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纪录片解说备稿特点

电视纪录片解说备稿特点

时间:2024-05-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解说的备稿,毕竟不同于一般广播播音的备稿,有其自身特点。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就其本质来说是形象思维过程。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解说的备稿过程中不看画面,仅拘泥于解说词本体,是违反解说创作原则的。在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中,解说的作用大致有六个:1.提示说明提示说明是解说的最基本作用。

电视纪录片解说备稿特点

第三节 电视纪录片解说的备稿特点

一、全方位涉及

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解说的备稿,它也要遵循一般播音稿件的备稿原则:如对内容段落、层次的划分;对主题、目的的提炼和把握;对背景的了解;对重点的明了;以及对基调、风格的确定。但是,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解说的备稿,毕竟不同于一般广播播音的备稿,有其自身特点。它不能仅限于对解说词本体的一方面了解,更需要透过画面信息、画面语言理解和把握编导的整体创意,形成全方位的理解与把握。这是由于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是由画面图像、解说、音乐、音响效果、同期声、字幕这些创作要素集合起来的多维空时艺术,具有综合性,形成电视语言。电视语言,又可分为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在这视、听两种语言中,解说仅为听觉语言之一,因此,囿于解说词本体不足以明确自己的创作任务与作用,必须参照其他创作要素,这是解说备稿最显著的特点。

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解说的备稿,一般应涉及三个方面、两个阶段、一个循环:

三个方面,即全片创意、解说本体、画面图像。

两个阶段,即整体把握、具体把握。

一个循环,即看解说词(每段到整体)——观画面——了解创意(形成全方位理解与把握)——再回到解说词(整体到每段)。

正如大家所知,编导在创作每一部片子时,都有其立意、风格、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段方面的构想,解说者惟有获取到这些,才可置身于一定高度,理解把握到解说任务的大背景、目的、风格、基调等,从而选用正确的表达方式和手段参与创作。

获取全片创意的途径有两个:一是直接从编导本人处获得。二是自己从画面信息、画面语言和解说词本体揣摩而来(当编导不在的情况下,也只得如此)。

对全片创意的理解与把握是解说备稿的基础,它主要来源于画面和解说这两个视听途径中。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就其本质来说是形象思维过程。因此,编导在投入创作时,总是围绕着空间(画面)和时间(声音)进行形象思维。首先,从构思、拍摄到后期制作,都离不开一个个具体的形象、画面,编导要将自己对片子的主题提炼与立意、对片子内容的结构序列、对片子的表现方式与风格的倾向、以及对片子创作手段的运用等诸种信息都一一注入到画面当中,使其成为这些信息的载体,以光影、构图、色彩、镜头运动物理属性给予人的视觉,进而诉诸于人的心理,并结合人们认知事物的规律进行交流的“代码系统”(指具有一定意义功能的“意义代码”和表示深层涵义功能的“文化代码”),形成感性和理性认知。

然而,仅以画面往往不足以完全体现编导的创意,除对画面语言、信息的补充、丰富外,那些容易发生歧义的画面内容、抽象的道理、事件的背景、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过去时与未来时的回忆与幻想等内容,由于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的纪实性、真实性的创作限定,不允许超现实表现或虚构、扮演,还必须借助于解说手段来体现,方可准确达于观众。因而,只有兼顾解说语言与画面语言的双重功能,才有助于把握编导的创意,理解片子的主题、目的,了解其表现方式的特点、风格等,形成解说的表达基点,使解说有个整体的表达趋向和处理的宏观蓝图。同时,解说者还应从全方位着眼,对其他创作要素如音乐、音响效果、同期声等的参与程度有所了解,作为参考,才能更准确、全面地把握编导创意和解说表达。

应当看到,所谓全片创意,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内容层,即片子的立意、观点;二是表达层,即片子的表现方式、表现手段、风格等。这两点构成了全片创意的内涵。此外,一部片子的创意,除了有总的意向性质,还必须落实于解说与画面关系处理的各个点,方可积累、显现全片创意。把握全片创意,这是解说备稿的关键

二、整体感关注

在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解说的备稿中,了解全片创意后,还应当在这个总前提下,进一步着眼于解说词本体,加强对解说词整体与局部的理解与把握,以求得解说整体感的准确、深刻、完整。

