再接上一句:“行,但你要把护照给我们看看。”结果到最后谈下来是48海里,(32+64)/2,也正好是日本人最早主张的一半。

(2010年1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