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电视新闻评论类主持人节目的言论
言论,是“关于政治或一般公共事物的议论”[1]。主持人言论,专指主持人以个人身份在节目中面向受众对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直接发表的议论。
主持人言论属于新闻评论当中的一种类型。在电视新闻评论类主持人节目里,评论这一重要的传播方式在继承和创新中又有了新的发展。一方面,以往在非主持人节目中大量运用的由播音员播送的“报刊社论”、“电台、电视台评论”、“评论员文章”、“编者按”、“编后话”等等,改为由主持人采用“介绍”的方式传递重要的“社论”或“评论员文章”的要点;另一方面,直接采用“主持人言论”的方式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由此,主持人言论应运而生。比较起来,主持人言论更类似于“短评”、“编者按”、“编后话”及“专栏评论”。其相近之处,一是主持人言论所担负的任务和社会意义,与其他评论类型别无二致,即主持人发表的言论应与党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二是它们同样短小精悍。其相异之处,一是主持人与受众“朋友”式的平等关系,及观众期望主持人“促膝谈心”的方式和“平易近人”的口吻;二是主持人那“个性化”的独特视角、独到见解及富于魅力的语言表达方式。
实践证明,主持人言论亲切平易、富于个性的特色,是观众易于并乐于接受的,而且,主持人言论这种在思想观点、态度感情层面上与观众直接的、主动的、动心动情的交流,使新闻评论类主持人的形象更为丰满、更为鲜明,更具有力度,因而也更加可亲可信。进一步说,由于主持人与节目之间互补互动的良性循环,时间一长,主持人言论中表现出来的人格力量便会成为吸引受众最主要的因素,观众就像喜欢聆听自己所信赖的、所佩服的朋友发表见解一样,期望听到并十分关注主持人的言论。
主持人的言论,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三言两语的“点评”,即在串联词或采访报道中,对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所作的简短议论;另一种是独立成篇的短评,即主持人小言论,它在节目中占有独立的时段,辟有专门的栏目或子栏目。总之,主持人的言论是新闻评论类主持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持人言论还是构成主持人个性形象的关键所在。可以断言,主持人直接发表言论是新闻评论类主持人节目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主持人走向成熟的表现之一。
一、三言两语的“点评”
三言两语的点评,多用在导语、解说词、串联词当中,也许只有十几个字,多则百十来字,形式自由,位置灵活。点评的内容出自主持人对新闻信息迅速而敏锐的反应,它是主持人对新闻价值的准确把握,它是主持人对社会现实情况的深入了解,点评不是层层展开的东西,而是拎出那值得“说道说道”的、或“非说不可”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点”,或提示、或补充、或概括、或深化,三言两语,点到为止。好的点评应当精辟、到位。点评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示重点
在概述消息要点中,稍加议论,引导受众注意新闻的重点,既有提示作用,又有解释作用。
如关于克林顿性丑闻的报道中,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对总统弹劾调查进行表决的一条消息,导语是这样的:
男:前天整整一天,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开会进行激烈的辩论,最后,通过了共和党提出的一项决议案,批准对克林顿总统进
行正式弹劾调查,并且不加任何时间和范围的限制。
女:司法委员会的结果是21票对16票,它显然是以党派划分界限的。明天众议院全体会议将对这一决议进行审议。由于共和党在中院占多数,这一审议的通过估计应该不成问题。
此导语有表决的背景,有表决结果的结论性分析(“显然是以党派划分界限的”),还有预见性分析(“估计应该不成问题”)。在此消息的结束时又有一个预见性的议论,从而使这条消息里的“关节点”凸现出来:
男:虽然目前美国共和党在中期选举中被看好,但现在距离选举还有1个月时间,这当中就可能会产生不小的变化。
女:由此,在中期选举中,用尽心机的共和党人能否如愿以偿仍是一个未知数。(上海东方电视台《东视新闻》李勇提供)
主持人对这条消息的点评是在尊重客观事实报道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主观”的“解释性”、“分析性”话语,使受众对该消息的重点“一听了然”。
2.倡导方向
对所报道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或事,针对受众的思想做画龙点睛的剖析,鲜明地突出我们的倡导方向,引发受众的思索。
《焦点访谈》在一期题为《走近好人——一座雕像的诞生》节目中,报道了南京军区福州总院骨科大夫温端生的事迹。在结束语中,主持人敬一丹以“开诚布公”的谈心口吻发出议论:
一位普通医生的故事讲完了,这座患者们自发捐赠的雕像,如今已经安放在温医生生前工作的岗位上。人们需要这样的好医生,我们的社会呼唤这样尽职尽责的好人。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好地担负起社会赋予的责任,能为社会多做一些有益的事儿,那么谁还会说我们的身边好人太少呢?(1995年11月18日播出)
3.引发共鸣
主持人在议论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抒发内心的情感与理性升华的议论相结合,能激起受众的共鸣,产生意味深长的传播效果。
《焦点访谈》有一期题为《李欢:弹奏生命赞歌》的节目,报道了自强不息与病魔顽强抗争的小姑娘李欢的事迹。结尾时,主持人敬一丹发自内心的感慨和李欢弹奏的乐曲声交织在一起,在观众心中掀起涟漪,久久回荡:
现在由于疾病的原因,李欢还不能够站立起来。但是就精神而言,谁又能说她没有站立起来呢?在采访中李欢告诉记者,她最喜欢弹奏的曲子是贝多芬的《欢乐颂》。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欢乐颂》那富于生命力的旋律吧。
(由李欢弹奏的《欢乐颂》的乐曲声一直在回荡)(1994年12月24日播出)