显而易见,解说词的体裁特征是有句无段或有段无章(个别的相对成章),这是为了适应解说与画面交融、互补的需要而形成的。因而,解说语言一般不连贯、不完整、散化,如单看解说词,有时会给人以前言不搭后语之感。这是因为片子的另一部分信息存在于画面语言之中,为了与之配合及补充,解说语言不得不跳跃而行,在断断续续中发挥着自己的各种作用,除个别外,若不结合画面就不得要领或根本听不懂。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解说的备稿过程中不看画面,仅拘泥于解说词本体,是违反解说创作原则的。

因之,解说者在准备稿件时,应当参考画面语言,了解片子的脉络结构,再与不连贯、不完整、散化的解说语言集合成一个整体来理解把握,使每一段解说之间都互有联系:或是逻辑的承接,或是内容的延续与深入,使画面语言同解说语言之间存在衔接、交融,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声有像的立体时空艺术品。在备稿过程中,有了这声画时空的立体蓝图,形成解说任务的整体感,解说便不会变得盲目、被动、无所适从地看一句念一句,语言感觉也不会零碎、不有机、没有魂、无所指,而是必然生发出解说的主动性、目的性、立体感和整体感,形成解说词虽跳跃,但解说语言表达却有机、完整、准确、有重点。同时,还体现出解说整体的目的、基调和风格,并形成基本的表达样式,如政论、抒情或幽默等不同的解说样式。

对整体感关注的理解,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解说词上下关系的整体性;二是指解说与画面语言纵向、横向关系的整体性。二者之和才构成整体感关注的完整意义。

三、具体性把握

在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解说的备稿过程中,有了总体趋向、整体感还不能就此止步,还必须具体落实于解说的局部对每一段解说词的理解与把握,只有这样,才有最终的落脚点。也就是说,在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中,每一段解说词都有其相对独立的内涵与作用,对每一段解说词的理解、感受与把握,关系到解说任务的具体落实与处理。

在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中,解说的作用大致有六个:

1.提示说明

提示说明是解说的最基本作用。它是对与解说词对位的画面内容进行说明讲解,使观众对画面所表现的内容有更清楚的认识。

比如《流动的历史》一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英国大英博物馆图书馆外景→内景→一个座位,如果这里没有解说,人们也许会以为这是编导让人们从外到内、从宏观到微观来认识大英博物馆图书馆的。当然,也许还会有人产生别样的想法,但听了编导在此加的一段解说词,你便会马上明白为什么编导要将镜头停留在一个座位上。解说词是:

15排7号这个座位,是马克思当年读书和写作《资本论》的地方。座位下的地板上,留下了这位思想家的印迹。

多么重要的信息啊!播这类解说词,应加强解释的感觉。

2.补充丰富

补充丰富是解说的本质作用。它是将不易或不能用画面来表现的内容,通过解说补充进去使其丰富起来,从而扩大画面的内涵,使观众得到更多的信息,进而更好地理解片子。

比如《我爱国旗》一片的第五集中,有这样一组画面……几个人躺在地上,用自己的身体摆出五星图案;在国外的赛场上,举重运动员用力举起手中的杠铃;手托五星红旗中国人……这时,只看画面图像并不能使我们充分、准确地了解片中所要表现的具体内容。有了以下的相应解说词,我们才真正明白这其中深邃的内涵。

解说词是这样的:

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恰逢中秋佳节。当时中英两国还没有建交,香港不能悬挂五星红旗,这些年轻的艺术家就来到香港扯旗山上聚会,用自己的身体组成了五星红旗,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悦。

1956年世界青年友好运动会在前苏联莫斯科举行,举重选手陈镜开在最轻量级比赛中两次试举均未成功。这时他看到,前苏联工作人员已经把一面前苏联国旗拴上了旗杆,等待宣布比赛结束升旗了。陈镜开心里一阵刺痛,决心为五星红旗再搏一次,他把杠铃加大到了133公斤,运足力气,一下子把杠铃举过了头顶,他成功了,全场掌声雷动。前苏联工作人员取下了苏联国旗,挂上了中国的五星红旗,国歌奏响,陈镜开大步走上领奖台。

1984年,科学家王赣俊在登上航天飞机之前,在怀里揣上一面五星红旗,当他到达太空飞行时,他取出这面红旗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早已加入美国籍的华裔科学家,在登上太空时还是忘不了五星红旗。

