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新闻评论类主持人节目的形态与主持素质

电视新闻评论类主持人节目的形态与主持素质

时间:2024-05-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电视新闻评论类主持人节目的主要形态及主持人的素质在我国,新闻评论类主持人节目发展到今天,节目形态主要有3种:消息类主持人节目、新闻杂志型主持人节目、新闻专题型主持人节目。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及1999年新推出的《第七日》等都是典型的新闻杂志型主持人节目。

电视新闻评论类主持人节目的形态与主持素质

第一节 电视新闻评论类主持人节目的主要形态及主持人的素质

在我国,新闻评论类主持人节目发展到今天,节目形态主要有3种:消息类主持人节目、新闻杂志型主持人节目、新闻专题型主持人节目。除此之外,还有一类围绕新闻事件展开的言论性谈话节目,当然也是新闻评论类主持人节目的重要形态之一,不过,如果从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位置、作用及主持艺术等实际操作角度看,将言论性谈话节目作为一种独特的节目形态来讨论可能更利于其在实践中的把握,因此,新闻性的谈话节目不在本章做介绍。

一、消息类主持人节目

传统的消息类节目,指以播报新闻信息为主的节目。其报道形式主要有口播新闻、图像新闻及现场报道,播报人一直由播音员担当,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就是全国影响最大的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在电视宣传深入改革及现代电子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中,新闻改革作为突破口,在报道内容、报道广度、报道深度、节目安排等方面都有许多新的举措,如消息文体的“短、新、快”,播出次数增多,播出容量加大,播出形态有整点新闻、滚动新闻、直播新闻、现场直播等;同时在报道形式方面不断演变、革新,日益丰富多样,如演播室专访、记者现场报道、卫星连线“双视窗”等新技术、新方式在消息类节目中捷足先登。于是新闻消息类节目在时效性、针对性、现场性、可视性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观。

消息类节目采用主持人形式,其直接原因有两点:1.改进播报语言样态,增加传播的贴近性及亲和力;2.适应新闻报道形式多样化的发展,由主持人串联演播室和新闻现场不同时空、不同报道形式的新闻信息,以保证节目传播的整体性、内容安排的灵活性及报道的真切感和权威感。

节目的这种变化对于主持人来说,关键是希望播报者能对节目的编辑工作有一定的参与,从而对新闻信息的价值有更深入的把握,能力受众理解、接受信息带来便利和兴趣,同时在节目中能灵活有序地组织、驾驭口播、图片、图像新闻、演播室访谈、与前方记者对话、异地传播等多种报道形式;从节目的角度看,消息类节目设置主持人,能因为主持人的存在及其灵活机动的传播功能,实现尽可能好的传播效果。

消息类主持人节目当前在我国尚处在探索、实践过程中,它需要观念、体制、人才、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条件的配合与发展。当前,有的人沿用国外的习惯,称消息类节目的主持人为“主播”,这个称呼体现了消息类节目“播报”的语言特色,以及以“播”为主、强调语言传播水平的工作职责。目前称为主播的大致有3种类型:1.固定在一个新闻栏目中、承担最大量的日常工作、有上乘的播报水平、成为该栏目形象的播音员,如中央电视台1999年春推出的《现在播报》由海霞担任主播。2.固定2~4位主播,轮班上岗,除承担最大量日常播报工作外,还适当参与一定的编辑或采访工作,如中央电视台晚10:00播出的《晚间新闻》(后改为《晚间新闻报道》),要求播音员在播报风格上做出调整,并参与导语、串联词的修改。中央电视台1995年4月开播的《新闻30分》实行由主持人串联的直播方式,从物色人选开始,除了对播报能力的考察,还特别注重对其新闻素质的考察,比如让应聘者改写导语和串联词;在工作中,几位主持人以播报为主,但要求在播报风格上有别于《新闻联播》,语言样态较为松弛、亲切,“播”、“说”结合,播报中有较多的“讲述感”;此外还要参与编辑环节,参与导语和串联词的撰写或改写工作,并适当完成一些采访报道任务,如胥伍梅1997年在黄河小浪底截流工程中所担任的现场直播报道;又如改版后的《东方时空》,康辉在“早新闻”中总是用观众最易于接受的方式改写新闻导语、串联词,并以自己惯用的简洁明晰而平易的口语方式重新组织报道消息的语言。1999年3月,陕西电视台推出消息类主持人栏目《新闻末班车》,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毕业仅两年的杨芳,经过紧张的“战前磨练”出任该节目主持人,她参加编前会,自己动手写串联词,成为被当地观众认可的具有亲和力和推动力的消息类节目主持人。3.由主编担任主播,如上海东方电视台推出的60分钟的《东视新闻》,当时的主编姜澜负责统筹整个栏目并值班播报新闻、主持节目,同时对播音员提出了参与采、编环节,提高新闻素质和采编能力的要求。北京电视台1998年11月推出的《晚间新闻报道》,由该栏目主编潘全心兼任主播,她对栏目的特色、节目的编排、消息的导出及播报风格,有许多新的考虑和对整体的把握,而且她在播报及与观众的交流方面表现出新闻素质强和贴近百姓心理的明显优势,节目播出以来受到观众及业内人士广泛的好评,并曾获得电视新闻编排一等奖。