4.点到为止
主持人对某些事件的报道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引导人们举一反三,联想类似的现象,思索症结所在及背后的原因,支持人并不直接下结论,不以教育者自居,点到为止,让人觉得既亲切又耐人寻味。
北京电视台《元元说话》1998年秋天播了一期节目《队长他妈》,说的是北京郊区某村居民的信件全由“队长他妈”接收,取信需另交6角钱,明明不合理可谁也管不了。采访中,队长他妈、队长爱人还振振有词,蛮横无理,主持人元元在节目结束时议论说:
这位老太太今年八十多了,耳不聋,眼不花,身体特硬朗,我想,如果她不是队长他妈,她可能就是一个特慈祥的老奶奶,能教街坊的小媳妇做针线,能给孩子们讲故事……可当队长他妈,怎么就这样了?要依仗家里人的努力把便宜占尽,真有些一朝权在手的感觉。今天说的是队长他妈,其实生活中不像话的干部又何止一个“队长”?不像话的家属又何止“他妈”?还有他闺女,他儿子,他七大姑,八大姨……
5.深化意义
在点评中进一步剖析新闻信息或报道背后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像“黑体字”一样突出强调其普遍意义,引起警觉,发人深省。
在一期题为《推杯换盏话饮酒》的专题报道里,记者的镜头摄取了“酒”在人们生活中的种种光景,做了多方面的采访,还用字幕披露了一组让人触目惊心的调查数字:“据统计,中国人一年喝掉的酒相当于一个西湖,1000人中有4个酒精中毒者。在喝酒成风的地区,1/3的交通事故和离婚案件与喝酒有关,50%的饮酒者基本用公款。”主持人章伟秋在结束语中做了小结式的议论,并引用民谣抨击了饮酒中的坏风气,深化了关于饮酒的多侧面报道的意义:
酒杯虽小,却能盛下一个西湖;酒桌不大,却能摆得下亿万钱财。有一句非常流行的民谣是这样说的:喝坏了风气,喝坏了胃,喝得单位没经费。酒从欢乐喜庆的兴奋剂变成了败坏社会风气的腐蚀剂,这违背了人类发明酒的初衷。酒可以使好事变得更好,锦上添花,也可以使坏事变得更坏,雪上加霜。(1995年2月3日播出)
6.预见警策
对报道中初露端倪而又有些盲目性的事物,主持人应有洞察秋毫的思辨性分析,这种具有预见性、警策性的议论,需有对事物发展规律、有关政策、社会现状的综合分析。
1998年夏天,上海持续高温,酷暑难耐,一家家水上乐园应运而生,但投资者的心情远没有游客那样轻松惬意。《东视新闻》报道了有关的采访后,主持人联系到类似的旅游项目投资中的盲目性,以商榷的口吻,作了引人深思的警策性议论:
男: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就等于完全的自由竞争,加强宏观调控是不是就一定会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面对主题雷同的主题公园、乐不起来的水上乐园,有些问题恐怕还需要再认真考虑考虑。
女:这些乐园从现在起都将经历一番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考
验。“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句话,值得后来者深思。(上海东方电视台《东视新闻》主持人李勇提供)
7.纠偏补正
有时某些跟随式纪实性报道,真实倒是真实,却存在偏颇之处,此时,主持人必须以点评方式提出正确的看法,以清醒全面的判断纠正偏颇,弥补缺憾,以正视听,这是主持人的责任。
如《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生活空间》曾播出一集《王子梦》,讲了河北一个名叫“王子”的女孩练网球的故事。但是在王子回答记者提问及与父母的对话中流露出金钱的动力,尤其片子结尾时母女在餐馆吃饭的对话,母亲问:“你最喜欢吃什么?”王子答:“法国大餐!”母亲说:“将来咱得了世界冠军就可以吃真正的法国大餐。”王子说:“要包专机去法国吃,把餐馆包了,买车自己开。”母亲问:“要什么样的车?”王子答:“至少得奔驰以上的”……看到这里,心中好不为母亲的教育担忧。以往主持人是不在《生活空间》之后再说什么的,主持人白岩松敏锐地意识到这个结尾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破例做了点评,白岩松并没有采用正面批评的做法,而是发人深省地提出问题,来表明否定的态度:
如果王子夺得冠军时,面对的只是鲜花和奖杯,没有法国大餐,也没有奔驰以上的轿车,不知她还能否一拍接一拍地打下去?(1996年5月25日)
总之,以上种种归纳虽然难免挂一漏万,但基本体现了主持人适时、适度地运用点评所起到的作用,它紧扣新闻信息,三言两语的议论灵活、亲切,又极具“平等”色彩及交流意味,以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和切近的角度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实际操作中,主持人的点评切忌不痛不痒、华而不实、人云亦云,简单化、表面化。一般化的所谓“点评”不如不说,像那些重复一下事实,就以诸如“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什么“事态的发展,我们将拭目以待”等等套话结束,其实,不说也罢。
二、独立成篇的小言论
主持人的小言论,是以个人身份,针对典型的新闻事件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直接面向受众阐明观点态度的语体或节目样式。所谓“独立成篇”,是相对于渗透在串联词中“三言两语”的点评而言,小言论少则三五百字,多则上千字;它辟有专门的栏目,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它或者是独立存在的言论节目,或者是杂志型栏目中的一个言论性子栏目,如《东方时空》中的《面对面》,在杂志型栏目中,它或许结合本次节目中的具体内容缘事而发,或许就当时的热点另辟蹊径阐发议论。
当前,辟有专栏的主持人的言论,一般都由主持人自己执笔撰写,当然,主持人的言论中凝聚着集体的智慧,有的经过审稿,有的经过集体讨论,并有专人提供相关资料。实践已经证明,主持人在撰写小言论的过程中,政治思想素质迅速提高,业务能力精进,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辨能力增强,主持人角色把握到位,主持人语言特点运用纯熟,主持人言论的特殊魅力愈发鲜明。
1.主持人小言论之特点
以主持人身份发出的言论,因其与受众平等、亲切的关系,因其内容上贴近性的选择,因其采用的谈话体形式,因其随感式的行文及其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语言运用,显示出有别于报刊社论、编辑部文章的“大块头”评论或篇幅虽小但面孔严肃的“编后话”的一些特色。