有了这样的画面,有了这样的解说,我们每一位观看者能不激动万分、热血沸腾吗?!这种高度补充画面内容,丰富画面内涵,揭示画面意义的作用是何其重要!播这类解说词时应具体、可感、形象、生动,以使有限的画面拓展开来,活化其过程,增加其信息,增强其深度。解说中,应根据解说词写法,该描则描,该叙则叙,该议则议,该抒则抒。

补充丰富作用,有时还体现在补充画面以外的某些知识方面。

比如《八闽风情》一片,有一段介绍福建的“惠安女”。画面上的惠安女,头戴斗笠,裹着花头巾,脸上只剩下窄窄的一条,上身穿着露肚脐的短上衣,下身是短而肥的裤子。对此,有人风趣地说她们是“封建脑袋,民主肚”。人们看到惠安女这样的装束,难免心存疑问,她们是汉族人吗?于是编导针对观众心理,探询了民间之后,用一段解说词来回答观众们的疑问,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从而也使画面内容得到了补充。解说词是这样的:

闻名遐迩的惠安女以她们奇特的装束和非凡的经历,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但你不要弄错了,她们并不是少数民族。那么惠安女为什么要这样穿戴呢?当地流传着许多传说,蓝色和黄色是为协调天空、沙滩和海洋的颜色。也有的说法是明代倭寇横行,惠安女与男子并肩作战,包头巾、戴斗笠是为不露真相,穿短裤是为行动利索。

这段解说词虽然没有对惠安女为什么是这样穿戴给出明确答案,但毕竟为观众提供了思维的趋向,补充了这方面的知识。播这类解说词应有较强的补充意味。(www.xing528.com)

3.深化主题

深化主题是解说的重要作用。它是将编导的立意、观点直抒胸臆地表露出来,成为全片内容的主题、升华,从而更好地揭示片子的精神实质。

每部片子都有主题、立意,它是通过画面和解说来体现的。抓住这样的解说词处理好,就能起到很好的点题作用。

比如《一个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一片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

爱,是一种无形而伟大的力量,虽然不能移山填海,却有着极强的感情凝聚力。它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光明,可以振奋一个民族的精神,塑造一代人的品格

爱,是需要有一种牺牲精神的。因为爱是一种给予、一种奉献,而不是索取的代价与筹码。只有无私的、忘我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这种解说词便是片子的点睛之笔。是的,只有在我们的社会中,失去了父母的孤儿们,才会有幸福的今天,才能体尝到真正、无私的爱,才懂得爱的真谛。播这类解说词,应具有强调、点指之感,情感应当浓烈。

4.烘托添趣

烘托添趣(即烘托气氛、增添情趣之意)对解说起渲染作用。它可以通过解说将画面上平淡无奇的形象引发为情趣盎然的联想,或将画面中本已具有的情感意向进一步加深加浓,从而使观众更好地感受画面语言,欣赏片子。

比如《企鹅》一片中,有一个镜头是在南极冰天雪地之中,两只企鹅面对面地站立着各自梳理着自己胸前的毛。编导在这无奇的画面中加了一段风趣幽默的解说词,将这两只企鹅形容为身穿燕尾眼的绅士互致问候,或似久别重逢的小夫妻亲热交谈,使观众不禁联想,顿觉好笑,感到还真有几分相像。

又如在《友谊之旅——泰、马、新三国旅游纪实》一片中,有一组镜头记录了一个叫“过人桥”的游戏,一只大象能准确地迈过等距离躺在地上的人,但这只大象走着走着,忽然不走了,它抬起一只大脚在一个躺在地上的亚洲女青年的脸上方来回晃着。再看地上的女青年,她并没有害怕,只是笑着用手向上挥打着。此时,编导加了这样一段解说词:

这只大象对这位女游客发生了兴趣,以至于动手动脚。

将这本已具有情趣的视觉画面感觉,添加上听觉语言的刺激,起到火上浇油的效果,从而,烘托了场上气氛,也使观众欣赏片子的兴趣更浓。播这类解说词,要有极大的情趣,语言可夸张一些。

5.抒情造境

抒情造境(即抒发情感、营造意境之意)是解说的艺术点化作用。它往往用虚化的手法来表现深挚的内心情感,或以精深的点指营造高邃的艺术精神境界。

比如在大型纪录影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中,在送别周总理的日子里,成千上万的人臂戴黑纱,胸佩白花,眼含热泪,悲痛万分,迎着簌簌北风,站在街头想最后再看一眼自己的好总理。伴着这感人的场面,有这样两段解说词:

灵车队,万众心相随,哭别总理心欲碎,八亿神州泪纷飞。

红旗低垂,新华门前洒满泪,日理万机的总理啊,您今晚几时回?