我们注意到,现在有许多电视台,在实际工作中提供机会、创造条件,锻炼和提高播音员的采编能力,让他们在以播报为主的同时,在节目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为驾驭主持消息类节目打下基础。进入21世纪,以消息为主的大型综合新闻节目对主持人新闻素质及能力的要求愈发明朗化,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为其新创办的《中国新闻60分》招聘主持人业务考察的主要内容有5项:播报、消息导语、串联词改编、演播室专访、主持人小言论,其初衷可见一斑。当前,也有些电视台简单笼统地把轮班播消息类节目的播音员一律称为“主播”,这种没有来由的改称,无疑是把“主播”当成一种时髦的称呼,而没有看到其中的改革意义。

二、杂志型新闻评论类主持人节目

新闻杂志型节目,是指“借鉴杂志多栏目的编排方式,用不同栏目、板块构成整体节目”,“它既有消息新闻的板块,也可以作深度报道,还可以对新闻事实进行评述。”[1]这种“在固定栏目时间内采用杂志综合编排方式,以节目主持人主持的形式播出”[2]的新闻节目就是杂志型新闻评论类主持人节目。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及1999年新推出的《第七日》等都是典型的新闻杂志型主持人节目。它们有各自明确的定位,有各具特色的节目风格,有相当广泛而稳定的受众群。

新闻杂志型节目由几个子栏目构成,编排有序、容量适中、形态多样,如《东方时空》自1993年出台后在实践中不断微调,1996年播出千期之际改版为由名人专访《东方之子》、主持人言论《面对面》、百姓故事纪实《生活空间》及深度报道《时空报道》等4个子栏目构成的纯粹的新闻杂志型主持人栏目。主持人在节目中灵活穿插,有述有评,时而亲临新闻现场做报道,时而“指挥”若定于演播室,既增强了节目形态的丰富性,又增强了节目各环节的整体性。尤其敬一丹白岩松、水均益等主持人在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中、与新闻人物的访谈中、串联节目的点评或独立成篇的言论中,他们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见解、独有的感受、独具特色的表达,使新闻类主持人所应具有的融亲和力、权威感、个性化于一体的传播特色更加鲜明、丰满,从而增强了节目的传播吸引力。从今后的发展看,新闻杂志型栏目会进一步充分发挥主持人解释、引导、分析、说理的特殊作用。1999年北京电视台元元主持的新闻杂志栏目《第七日》开播,它不同于一般的新闻综述,而是对一周新闻的精心选择,加工整理,说长道短,纵论天下,由醒目醒耳的“封面”、举重若轻的“圈点”、谐趣的“插页”、独家的“发现”、抓人的“抢眼”和趣说的“七日之最”等小板块组成,在京城乃至卫星覆盖的外省市都有不俗的收视率。2000年11月《东方时空》改版,加大了新闻资讯的分量,收入“早新闻”,增加“时空资讯”和“传媒链接”,要求主持人注重对事件的分析、研究和评价。由此可见,由新闻素质好、语言表达能力强、成熟可信的主持人来主持新闻杂志型节目,是增强新闻评论类节目整体传播效果的好办法。(www.xing528.com)