(1)身份上的亲近感
主持人的职业角色不是官方发言人,也不是专家权威,更不是领导者,主持人是与受众地位平等的传播者,“平等交谈”是主持人职业角色固有的特色。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主持人,其实就是受众在新闻界工作的朋友,他们因工作原因“见多识广”、“颇有见地”,在与受众朋友谈天说地时,自然应以诚相见、真心实意、亲切平易地交换意见。任何端架子、自以为是、居高临下、指手画脚的态度,都会破坏平等关系的谈话氛围,都不可能有好的谈话效果。主持人的言论,不论是娓娓道来,还是义正词严,都应远离“说教”的阴影,而犹如好友间的交流、家人中的畅谈一般。
(2)内容上的贴近性
主持人的小言论多取现实生活中老百姓所关心的各种问题,在贴近生活实际、贴近群众脉搏、贴近政策举措的热点、焦点问题上,以及存在的具有倾向性的社会现象上作文章。主持人小言论融事实性信息与意见性信息于一体,着眼于开阔的视野,可从百姓的视角入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正所谓“小角度大视野”。主持人采撷百姓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工作学习、文化娱乐、人际关系、社会风气……方方面面的大事小情、喜怒哀乐,透视社会进程,阐释国家政策,弘扬民族精神,针贬不正之风,释疑解惑,提醒疏通,明辨是非,激励推动,是观众乐于接受的“对话者”。
(3)方式上的谈话式
主持人小言论的叙述方式多为夹叙夹议的谈话体,它有三个优点:一是具有朋友间平起平坐促膝谈心的味道,其论题具体、单纯,议论集中,以身边事谈道理,形象平易,听来轻松,便于带动观众主动地联想和思索,易于引起共鸣,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二是谈话体有小型化的特点,灵活、便捷,不求面面俱到,既可一事一议,亦可突破此模式,或由点及面、或由此及彼、或由内到外,作一定的综合分析;三是谈话体注重“双向交流”的拟态,用语通俗、上口,比其他类型的评论更接近日常口语,注重思想情感的交流,不是自说自话,而是摸清观众可能有的思想反应,讲究谈话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突出言论的商讨口吻,具有很强的交流感,是广播电视评论中的一支“轻骑兵”。
(4)风格上的个性化
主持人言论以个人身份发表,吸纳人际传播的情感优势和心理优势,将逻辑的推理与感情的传递结合起来,在心平气和的谈话氛围中,情理交融,侃侃而谈。个性化小言论可提供多个视角、多种见解,为观众提供一个参照系,有助于人们对新闻事件评价的主动参与和平等交流。此外,透过言论的选题,主持人的关注层面、熟悉领域、眼界范围、思辨能力、性格特点、情感倾向、语言个性等反映人格内涵的东西,在一次次的言论中愈来愈清晰。而且,优秀的主持人有一个共同点,特别重视语言的运用,他们拒绝“官话、套话、空话”,不愿“吃别人嚼过的馍”,用真心去关注世界,用真情去感悟人生,用富于创造性的新颖的语言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说与受众分享。长此以往,一个个对受众敞开心扉、富有鲜明个性和人格魅力的主持人便实实在在地走近广大观众,成为他们可信赖的朋友。如《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的几位主持人,“白岩松言辞犀利,鞭辟入里;敬一丹用语恳切,舒缓委婉;方宏进沉静缜密,大巧若拙;水均益取喻丰富,机辩睿智”[2],各具风采。
总之,主持人言论以其独特的面貌,起着沟通、引导、平衡、监督的作用,或释疑解惑、明辨是非,或扶正祛邪、针贬时弊,或发出呼吁、提醒疏通。凡是用了心思的上乘的主持人小言论也必然会引起观众的注意、兴趣、信赖和期待,表现出主持人小言论的特殊魅力。
2.主持人小言论的写作与表达
主持人小言论大多由主持人自己动笔撰写,主持人既是小言论的撰写者也是播讲者。其撰写的过程,有的经由集体商讨确定选题,大家畅所欲言,谈观点,提供资料,明确立意,而后由主持人去理清思路,选材构思,寻找角度,最终以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落笔成文;有的主持人,总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不断挖掘出新的选题,提交商讨;有的成竹在胸,索性伏案成文再征求大家的意见。不管何种操作方式,主持人言论是个人与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产生于群众火热的现实生活,闪烁着众人思想碰撞的火花,它又是主持人深思熟虑后的有感而发。
主持人言论的写作绝非独立于广播电视评论写作规律之外,只不过由于其“主持人”职业角色的规定性,主持人的言论更具有亲近感、贴近性、谈话体、个性化的特征,这些特征首先表现在选题、切入点、选材、立论、语言运用的构思与写作过程中。
(1)选题与切入点:从近处和小处着手
主持人小言论的选题宜从“近处”和“小处”着手,选题面广而灵活,以小见大。所谓“近处”,在时间概念意义上可以是新近发生的国内外新闻事件,体现主持人小言论的新闻性;在空间概念意义上可以是人们身边的大事小情,体现主持人小言论的贴近性。如《面对面》小栏目第一天即推出“从《苍天在上》谈反腐败”,当时电视剧《苍天在上》刚刚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完,该剧的收视率非常高,在群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以此为题正切中人们谈论的一个热点话题;放寒假了,主持人跟大家谈“寒假孩子怎么过”;春节将近,就谈“节前商家打折忙”;“3・15”期间,谈“假风蔓延之祸害”、“打假能否有利益驱动”;节目里播了“拒收两元钱引发出的官司”,主持人紧跟着谈“从两元钱官司谈公民法律意识”;对新出现的具有倾向性的现象、矛盾和变动,主持人发出敏锐犀利的议论,像“59岁反腐败”、“领导为何‘傍大款’”、“封建迷信现象的荒唐性”;引起老百姓关注的国际上的某些事情,主持人会作出简洁明确的分析,像“韩国宣判金泳三、卢泰愚背景分析”、“黄金跌价的分析”等等。