长夜无言,天地同悲,只见灵车去,不见总理归。

这两段感情深挚的解说词,将人民对自己总理的深情用诗一样的语言烘托出来。它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又不能不感到几分象外之意,情外之境。

又如《漓江水》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

诗在水影中沉浮,画在波光中隐现,曲在清流中回旋。

在这里,解说词并没有直白地去解释伴随的画面:那水中放鸭的孩子,那船上补网的渔民……而是将诗、画、曲都融入了水影、波光、清流中,造出了“漓江水太美了”的意境,流进欣赏者的心田。播这类解说词,应有深挚的情感,语言色彩浓郁,或在浓妆素裹中含有韵味。

6.连接画面

连接画面是解说的指向作用。它是帮助编导推进内容、形成结构的所在。通过解说可以将表面上互不相关的画面有目的、有机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对其形成准确的理解。

比如在《闽土神韵》一片中,上一段介绍“石桥”,下面一段该介绍“石塔”了,片中用这样一段解说词实现了二者的连接:

建桥的初衷,不过是助人渡河,但后来却成为被人称赞的艺术品,这大概是建造者所始料不及的。同样有趣的是,一些本来用于某种观念的东西后来却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这大概也是建造者始料不及的。福建沿海的许多石塔便是一例。

播这类解说词,要有承上启下之感。尤其要注意点准、突现上下两者的重音,才能发挥作用。

此外,有的解说词是一组画面的领起,或一组镜头的归纳。解说实现画面的连接、揭示画面间的关系,起到概括作用。播这类解说词,要有明晰的启示感和归纳感。

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的题材、内容、风格、形式、表现手段各不相同,形成不同的片种,解说的作用也自然各有侧重。但在大多数片子中,解说的这几种作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而,应当在解说的备稿过程中,结合全片创意和画面语言准确无误地理解每一段解说词的具体作用,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表达。

例如,看一段解说是起补充丰富作用,还是起烘托添趣作用;是为即将出现的画面作必要的铺垫,还是为已经出现的一连串画面作出小结,一段解说,是该处理成声画对位,还是声画对立;是议论、抒情还是叙述表达为好;是与全片基调同色彩,还是有所不同,这些都应细致追究,都与每段解说的具体任务作用有关,这一切在备稿阶段就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所设想,表达时才会有机合理、分寸适当。

比如,在大型系列片《让历史告诉未来》第一集的开头,画面上是春节联欢晚会上孩子们扮成的小兔正在跳迪斯科的欢乐场面。解说词是:“瑞兔,象征吉祥和顺,给兔年的中国带来欢乐。”由于解说者理解把握了这部片子的创意和解说的整体氛围(此片是对建军60年来所走过的道路的回顾、总结与反思),因而,她一反常规没有用欢快的语调说出这段解说词,没有追求与画面情绪的表层和谐,而是结合全片基调,适当处理了这段解说词,这正是高层次的把握。因此,综观全片,如果对每部片子的每段解说词都能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就会形成完美的解说整体。

综上所述,解说备稿的特点在于:全方位的涉及、循环式过程和整体氛围下的具体把握。

全方位的涉及有利于产生准确的目的性,把握解说创作的总趋向,形成解说创作的整体感。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言:“假使你有一个清楚明了的目的,你就可以很快地获得一个清楚明了的内心状态……假使目的暧昧不定,你的内在情调也就很容易流于飘忽。目的性质是决定的因素。”如失去全方位备稿的角度,往往会背离或偏离编导创意的方向,形成错误的目的,导致不准确的表达。

循环式的备稿,有利于明晰解说创造的总任务,形成整体感中的具体把握。解说具体把握的准确、深刻与否,表现在对解说词中所蕴含的意与情的准确、深刻挖掘和受制于解说整体的全局性两方面,形成既有局部的相对独立性,又有整体意识的受制性,既有解说局部点的深入、确定性,又有解说整体面的联系、统一性。

应当说,解说的备稿,是由解说的备稿特点与一般性备稿相结合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