三、专题型新闻评论类主持人节目

专题型新闻评论节目,指“对新闻事实作较详尽而有深度的报道……它以较为详细、系统的解释、分析,比较深入完整地反映新闻典型的发生、发展过程”[3],并由主持人主持播出的专题新闻报道,这样的栏目就是新闻专题型主持人节目。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北京电视台的《元元说话》(后更名为《记者新发现》),都是典型的新闻专题型主持人节目。新闻专题型主持人节目对当前的新闻热点、群众关心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多方面的采访,访问当事人、访问见证人、访问群众、访问专家学者、访问政府官员,为受众提供客观、系统、全面、权威的信息,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这类节目因容量不同,有大、中、小之别(如《新闻调查》即为大型、《焦点访谈》为中型、《元元说话》为小型),而其深入的调查采访及到位的分析评议是这类节目的共同特点。

目前,我们的新闻专题型主持人节目往往围绕一个事件或一种社会现象做深入的报道,节目形态多种多样,有深入的采访报道、有演播室专访、有主持人穿插其间的解释、分析和评论。在这类节目中,主持人或亲身深入社会调查采访,直接进行报道;或者在主持播出时,对记者采集的报道提供必要的背景、作出简要分析和画龙点睛的评议。由于选题得当、内容深刻,加上采用主持人形式的专题报道,使传播者的意图更为鲜明,使信息的组织及分析更加灵活,更加有序,使传播突出了“引导”中的沟通性、“交流”中的针对性,因而也更富有感染力,观众收视此类节目容易产生共鸣,引起强烈的反响,从而加强了新闻评论节目引导、沟通、监督的功能。

专题型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主持人,往往以他们深入细致而又精彩出色的采访,以融传媒意图、观众视角、个性特色于一体的访谈,及其既鞭辟入里又通俗易懂的评议,赢得受众格外的青睐。他们在节目中表现出来的“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正义感,以及勇往直前敬业精神和令人钦佩的新闻业务能力,无疑成为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独具的魅力,从而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和收听率。

四、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政治思想素质方面——政策理论水平、敬业精神、关注社会现实的激情;业务素质方面——准确判断和理解新闻信息的能力、新闻敏感及思辨能力、现场采访能力、编辑能力、新闻写作的笔头能力、清晰干练的有声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方面——机敏沉着、积极镇定的控制和临场应变能力,乃至能“打硬仗”的精力、体力。如果说得简单直白一些,即播音员素质与记者素质(或编辑素质)的结合。

当然,要求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主持人事必躬亲,各个环节“一肩挑”,“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也是不现实的。但是,有没有采访或编辑实践作为铺垫,对于成为一个合格、成熟的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所说的“采访编辑”不仅仅是一种经历,更重要的是这种经历所练就的新闻敏感和思辨能力、出口成章的报道能力、评议能力,以及在直播或突发事件报道中把握局面、应付自如的能力。一句话,就是让受众认可的驾驭新闻节目的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客观事实也向我们表明,不管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来自播音员、编辑,还是教师或其他行业,有一定的新闻从业经历尤其是记者实践的人才,由于他们经历了深入基层与群众打交道的“摸爬滚打”,因而往往成为能胜任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首要人选,这正是呼唤“记者型”主持人的道理所在。目前,许多电视台都提倡消息类节目播报者适当参与新闻的采访与制作,这样做至少有两方面意义:一是提高播报者的新闻素质和实际能力,二是提高播报者在受众心目中的可信度及威望。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只要做过采访报道就说明新闻素质高了,对于这一点,传播机构自有判断,观众也自有公论。

我们在呼唤“记者型”主持人的时候,特别要注意防止放弃或忽视语言能力及形象要求的倾向。比如,只偏重采访报道能力而导致出现南腔北调、吐字含混;缺乏语言(含体态语)表现力和亲和力的人也一样直接面对受众,结果事与愿违,使传播清晰度和感染力衰减。与此相反的另一种倾向是在“十全十美”的人才难以寻觅的情况下,单纯偏重主持人语言和形象的外部条件,虽然采用“固定”的主持人,虽然这样的主持人在串联上也能“抵挡”一阵子,但是如果他们在节目中总是处在“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一阶段,胶着于“流水线上的熟练工”的状态,缺乏对节目深透的了解和总体把握的能力,那么,他们将无法适应现场直播主持或其他新的节目形态的素质要求,而可能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无法真正起到主持的作用。应当看到,新闻素质和语言能力,同为新闻评论类主持人业务素质中重要的两翼,把它们对立起来或畸轻畸重,都是不正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