所谓“小处”,则是说选题或切入点的角度要小。因为主持人的身份不是“官方发言人”,也不同于在国内外重大问题上发表权威性意见的专职评论员(目前,我们的广播电视媒体中似乎还没有这个层面上的真正的专家、学者、职业性的权威评论员),主持人的“灵魂”要站在高处,要看得远,想得深,但是必须远离“自上而下”的“指令”,避免“耳提面命”的“说教”,所以主持人的选题多从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心理状态、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着眼,其中既有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更有关系到国家方针政策的大事。如谈生活现象的“起洋名、用洋名问题”;谈浮躁心理的“现代生活还有没有‘宁静’的快感”;“我们如何面对贫困”,等等。
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政策性问题,主持人言论发挥“轻骑兵”优势,化整为零,作出系列谈话,每次从一个小角度切入,结合群众的利益,提供各个相关方面的事实,条分缕析、掰开揉碎地把道理讲清楚。如为缓解大城市人们出行的困难,要推行“公交优先”的办法,主持人小言论推出“城市交通应该公交优先”、“城市交通为何公交优先”和“城市交通怎样优先”的系列谈话。又如直接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的住房改革,主持人以“住房梦何日圆”为题作了四次系列谈话——“房地产市场”(从住房紧缺而大批商品房闲置谈到居高不下的房价)、“商品房问题”(分析房价高的原因,指出其中一些不合理的税费致使房价扶摇直上)、“贷款购房的话题”(指出我国当前贷款购房政策的不到位)、“买房不如分房”(由当时“买房不如分房”的现实和心理,指出房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都知道,房改是改革中难度最大的问题之一,“它牵动着老百姓的热望,它牵动着那么多相关的产业,它牵动着金融,牵动着分配形式等等”[3]。主持人在谈论这个问题时,显然不同于有关的文件或社论。承接这个选题的主持人敬一丹查阅了大量有关房改的政策文件、情况汇报、专家论证、调查报告,以至国外的相关资料,与策划组的同仁反复研究磋商,最终从“全国有325万户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米的特困户”切入,抓住与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住房困难中的矛盾,摆事实,讲道理,从老百姓的承受心理入手,透视矛盾的各个方面,摆出了普通人不大可能清楚的全局的一些情况,又坦率地指出现行政策中某些不完备的地方。这种体恤百姓困难的角度,这个切实关注百姓利益的立足点,加上深入浅出的诠释,让受众在心平气和的氛围中加深了对政府房改政策意义的理解。节目播出后,观众来信反映,对房改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难点,比以往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主持人小言论的选题角度宜小,看似通俗浅近,其中却要蕴含深刻的生活哲理、主旋律的积极导向、政策的释疑解惑。做一个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第一,必须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第二,要有较深的思想理论修养;第三,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熟悉老百姓的生活,知晓群众的呼声。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尤其不能过“明星”般的生活,应疏远应酬,深入生活,通过直接、间接的种种渠道关注现实生活及其中的主体——人。一方面要能够敏锐地从日常生活和不断变动的信息中发现和筛选值得议论的话题;另一方面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果我们的主持人小言论,能从近处、小处着手,从党和人民利益的高处、大处着眼,不仅“言人心中有而口中无”,还要言人“眼中有而心中无”,甚至“生活中有而人眼中无”的那些司空见惯、见怪不怪、已经麻木不仁的事情,就必然能与老百姓一起为创建文明健康、美好和谐的社会环境起到独特的作用。
我们还应看到“由近及远”、“由小见大”、“由具体而抽象”等平易、生动的切题方式也正是主持人小言论话题切入的好办法,具体可参见“电视谈话节目主持艺术”一章第三节“进入话题的方式”。
(2)选材:突出典型性、形象性
主持人小言论主要采用夹叙夹议、摆事实讲道理的议论方式,大量采用事实论据,因此论据的选择和运用不可小觑。首先,主持人小言论在选材方面一定要精,突出典型性和形象性,这样才能使议论有个机缘,有个切入点,有引发议论的头绪和方向,才能理从事出,顺理成章;其次,具备典型意义的事实具有拓展性,易于让人举一反三,提供思考的空间,能催化观众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飞跃,从而使观众从被动接收迅速跃入深刻的心理参与阶段,与主持人“同步思维、同步反应”;再次,典型性、形象性的材料容易在一闪即逝的口语中触动情感,引起共鸣,能增强议论的可听性和可视性。感染力对于主持人小言论尤为重要,因其所具有的人际传播的特色,如果离开“感染”,板着一副面孔,从抽象到抽象,从理论到理论,其传播魅力将荡然无存。
精干选材,还要巧于材料的驾驭运用。材料的运用大致有4种方式:(www.xing528.com)
①典型事例的详尽引用,一般用于尚未广为流传的典型事件。白岩松是“讲故事”的高手,他有时不惜用3/5的篇幅讲述一件件触目惊心的事件,如在《伤心一跪与民族气节》中,他首先交待作家梁晓声授权他讲这个故事的背景,特别拎出大学生递条子要求“讲点儿别的,讲点能逗我们开心的”这一“题外话”,造成一点悬念,继而形象地讲述了那令人伤心的一跪。观众随着他的讲述,韩国女老板的骄横无理、下跪者的懦弱愚昧、拒不下跪的青年的凛然正气,都历历在目,感情亦起伏不平。此时白岩松关于民族气节的一番议论铿锵有力,振聋发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于老板罚中国雇工跪下一事,在这里我不想再议论这个女人了,因为她连被议论的资格都没有。这不禁让我想起了47年前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然而,这些人面对的不是战场,更不是在刺刀、枪口面前,而是面对一个口袋里装满金钱的外国女人。我不禁要对同胞们说:曾经的贫穷不该是我们觉得比别人低人一等的理由,金钱更不是使我们双膝发软的原因。我要说,在奔向富裕的道路上,站直喽,别趴下,更不要跪下!
