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主持人的职业角色

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主持人的职业角色

时间:2024-05-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共同点来说,二者的工作性质是一致的,尽管在21世纪电视事业的发展会带来部分节目制播关系的变化,一些主持人可能走向社会化,但是中国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一基本属性不变。无论播音员、主持人,不管做哪一类节目,这些由中国电视事业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原则是不能动摇的。

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主持人的职业角色

第三节 主持人的职业角色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社会化包括个体“社会角色的获得”。社会角色是指处于某种社会地位或承担某种社会责任的人所享有的权利、履行的义务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行为规范。每个人相对于不同关系的人,需要不同的角色规范,因此也需要有角色调适的能力。在成年人的“角色丛”里,职业角色是相当重要的,它要求个体对职业有深刻的洞悉和把握,自觉地按角色规范定位,知道“自己是谁”,应“怎样动作”,这样才能减少盲目性,增强行为的有效性。

一、播音员与主持人

从宽泛的意义上看,节目主持人与记者、编辑、播音员一样都是隶属于广播电视传媒机构、服务于观众的传播者,而播音员与主持人又是直接面向观众、以有声语言及体态语进行传播的职业传播者。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职业角色是最为接近的,他们同为媒介的公众人物,既有相当多的共同点和密切的联系,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并有各自的特色。从共同点来说,二者的工作性质是一致的,尽管在21世纪电视事业的发展会带来部分节目制播关系的变化(如文艺娱乐类、社教类主持人节目会逐步过渡到由社会上独立的节目制作公司通过竞争向电视台提供),一些主持人可能走向社会化,但是中国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一基本属性不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的报告中要求:“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无论播音员、主持人,不管做哪一类节目,这些由中国电视事业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原则是不能动摇的。从差异点来说,播音员与主持人,传播身份各有特色,传播方式和风格也各有特色,特别是由于主持人节目“个性化”、“人格化”的传播特色,及“人际性”、“参与性”的节目形态的差异,事实上导致主持人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参与加深,业务能力拓展。然而,正是二者不同的特色恰恰反映了,也满足着观众对节目传播形式多样化和丰富性的要求。从大的传播格局看,主持人节目与非主持人节目、主持人与播音员,两种节目形式、两种传播角色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从人才角度看,对个体的人来说,综合素质比较好的播音员、主持人,这两个岗位都是能够适应并可以胜任的。

二、主持人的职业角色——公众形象定位

主持人是广播电视媒体中集社会性与人际性于一身的最具亲和力的传播者。具体地说,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从根本属性说,主持人是党的宣传工作者、党的新闻工作者,是广播电视媒体中以有声语言(含体态语)进行传播的人,此其社会性;另一方面,从特殊性说,主持人以观众信赖和喜爱的朋友身份、以与观众平等的关系,以“个性化”、“人格化”及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是最具亲和力的传播者,此其人际性。

传播学认为,在人际传播中传播者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传播出传受之间关系的信息,即传受之间不同的社会角色和相互关系的亲疏度,这种亲疏度亦即亲和力对传播内容起一定的作用,形成“自己人”效应。节目主持人以个人身份出现,吸纳“人际传播”的优势,采用“个性化”、“人格化”的传播方式,经常以“如果我是观众”为立足点,更多地考虑观众的需求和接受心理、接受习惯,努力体现真诚的贴近性,从而使他们在观众中有更大的影响,成为受人关注的公众人物。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主持人的“个性化”不是传播的终极目的,而是实现传播目的的手段,主持人绝不同于追星族崇拜的“偶像”,更不是什么“大众情人”,清醒的主持人期望的不是激起观众对他们自身的“狂热”,而是让观众感受到“普通人”的亲和力,“朋友”间的信赖感,从而增强他们对传播内容的兴趣以利于传播效果的优化。主持人的职业角色定位也正是主持人的应有的公众形象,主持人无论在屏幕上下都应自觉遵循其职业角色的规范。

三、主持人的栏目形象定位

主持人在具体栏目中的形象定位,一般要遵循这样的思路:第一,准确把握栏目的定位,即了解栏目的宗旨、内容范围、形式风格等特点,尤其要注意到这一栏目与同类其他栏目的区别;第二,清楚栏目的服务对象,了解他们的心理和需求,亦即了解目标观众的定位及特点;第三,根据栏目和对象的定位,进一步分析该栏目主持人所应具有的特质(主要指知识结构与积累、语言能力及形象气质特点等三个方面);最后,在以上分析认识的基础上,完整、冷静地审视自我、分析自我,知道自己相对于这个栏目有什么优势,有什么不足,如果基本“合拍”,再结合着前两步的认识和设想“扬长避短”,强化和升华自己合于栏目的优势,淡化并避免自己不合于栏目的一些东西,哪怕它是你的特色。