②细节的多点组合,即把同类的典型材料聚集起来,产生层层深入的“递进感”,增强材料的说服力。这时,材料不必有头有尾,而要精选细节,在《我们如何面对贫困》中,白岩松例举宏志班一位学生告诉他的“深受刺激”的“一幕”:上初中时,一次老师询问哪些同学有自行车,全班举起的手像树林一般;问谁没有自行车时,只有他一人举起了手,引起全班“一阵哄笑”。他又例举了邻家四年级小女孩向他讲述的班里一些同学讥笑她的歪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烤鸭店在眼前。垂涎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白岩松特别强调“小女孩在讲述这番话时,她眼里分明写着的两个字:‘愤怒’。”这些十分具象的细节,“树林般举起的手”与“一阵哄笑”、“歪诗”与“小女孩愤怒的目光”的对比反差,犹如特写镜头,对细节起到了“放大”和“定格”的作用,给观众感情以强烈的刺激,并立即引起对深层原因的探究,于是白岩松在这个火候上抒发了“面对贫困”的一番感慨。
③同质不同类材料的组合,反映较大范围的时代气息、文化氛围、心理趋向。如《'96十大流行词汇》(《面对面》1997年1月10日~11日播出),主持人在形形色色的流行词汇中筛选了“'97、炒股、上网、承诺、王海、扫黄扫非、说不、下岗、VCD、下课”这十个词汇与大家讨论,从十分巧妙和新鲜的小角度,回顾、概括了1996年中国老百姓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商业、消费、就业、体育等各方面的热点和焦点,反映了一个时期的变化、进步、不安与希望,显得轻松、俏皮、亲切而有灵气,对材料的驾驭也活泼而不失力度。
④数字等统计材料的运用,确保了论据的客观和准确,但对数字要做阐释和形象化处理,以便于观众理解和接受。敬一丹在《住房梦何日圆》首篇谈到城镇住房紧缺时,她形象地化解了统计数字的抽象概念:
现在全国的特困户有325万户。困难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也就是一张双人床那么大小。另外在全国还有45%的住房不配套,也就是说,没有相应的厨房和卫生设备。……有资料说,现在全国空置的商品房是5000多万平米,其中普通住宅房的面积3600万平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如果把这3600多万平米的房子卖给刚才我们提到的那325万特困户的话,那么每户可以得到11平米的住房。
在另一篇《住房梦何日圆》中谈论贷款购房利息高的问题时,敬一丹通过“算帐”的方式,直言不讳地提出质疑:
假如说我们花每平米4000块钱的价格来买一套标准的两居室住房,那么每个月还贷付息要支出3000块钱。1995年北京职工人均月收入是650块钱左右,那么这样的收入水平和这么大的支出简
直不成比例。在住房这一项是小康了,可是平常的日子怎么过呢?
(3)立论与论证:微言大义,以诚相见
“独白型”的主持人小言论,是以主持人个人角度阐发见解,且篇幅不宜过长,倘若拉开架式面面俱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铺展开来议论,那就不是主持人小言论的特色,而有“拒人千里之外”之嫌,观众也会“唯恐避之不及”。观众对主持人节目的接受心理要求平等、平和、平易、亲切、轻松,这便决定了主持人小言论立论的角度要小些,集中些,能够微言大义,言简意赅。但是,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微言”也好,“言简”也好,“篇幅不长”也好,并不是“平庸、空洞、就事论事”的同义语。所谓“微言大义”就是能把事情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政治背景、法律道德规范,或理论高度上来评价;所谓“言简意赅”就是避免长篇大论,说理要深入浅出,议论贵在简约精当,或鞭辟入里,或升华主题,或启迪思考。值得一提的是,观众对主持人小言论并不一定要求给出现成的结论,人们希望在谈话的氛围中获得新的、关键性的信息,以利于开阔思路,深入思考。在论证的构思方面,则应本着“以诚相见,以理服人”的态度求新意。可以说,主持人立论及论证往往重在开阔视野、提供思路,在深度和新意两个方面下功夫,帮助观众跳出狭隘眼界的圈子。在具体操作上可注意以下四点:
①立论集中,深度自现。
房改是改革中的难题之一,围绕房改可谈的话题很多,很复杂,牵扯到各个方面:老百姓的观念转变、心理承受和经济实力,房屋质量、物业管理、出售中的弄虚作假,政府有关政策的力度、可行性及其宣传,等等。《面对面》在运作这个选题时特别注意了立论的集中,保证了议论的深度。《住房梦何日圆》的系列言论,从“大量的商品房闲置”与“325万住房特困户”这对矛盾入手,着眼于国家的房改政策,深入开掘,提供丰富而典型的信息,如住房困难的数据、房价的构成、贷款购房的有关政策、国外贷款购房的做法、福利分房的弊端,等等。它既传递了百姓住房的种种情况和心态,又传递了房改的政策信息,讲解政策依据,还监督政策是否到位,并反馈了政策的执行效果,这一组言论用意不在于提出解决住房问题的具体办法,而在于提供情况,沟通上下,宣传房改的意义,这便有了议论的深度和新意,正如敬一丹在这组系列言论结尾时所说的:
住房就像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结,当我们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一起来解开这个结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给我们开拓了一个多么大的空间。(1996年9月7日播出)
拓展视野,水到渠成。
主持人立论的深度,有时并不一定表现在抽象的逻辑推理上,而恰恰表现在能够帮助人们拓展视野,可提供多个视角、多个见解,供受众参考,在让认识“更上一层楼”的材料对比中,“站得高,看得远”,看到全局,认识才会有高度,自然会发觉先前的狭隘和浅薄,立论的道理常常也就不言自明了。1998年3月27日《面对面》就“建成国际大都市”发表看法,主持人言论中大量的篇幅是国际大都市衡量指标的列举和对比,直接议论的话只有两句,现摘录几段:
这几天,我们已经在《东方之子》节目里结识了几位市领导。对他们的关注其实也是对一个城市的关注,是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关注。城市的发展无疑在推进现代化,但这种发展离不开科学和实际的态度。
最近,我们不时会听到一个声音:“在多长多长的时间内,把我市建成国际大都市”。这声音来自北京、上海、广州,也来自东南西北十几个城市。这些城市确实是举足轻重的知名城市,但它们离国际大都市还有多远?国际大都市有哪些衡量的指标呢?它包括:国内生产总值;金融保险和社会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电话普及率;从业人员比例;外籍居民比例等等。听起来也许挺枯燥的,比较一下就形象、具体了:国际大都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致在3000~5000美元,香港、新加坡是国际公认的国际大都市,比较起来,北京、上海、广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香港、新加坡的1/ 10。
金融保险业和社会服务业从业人员比例代表着经济竞争实力,纽约、东京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占百分之七八十,北京、上海、广州不足50%。
国际大都市的地铁客运量占客运总量的60%~80%,纽约地铁线路1179公里,而北京、上海地铁加在一起,运营线路不足百公里。
国际大都市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因素中,科技所占的比重达60%~80%,北京、上海、广州大约30%。巴黎有64个图书馆,北京有23个,上海有32个,广州有15个。目前世界公认的国际大都市主要有纽约、伦敦、巴黎、芝加哥、莫斯科、法兰克福、东京、香港、新加坡、汉城等。这些城市都是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才成为现在的模样。冷静地比一比,差距有多大?起点怎么样?预定的时间里能不能达到?
应当说,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希望在国际大都市的名单上有咱们中国的城市,但更应当说,从实际出发,认识自己的位置和差距,比雄心勃勃更重要。
不难看出,直接立论的话就是一头一尾遥相呼应的那两句:“城市的发展无疑在推进现代化,但这种发展离不开科学和实际的态度。”“应当说,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希望在国际大都市的名单上有咱们中国的城市,但更应当说,从实际出发,认识自己的位置和差距,比雄心勃勃更重要。”主持人冷静地发问:“它们离国际大都市有多远?国际大都市有哪些衡量标准?”经过一系列关键数据的对比,主持人心平气和而又发人深省地问道:“冷静地比一比,差距有多大?起点怎么样?预定的时间里能不能达到?”主持人采用启发、商讨的口吻,毫无强加于人之意,议论的说服力很强,事实胜于雄辩,结论水到渠成。这样的议论真可谓“言简意赅”、精辟到位了。
③精于构思,具有新意。
立论与构思紧密相连,开阔的胸襟、宽广的视野、飞腾的思绪、独到的感触、深邃的哲理加上创造性的构思,能使主持人的言论插上诗情的翅膀,引起受众的兴趣,照亮受众的心田。白岩松在《面对面》中曾谈过一个《长江与桑兰》的话题,初闻不免有些“莫名其妙”,这两件事怎么扯到了一起?听下来,不禁“拍案叫绝”,主持人的立论抓住了两件事中透露出的人的坚强品质及爱的力量。白岩松勤于思索、长于发现、敏于领悟、富于激情、精于表达的个性,在这篇谈话的立论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我们不妨将全文引出:
今年的7月至8月,长江沿岸的抗洪抢险和远在美国受伤的体操运动员桑兰同时得到了所有善良人们的关注。
虽然桑兰的受伤涉及的只是一个人的生命和前途,而长江的水情却涉及千千万万的生命和国家发展的前途,但这远隔大洋同时发生的不幸却屡屡透露出一种相同的品质和感人的因素。
首先是没有人抱怨。长江今年的洪水为历史中最大,1954年特大洪水只持续了20多天就让人触目惊心,而今年的洪水已持续了40多天,但面对持续的天降雨水,沿江的人们并不问天、恨天和怨天,而是用自己的脊梁接受了这个现实,并与国人一起在和历史中最大的水患进行斗争,咬紧牙关,无所畏惧地进行抗争,这是最后胜利的来源。
而远在美国受伤的17岁的桑兰在忽然降临的灾难中也没有流下一滴眼泪,当美国医生不得不告诉桑兰“你再也站不起来了”,桑兰的父母已经抱头痛哭的时候,桑兰依然没有哭,几秒钟过后她坚定地说:“没关系,我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真的很想把桑兰的坚强告诉给长江边所有抗洪抢险的人们,让他们知道远在美国有个17岁的女孩和你们一样坚强,我也同样想把长江边上和江水抗争的故事讲给桑兰听,让这个17岁的小姑娘知道,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坚强,而有中国人的地方,也一定会有奇迹发生的。
当桑兰发生不幸后,善良的人们也都伸出了援手。桑兰暂时站不起来了,但她却在受伤后一直生活在爱中。钱副总理去了,大使去了,美国前总统去了,当红的大明星去了,更重要的是,千千万万颗普通人的爱心也都去了。我想桑兰不会孤单的,因为那么多的人牵挂着她。
而在大洋的这一边,长江两岸的受灾群众也在承受这种爱。水情虽在长江边,却仿佛其他地区的人们也都切身感受到了一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物的捐物,抗灾再不会只是长江边上人的事,而是所有中国人的事。这个时候也许我们更能理解“国民”这两个字的涵义。
所有的人都盼望着,人群中的爱心能使长江抗洪取得最终胜利,还能让桑兰在人们的注视中站起来。现在,桑兰还躺在床上,长江的抗洪抢险也正如火如荼,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因为在中国人将来的记忆中,1998年7、8月份,是两个和坚强、爱、胜利有关的日子。(《东方时空》1998年8月14日播出)
以诚相见,把握分寸。
主持人小言论以个人身份面对观众说事论理,主持人与观众是朋友式的平等关系,在议论中必须力戒“指手画脚、盛气凌人”,尤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批评性言论,“分寸”关乎言论的生命,“劈头盖脸、横加指责”必会遭观众的反感和拒绝。我们提倡主持人小言论的个性化,但并不等于可以由着性子来,在议论的出发点上不要忘了“以诚相见”,在议论的操作上切记“把握分寸”。
在京城百姓中以“快人快语、伶牙利齿”著称的评论性栏目《元元说话》的主持人元元,在实践中总结出根据批评性质不同而采取的3个“量极”:“锋芒毕露型”、“语重心长型”、”轻松幽默型”,以防止一不留神滑入“尖刻”。元元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某些人工作中麻木不仁的官僚主义恶习和渎职行为,批评起来尖锐泼辣、毫不留情,是为“锋芒毕露型”。如:
为了一个煤气本,开出了死亡证明,对有些人来说是本事,对老百姓来说却是灾难!