任何抛开栏目宗旨与特色、不理睬观众的收视心理、一味追求所谓“个性”、竭力展示自己“高素质”的主持人,十个有十个是要失败的。主持人要成为栏目的标志,就必须与栏目的形象风格相统一,栏目个性对主持人个性起规范和制约作用。不符合栏目要求,不被观众承认的所谓主持人个性,只会对栏目及受众起销蚀、干扰作用。(www.xing528.com)

四、主持人语言传播的区别性特征

主持人这种“集社会性与人际性于一身的最具亲和力的传播者”的职业角色,在语言传播上的区别性特征,表现为“四结合”的特点:传媒机构的视野专家的深度主持人独特的角度和百姓乐于接受的方式四结合。“传媒机构的视野”和“专家的深度”指主持人语言内容方面应有的信息“量”与“质”(如舆论导向和文化品位);“主持人独特的角度”和“百姓乐于接受的方式”则指主持人语言表述方面的特色和规约。

在主持人语言的具体操作层面上这“四结合”又可概括为两句话:“高一筹”、“换个说法”。具体地说:1.在语言内容方面,主持人应借助“传媒机构的视野”和“专家的深度”,为观众提供有深度的大量信息,从而保证电视传媒社会属性的根本要求,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文化品位;2.在语言的传播关系方面,主持人宜取比一般观众仅“略高一筹”的平和姿态和话语饱和度出现在观众面前,而不是以指令教导的姿态或高深莫测的言辞出现;3.在语言形式方面,同样的内容和意图要“换个说法”,以“个性化的独特角度”和“百姓乐于接受”的话语方式加以表述。

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每个民族都有两种哲理:一类是学究式的、书本的、郑重其事的、节庆才有的;另一类是日常的、家庭的、习见的。这两种哲理通常在某种程度上彼此接近,只要谁想描写一个社会,他就必须认识这两种哲理,尤其是必须研究后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月发行量达500多万册的杂志《读者》,其经营理念之一——“只比读者领先一步”,与我们倡导的“略高一筹”显然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主持人在节目中,不能图省事说官话、套话、空话,不能说装腔作势、哩嗦、淡而无味的话,更不能说假话。主持人要练就这样的语言能力:换个角度、换个说法、换个色彩、换个方式,说出与时代主旋律一致的话,风格是日常的、又是个性化的,所要达到的语言目的却是相同的。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主持人敬一丹采访制作了一个题为《在沙漠边缘》的节目。片子通过触目惊心的画面,报道了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严峻现实。采访快结束时,在一所农家小院里,敬一丹和一位妇女拉家常,问她怀里抱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回答是“沙沙”。敏感的敬一丹好像觉察到什么,忙问为什么起这个名字,这位母亲说:“因为出门是沙,进门还是沙。”紧跟着敬一丹又问站在旁边的邻家小姐姐的名字,得知叫“翠翠”,她心动了,她把这段看似“唠闲嗑”的细节用到节目里,然后面对观众说:

这个小姐姐名叫“翠翠”,沙窝里的孩子起出这样水灵灵、绿莹莹的名字,不是能看出乡亲们的盼头吗?

接着敬一丹略一侧身,指着大屏幕上随风翻飞的碧绿的杨树叶说:

在我们即将完成这个节目时,特意编辑了这样一组画面放在结尾。这绿色,是我们一路采访时追寻的颜色,是西北沙漠大片灰黄基调上的亮色,也应该是伴随着沙沙、翠翠长大的颜色。一位摄影记者说,到西北沙漠画画,只需带两种颜料,带十管黄的,一管绿的就够了。我想,画今天的沙漠是这样,但愿画明天的沙漠时,多带几管绿颜色。

这番话,落笔在“颜色”上,没有直接阐述土地荒漠化带来的危害,没有引经据典地说政府“红头文件”上的话,也没有号召人们该怎样做,但是听起来,却能让观众心动,有感同身受的深切同情,既有对现状的担忧,又有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和憧憬,还有主持人关注国家、关注老百姓命运的情怀,同时还能体味到敬一丹朴素细腻而又淡雅、有韵味的语言特色。这些话,可以直觉地感悟到的内涵很多,很丰富,很富有感染力。试想,如果主持人煞有介事地分析造成荒漠化的原因,论述荒漠化的后果,提出防治的措施,就像是一篇社论或者一份“红头文件”了,那就应由播音员来播报,或者在有关会议上宣读了。主持人语言特征“略高一筹”、“换个说法”的意义正在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