一位储户到银行取款,存折、身份证被窃,立即挂失,银行工作人员推说按规定要证件,结果听任存款被歹人冒领。元元在对事件做了深入采访报道后一针见血地说:
银行工作人员口口声声说她们是按规章制度办事,但我们从内部发行的蓝皮刊物中看到,“当失主一时拿不出证件时,可办理临时挂失”。储户这4万元的损失,不是因为银行的规章制度,而是银行工作人员骨子里的傲慢和冷漠!
对于引起群众不满但可以批评教育的事情,《元元说话》不厌其烦,摆事实讲道理,是为“语重心长型”。如前面提到的《队长他妈》播出后,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了解到群众拍手称快,可当事人思想抵触,那位队长尤其对元元在节目里说他妈“慈祥不慈祥”的话不满意,他们为了促成事情的真正解决,又做了一期续集,元元在节目结束时专门针对队长的“反馈”心平气和地说:
在上集片中我说了这么一句话:说这位老太太要不是队长他妈,可能是一位特慈祥的老奶奶,如今做了队长他妈怎么就盛气凌人了。队长本人对我这句话很有意见,他说,我妈怎么不慈祥了?如果我的话对老太太多有冒犯,还真要请老太太原谅。但我觉得,自己的儿子越是干部,越要严于律己,不让别人戳脊梁骨,这才是对儿子最好的支持。自古就有岳母刺字的故事,岳飞的母亲在岳飞的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告诉他先保国家再保小家,保了国家才有小家,堪称所有母亲学习的典范。您看,话我可以换个说法,可理儿还是这个理儿。
至于百姓中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陋习和误区,元元不是图自己嘴上痛快,冷嘲热讽,而是以俏皮的口吻“幽他一默”,是为“轻松幽默型”。如一期题为《沙拉塔》的片子,说的是有些到“必胜客”吃比萨饼的人,因沙拉是一次性免费供应,就发明了多盛沙拉的“窍门儿”,那食客堆“沙拉塔”的镜头和给记者介绍“经验”的采访问答,让人忍俊不禁险些喷饭。如果简单化地批评“国民素质差”,恐怕效果不一定会好,在这里元元动了脑子,引用一些资料,让观众从对比中咂摸滋味、掂量是非。她说:
外国人去必胜客是去吃比萨饼,而不是去吃沙拉的,说白了,
人家没把沙拉当回事儿,到我们这儿,偏偏就把沙拉当回事。这是文化的不同,此外还有经济实力的不同。一百多元吃一顿比萨饼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还有些奢侈,就容易拿“免费”的沙拉找平衡。打个比方,国外吃比萨饼白给沙拉,就像我们喝粥给咸菜一样,说我们素质低,可咸菜我们并没多盛啊!
(4)语言表达:平实亲切的谈话体、鲜活生动的个性化
谈话体,本是主持人言论题中应有之义,观众希冀听到主持人充满生活气息、质朴真诚的谈话。主持人或因个人所见所闻有感而发,或因新闻由头缘事而议,言论的“内驱力”是一种责任感,它出自对社会、对生活、对人们的真情关爱,进而转化为对受众朋友的“一吐为快”。主持人言论就像你生活中一个爱思考的朋友,将充满激情的感悟,经过理性思考的冷却,再面对挚友倾诉。主持人的激情和思考都化为语言而且是有声语言向大众传播,语言负载着主持人的思想和感情,语言表达包含着词语形式及声音形式两个层面的能力与和谐,故此,主持人言论的语言应采用经过加工的口语,少说官话、套话,通俗而不失智慧,平易而充满活力,丰富而个性鲜活,语言运用要注意以下4个特点:
①平实生动的口语
多用口语词汇,借助群众语言,句式简短,形象生动,富于感情,抑扬顿挫,有助于谈话氛围的形成,充分发挥有声语言声情并茂及主持人小言论“面对面”交流的优势。
软性话题常用家常话,严肃的话题一样可以用感情色彩鲜明的群众语言来表述,如一次由中原制药厂造成国有资产巨额损失引发的主持人小言论,主持人吸取群众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并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了深层次的思考,发人深省,论证十分有力:
一条中国医药的航空母舰还没有起航就已搁浅成了废铁,30亿人民币没能生产丝毫经济效益,倒是成了国家的一个巨大的债务包袱,不能不说是个悲剧。
去年下半年,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中原制药厂进行了一次会诊。专家们得出的结论是:盲目求洋,被动挨打……
那么,除了盲目崇洋之外,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教训呢?……引进设备不灵,有理由骂外国人挂羊头卖狗肉,而眼看上亿元国家的钱要泡汤,却一次次再投冤枉钱,只是一个盲目崇洋的认识问题就难交待了。
其实,虽然如此规模的悲剧在全国仅仅是个别,而同样性质的国有资产低效益、无效益投资的事却并不少见。从VCD等家电产品的大量重复建设,到楼堂馆所的盲目投资,再到各地大量的烂尾工程,等等。其实所有这些反映出的就是一个核心问题,在花国家的钱,人民的钱进行投资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一种机制,保证每一分钱花在实处?
话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中原制药厂项目的决策人拍板要花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的,如果中原制药厂的那一届届的厂长、经理们要追加投资时没有贷款,而只有自己的存款,如果他们要钱时面对的都是地地道道的商业银行,如果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来运作这个超大重点项目,那么这条航空母舰现在的状况想必应该是截然不同。(《东方时空・面对面》1998年3月播出)
注重交流、“真情面对”的语言
主持人小言论追求“面对面”促膝谈心的效果,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广播电台发表“炉边谈话”及其所发挥的作用,不是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不是能给今天的主持人言论的谈话方式、态度、感情,以深刻的启示吗?任何言不由衷、装腔作势、不痛不痒、空洞无物的无聊“闲谈”,都是主持人要坚决摒弃的。
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在1998年开始实施,林业工人将告别砍伐林木的工作,敬一丹在3月25日《面对面》中谈起这一保护工程的必要性时,意味深长地说到自己的一段经历和感受:
这几年常听林区的朋友说,日子不好过了,这让我想起,我当知青时,在小兴安岭清河林区生活的日子。当时,那里刚开发不久,缺房子、缺公路、缺人,唯独不缺木材。身在林海当中,我们不懂什么叫珍惜资源,我们常把整段整段的木头扔进汽油桶改制的
取暖炉里,炉火噼噼啪啪地烧着,我们一点也没有什么不安。可是后来,从林区来的消息说,那里的资源已经越来越少,甚至接近枯竭,经济也曾陷入危困。这时候想起当年的情景,才生出负疚感。这时候才意识到,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就是这样严酷,这就是我们在过度索取之后要付出的沉重代价。
主持人这样的经历和反思,自然而又真实,用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来说话,其效果远非干巴巴的概念所能达到的。
③鲜活生动的个性语言
个性化,可以说是人们接受主持人节目的特殊需求心理,语言个性是在长期实践中磨炼出来的,语言的学习、积累、比较、检验、运用、创造,伴随“有心人”的所有言语活动,主持人要在思维、感受和语言上下功夫,观察得更细一些、思考得更深一些、联想得更丰富一些,在“换一种说法”上动动脑筋,“功夫不负苦心人”不会是一句空话。
白岩松是一位很有语言意识、语言自觉和语言能力的主持人,同样的事情,他会有不同的说法,他的语言个性已然为广大观众所熟悉。犀利中有调侃,大白话中有哲理,书面语和口语他左右开弓,有时他“惜墨如金”,有时他又“纵情铺陈”,有的话听着新鲜引你注意又耐人寻味,有的话听着熟悉能立即唤起共鸣,有的因其语言组织独特、措辞精练、语调铿锵、说得在理脍炙人口,如《东方之子・长江人物系列访谈》的开场白:“我们将在中国最炎热的季节走过长江,走过这条也许在世界经济生活中最炎热的一条河。几年前是《话说长江》,而这次说话的是长江。”20世纪90年代末,在那些让亿万球迷心中的悲喜剧轮番上演的日子里,他通过屏幕和观众谈了不少“足球”话题。别的不说,单拿1997年国人盼望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进军法国世界杯赛的梦想破灭后,白岩松的有关评议个性突出,语言平易而新颖,热望之后失望的黑色幽默和“恨铁不成钢”的抨击,既是“个性化”的独白,又道出了人们心中的块垒,让人听着痛快淋漓,十分“过瘾”。这样的语言内容、语言风格、感情色彩,放在任何以媒体名义出现的言论中恐怕都是不适宜的,但是在主持人言论中,它以个性化的方式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感情,不失为排解球迷愤怒的一种方式,当时,这些话竟也成了球迷议论的一个热点:
11月12日在大连的金州体育场,在一场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的比赛中,中国足球队气势如虹,赢得了一场球迷已经不再期待的胜利。
在今年这个并不算冷的冬天,中国球迷的心确是冰天雪地,而在球迷的世界地图上,法兰西是最遥远的国家,连我们的宇航员都有可能登上月球的时候,中国的足球却依然滚不进世界杯的赛场。
中国足球挺难弄好的,你想啊……没钱的时候不行,有钱的时候也不行;业余的时候不行,职业化之后还不行;穿红衣服不行,穿白衣服也不行;苏永舜不行,戚务生不行,中国教练不行,外国教练还是不行。北京有5.19,大连就有9.13,连成都都是伤心地,中国足球的主场在哪里?422不行,352也不行,451更不行,中国队的阵型什么行?和东亚比赛赢不了,和西亚比赛也赢不了;1: 0领先的时候守不住,0:1落后的时候追不回来;裁判向着我们不行,向着对方也不行;主场不行,客场也不行;你骂它不行,你表扬它更不行。中国足球是真的病了,这个病西医还治不了,只能靠中医,因为必须治本。
言为心声的语言表达
主持人言论的声音形式是不容忽视、无法绕过的重要环节。主持人言论能否使受众产生参与感、交流感,能否说到受众心里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选题、立意、构思、语言方式等固然十分重要,但是从传播的角度看,它们在转化为有声语言之前还都存在于主持人的头脑里,抑或笔头上、稿纸上,还没有诉诸广大的观众,只有将思想感情外化为及于观众的有声语言并通过电子手段发射出去,才成为向大众传播的活动,才能成为大众可以接收、可以评价的东西。
主持人小言论化为有声语言时,要让人听得清楚、听得明白,要激发受众的情感,才能产生“双向交流”的效果。做到这些有两点需要注意:
首先,状态、基调和语气的把握是“言为心声”的保证。主持人酝酿小言论时的创作激情要贯穿从写作到播出的整个过程,如果说印刷媒体小言论的作者完成稿件可以看作一次创造活动的结束,那么对于主持人来说,完稿只是创作另一阶段的开始。在话筒前、镜头前,真诚恳切、积极投入的状态是一种职业的素养和能力。“言为心声”体现在态度明朗贴切的基调里,以及色彩鲜明、分寸得当的语气变化里。必须杜绝任何“端架子、教训人、自以为是、强加于人”的生硬、傲慢的态度,多用征询、商讨的口吻,以真情、真心面对受众。
其次,言论的传播,重在对观众思想的触动,虽然主持人言论以夹叙夹议为特点,注意语言的平易通俗,但最终仍是意在引起观众的理性思考。因此,主持人在播出时要格外重视观众的理解,在议论的重点,层次的推进处一定要给观众留出接收、理解、思考的空隙,不可只顾自己痛快,口若悬河、喋喋不休。只有顾及观众的接受,才能真正使观众在“瞬间即逝”的有声语言中获得共识,最终完成具有主持人言论特色的传播,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